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7082发布日期:2021-07-02 21:13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力输送用绝缘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绝缘子,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



背景技术:

电力输送时,输电导线通过绝缘子和线夹悬挂于输电铁塔上,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会造成输电导线的大幅度甩动,从而造成输电铁塔的损坏甚至倒塌,给国家电网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避免输电铁塔因为输电导线的甩动而损坏,出现了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509592b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输电导线的减震绝缘子》,通过在伞盘之间添加弹性或磁流液缓冲器,能克服输电导线的交变负荷,有效保护输电铁塔,但该减震绝缘子只能缓冲输电导线位于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减震效果受到局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开发一种改进的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减震效果更好的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能同时缓冲输电导线甩动时位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包括多个上下连接的伞盘,所述的伞盘下端连接有线夹,多个所述的伞盘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一个缓冲器,所述的缓冲器包括开口朝上的圆柱筒体,所述的圆柱筒体内套设有活塞,所述的活塞的活塞杆上位于所述的圆柱筒体上端口处设有加固环,所述的加固环与所述的圆柱筒体上端之间设有弹性的环形波纹盖,所述的加固环四周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伸缩杆,所述的伸缩杆外端通过横向弹簧固定连接于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上位于所述的横向弹簧和所述的伸缩杆外端下方设有固定环,所述的固定环下端面与所述的活塞上端面之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竖向弹簧a,所述的活塞下端面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底部之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与所述的竖向弹簧a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四个竖向弹簧b。

优选的,所述的圆柱筒体上方设有遮雨棚。

优选的,所述的活塞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的活塞上位于所述的活塞杆周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阻尼孔,所述的圆柱筒体内盛装有占其容积五分之三至五分之四的蓖麻油。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环上端面位于所述的横向弹簧和所述的伸缩杆外端处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的限位凹槽匹配所述的横向弹簧和所述的伸缩杆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横向弹簧设有八个,八个所述的横向弹簧均匀对称环绕设于八个所述的伸缩杆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竖向弹簧a和所述的竖向弹簧b一一对应设有二十四个,二十四个所述的竖向弹簧a分为内外两层均匀对称环绕设于所述的固定环下端面与所述的活塞上端面之间,二十四个所述的竖向弹簧b分为内外两层均匀对称环绕设于所述的活塞下端面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底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横向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a卡设式活动连接于所述的伸缩杆外端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之间,两个所述的固定卡槽a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的伸缩杆外端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内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的竖向弹簧a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b卡设式活动连接于所述的固定环下端面与所述的活塞上端面之间,两个所述的固定卡槽b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的固定环下端面与所述的活塞上端面。

优选的,所述的竖向弹簧b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c卡设式活动连接于所述的活塞下端面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底部之间,两个所述的固定卡槽c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的活塞下端面与所述的圆柱筒体底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活塞杆可在伸缩杆和横向弹簧的共同作用下,有效缓冲输电导线甩动时位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同时本发明的活塞可在竖向弹簧a和竖向弹簧b的共同作用下,有效缓冲输电导线甩动时位于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减震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缓冲器的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发明的缓冲器的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的圆柱筒体、伸缩杆、横向弹簧、加固环和活塞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圆柱筒体、竖向弹簧a、活塞、活塞杆和阻尼孔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或圆柱筒体、竖向弹簧b、活塞、活塞杆和阻尼孔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固定卡槽a、固定卡槽b、固定卡槽c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伞盘2、遮雨棚3、缓冲器4、线夹5、输电导线6、圆柱筒体7、固定卡槽b8、固定环9、固定卡槽a10、横向弹簧11、环形波纹盖12、伸缩杆13、加固环14、活塞杆15、限位凹槽16、竖向弹簧a17、活塞18、阻尼孔19、竖向弹簧b20、固定卡槽c21、蓖麻油22、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绝缘子,包括多个上下连接的伞盘1,伞盘1下端连接有线夹4,线夹4上连接有输电导线5,输电导线5通过具有绝缘效果的多个伞盘1与输电铁塔实现绝缘,顺利完成电力输送。

多个伞盘1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一个缓冲器3,用于缓冲输电导线5甩动时通过多个伞盘1传递给输电铁塔的振动能量,保护输电铁塔。

