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8780发布日期:2021-08-03 13:1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磁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磁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视的中框大多采用铝质材料制作,为节省电视成本,简化电视生产工艺,现将电视中框改成与电视背板一样的铁质材料。先将电视中框与电视背板用胶水进行粘合,然后用磁铁治具连接电视中框使中框紧贴电视背板,使电视中框在后续的工艺中不会产生移位或者掉落,待一段时间之后取出磁铁治具,完成电视中框与电视背板之间的安装。但是,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在电视中框与电视背板之间还没有完全粘合的情况下取出磁铁治具,由于磁铁治具与铁质电视中框之间的吸附力,使得铁质中框随着磁铁治具的移动而产生移位,造成中框与背板的装配不便,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下降。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磁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带来铁质中框随着磁铁治具的移动而产生移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磁性装置包括壳体和磁性部件,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磁性部件设置在空腔内,所述壳体长度方向的一侧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所在侧面的边缘位置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与中框匹配的槽口,所述槽口面向所述中框方向与开口垂直。优选地,所述磁性部件包括有磁部件和非磁部件,所述有磁部件与非磁部件相互抵触沿磁性部件长度方向设置。优选地,所述有磁部件包括磁柱,所述非磁部件包括赛钢。优选地,所述磁柱包括第一磁柱和第二磁柱;所述赛钢包括第一赛钢和第二赛钢;所述第一磁柱、第一赛钢、第二磁柱和第二赛钢之间首尾相接成圆柱体结构。优选地,所述磁性部件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所述磁柱和赛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圆柱体结构的中心,所述支撑柱分别与第一磁柱、第一赛钢、第二磁柱和第二赛钢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柱、第一赛钢、第二磁柱和第二赛钢为相等长度的圆弧形。优选地,所述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磁柱或第一赛钢或第二磁柱或第二赛钢的外侧面相切。优选地,本磁性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壳体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连接磁性部件,第二连接件另一端设置旋转部件。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壳体一体化结构,所述槽口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与壳体之间。优选地,本磁性装置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壳体端部,所述盖体设置与旋转部件匹配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磁性装置包括壳体和磁性部件,壳体为长度与中框匹配的长方体结构。壳体内部设有空腔,磁性部件可以沿壳体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空腔内,磁性部件可以是磁铁、电磁铁或者其它可在磁性与非磁性之间转换的装置。壳体一侧面长度方向设有开口,磁性部件通过开口位置对中框进行磁吸附,开口宽度小于其所在壳体侧面的宽度,开口所在侧面的边缘位置设置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设置与中框匹配的槽口,可以通过槽口将磁性装置固定安装在中框上,槽口面向中框方向与开口垂直,实现槽口对中框一侧固定的同时在开口处对相邻侧面进行吸附,中框靠近或者远离槽口的移动方向与磁吸附力的方向垂直,在中框垂直磁吸附力方向移动过程中避免中框因磁性装置的移动而产生移位,造成中框与背板的装配不便,降低产品质量。磁性装置工作时,在中框一宽侧面与背板粘合的基础上,通过槽口卡扣中框一窄侧面对中框进行固定,中框另一宽侧面位于开口的对面,磁性部件对中框以及背板的磁吸附力使中框与背板保持贴合,可以在中框与背板未充分粘合之前进行下一步生产工艺。之后取出磁性装置,这一过程不能确保中框与背板已经充分粘合,为了降低磁吸附力在卸载磁性装置过程中对中框的影响,采用槽口沿着中框侧面滑动这个方式卸载磁性装置,滑动方向与磁吸附力的方向垂直,可以有效避免中框因磁性装置的移动而产生移位,提高中框与背板的装配合格率,提升产品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部件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性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性装置应用于中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磁性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磁性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磁性装置的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性装置的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壳体2磁性部件3开口4第一连接件5槽口6盖体7第二连接件8旋转部件9通孔21第一磁柱22第一赛钢23第二磁柱24第二赛钢25支撑柱26中框27背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磁性装置。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磁性装置包括壳体1和磁性部件2,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磁性部件2设置在空腔内,所述壳体1长度方向的一侧面设有开口3,所述开口3所在侧面的边缘位置设置第一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4设置与中框26匹配的槽口5,所述槽口5面向中框26方向与开口3垂直。在第一实施例中,磁性装置的壳体1内部设有空腔,磁性部件2设置在空腔内,如图1所示,开口3设置在壳体1右侧面,开口3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壳体,壳体1右侧在开口3之上的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下侧面向上开设有槽口5。如图2所示,中框26左边部分为一个倒l形结构,倒l形下部凹陷处可以卡扣在背板27的边框上,倒l形上部与槽口5的形状匹配,中框26上端通过与槽口5的相互卡设将实现磁性装置的限位和固定,使磁性装置只能沿着中框26做前后方向地移动。另外,槽口5右侧边框位于倒l形的右侧,可以避免磁性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掉落。