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770601发布日期:2021-12-04 03: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方法,所述电连接器例如用于汽车的电子电路的连接,即使是小的连接端子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在外壳(housing)内。


背景技术:

2.以前,关于内置于电连接器的外壳内的连接端子,在进行线束加工时或将线束安装到汽车的车身时,当强大的力施加到向外部抽出的电线时,容易产生连接端子被从外壳向后方拉出的所谓后拉的现象。由于该连接端子的后拉破坏了作为电连接器的功能,因此要用设置于外壳内的卡合机构来加以防止,且通常是用设置于外壳内的具有可挠性的壳体矛形件(case lance)来卡合。
3.然而,随着近年来连接端子的小型化,外壳也变得小型化且壳体矛形件也必须小型,并且经常出现仅用壳体矛形件无法获得充分的卡合力的情况。
4.因此,已知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电连接器,用壳体矛形件将连接端子卡合在外壳的内部,并且从外壳的侧方插入宽幅的侧保持器来将连接端子卡合在外壳内。
5.该电连接器中,侧保持器的主体部从外壳的侧部插入到外壳内,当将连接端子卡合在外壳内时,用所插入的侧保持器来卡合附设在连接端子的卡合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

865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
然而,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必须在外壳的侧部形成供侧保持器插入的大孔部,该孔部难以防水,水容易浸入到外壳内,从而并不适合于在连接端子彼此连接时需要防水性的电连接器。
[0008]
而且,由于侧保持器的端部总是露出在外壳的侧部外表面,所以存在侧保持器因与另一部件的意外接触而从外壳脱离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课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方法,所述电连接器利用从外壳的前方插入的操作部件使内装在外壳内的卡合板部在外壳内移动,由此可靠地卡合内装的连接端子以防止连接端子向后方脱离。[发明的效果]
[0010]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方法利用从前方插入的另一部件的操作部件使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内部的可动的卡合板部移动并卡合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将连接端子可靠地保持在外壳内。
[0011]
而且,通过在外壳主体的前表面形成用于压入操作部件的压入口,能够在与对方电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维持防水性。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从前方观察组装状态下的电连接器所得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所得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方观察分解状态下的电连接器所得的立体图。图4是将组装状态下的电连接器在铅直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图5是在水平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图6是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卡合板部的俯视图。图8是正视图。图9是操作部件的俯视图。图10是将卡合板部连结于端子保持器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1是端子保持器为临时插入状态下的外壳的在铅直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图12是在水平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图13是在端子保持器的临时插入状态下初次插入连接端子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14是二次插入连接端子的状态下的纵剖视图。