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02391发布日期:2020-11-04 04:0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接线端子自动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用得最广泛的除了pcb板端子外,还有五金端子,螺帽端子,弹簧端子等等。

数据传输接线端子为接线端子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包括外壳、接线组和压环;接线组包括接触片和接触片套;接触片位于接触片套的中心,且接触片纵向穿过接触片套。接线组位于外壳内,且接线组上的接触片穿过外壳,压环设置在外壳内且位于接线组上方,通过压环将接线组定位在外壳内,并且防止接触片掉出。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接线端子主要用于音频数据传输。

现有的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生产过程是先将外壳输送进料并输送至输送模具上,再将接线组输送进料并将接线组转移至外壳内,然后将压环输送进料并转移至外壳内的接线组上方,再然后将压环冲压至外壳内将接线组固定在外壳内部,防止接线组掉落,最后将接线组上的接触片下部穿过外壳的部分进行折弯,折弯后输送下料。

目前的数据传输接线端子在输送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将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进行组装的过程中,目前都是通过机械手将外壳转移至与接线组组装处进行两者的组装,再将组装后的外壳接线组合件输送至压环处,进行与压环的组装,这样通过多个机械手进行转移,需要对机械手转移精度要求太高,并且需要对外壳、接线组和压环配置相对应的夹爪,这样导致生产成本过高,通过机械手进行长时间夹取转移,容易导致转移夹取的精度降低,并且也容易在转移过程中使零件掉落,影响整体生产精度。

尤其在目前也没有设备制造出与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相匹配的组装夹具进行对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的外壳进行稳定放置,只是简单的将外壳放在组装夹具,这样容易在组装过程中导致外壳发生移动导致组装位置发生偏移,从而使外壳与接线组和压环无法精准的进行组装,导致整体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数据传输接线端子夹紧限位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该模具通过底座支撑通孔便于折弯后对折弯后的接触片进行定型;通过底座配合u型空挡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之间设置有便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通过外壳空隙更好与u型支撑板相配合,使u型支撑板插入至外壳空隙内,并对u型支撑板进行限位。外壳支撑衔接槽与两个外壳支撑槽衔接形成u形,通过u形便于更好的使u型支撑板顶部与外壳套衔接处的圆形相配合,提升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

为本发明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该模具包括模具底座、模具支撑块和模具盖板;模具底座的下部外圈设置有配合卡槽,配合卡槽与输送配合卡块相配合;模具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底座折弯插入槽;位于折弯插入槽的前后方向中部设置底座支撑通孔;模具底座顶部中部且位于配合卡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底座支撑凸块;底座支撑凸块的内侧下部设置有模具支撑块槽;底座支撑凸块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外壳支撑槽,底座支撑凸块的前部外侧设置有支撑块配合斜面;模具支撑块设置在模具底座上,模具支撑块前部设置有底座配合u型空挡,底座配合u型空挡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之间设置有用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模具支撑块的中部设置有外壳配合槽;模具支撑块的中部前侧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凸块;外壳支撑衔接凸块与两个模具支撑块槽相配合;外壳支撑衔接凸块的前部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槽;外壳支撑衔接槽与两个外壳支撑槽衔接形成u形;模具支撑块的后侧底部横向设置有转移通孔;模具支撑块的中部底面设置有折弯贴合斜面;模具盖板设置在模具支撑块上,模具盖板上的中部前侧设置有第一盖板u型槽,模具盖板上位于第一盖板u型槽后侧设置有第二盖板u型槽,第二盖板u型槽和第一盖板u型槽相连通。

作为优选,模具底座的左部顶面设置有底座连接槽,模具支撑块的左部底面设置有与底座连接槽的支撑块连接凸块。

作为优选,底座支撑凸块的顶面前部设置有外壳输送斜面。

作为优选,模具支撑块上位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两侧均设置有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与支撑块配合斜面衔接形成v形开口。

作为优选,外壳支撑衔接槽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配合斜面和第二支撑配合斜面;第一支撑配合斜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支撑配合斜面的面积。

