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10848发布日期:2021-02-27 12:1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尾门开关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尾门上,与尾门上的车标分离设置。为了不影响尾门的美观,将尾门开关隐藏设计,难以被发现,导致人们在需要打开尾门时不能进行及时操作。
[0003]
为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开关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6485177u],用于控制汽车尾门的开关本体和设置于开关本体外侧的车标,车标通过控制件与开关本体相连接,控制件包括与车标配合安装的底座、穿设在底座中的传导杆以及与传导杆配合的传动件,车标设置于传导杆的顶端,按压车标时通过传导杆带动传动件触发开关本体启动和关闭;其中,车标及传导杆可在底座内转动,传导杆上设有复位弹簧。控制件用于在按压车标时触发开关本体启动,通过开关本体实现控制汽车尾门的开启/关闭。
[0004]
上述的尾门开关虽然与车标集成,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车标可带动传导杆在底座上发生转动,易造成车标歪斜,影响车标形象;2、车标的可按压范围小,容易在车标受力不平衡时产生晃动,按压手感差,影响开关功能;3、通过密封圈密封,防尘效果差,在按压的过程中传导杆易造成密封圈的磨损,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操作范围大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
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包括外壳、与外壳相对设置的支架和设于支架远离外壳一侧的车标,所述外壳的中部设有导向腔,所述导向腔的尾端设有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微动开关,所述支架的中部具有与导向腔滑动配合的凸起部,所述的凸起部远离支架的一端作用在微动开关上,所述的支架与外壳之间具有让位空间,所述的让位空间内设有按压时用于防止支架侧倾的连杆机构。
[0008]
支架的形状与车标的形状相同,外壳的形状与支架的形状相同,外壳固定安装在汽车的尾门上,支架与外壳活动连接,车标通过粘接的方式安装在支架远离外壳的一侧,按压车标可达到按压支架的目的。导向腔位于外壳的中部,凸起部位于支架的中部。pcb板与支架平行,微动开关设于pcb板朝向支架的一侧,微动开关为自复位开关,按压后可使凸起部、支架和车标复位。按压车标时,凸起部沿着导向腔轴向运动,凸起部远离支架的一端击发微动开关,使电路导通,pcb板将信号传递给车身控制系统,由车身控制系统控制尾门的开启/关闭。由于设有连杆机构,可有效防止支架侧倾,同时增大了按压的操作范围。
[0009]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的连杆机构包括与外壳平行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的支架上设有第一铰接座和第二
铰接座,所述的第一连杆穿设在第一铰接座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所述的第二连杆穿设在第二铰接座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滑动连接。
[0010]
其中,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铰接座分别位于第一连杆的两端处,两个第二铰接座分别位于第二连杆的两端处,第一铰接座与第二铰接座一一对应设置。
[0011]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连杆平行,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第一限位座,所述的第一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一导槽,所述的第一限位部沿第一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一导槽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的第二限位部与第一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对称设置,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第二限位座,所述的第二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二导槽,所述的第二限位部沿第二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二导槽且第二限位部与第二导槽滑动配合。
[0012]
在未按压车标时,车标、支架、凸起部以及第一连杆处于初始状态,此时第一弯折部相对于支架倾斜设置,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支架倾斜设置,第一弯折部与支架的倾角较大。当按压支架位于第一限位部一端的部分时,支架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减少,第一连杆绕自身中轴线转动,同时第一限位部在第一导槽内沿第一导槽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一弯折部相对于支架的倾角变小,当第一连杆绕自身中轴线转动时带动第二限位部动作,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支架的倾角变小,使第二限位部在第二导槽内沿第二导槽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改变支架靠近第二限位部的一端至外壳的距离,使支架同步靠近外壳运动。松开时,在微动开关、第一连杆、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的作用下使支架同步远离外壳运动。