图15是在端子保持器的正式插入状态下插入了卡合板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6是压入操作部件并使卡合板部横向移动的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基于附图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是从前方观察组装状态下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所得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所得的立体图,图3是分解状态下的从后方观察所得的立体图。图4是将组装状态下的电连接器在铅直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图5是在水平方向切断所得的纵剖视图。
[0014]
电连接器由如下构成:外壳主体1;端子保持器2,从该外壳主体1的后方插入到外壳主体1内;卡合板部3,连结于该端子保持器2的前端,在与插入端子保持器2的方向正交的横向上自由移动;以及操作部件4,从外壳主体1的前方插入,使卡合板部3在内部横向移动。另外,外壳主体1、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操作部件4分别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通过射出成型制作。
[0015]
内装有后述连接端子的端子保持器2从外壳主体1的后部插入到内部。而且,卡合板部3在横向上可移动地连结在端子保持器2的前端,与端子保持器2一起插入到外壳主体1内,卡合板部3由从外壳主体1的前部压入的操作部件4操作。根据该操作,卡合板部3在与卡合板部3插入的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相对于端子保持器2移动,卡合内装的连接端子的卡合片的后端。
[0016]
该电连接器的实施例中,能够将例如上下两层各6列共计12个接收型连接端子即所谓雌端子从后方侧内装,并与内置有相同数量的插入型连接端子即所谓雄端子的对方电连接器在前方侧处连结,从而进行连接端子彼此的电连接。
[0017]
关于该小型的电连接器的大小,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例如设为宽24mm、高14mm、长24mm,能够根据连接端子的大小、个数等采用适当大小的电连接器。
[0018]
首先,对内装在外壳主体1的连接端子进行说明,如图6的立体图所示,该连接端子是将例如厚度为0.15mm的黄铜等导电金属板冲压弯曲而形成的例如全长15mm的接收型连接端子。在连接端子t的前方部形成有宽1.1mm、高1.6mm、长4.8mm左右的角形柱状的接收用的连接部ta。另外,它们的尺寸不限定连接端子t的大小。
[0019]
在连接部ta的底面tb的后端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通过切入底面tb而形成并被卡合板部3卡合的卡合片tc朝向下方且沿前后方向突出。该卡合片tc呈鳍状切开的边端部一度朝向下方并再次向上方回折成u形,例如形成为高0.4mm。
[0020]
该卡合片tc在连接端子t插入时发挥引导作用,并且兼具有用于插入后的连接端子t的姿势稳定的稳定器(stabilizer)的作用,进而防止连接端子t自身向后方脱离的功能。进而,连接部ta的后部上端是供形成在端子保持器2的壳体矛形件从后方抵接的被压抵部td。
[0021]
在连接端子t的后端部,连接有由包覆部wa覆盖的外径1mm左右的电线w,从包覆部wa露出的电线w的前端的芯线部wb是通过弯曲u形的芯线压接部te而压接连接于连接端子t。进而,通过将u形包覆压接部tf与包覆部wa一起弯曲,而将插入到包覆部wa的外侧的防水用合成橡胶制的圆筒密封材料wc压接固定在芯线压接部te的后方。
[0022]
外壳主体1在中央部设置有中筒1a,以大范围包围中筒1a的方式在中筒1a的外侧隔开间隙地配置有外筒1b,外筒1b的后部在中筒1a的后方处连结,中筒1a与外筒1b一体成型。
[0023]
中筒1a的后部为了插入端子保持器2,将保持器保持部1c朝向后方开口,所插入的端子保持器2的后方框部由保持器保持部1c保持,中筒1a的外筒1b的内侧前端为外径稍小的防水部1d。
[0024]
直径比中筒1a小的筒状的端子保持部1e与中筒1a隔开微小间隙地形成在中筒1a的内侧的更前方处。端子保持部1e由多个肋1f从中筒1a的内侧支撑。另外,肋1f间设置有用于供后述的端子保持器2的壳体矛形件进入的间隙。端子保持部1e用于在端子保持部1e的内部保持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且端子保持部1e的前壁处除了后述的开口部、插入部件4之外基本上是封闭的。
[0025]