倒l形结构的左侧面朝向开口3所在的平面,由于中框26和背板27都是铁质结构,磁性部件2的磁吸力可以穿过开口3作用于中框26和背板27,使中框26与背板27之间进行贴合。安装磁性装置时,可以通过槽口5卡扣在中框26倒l形结构上端实现在中框26上的固定。磁性部件2通过开口3同时对中框26和背板27进行磁吸附,使中框26与背板27之间靠近贴合,中框26与背板27之间之前涂覆有粘合剂,由于粘合剂完全粘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在背板27上还需要安装别的部件,磁性部件2安装在中框26上可以一直作用于中框26与背板27,使其一直保持贴合状态,直到粘合作用发挥到最大,所述磁性部件2的作用是在中框26与背板27未充分粘合之前进行的其它生产工艺中保持中框26的定位。粘合工作完成之后取出磁性装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确保中框26与背板27已经充分粘合,为了降低磁吸附力在卸载磁性装置过程中对中框26的影响,可以将磁性部件2沿着槽口5在中框26上滑动这个方式卸载磁性装置,滑动方向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上下或者前后方向,滑动方向与开口3处磁吸附力的方向垂直,可以有效避免中框26因磁性装置的移动而产生移位,提高中框26与背板27的装配合格率。中框26的材质非常的薄,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采用相对滑动方向而不是在磁吸附力方向直接卸载还可以避免中框26因磁性装置的移动而产生变形。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磁性部件2包括有磁部件和非磁部件,所述有磁部件与非磁部件相互抵触沿磁性部件2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二实施例中,磁性部件2沿长度方向上设置设置有磁部件和非磁部件,通过有磁部件和非磁部件之间的在开口3处交替转换完成有磁部件靠近或者远离中框26的工作过程,其中有磁部件和非磁部件之间的交替转换可以通过旋转来实现,实现磁性部件2对中框26的连接与断开模式的转换。连接模式为将有磁部件靠近开口3非磁部件远离开口3,有磁部件通过开口3同时对中框26和背板27进行磁吸附,使中框26与背板27保持贴合,在中框26与背板27未充分粘合之前进行的其它生产工艺中保持中框26的定位。将有磁部件远离开口3非磁部件靠近开口3,非磁部件对中框26并无磁吸附作用,磁性部件2与中框26之间进入断开模式,此时移动磁性装置并不会使中框26因磁吸附作用而产生移位,更好的提高中框26与背板27的装配合格率。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有磁部件包括磁柱,所述非磁部件包括赛钢。有磁部件可以是磁柱也可以是其它有磁性的部件,所述非磁部件可以是赛钢也可以是其它无磁性的部件。请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磁柱包括第一磁柱21和第二磁柱23;所述赛钢包括第一赛钢22和第二赛钢24;所述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之间首尾相接成圆柱体结构。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之间首尾相接成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设计使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在壳体1内部旋转。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磁性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7,所述第二连接件7设置在壳体1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7一端连接磁性部件2,第二连接件7另一端设置旋转部件8。如图3中第二连接件7后端连接在磁性部件2的前端,第二连接件7前端设置旋转部件8,通过旋转旋转部件8转动磁性部件2,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交替出现在开口3处,可以简单快捷地调整开口3处具体出现的磁性部件2,实现磁性部件2对中框26的连接与断开模式的转换,磁柱与赛钢间隔设计,更加方便旋转部件8的操作,旋转部件8的旋转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不用沿固定的方向旋转,更好的控制中框26与磁性部件2之间的磁吸附作用,实现中框26稳定的定位并且不发生位移,更好的提高中框26与背板27的装配合格率。请参照图3-图4,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磁性部件2还包括支撑柱25,所述支撑柱25沿所述磁柱和赛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圆柱体结构的中心,所述支撑柱25分别与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将磁性部件2设置为以支撑柱25为中心,如图4所示,磁性部件2外圈为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首位连接的圆环形结构,支撑柱25分别与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连接,第二连接件7可以连接在圆环形结构的端部也可以连接在支撑柱25的端部。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柱21、第一赛钢22、第二磁柱23和第二赛钢24为相等长度的圆弧形。通过旋转部件8设置为四挡开关,任意方向的一次旋转就能实现中框26连接状态和在断开状态的相互转变,更方便的控制中框26与磁性部件2之间的磁吸附作用,实现中框26稳定的定位并且不发生位移,更好的提高中框26与背板27的装配合格率。请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磁柱或第一赛钢或第二磁柱或第二赛钢的外侧面相切。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磁性部件2最右边靠近开口3处一侧与开口3相切,当有磁结构转到开口3处时,有磁结构与中框26距离最短,能提供给中框26最大的磁吸附力,当非磁结构转到开口3处时,有磁结构与中框26距离最长,与中框26之间磁吸附力最小。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壳体1一体化结构,所述槽口5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与壳体1之间。槽口5垂直设置在开口3,槽口5固定中框26之后,将有磁结构转到开口3处,有磁结构直接吸附中框26,有磁结构对中框26进行磁吸附的同时对中框26进行定位,避免中框26向背离方向移动,进一步确保中框26与背板27的紧密粘合。请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本磁性装置还包括盖体6,所述盖体6设置在壳体1端部,所述盖体6设置与旋转部件8匹配的通孔。在其它实施例中,盖体6盖设在壳体1端部,只有旋转部件8穿过通孔设置在壳体1端部外侧,盖体6将磁性部件2和第二连接件7固定设置在壳体1内,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磁性部件2和第二连接件7在壳体1长度方向的移动而影响中框26和背板27的粘合。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部件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