作为优选,第一盖板u型槽的面积小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的面积。

作为优选,模具盖板的前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向上倾斜的外壳插入倾斜板。

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的配合方法,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如上述;外壳的u型支撑板由的中部插入至模具支撑块和模具盖板之间的间隙,u型支撑板的两侧从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与支撑块配合斜面之间的v形开口处插入,使外壳的配合凸板位于外壳配合槽上,且位于第二盖板u型槽内,将接线组放入外壳套的内,使接线组上的接触片套底部配合在外壳支撑衔接槽与两个外壳支撑槽上。

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模具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支架、第二输送支架、第三输送支架和第四输送支架;第一输送支架、第二输送支架、第三输送支架和第四输送支架上均设置有输送配合槽;输送配合槽的两侧顶部设置有输送配合卡块;位于每个输送配合槽内分别设置有多个上述的输送模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输送模具,该模具通过底座连接槽进一步提升模具底座与模具支撑块之间的连接强度。配合卡槽与输送配合卡块相配合,使模具底座能够在输送配合槽内进行移动输送,无需将输送模具进行多次抓取转移,提升输送效率,提升整个生产线的流畅性,通过底座支撑通孔便于折弯后对折弯后的接触片进行定型,提升接触片的定型效果。通过模具支撑块槽便于更好与模具支撑块相配合,提升对模具支撑块的支撑性。通过外壳输送斜面进一步便于u型支撑板插入,防止u型支撑板与底座支撑凸块相碰撞。通过支撑块连接凸块与底座连接槽相配合进一步提升模具支撑块和模具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底座配合u型空挡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之间设置有用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通过外壳空隙更好与u型支撑板相配合,使u型支撑板插入至外壳空隙内,并对u型支撑板进行限位。外壳支撑衔接槽与两个外壳支撑槽衔接形成u形,通过u形便于更好的使u型支撑板顶部与外壳套衔接处的圆形相配合,提升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