[0013]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具有第三弯折部和第三限位部,所述的第三限位部与第二连杆平行,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第三限位座,所述的第三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三导槽,所述的第三限位部沿第三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三导槽且第三限位部与第三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具有第四弯折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的第四限位部与第二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对称设置,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第四限位座,所述的第四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四导槽,所述的第四限位部沿第四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四导槽且第四限位部与第四导槽滑动配合。
[0014]
在未按压车标时,第二连杆处于初始状态,此时第三弯折部相对于支架倾斜设置,第四弯折部相对于支架倾斜设置,第三弯折部与支架的倾角较大。第二连杆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连杆的工作原理相同,两者的运动方向相反且同步,增大了操作范围。
[0015]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的连杆机构还包括与外壳平行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的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的支架上设有第三铰接座和第四铰接座,所述的第三连杆穿设在第三铰接座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所述的第四连杆穿设在第四铰接座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滑动连接。
[0016]
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构成平行四边形,四根连杆中仅使用其中一根即可达到增大操作范围的目的。第三铰接座与第四铰接座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
[0017]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具有第五弯折部和第五限位部,所述的第五限位部与第三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一限位座内还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五导槽,所述的第五限位部沿第五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五导槽且第五限位部与第五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具有第六弯折部和第六限位部,所述的第六限位部与第三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五弯折部与第六弯折部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三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六导槽,所述的第六限位部沿第六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六导槽且第六限位部与第六导槽滑动配合。
[0018]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具有第七弯折部和第七限位部,所述的第七限位部与第四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二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七导槽,所述的第七限位部沿第七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七导槽且第七限位部与第七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具有第八弯折部和第八限位部,所述的第八限位部与第四连杆平行,所述的第七弯折部与第八弯折部对称设置,所述的第四限位座内设有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与外壳平行的第八导槽,所述的第八限位部沿第八导槽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八导槽且第八限位部与第八导槽滑动配合。
[0019]
其中,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车标的长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在长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车标的宽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在宽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工作原理同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工作原理相同,第四连杆与第三连杆的运动方向相反且同步。
[0020]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支架的周边密封连接有密封裙边,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用于将密封裙边压紧在外壳上的装饰面板。在外壳的周边设计一圈凸起筋,密封裙边呈环形且由橡胶等软胶材料制成,其一端与支架密封连接,装饰面板呈环形,密封裙边的另一端被装饰面板压紧在外壳上,凸起筋过盈压装于密封裙边,达到密封作用,使支架与外壳之间的让位空间成为密封空间,可由下防止水进入到让位空间。装饰面板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上。
[0021]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外壳的中部具有向远离支架的一侧凸出的插入部,上述的导向腔贯通插入部设置,所述插入部的尾端设有底盖,所述的底盖上具有插针,所述的pcb板装配在底盖内且与插针电连接,所述的底盖与插入部之间设有防水盖,所述的微动开关和pcb板设于防水盖与底盖之间。
[0022]