作为外壳主体1、端子保持器2彼此的结合机构,在保持器保持部1c的两侧部形成有长槽状的临时插入用结合槽部1g,该临时插入用结合槽部1g为用于当端子保持器2临时插入时供端子保持器2的临时插入用结合突起2c嵌入。而且,作为相同的结合机构,在保持器保持部1c的上下部各形成有两个正式插入用结合槽部1h,该正式插入用结合槽部1h为用于当端子保持器2正式插入时承收设置于端子保持器2的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
[0026]
当使用电连接器时,对方的外壳h插入到中筒1a与外筒1b之间。因此,中筒1a的前端周围被合成橡胶所包围,该合成橡胶作为针对外壳h的防水部件,例如由硅橡胶构成。该密封部1i经由设置于防水部1d的小孔而在中筒1a的内外两面处连接,且内外两面的截面形成为波形状,以分别有效阻止水的浸入。优选该密封部1i在外壳主体1的射出成型时附设进而交联。
[0027]
端子保持部1e内,在左右6列、上下两层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共计12室的连接部收
容室1j,共计12室的连接部收容室1j各自收容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上下的连接部收容室1j之间,用于分别支撑连接端子t的底面tb的底板1k、1k’隔着间隙背对背地配置,包含间隙在内的底板1k、1k’的总厚度例如为1.4mm。
[0028]
在底板1k、1k’的上下两面,为了分隔左右相邻的连接端子t之间,上下两片为一组共计10组的间隔壁1l、1l’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得足够长,间隔壁1l、1l’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而且,由底板1k、1k’、间隔壁1l、1l’包围的空间为各自收容连接部ta的连接部收容室1j。另外,后述操作部件4的水平板插入到底板1k、1k’间的间隙,操作部件4的垂直板插入到间隔壁1l、1l’间的间隙。
[0029]
端子保持部1e的前表面被前壁1m封闭,与插入到该前壁1m的各个连接端子t对应地形成有上下各6个共计12个四边形的开口部1n,共计12个四边形的开口部1n分别供对方的插入型连接端子的插入端插入。进而,在前壁1m设置有操作部件4用的压入口1o,该操作部件4用的压入口1o插入到外壳主体1内且用于使卡合板部3横向移动。另外,形成有一个水平槽1p与复数个垂直槽1q来作为压入口1o,水平槽1p设置于上下的开口部1n之间,垂直槽1q设置于左右的开口部1n之间,水平槽1p与端子保持部1e的底板1k、1k’间的间隙连通,垂直槽1q与间隔壁1l、1l’间的间隙连通。
[0030]
在端子保持部1e的左右两外侧,设置有供操作部件4的两侧的侧板嵌合的凹部1r。进而,在外壳主体1的外筒1b的上侧中央部形成有锁定臂1s,该锁定臂1s具有弹性且用于维持与对方连接器的连结状态并锁定,锁定爪1t向该锁定臂1s的上部突出。
[0031]
在端子保持器2的后部设置有内插到中筒1a的保持器保持部1c的框部2a,在该框部2a左右6列且上下两层地设置有共计12个开孔2b,这些开孔2b各自供连接端子t插入且具有例如直径为2.3mm左右的圆形截面。
[0032]
在框部2a的左右两侧部,在端子保持器2临时插入的状态下,嵌合于保持器保持部1c的临时插入用结合槽部1g中的临时插入用结合突起2c逐个地朝向外侧突出。而且,在框部2a的上下部,在正式插入状态下,嵌合于保持器保持部1c的正式插入用结合槽部1h中的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朝上下方向各设置有两个。进而,在端子保持器2的后端部朝向上下方向设置有挡块2e,该挡块2e用于使端子保持器2对中筒1a正式插入时的插入在规定位置处停止。
[0033]
另外,结合突起2c、2d可设置于保持器保持部1c,结合槽部1g、1h也可设置于框部2a。
[0034]
从框部2a的开孔2b的前部的上部及下部,各6根共计12根具有弹性的壳体矛形件2f针对每个内装的连接端子t朝向前方突出。连接端子t中,为了将分别各6个的连接部ta上下对称地内装在端子保持部1e的上段与下段的连接部收容室1j内,而将上下的壳体矛形件2f对应地上下对称设置。而且,在各壳体矛形件2f的前端附近形成有钩部2g,该钩部2g用于从后方抵接并按压到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的被压抵部td,上下的钩部2g彼此上下对称地设置。
[0035]
在框部2a的上下开孔2b之间设置有分隔部2h,该分隔部2h将开孔2b间上下分隔并与开孔2b相连且内截面设为半圆弧状,分隔部2h的最薄部分设为0.45mm的厚度。而且,平板状的端子载置板2i在分隔部2h的前方延伸。端子载置板2i例如设为1.4mm的厚度,各连接端子t的底面tb分别载置于上下两面。
[0036]