综上所述,本专利的优点是提升数据传输接线端子与输送模具的配合度,提升对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的限位作用,提升在输送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模具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接线端子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输送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输送驱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接线端子包括外壳8、接线组9和压环10。外壳8的上部为用于组装接线组9的外壳套81,外壳8的下部为呈向下开口的u型支撑板80,u型支撑板80后端的左部、中部和右部均设置有配合凸板82,接线组9包括接触片套91和触片92;接触片套91的下部911位于外壳套81下方;接触片92位于接触片套91的中心,且接触片92纵向穿过接触片套91。接线组9整体组装在外壳9的外壳套81内,且接线组9上的接触片92纵向穿过外壳9,压环10呈圆矩形,压环10设置在外壳套81内且位于接线组9上方,通过压环10将接线组9定位在外壳套81内,并且防止接触片92掉出。现有的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生产过程是先将外壳8输送进料并输送至输送模具上,再将接线组9输送进料并将接线组9输送至外壳8的内外壳套81,然后将压环10输送进料并转移至外壳8内的接线组9上方,再然后将压环10冲压至外壳8内将接线组9固定在外壳8内部,防止接线组9掉落,并将接线组9上的接触片92压紧,最后将接线组9上的接触片92下部穿过外壳套81的部分进行折弯,折弯后输送下料。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数据传输接线端子模具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依次首尾衔接且呈矩形,便于进行循环输送,提升输送效率。第一输送支架11、第二输送支架12、第三输送支架13和第四输送支架14上均设置有输送配合槽111;输送配合槽111的两侧顶部设置有输送配合卡块112;位于每个输送配合槽111内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模具15;每个输送模具15均包括模具底座151、模具支撑块152和模具盖板153;模具底座151的左部顶面设置有底座连接槽1510,通过底座连接槽1510进一步提升模具底座151与模具支撑块152之间的连接强度。模具底座151的下部外圈设置有配合卡槽1511,配合卡槽1511与输送配合卡块112相配合,使模具底座151能够在输送配合槽111内进行移动输送,无需将输送模具15进行多次抓取转移,提升输送效率,提升整个生产线的流畅性。模具底座151的中部设置有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通过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便于实现在模具底座151处进行折弯,给折弯过程提供足够的空间,进一步快捷有效的实现接触片折弯。位于折弯插入槽1512的前后方向中部设置底座支撑通孔1513,通过底座支撑通孔1513便于折弯后对折弯后的接触片92进行定型,提升接触片92的定型效果。模具底座151顶部中部且位于配合卡槽151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底座支撑凸块1514;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内侧下部设置有模具支撑块槽1515,通过模具支撑块槽1515便于更好与模具支撑块152相配合,提升对模具支撑块152的支撑性。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外壳支撑槽1516,通过外壳支撑槽1516便于进一步将u型支撑板80顶部进行支撑定位。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顶面前部设置有外壳输送斜面1517,通过外壳输送斜面1517进一步便于u型支撑板80插入,防止u型支撑板80与底座支撑凸块1514相碰撞。底座支撑凸块1514的前部外侧设置有支撑块配合斜面1518;模具支撑块152设置在模具底座151上,模具支撑块152的左部底面设置有与底座连接槽1510的支撑块连接凸块1520,通过支撑块连接凸块1520与底座连接槽1510相配合进一步提升模具支撑块152和模具底座151之间的连接强度。模具支撑块152前部设置有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1514之间设置有用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1522,通过外壳空隙1522更好与u型支撑板80相配合,使u型支撑板80插入至外壳空隙1522内,并对u型支撑板80进行限位。模具支撑块152上位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两侧均设置有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1528;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1528与支撑块配合斜面1518衔接形成v形开口,通过v形开口进一步方便u型支撑板80插入,u型支撑板80的两侧与v形开口碰撞。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设置有外壳配合槽1527,通过外壳配合槽1527便于放置位于中部的配合凸板82。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前侧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与两个模具支撑块槽1515相配合,进一步与外壳8的形状进行配合,将外壳8进行固定限位。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的前部设置有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与两个外壳支撑槽1516衔接形成u形,通过u形便于更好的使u型支撑板80顶部与外壳套81衔接处的圆形相配合,提升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配合斜面1525和第二支撑配合斜面1526,第一支撑配合斜面1525的面积小于第二支撑配合斜面1526的面积;通过第一支撑配合斜面1525和第二支撑配合斜面1526便于使外壳8更好的插入,提升插入的流畅性。模具支撑块152的后侧底部横向设置有转移通孔1529,转移通孔1529便于转移时将输送模具15更好的进行稳定转移,防止转移时出现推动错误或推动偏差。模具支撑块152的中部底面设置有折弯贴合斜面,通过折弯贴合斜面便于更好的将接触片92折弯定型。模具盖板153设置在模具支撑块152上,模具盖板153上的中部前侧设置有第一盖板u型槽1531,第一盖板u型槽1531的面积小于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的面积,通过第一盖板u型槽1531进一步将u型支撑板80的中部进行限位,防止上下移动。模具盖板153上位于第一盖板u型槽1531后侧设置有第二盖板u型槽1532,第二盖板u型槽1532和第一盖板u型槽1531相连通,通过第二盖板u型槽1532便于放置位于中部的配合凸板82。模具盖板153的前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向上倾斜的外壳插入倾斜板1533,通过外壳插入倾斜板1533进一步方便插入,防止u型支撑板80卡在模具盖板153和模具支撑块152之间。

外壳进料时,外壳8的u型支撑板80由的中部插入至模具支撑块152和模具盖板153之间的间隙,u型支撑板80的两侧从支撑块外壳插入斜面1528与支撑块配合斜面1518之间的v形开口处插入,使外壳8的配合凸板82位于外壳配合槽1527上,且位于第二盖板u型槽1532内,将接线组9放入外壳套81的内,使接线组9上的接触片套91底部配合在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与两个外壳支撑槽1516上。