插针作为嵌件在底盖注塑成型时嵌入,pcb板装配在底盖靠近插入部的一侧,并通过底盖上的定位柱进行定位。防水盖全包覆pcb板和微动开关,使pcb板和微动开关在由防水盖与底盖构成的独立密封腔内。底盖通过螺钉固定在插入部上,防水盖由橡胶或硅胶等软胶制成,其周边被压紧在底盖与插入部之间。
[0023]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插入部的侧部开设有与导向腔连通的透气孔,所述的透气孔内设有防水透气膜。导向腔与让位空间连通,防水透气膜能避免按压时导向腔与让位空间内部产生负压。
[0024]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导向腔的内侧具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延
伸的导向筋/导向槽,所述凸起部的侧部具有若干与导向筋/导向槽一一对应设置的导向槽/导向筋。导向筋/导向槽对凸起部进行周向限位,防止凸起部转动。当导向腔的内侧设置设置导向筋时,凸起部的侧部设置导向槽;当导向腔的内侧设置导向槽时,凸起部的侧部设置导向筋。
[0025]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凸起部的侧部设于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让位板,所述的让位板与凸起部之间具有让位间隙,所述让位板远离凸起部的一侧设有限位凹腔,所述导向腔的内壁设有伸入限位凹腔的限位凸起。
[0026]
为了使限位凸起能更好的进入限位凹腔,在让位板或限位凸起上设置导向斜面。安装时,将凸起部正对导向腔插入,插入的过程中让位板会发生倾斜进行让位,当让位凸起进入到限位凹腔时让位板复位,此时可通过限位凹腔对限位凸起进行限位,防止凸起部从导向腔脱落。
[0027]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的外壳远离支架的一侧设有防水垫。防水垫通过其上设置的四个柱子过盈配合在外壳底部的四个孔内,防水垫起到密封外壳与尾门的目的。
[0028]
在上述的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中,所述的微动开关为两个且并联设置在pcb板上。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与车标结合的尾门开关具有以下优点:
[0030]
将车标与开关结合,节省了尾门的外部占用空间,降低了尾门的设计难度,提高了开关装置的实用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车标的长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在长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沿车标的宽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在宽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共同作用有效提高了按压范围;通过设置的密封裙边、防水盖等提高密封性,防水、防尘效果好;导向腔的侧部设置防水透气膜,避免按压时内部产生负压,提高了开关操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2]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的俯视图。
[0033]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1的仰视图。
[0034]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3中a-a处剖视图。
[0035]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3中b-b处剖视图。
[0036]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37]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杆与第一铰接座的装配示意图。
[004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导槽的装配示意图。
[0041]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尾门开关与尾门的装配示意图。
[0042]
图中,1、外壳;2、支架;3、车标;4、导向腔;5、pcb板;6、微动开关;7、凸起部;8、让位空间;9、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第一铰接座;12、第二铰接座;13、第一弯折部;14、第一限位部;15、第一限位座;16、第一导槽;17、第二弯折部;18、第二限位部;19、第二限位座;
20、第二导槽;21、第三弯折部;22、第三限位部;23、第三限位座;24、第三导槽;25、第四弯折部;26、第四限位部;27、第四限位座;28、第四导槽;29、第三连杆;30、第四连杆;31、第三铰接座;32、第四铰接座;33、第五弯折部;34、第五限位部;35、第五导槽;36、第六弯折部;37、第六限位部;38、第六导槽;39、第七弯折部;40、第七限位部;41、第七导槽;42、第八弯折部;43、第八限位部;44、第八导槽;45、密封裙边;46、装饰面板;47、插入部;48、底盖;49、插针;50、防水盖;51、透气孔;52、防水透气膜;53、导向筋;54、导向槽;55、让位板;56、限位凹腔;57、限位凸起;58、防水垫;59、尾门;60、加强筋;61、让位槽;62、凸起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44]
如图1-3和图6所示的与车标3结合的尾门59开关,包括呈板状的外壳1、与外壳1相对设置的呈板状的支架2和通过粘贴的方式贴设在支架2远离外壳1一侧的车标3,支架2的形状与车标3的形状相同,外壳1的形状与支架2的形状相同。如图4所示,外壳1的中部具有向远离支架2的一侧凸出的插入部47,在插入部47上贯通设有导向腔4,在插入部47的尾端通过螺钉连接有底盖48,在底盖48注塑成型时嵌入插针49,在底盖48内装配有pcb板5,pcb板5装配在底盖48靠近插入部47的一侧,并通过底盖48上的定位柱进行定位,pcb板5与插针49电连接,在pcb板5上安装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微动开关6。其中,pcb板5与支架2平行,微动开关6为自复位开关,按压后可使凸起部7、支架2和车标3复位。如图4和图5所示,底盖48与插入部47之间设有防水盖50,微动开关6和pcb板5设于防水盖50与底盖48之间,防水盖50全包覆pcb板5和微动开关6,使pcb板5和微动开关6在由防水盖50与底盖48构成的独立密封腔内,防水盖50由橡胶或硅胶等软胶制成,其周边被压紧在底盖48与插入部47之间。