在端子载置板2i的上下两面,为了在连接端子t插入时使卡合片tc通过前方,例如宽0.6mm、深0.4mm的各6根的插通槽2j朝向前后方向形成。另外,卡合片tc更靠近连接部t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因此上下插通槽2j彼此左右对称地移位形成。
[0037]
这样,关于使插通槽2j向一方偏靠地形成,对于后述图8所示的卡合板部3的上下两面中的插通槽也是相同的。而且,在端子载置板2i的前端形成有宽狭缝状的连结孔2k,该连结孔2k是用于在横向上可移动地承收后述卡合板部3的插入板。
[0038]
如图7的俯视图、图8的正视图所示,卡合板部3由基板部3a、向后方突出的插入板3b、及向前方突出的两个被操作端3c所构成。基板部3a是厚度为1.4mm的大致矩形状的板体,该厚度与端子保持部1e的底板1k、1k’的间隙及端子保持器2的端子载置板2i的间隙相同。
[0039]
在基板部3a的上下两面,在卡合板部3向端子保持器2的插入连结位置处,6个共计12个插通槽3d朝向前后方向形成,这些插通槽3d与设置于端子载置板2i的插通槽2j连通且与插通槽2j为相同的宽0.6mm、深0.4mm。而且,在各插通槽3d的前端侧部形成朝向宽度方向设置的阶差状的切口,成为用于供卡合片tc卡合的卡合部3e,使得连接端子t不会向后方脱离。
[0040]
另外,在图8中,由单点划线表示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插通到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的状态。
[0041]
插入板3b嵌合于端子保持器2的连结孔2k,该插入板3b是比连结孔2k的宽度窄且厚度为0.6mm左右的板体状。而且,被操作端3c是从基板部3a的前缘3f向前方突出的厚度为0.6mm左右的条板。在被操作端3c的前端一侧形成有接收斜面部3g,该接收斜面部3g是用于利用操作部件4使卡合板部3相对于外壳主体1、端子保持器2横向移动的方向转换用的楔机构。
[0042]
操作部件4是从外壳主体1的前壁1m的压入口1o压入到端子保持部1e内且用于使内部的卡合板部3横向移动的部件。也如图9的俯视图所示,操作部件4由进入底板1k、1k’的间隙的厚度为0.6mm的水平板4a、进入间隔壁1l、1l’的间隙的厚度为0.6mm的多个垂直板4b及两侧的一对侧板4c所构成。
[0043]
在水平板4a的插入方向即前端形成有两个凹部4d,该凹部4d承收卡合板部3的被操作端3c,在凹部4d的入口的一侧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作为操作部的推压斜面部4e,该推压斜面部4e与被操作端3c的接收斜面部3g协作地使卡合板部3横向移动。而且,在水平板4a的后端设置有压入片4f,该压入片4f用于压入操作部件4且视需要拉出操作部件4。
[0044]
在电连接器组装时,如图10所示,将卡合板部3的插入板3b插入到端子保持器2的前端的连结孔2k中,将卡合板部3横向移动自由地连结于端子保持器2。该情况下,插入板3b成为相对于端子载置板2i的连结孔2k向一侧偏靠的状态。由此,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与端子载置板2i的插通槽2j连通,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能够依次通过这些插通槽2j、3d。
[0045]
这样,将端子保持器2与卡合板部3一体化的组装体从外壳主体1的后方沿着未图示的引导机构插入到中筒1a的保持器保持部1c内。通过该插入,如图11、图12所示,端子保持器2的框部2a以临时插入状态组装到保持器保持部1c。
[0046]
该临时插入状态下,卡合板部3的被操作端3c的前端成为位于端子保持部1e的底板1k、1k’彼此的间隙附近的状态。当将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临时插入到外壳主体1内
时,端子保持器2的临时插入用结合突起2c将外壳主体1的保持器保持部1c向左右推展而与临时插入用结合槽部1g嵌合并结合,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的前端抵接于保持器保持部1c的后端部。该临时插入状态下,设置于端子保持器2的壳体矛形件2f位于端子保持部1e与防水部1d间的肋1f彼此之间。
[0047]
在该临时插入状态下,利用临时插入用结合突起2c与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来夹着并固定保持器保持部1c的后端部并进行结合,因此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不会从外壳主体1脱落,而是维持着临时插入状态。这样,即使将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相对于外壳主体1为临时插入状态的组装体搬运到下一个工序的连接端子t的插入作业场所,这些组装体的组装状态也不会打乱。