缓冲器3包括开口朝上的圆柱筒体6,圆柱筒体6内套设有活塞17,活塞17的活塞杆14上位于圆柱筒体6上端口处设有加固环13,加固环13与圆柱筒体6上端之间设有弹性的环形波纹盖11,加固环13四周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伸缩杆12,伸缩杆12外端通过横向弹簧10固定连接于圆柱筒体6内侧壁;输电导线5横向甩动时,会通过线夹4及彼此之间的连接件将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传递给圆柱筒体6,由于活塞杆14可通过横向弹簧10和伸缩杆12做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从而减缓了圆柱筒体6传递给活塞杆14位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从而减缓了活塞杆14将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位于其上方的伞盘1,从而减缓了传递给输电铁塔位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

圆柱筒体6内侧壁上位于横向弹簧10和伸缩杆12外端下方设有固定环8,固定环8下端面与活塞17上端面之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竖向弹簧a16,活塞17下端面与圆柱筒体6底部之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与竖向弹簧a16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四个竖向弹簧b19;同理,输电导线5竖向甩动时,会通过线夹4及彼此之间的连接件将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传递给圆柱筒体6,由于活塞17可通过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做垂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从而减缓了圆柱筒体6通过活塞17传递给活塞杆14位于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从而减缓了活塞杆14将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传递给位于其上方的伞盘1,从而减缓了传递给输电铁塔位于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而且,一一对应设置的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可使活塞17上下两端受力相对较为均匀,有效维持活塞17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优选的,圆柱筒体6上方设有遮雨棚2,有效保护缓冲器3免受雨水侵蚀。

优选的,活塞17与圆柱筒体6内侧壁之间留有缝隙22,活塞17上位于活塞杆14周围均匀对称环绕设有至少四个阻尼孔18,圆柱筒体6内盛装有占其容积五分之三至五分之四的蓖麻油21,缝隙22、阻尼孔18和蓖麻油用于协助活塞17进一步缓冲绝缘子甩动时位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且蓖麻油粘滞能力相对较好的同时还具有防锈和润滑的效果,避免活塞17出现卡紧、卡死等运动不灵活的意外事故发生,延长缓冲器3的使用寿命,使绝缘子具有更为优异的减震效果。

优选的,固定环8上端面位于横向弹簧10和伸缩杆12外端处设有限位凹槽15,限位凹槽15匹配横向弹簧10和伸缩杆12设置。

优选的,如图4所示,横向弹簧10设有八个,八个横向弹簧10均匀对称环绕设于八个伸缩杆12与圆柱筒体6内侧壁之间。

优选的,如图5所示,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一一对应设有二十四个,二十四个竖向弹簧a16分为内外两层均匀对称环绕设于固定环8下端面与活塞17上端面之间,二十四个竖向弹簧b19分为内外两层均匀对称环绕设于活塞17下端面与圆柱筒体6底部之间。

具体是实施时,可灵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横向弹簧10、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的数量设置,大致原则为实际环境要求高时相对实际环境要求低时更多数量设置。

优选的,横向弹簧10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a9卡设式活动连接于伸缩杆12外端与圆柱筒体6内侧壁之间,两个固定卡槽a9分别固定连接于伸缩杆12外端与圆柱筒体6内侧壁上。

优选的,竖向弹簧a1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b7卡设式活动连接于固定环8下端面与活塞17上端面之间,两个固定卡槽b7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环8下端面与活塞17上端面。

优选的,竖向弹簧b19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槽c20卡设式活动连接于活塞17下端面与圆柱筒体6底部之间,两个固定卡槽c20分别固定连接于活塞17下端面与圆柱筒体6底部。

具体实施时,如图6所示,固定卡槽a9、固定卡槽b7和固定卡槽c20为圆柱筒体结构,圆柱筒体结构分别匹配横向弹簧10、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的外径设置,横向弹簧10、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的端部卡设于圆柱筒体结构的圆柱空腔内后圆柱筒体结构的底部外端固定连接于固定环8下端面或活塞17上端面或活塞17下端面或圆柱筒体6底部,不易发生移动,工作稳定可靠,以实现横向弹簧10、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的两端分别卡设式活动连接,方便后期维护。

本发明实际使用时,活塞杆14可在伸缩杆12和横向弹簧10的共同作用下,有效缓冲输电导线5甩动时位于水平方向的振动能量,同时活塞17可在竖向弹簧a16和竖向弹簧b19的共同作用下,有效缓冲输电导线5甩动时位于垂直方向的振动能量,减震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