[0045]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架2上具有与导向腔4滑动配合的凸起部7,凸起部7远离支架2的一端作用在微动开关6上。如图7所示,凸起部7的截面呈矩形,导向腔4的截面呈矩形。如图8所示,在导向腔4内侧的四角处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53,如图7所示,在凸起部7侧部的四角处设置与导向筋53滑动配合的导向槽54。导向筋53和导向槽54对凸起部7进行周向限位,防止凸起部7转动。
[0046]
如图7所示,在凸起部7的四侧均设有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让位板55,让位板55与凸起部7之间具有让位间隙,让位板55远离凸起部7的一侧设有限位凹腔56,导向腔4的内壁设有伸入限位凹腔56的限位凸起57。为了使限位凸起57能更好的进入限位凹腔56,在让位板55或限位凸起57上设置导向斜面。安装时,将凸起部7正对导向腔4插入,插入的过程中让位板55会发生倾斜进行让位,当让位凸起进入到限位凹腔56时让位板55复位,此时可通过限位凹腔56对限位凸起57进行限位,防止凸起部7从导向腔4脱落。
[0047]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支架2的周边密封连接有密封裙边45,支架2通过密封裙边45与外壳1连接,外壳1上设有用于将密封裙边45压紧在外壳1上的装饰面板46。密封裙边45呈环形且由橡胶等软胶材料制成,其一端与支架2密封连接,装饰面板46呈环形,密封裙边45的另一端被装饰面板46压紧在外壳1上,使支架2与外壳1之间的让位空间8成为密封空间,可由下防止水进入到让位空间8,装饰面板46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1上。如图5所示,在外壳1的周边设计一圈凸起筋62,外壳1与装饰面板46通过螺钉锁紧后凸起筋62过盈压装于密
封裙边45,达到密封作用。
[0048]
如图1和图5所示,插入部47的侧部开设有与导向腔4连通的透气孔51,透气孔51内设有防水透气膜52。导向腔4与让位空间8连通,防水透气膜52能避免按压时导向腔4与让位空间8内部产生负压。
[0049]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架2与外壳1之间具有让位空间8,让位空间8内设有按压时用于防止支架2侧倾的连杆机构。
[0050]
具体的,如图7所示,连杆机构包括与外壳1平行的第一连杆9和第二连杆10,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在凸起部7的两侧,支架2上设有第一铰接座11和第二铰接座12,第一连杆9穿设在第一铰接座11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第二连杆10穿设在第二铰接座12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第一连杆9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0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滑动连接。如图7所示,第一铰接座11的数量为2个。如图7所示,第二铰接座12的数量为2个且与第一铰接座11一一对应设置。
[0051]
如图7所示,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沿y轴延伸,第一连杆9的一端具有第一弯折部13和第一限位部14,第一限位部14与第一连杆9平行。如图8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一限位座15,第一限位座15内设有长度方向沿x轴延伸、深度方向沿y轴延伸的第一导槽16,第一导槽16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其宽度大致与第一限位部14的外径相等,第一限位部14滑动配合在第一导槽16内,如图9所示,当第一连杆9绕自身中轴线转动时,第一限位部14在第一导槽16内沿图10所示的x向滑动。
[0052]
如图7所示,第一连杆9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17和第二限位部18,第二限位部18沿y轴延伸,如图7所示,第一弯折部13与第二弯折部17对称设置,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8对称设置。如图8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二限位座19,第二限位座19内设有长度方向沿x轴延伸、深度方向沿y轴延伸的的第二导槽20,第二导槽20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二导槽20的宽度大致与第二限位部18的外径相等,第二限位部18滑动设于第二导槽20内,当第一连杆9绕着自身中轴线转动时,第二限位部18在第二导槽20内沿x向滑动。
[0053]
如图7所示,第二连杆10的一端具有第三弯折部21和第三限位部22,第三限位部22与第二连杆10平行,如图8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三限位座23,第三限位座23内设有长度方向沿x轴延伸、深度方向沿y轴延伸的第三导槽24,第三导槽24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三限位部22的外径与第三导槽24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三限位部22沿第三导槽24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三导槽24且第三限位部22与第三导槽24滑动配合,当第二连杆10绕着自身中轴线转动时,第三限位部22在第三导槽24内沿x向滑动。
[0054]
如图7所示,第二连杆10的另一端具有第四弯折部25和第四限位部26,第四限位部26与第二连杆10平行,第三弯折部21与第四弯折部25对称设置,第三限位部22与第四限位部26对称设置,如图8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四限位座27,第四限位座27内设有长度方向沿x轴延伸、深度方向沿y轴延伸的与外壳1平行的第四导槽28,第四导槽28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四导槽28的宽度与第四限位部26的外径大致相等,第四限位部26沿第四导槽28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四导槽28且第四限位部26与第四导槽28滑动配合,当第二连杆10绕着自身中轴线转动时,第四限位部26在第四导槽28内沿x向滑动。
[0055]