[0048]
接下来,如图13所示,以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为首,将各个连接端子t从端子保持器2的开孔2b初次插入到端子保持器2的内部。各个连接部ta一边由从端子保持部1e向后方延伸的间隔壁1l、1l’引导,一边在端子载置板2i上前进,随之,连接部ta的卡合片tc在端子载置板2i的插通槽2j、进而在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内前进。
[0049]
另外,连接端子t在安装到端子保持器2时,上下对称地配置在外壳主体1内,且底面tc彼此背对背地插入。
[0050]
在该连接端子t的初次插入过程中,关于上段及下限的连接端子t,如同上段的连接端子t那样,前端的连接部ta将壳体矛形件2f的钩部2g上推及下压,穿过壳体矛形件2f的钩部2g,连接部ta进入到连接部收容室1j内。壳体矛形件2f与中筒1a的防水部1d之间具有若干间隙,壳体矛形件2f能够向外侧变形。连接部ta穿过钩部2g时,壳体矛形件2f恢复到原来的姿势,钩部2g抵接于连接部ta的被压抵部td。然后,如同下段的连接端子t那样,各连接端子t在该初次插入位置处停止。
[0051]
当所有的连接端子t的初次插入结束后,进而将端子保持器2与卡合板部3一起压入到中筒1a内。由此,如图14所示,壳体矛形件2f的钩部2g将连接部ta的被压抵部td向前方按压,使连接端子t从初次插入位置前进到二次插入位置,由此所有的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被压入到连接部收容室1j内的规定位置。
[0052]
由此,卡合板部3的被操作端3c插入到底板1k、1k’彼此的间隙内,同时端子保持器2的挡块2e抵接到外壳主体1的后端部,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在该位置处停止前进。该正式插入过程中,端子保持器2的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将外壳主体1的保持器保持部1c上下推展,嵌合于正式插入用结合槽部1h内,端子保持器2以正式插入状态与外壳主体1结合。该正式插入状态下,利用端子保持器2的正式插入用结合突起2d与挡块2e来夹着并固定保持器保持部1c的后端部,由此内装有连接端子t的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相对于外壳主体1而在前后方向上不移动。
[0053]
而且,该二次插入状态下,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收容室1j内的连接部ta的前端抵接到前壁1m的内侧而前方位置固定。该连接端子t的停止状态下,壳体矛形件2f的钩部2g从后方抵接连接端子t的被压抵部td,防止连接端子t的后拉。此时,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作为稳定器经由端子载置板2i的插通槽2j并在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的前端处停止。
[0054]
在这种端子保持器2、卡合板部3的正式插入状态下,如图15所示,对另外的操作部件4,从设置于外壳主体1的前壁1m的压入口1o,将水平板4a、垂直板4b压入到底板1k、1k’、间隔壁1l、1l’的间隙中。而且,将操作部件4的两侧的侧板4c嵌合于端子保持部1e的凹部
1r。
[0055]
由此,如图16中的(a)所示,在外壳主体1内卡合板部3与操作部件4对向。另外,由单点划线表示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卡合片tc。此处,当利用压入片4f将操作部件4如箭头a所示那样强力地压入到卡合板部3时,如图16中的(b)所示,卡合板部3的被操作端3c进入到操作部件4的水平板4a的凹部4d内。由于操作部件4的按压力,推压斜面部4e对被操作端3c的接收斜面部3g,利用斜面彼此的楔作用对卡合板部3施加向箭头b的横向前进的力。
[0056]
在卡合板部3的插入板3b位于端子载置板2i的连结孔2k内的状态下,被操作端3c在底板1k、1k’的间隙中横向移动。由此,卡合板部3相对于端子保持器2、外壳主体1而在从前方观察时的右方向的横向上移动。然后,卡合板部3在该位置处向左方向的移动被操作部件4限制,因此卡合板部3不会不时地返回到原来位置。
[0057]
因该卡合板部3的横向移动,不移动连接端子t,位于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的前端的卡合片tc被设置在插通槽3d的前端旁的卡合部3e卡合,卡合片tc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该卡合板部3的横向移动距离为0.6mm左右,大于卡合片tc的宽度。这样,只要插入操作部件4,卡合板部3就不会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的卡合状态由卡合部3e所维持。
