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5602发布日期:2021-01-12 07:4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组件封装前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带线束的电磁线圈组件在自动化控制模块使用越来越普遍,诸如开关电磁阀。随着电磁阀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于电磁阀的体型也逐渐有了新的需求,对于以往体积较大的产品也限制了电磁阀使用的范围。随着电磁阀所使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其自动化的集成空间也越来越紧凑,带线束的电磁组件,不但内部的线圈要实现进出铜线的连接,而且又要连接外接线束。如图1、2所示为常规包塑后电磁组件外形结构,其结构为不利于产品在自动化单元中进行普遍且广泛的使用(外形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不利于自动化单元集成),并且对于生产、集成、运输都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现提供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不仅能够使产品便于生产、集成、运输都便利,而且其改善后的结构可以应用于更多对自动化内部结构紧凑有着要求的单元,使其使用前景更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包括:线圈骨架、铜线、连接端子、支撑件、线束;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支撑件均固定于所述线圈骨架的上侧端面,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线圈骨架的一端固定设有所述线束,所述线束的一端引线朝向所述连接端子延长,所述引线与所述连接端子固定连接;

所述铜线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外侧,所述铜线的两线端分别缠绕在所述连接端子外侧后与所述引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引线形成电路导通。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端子由两条形定位片组成,两所述条形定位片远离所述线圈骨架的一端均设有u型开口;

两所述条形定位片中部均设有v型预压夹;

两所述条形定位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缠线定位口,所述缠线定位口的位置位于所述v型预压夹与所述线圈骨架之间。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其中,两所述v型预压夹均为一横条,两所述横条相互背离伸长并弯折,形成所述v型预压夹;

所述横条弯折的方向背离于所述支撑件。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其中,两所述横条相互背离伸长的长度总和小于所述线圈骨架的截面直径。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由所述线束内探出的两所述引线为两根,且分别架设在对应的所述u型开口内,所述线束在u型开口内通过夹焊方式与端子固定。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所述铜线的两所述线端分别与对应的两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上述的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线圈骨架的一端设有夹头,所述线束被所述夹头固定。

本实用新型由于使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结构合理,实用简单,便于生产、能够使得被使用的自动化单元中的空间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子组件外形的侧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电子组件外形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后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前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前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前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包塑封装前的正视图的a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中连接端子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中连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中连接端子的幅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具体如下:

线圈骨架1、铜线2、连接端子3、支撑件4、线束5、引线6、u型开口7、v型预压夹8、夹头9、缠线定位扣10、端子装配定位齿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5-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线束连接的电磁线圈绕线骨架与绕线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包括:线圈骨架1、铜线2、连接端子3、支撑件4、线束5;连接端子3与支撑件4均固定于线圈骨架1的上侧端面,支撑件4远离线圈骨架1的一端固定设有线束5,线束5的一端引线6朝向连接端子3延长,引线6与连接端子3固定连接;铜线2缠绕于线圈骨架1外侧,铜线2的两线端分别缠绕在连接端子外侧后与连接端子3固定连接,更进一步的,铜线2引入v型预压夹8,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端子3固定,使得形成电路导通。进一步的,连接端子3与支撑件4均位于线圈骨架1上侧用于支撑线束5,铜线2以及引线6通过连接端子3进行焊接连接。待安装完之后再进行封装,封装后的产品如图3、4所示。

如图5、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端子3由两条形定位片组成,两条形定位片远离线圈骨架1的一端均设有u型开口7,进一步的u型开口7用于支撑引线6。两条形定位片中部均设有v型预压夹8;两条形定位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缠线定位口9,缠线定位口9的位置位于v型预压夹8与线圈骨架1之间。在此,铜线2是缠绕在线圈骨架1上的,其引出的两条铜线2分别完成在缠线定位扣10上的绕线后(在此,铜线2缠绕在线圈骨架1上,其引出的两条铜线通过图8所示缠绕路径),把铜线头拉入到v型预压夹8内侧,通过预压及焊接,已完成对铜线头的预固定。在此线束5定位在支撑件4的夹头9中,引线6放入u型开口7中,通过电阻焊方式对u型开口7两边进行焊接使线束5与连接端子3焊连固定,从而实现线束5与线圈的导通性。更进一步的,缠线定位扣10的下端设有端子装配定位齿11,对于连接端子3具有定位作用,其效果就是连接端子3安装到线圈骨架1上时可以做装配定位齿11,便于精确安装。连接端子3的此部分,插入线圈骨架1相应位置的孔里,实现连接端子3固定,上模的倒齿增加接插力的作用,避免端子松动脱落。

如图9、10、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两v型预压夹8均为一横条,两横条相互背离伸长并弯折,形成v型预压夹8;横条弯折的方向背离于支撑件4,进一步的当铜线2的线头放在v型预压夹8内侧后,便于v型预压夹8的开口压紧,实施预压定位,待预压定位完成后紧接着的工序就为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两横条相互背离伸长的长度总和小于线圈骨架1的截面直径,进一步的能够便于使得包塑封装。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由线束5内探出的两引线6为两根,且分别架设在对应的u型开口7内,铜线2引入v型预压夹8,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端子3固定,进而完成线束5与线圈的电路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撑件4远离线圈骨架1的一端设有夹头9,线束5被夹头9固定,在此只需要将线束5按压至夹头9即可完成对线束5的固定,操作简单有效。

综上所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