如图4所示,第一输送支架11的输送配合槽111中部横向设置有支架输送通孔113,位于支架输送通孔113下方设置有输送驱动模块16,输送驱动模块包括输送驱动气缸161、输送驱动连接块162、输送驱动移动架163和多块驱动间隔块164;输送驱动气缸161设置在第一输送支架11下部,输送驱动气缸161的移动部通过输送驱动连接块162与输送驱动移动架163固定连接,通过输送驱动气缸161带动输送驱动移动架163进行水平移动输送。输送驱动移动架163与第一输送支架11的底部,多块驱动间隔块164横向规则间隔排列设置在输送驱动移动架163的顶部,每个驱动间隔块164上铰接有输送铰接推块165,通过输送铰接推块165便于将每个输送模具15进行有序的输送。

位于第二输送支架12的进料端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推送气缸121,第一推送气缸12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一推块,第一推块的截面呈凸字形,第一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便于使第一推块推动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将输送模具15推至第二输送支架12上。位于第三输送支架13的进料端横向设置有第二推送气缸131,第二推送气缸13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二推块,第二推块的截面呈凹字形;第二推块的上下部分别与转移通孔1529和配合卡槽1511相配合,便于使第二推块推动输送模具15至第三输送支架13上;位于第四输送支架14的进料端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三推送气缸141,第三推送气缸141的移动部连接有第三推块,第三推块的截面呈凸字形,第三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便于使第三推块推动输送模具15至第四输送支架14上。

工作时,通过第一输送支架11上的输送驱动模块16中的输送驱动气缸161带动输送驱动移动架163进行水平移动,使输送驱动移动架163上的每个输送铰接推块165带动每个输送模具15进行移动,移动至第一输送支架11出料端时,通过第一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使第一推块推动外壳支撑衔接凸块1523将输送模具15推至第二输送支架12上;输送至第二输送支架12出料端时,通过第二推块的上下部分别与转移通孔1529和配合卡槽1511相配合,使第二推块推动输送模具15至第三输送支架13上;输送至第三输送支架13的出料端时,通过第三推块与底座折弯插入槽1512相配合,使第三推块推动输送模具15至第四输送支架14上,输送至第四输送支架14的出料端时,通过输送驱动模块16进行输送,依此循环输送。

通过该装置解决了在将数据传输接线端子进行组装的过程中,目前都是通过机械手将外壳转移至与接线组组装处进行两者的组装,再将组装后的外壳接线组合件输送至压环处,进行与压环的组装,这样导致生产成本过高,通过机械手进行长时间夹取转移,容易导致转移夹取的精度降低,并且也容易在转移过程中使零件掉落,影响整体生产精度的问题,并且目前也没有设备制造出与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相匹配的组装夹具进行对数据传输接线端子的外壳进行稳定放置,从而使外壳与接线组和压环无法精准的进行组装的问题。

该装置通过底座连接槽1510进一步提升模具底座151与模具支撑块152之间的连接强度。配合卡槽1511与输送配合卡块112相配合,使模具底座151能够在输送配合槽111内进行移动输送,无需将输送模具15进行多次抓取转移,提升输送效率,提升整个生产线的流畅性,通过底座支撑通孔1513便于折弯后对折弯后的接触片92进行定型,提升接触片92的定型效果。通过模具支撑块槽1515便于更好与模具支撑块152相配合,提升对模具支撑块152的支撑性。通过外壳输送斜面1517进一步便于u型支撑板80插入,防止u型支撑板80与底座支撑凸块1514相碰撞。通过支撑块连接凸块1520与底座连接槽1510相配合进一步提升模具支撑块152和模具底座151之间的连接强度。底座配合u型空挡1521与两块底座支撑凸块1514之间设置有用于外壳插入的外壳空隙1522,通过外壳空隙1522更好与u型支撑板80相配合,使u型支撑板80插入至外壳空隙1522内,并对u型支撑板80进行限位。外壳支撑衔接槽1524与两个外壳支撑槽1516衔接形成u形,通过u形便于更好的使u型支撑板80顶部与外壳套81衔接处的圆形相配合,提升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