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47399发布日期:2021-07-06 19:1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


背景技术:

2.移动式插座俗称“排插”或“拖线板”。无线带开关排插即为不带线缆、带有开关需客户自接线的排插,传统无线带开排插一般是由插套、开关组件、导电片、线缆、插孔防护门、由绝缘材料注塑成型的上塑壳和下塑壳等组成,在生产装配过程中需将线缆与插套及导电片焊接,来实现插套与端子的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工艺复杂、影响产品导电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连接片、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所述主连接片为竖向布置的薄片,所述主连接片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主连接片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弯折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二弯折部、第四连接部、第三弯折部、第五连接部、第六连接部、第四弯折部和第七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起始于第一连接部的右端倾斜向右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起始于第三连接部的右端倾斜向右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三弯折部起始于第四连接部右侧的上端向后弯折设置,所述第五连接部起始于第三弯折部的后端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六连接部起始于第五连接部上部的右侧向右延伸设置,所述第四弯折部起始于第六连接部的右端向前弯折设置,所述第七连接部起始于第四弯折部的前端向右延伸设置;
6.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左端与第一副连接片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右端与第二副连接片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左端与第二副连接片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上端的右侧均设有第一二位n极插套,所述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中部的右侧均设有第二二位n极插套,所述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下端的右侧均设有三位n极插套。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副连接片和第二副连接片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五弯折部、第八连接部、第六弯折部、第九连接部和第七弯折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弯折部、第六弯折部和第七弯折部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八连接部的上端与第五弯折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八连接部的下端与第六弯折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六弯折部的后端与第九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七弯折部的前端与第九连接部下端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位n极插套的左侧与第五弯折部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二位n极插套的上端与第六弯折部的右侧连接,所述三位n极插套的上端与第七弯折部的右侧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第三弯折部、第五连接部的前端分别沿长度走向冲压形成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向后凹陷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九连接部的前端分别沿长度走向冲压形成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向后凹陷设置。
12.本实用新型将带开关排插n、e极插套和端子的装配连接方式改为整体式连接,插套通过开关下方,直接与端子连接,插套装配可由自动化设备完成,装配工艺成本比焊接连接方式低,连接可靠性比焊接连接方式好。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配合l极插套和e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
17.1主连接片2第一副连接片3第二副连接片
18.4第一连接部5第一弯折部6第二连接部7第三连接部8第二弯折部
19.9第四连接部10第三弯折部11第五连接部12第六连接部13第四弯折部
20.14第七连接部15第一二位n极插套16第二二位n极插套17三位n极插套
21.18第五弯折部19第八连接部20第六弯折部21第九连接部22第七弯折部
22.23第一二位l极插套24第二二位l极插套25三位l极插套
23.26第一加强筋27第二加强筋28 e极插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直连无线带开关移动式插座整体式n极插套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主连接片1、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所述主连接片1为竖向布置的薄片,所述主连接片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主连接片1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部4、第一弯折部5、第二连接部6、第三连接部7、第二弯折部8、第四连接部9、第三弯折部10、第五连接部11、第六连接部12、第四弯折部13和第七连接部14。
26.所述第一弯折部5起始于第一连接部4的右端倾斜向右下方弯折设置,所述第二弯折部8起始于第三连接部7的右端倾斜向右下方弯折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弯折部10起始于第四连接部9右侧的上端向后弯折设置,所述第五连接部11起始于第三弯折部10的后端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六连接部12起始于第五连接部11上部的右侧向右延伸设置,所述
第四弯折部13起始于第六连接部12的右端向前弯折设置,所述第七连接部14起始于第四弯折部13的前端向右延伸设置。
27.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左端与第一副连接片2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右端与第二副连接片3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7的左端与第二副连接片3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6和第三连接部7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上端的右侧均设有第一二位n极插套15,所述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中部的右侧均设有第二二位n极插套16,所述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下端的右侧均设有三位n极插套17。
28.所述第一副连接片2和第二副连接片3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五弯折部18、第八连接部19、第六弯折部20、第九连接部21和第七弯折部22。
29.所述第五弯折部18、第六弯折部20和第七弯折部22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八连接部19的上端与第五弯折部18的前端连接,所述第八连接部19的下端与第六弯折部20的前端连接,所述第六弯折部20的后端与第九连接部21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七弯折部22的前端与第九连接部21下端连接。
30.所述第一二位n极插套15的左侧与第五弯折部18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二二位n极插套16的上端与第六弯折部20的右侧连接,所述三位n极插套17的上端与第七弯折部22的右侧连接。
31.所述第一连接部4、第一弯折部5和第二连接部6、以及第四连接部9、第三弯折部10、第五连接部11的前端分别沿长度走向冲压形成第一加强筋26,所述第一加强筋26向后凹陷设置。
32.所述第九连接部21的前端分别沿长度走向冲压形成第二加强筋27,所述第二加强筋27向后凹陷设置。
33.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n极插套结构和l极插套结构以及e极插套结构配合使用,所述l极插套结构的形状与n极插套结构左右翻转180
°
后的形状一致,所述n极插套结构左半部分指第一副连接片2、第二副连接片3、第一连接部4、第一弯折部5和第二连接部6构成的整体。
34.所述n极插套结构和l极插套结构下方的三位n极插套17和三位l极插套25分别对应三位插座的零线和火线,所述e极插套结构整体沿左右方向设置,e极插套结构设有两个e极插套,所述e极插套对应三位插座的地线。
35.所述n极插套结构和l极插套结构中部的第二二位n极插套16和第二二位l极插套24构成两组二位插座,该二位插座的插孔为长插孔。
36.所述n极插套结构和l极插套结构上部的第一二位n极插套15和第一二位l极插套23构成两组二位插座,该二位插座的插孔为三角插孔。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