如图7所示,连杆机构还包括与外壳1平行的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沿x轴延伸,与支架2平行,第三连杆29与第四连杆30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
在凸起部7的两侧,第三连杆29与第一连杆9垂直,支架2上设有第三铰接座31和第四铰接座32,第三连杆29穿设在第三铰接座31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第四连杆30穿设在第四铰接座32内且能沿自身中轴线转动,第三连杆29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滑动连接,第四连杆30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铰接座31的数量为1个。本实施例中第四铰接座32的数量为1个且与第三铰接座31对应设置。
[0056]
如图7所示,第三连杆29的一端具有第五弯折部33和第五限位部34,第五限位部34与第三连杆29平行,如图8所示,第一限位座15内还设有长度方向沿y轴延伸、深度方向沿x轴延伸的与外壳1平行的第五导槽35,第五导槽35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五限位部34沿第五导槽35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五导槽35且第五限位部34与第五导槽35滑动配合,第五限位部34的外径与第五导槽35的宽度大致相等。
[0057]
如图7所示,第三连杆29的另一端具有第六弯折部36和第六限位部37,第六限位部37与第三连杆29平行,第五弯折部33与第六弯折部36对称设置,第五限位部34与第六限位部37对称设置。如图8所示,第三限位座23内设有长度方向沿y轴延伸、深度方向沿x轴延伸的与外壳1平行的第六导槽38,第六导槽38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六限位部37沿第六导槽38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六导槽38且第六限位部37与第六导槽38滑动配合,第六限位部37的外径与第六导槽38的宽度大致相等。
[0058]
如图7所示,第四连杆30的一端具有第七弯折部39和第七限位部40,第七限位部40与第四连杆30平行。如图8所示,第二限位座19内设有长度方向沿y轴延伸、深度方向沿x轴延伸的与外壳1平行的第七导槽41,第七导槽41的宽度方向沿z轴延伸,第七限位部40沿第七导槽41的深度方向伸入第七导槽41且第七限位部40与第七导槽41滑动配合,第七限位部40的外径与第七导槽41的宽度大致相等。
[0059]
如图7所示,第四连杆30的另一端具有第八弯折部42和第八限位部43,第八限位部43与第四连杆30平行,第七弯折部39与第八弯折部42对称设置,第七限位部40与第八限位部43对称设置。如图8所示,第四限位座27内设有长度方向沿y轴延伸、深度方向沿x轴延伸的与外壳1平行的第八导槽44,第八限位部43沿第八导槽44的深度方向伸入第八导槽44且第八限位部43与第八导槽44滑动配合,第八限位部43的外径与第八导槽44的宽度大致相等。
[0060]
第一连杆9和第二连杆10沿车标3的长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3在长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沿车标3的宽度方向延伸,用于增大车标3在宽度方向上的按压范围,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均为不锈钢杆。
[0061]
未按压车标3时,在微动开关6的作用下使支架2、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处于初始状态,此时第一弯折部13、第二弯折部17、第三弯折部21、第四弯折部25、第五弯折部33、第六弯折部36、第七弯折部39和第八弯折部42相对于支架2倾斜设置,各弯折部与支架2之间的倾角较大。
[0062]
当按压车标3时,带动凸起部7沿导向腔4轴向向内运动,支架2与外壳1之间的距离减少,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均绕自身中轴线转动,第一限位部14在第一导槽16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二限位部18在第二导槽20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三限位部22在第三导槽24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四限位部26在第四导槽28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五限位部34在第五导槽35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六限位部37在第六导槽38
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七限位部40在第七导槽41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八限位部43在第八导槽44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第一弯折部13、第二弯折部17、第三弯折部21、第四弯折部25、第五弯折部33、第六弯折部36、第七弯折部39和第八弯折部42相对于支架2的倾角变小。平衡了支架2的侧倾,同时提高了操作范围。松开时,在微动开关6的作用下可使支架2、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复位。
[0063]
如图8所示,在外壳1上设置若干加强筋60,在加强筋60上设有让位槽61。具体的,各加强筋60与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产生干涉的地方均设有让位槽61。
[0064]
如图11所示,外壳1通过螺栓安装在汽车的尾门59上,在外壳1与尾门59之间设置防水垫58,防水垫58通过其上设置的四个柱子过盈配合在外壳1底部的四个孔内,防水垫58起到密封外壳1与尾门59的目的。按压车标3可达到按压支架2的目的,按压车标3时,凸起部7沿着导向腔4轴向运动,凸起部7远离支架2的一端击发微动开关6,使电路导通,pcb板5将信号传递给车身控制系统,由车身控制系统控制尾门59的开启/关闭。在整个按压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的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三连杆29和第四连杆30有效提高了按压范围。
[0065]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