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灯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5044发布日期:2020-10-17 01:3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灯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光源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灯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前述的摩托车灯是指摩托车灯m5(以下同)。如业界所知,日系摩托车在亚洲有着深远的影响,摩托车灯即摩托车车灯(以下同)按照标准jisc7506生产。早期的摩托车灯为白炽灯,灯丝结构普遍为直丝或v字形丝,聚焦性和耐震性并不能达到业界期望的要求,并且所用玻壳强度相对较差,光度(14lm/w)较低、寿命(100-200h)较短、电气接触效果不理想而致故障率高,以及发出的光通量难以适应摩托车前照灯所要求的亮度,影响行车的安全性。此外,所用灯头型号为p15-25-1,功率为25w、30w。随着卤素灯的诞生,往往将两者(白炽灯与卤素灯)混合在一起,生产所谓的m5灯泡。灯头型号也在前者基础上演变为行业内约定俗成的两种:一为p15d-25-1,二为p15d-25-3。p15d-25-3是在p15d-25-1的基础上将灯头壳体加长10mm而形成的。功率也变化为三种:18w、25w和35w,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卤素灯泡(也称“毛泡”)相对于白炽灯泡(也称“毛泡”)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m5灯泡已成为东南亚摩托车行业的标配。

早先,由于受到设备以及有失成熟的制造工艺的制约,往往难以使灯脚与灯座达到业界期望的垂直程度,又由于灯脚位于玻壳内,因而在玻壳成形后无法单独对灯脚进行调节,于是只能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将玻壳定位套筒连同插固其上的玻壳在灯盘位置进行调节,以使灯脚与灯座尽可能满足垂直度良好的要求。于是在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之间预留有间隙,该间隙实质上为玻壳定位套筒连同玻壳调整的空间,因为只有玻壳定位套筒连同玻壳在前述间隙范围得以合理调整,才能相应地达到使灯脚与灯座的垂直度的目的。然而,近年来随着车灯制造装备档次的不断提高以及制造工艺的日益成熟与完善,在摩托车灯的制造过程中,基本上能保障灯脚与灯座的垂直度要求,使摩托车灯的质量得以保障。于是前述玻壳定位套筒的外壁与灯盘的灯盘套孔的孔壁之间的供调节用的预留间隙不仅成了多余,而且给两者(玻壳定位套筒与灯盘)的结合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如何使灯盘良好地与玻壳定位套筒可靠结合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虽然可见诸与摩托车灯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2121757u推荐有“石英卤钨摩托车灯泡”,又如cn1305219a提供有“一种防眩目卤钨摩托车灯泡定焦片”,等等。但是未见诸将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良好配合的技术信息,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灯盘可靠地定位在玻壳定位套筒外而得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灯盘相对于玻壳定位套筒出现游动的摩托车灯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摩托车灯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所述的摩托车灯包括玻壳、底座和一对导电片,所述的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包括玻壳定位套筒本体和灯盘本体,所述玻壳的下部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插固,在玻壳内具有一对正极灯脚和一对负极灯脚,一对正极灯脚的上端分别与一对灯丝的一端电气连接,一对负极灯脚的上端分别与一对灯丝的另一端电气连接,一对正极灯脚的下端与一对导电片电气连接,而一对负极灯脚的下端朝着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上部折展并且探出玻壳定位套筒本体外,灯盘本体固定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外;底座在对应于玻壳的下方的位置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固定,在该底座上开设有供所述一对正极灯脚穿过的底座灯脚让位孔,一对导电片固定在底座的底部,在该对导电片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各构成有一电气接触凸台,所述的一对正极灯脚的下端分别向下穿过底座灯脚让位孔与一对导电片电气连接,而一对导电片在使用状态下通过所述电气接触凸台与灯座电气接触,特征在于在所述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外壁上并且围绕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四周构成有一对彼此间隔的凸起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外壁表面的灯盘套筒限位凸台,所述灯盘本体在对应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之间的位置套置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灯盘套筒配合腔,所述的灯盘本体在对应于灯盘套筒配合腔的位置套置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灯盘本体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围绕灯盘本体的中央孔的四周向上延伸有一灯盘套筒,该灯盘套筒与所述灯盘套筒配合腔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之间的间距是与所述灯盘套筒的高度相适应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灯盘套筒限位凸台的断面形状呈c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玻壳的下部的外壁与所述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内壁之间填置有用于使玻壳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之间无隙配合的密封填堵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密封填堵层为酚醛树脂灯泥或有机硅灯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玻壳内设置有一对彼此对应的石英棒,所述的一对正级灯脚以及一对负极灯脚的中部挟持在一对石英棒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玻壳的下端构成为扁平状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为绝缘底座;所述电气接触凸台呈球冠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外壁上并且围绕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四周构成有一对彼此间隔的凸起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的外壁表面的灯盘套筒限位凸台,又由于将灯盘本体在对应于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之间的位置套置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外,因而由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起到对灯盘本体的可靠限位,不会在装配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游动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示出了摩托车灯的结构体系的玻壳1、底座4和一对导电片5,示出了灯盘与玻壳定位套筒配合结构体系的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和灯盘本体3,前述玻壳1的下部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插固,在玻壳1内具有一对正极灯脚11和一对负极灯脚12,一对正极灯脚11的上端分别与一对灯丝13的一端电气连接,一对负极灯脚12的上端分别与一对灯丝13的另一端电气连接,一对正极灯脚11的下端与一对导电片5电气连接,而一对负极灯脚12的下端朝着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的上部折展并且探出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外,灯盘本体3固定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外;底座4在对应于玻壳1的下方的位置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固定,在该底座4上开设有供前述一对正极灯脚11穿过的底座灯脚让位孔41,一对导电片5固定在底座4的底部,在该对导电片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各构成有一电气接触凸台51,前述的一对正极灯脚11的下端分别向下穿过底座灯脚让位孔41与一对导电片5电气连接,而一对导电片5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前述电气接触凸台51与灯座电气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的外壁上并且围绕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的四周构成有一对彼此间隔的凸起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的外壁表面的灯盘套筒限位凸台21,前述灯盘本体3在对应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21之间的位置套置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上。

前述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2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灯盘套筒配合腔211,前述的灯盘本体3在对应于灯盘套筒配合腔211的位置套置在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上。

在前述灯盘本体3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围绕灯盘本体3的中央孔的四周向上延伸有一灯盘套筒31,该灯盘套筒31与前述灯盘套筒配合腔211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一对灯盘套筒限位凸台21之间的间距是与前述灯盘套筒31的高度相适应的。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灯盘套筒限位凸台21的断面形状呈c字形。

优选地,在前述玻壳1的下部的外壁与前述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的内壁之间填置有用于使玻壳1与玻壳定位套筒本体2之间无隙配合的密封填堵层6。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密封填堵层6为有机硅灯泥,但也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灯泥,甚至使用环氧类灯泥。

由图1所示,前述的玻壳1内设置有一对彼此对应的石英棒14,前述的一对正级灯脚11以及一对负极灯脚12的中部挟持在一对石英棒14之间,并且前述玻壳1的下端构成为扁平状的形状,即在玻壳1的下部在制作过程中夹扁成扁平状。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底座4为绝缘底座,例如由塑料制作底座4;前述电气接触凸台51呈球冠装,这种形状能在使用状态下体现与图中未示出的灯座之间的良好的电气接触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