[0058]
另外,图16中的说明是卡合板部3的上表面的动作的说明,但在下表面也同样,配置在下表面侧的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的后部被下表面侧的卡合部3e卡合。
[0059]
如果操作部件4被充分压入,卡合板部3应该可靠地横向移动,且能够从前方目视确认卡合片tc的卡合。此处,当将操作部件4着色为与例如外壳主体1不同的颜色时,能够更容易地视觉辨认出操作部件4的安装状态。另外,利用操作部件4使卡合板部3移动的机构可以是另一种方式。
[0060]
这样,连接端子t通过两个卡合单元可靠地防止了因电线w向连接端子t的后方拉出等所引起的后拉,所述两个卡合单元是被压抵部td由壳体矛形件2f卡合进而卡合片tc由卡合板部3的卡合部3e卡合。
[0061]
而且,正式插入位置处,如图15所示,连接端子t的后端部位于端子保持器2的开孔2b内,安装于连接端子t的圆筒密封材料wc密接于开孔2b的内壁,防止水从后方向端子保持器2、中筒1a内浸入。进而,利用设置于防水部1d的密封部1i的内侧部分将中筒1a的内侧与端子保持器2的外侧之间密封,防止水从中筒1a与端子保持器2的间隙向内部浸入。
[0062]
这样构成的电连接器在使用时与对方的电连接器的外壳嵌合,外壳彼此被锁定臂1s的锁定爪1t锁定。对方的连接端子的插入端从前壁1m的开口部1n插入并嵌入到连接端子t的连接部ta,两连接端子电连接。另外,此时,操作部件4的压入片4f保持从外壳主体1a的端子保持部1e向前方略微突出的状态,当连接器彼此嵌合时,该压入片4f插入到对方连接器的外壳的凹部内。
[0063]
对方的电连接器也设为防水结构,对方的外壳h的外筒插入到外壳主体1的外筒1b与中筒1a之间,利用设置于中筒1a的密封部1i的外侧部分密封中筒1a与对方的外壳h的外筒之间,以使得水不会从它们之间浸入内部。这样,利用由密封部1i及圆筒密封材料wc形成的密封结构水不会浸入保持器保持部1c的内部,通过与对方的防水结构的外壳h嵌合发挥防水连接器的功能。
[0064]
实施例中,由于连接端子t将连接端子t的底面tb彼此面对面地插入到电连接器的
上下两层,因此分别形成在端子保持器2的端子载置板2i、卡合板部3的卡合片tc的插通槽3d形成在上下两面。然而,如果是内装有一层连接端子t的电连接器,则插通槽可仅形成在一面。
[0065]
而且,例如修理等时,为了从外壳主体1取出连接端子t,在用压入片4f拔出操作部件4后,用辅具使卡合板部3向左方向横移时,解除对卡合片tc的后拉限制。接下来,从前壁1m的开口部1n插入专用辅具,解除壳体矛形件2f对该连接端子t的卡合,将连接端子t向后方抽出即可。
[0066]
所述实施例中,在卡合板部3设置供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卡合的卡合部3e。然而,当增加底板1k、1k’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连接端子t二次插入时,为了使连接部ta均到达底板1k、1k’上,在底板1k、1k’也设置卡合片tc的插通槽,这样当连接端子t二次插入时,能够将卡合片tc压入到设置于底板1k、1k’的插通槽中。而且,卡合片tc的卡合也能够不通过卡合部3e来进行,而是通过横向移动的卡合板部3的前缘3f将设置于底板1k、1k’的插通槽封闭来进行。
[0067]
而且,端子保持器2的端子载置板2i也设置有插通槽2j,但当连接端子t插入时,只要将连接端子t的卡合片tc直接引导到卡合板部3的插通槽3d中,则也能够省略端子保持器2的插通槽2j。
[0068]
实施例中,将连接端子t设为接收型连接端子,但也能够应用于连接端子为插入型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进而,还能够变更连接端子t的数量,将层数设为一层或三层以上。
[0069]
另外,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是对附图的说明,有时与实际的电连接器中的上下、左右、前后不同。图中:
[0070]
1:外壳主体1a:中筒1b:外筒1c:保持器保持部1e:端子保持部1j:连接部收容室1k、1k’:底板1l、1l’:间隔壁1m:前壁1n:开口部1o:压入口2:端子保持器2a:框部2b:开孔2f:壳体矛形件2i:端子载置板2j、3d:插通槽3:卡合板部
3a:基板部3b:插入板3c:被操作端3e:卡合部3g:接收斜面部4:操作部件4a:水平板4b:垂直板4e:推压斜面部t:连接端子ta:连接部tc:卡合片w: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