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288529发布日期:2021-08-17 13:3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换流变压器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换流变压器是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之一,与换流器一起将交流网络中的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并通过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向远方传输,或者与换流器一起将直流输电线路中分直流电能逆变为正常的交流电能输送到超高压交流网络。

换流变压器的特殊工况,决定了它的主绝缘既承受着交流变压器所承受的全部电场作用和试验电压下的电场作用,同时还要承受正常工作中的直流电场作用、事故状态时和逆向工作时的极性反转电压作用、以及直流试验电压下的直流电场作用。为了增强电气性能,会在换流变压器的线圈端部放置导油成型角环。

目前,换流变压器线圈端部的导油成型角环一般采用圆周方向分瓣,在撑条位置进行搭接;这种结构在线圈及器身烘烤加热过程中,导油成型角环可能会出现变形起鼓的情况,导致出现油流不畅通的问题,进而降低散热效率,影响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由于导油成型角环烘烤变形,影响线圈绝缘性能下降和装配尺寸出现问题,导致阻碍绝缘油的流动及渗油和漏油情况,使散热效率降低。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线圈本体、主撑条,主撑条紧贴线圈本体的内径圆周布置;新型成型角环设置在线圈本体的内径侧的外侧,所述的新型成型角环包括导油成型角环、辅助撑条,辅助撑条粘接在导油成型角环的外侧面,辅助撑条与主撑条平行,辅助撑条布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的中间;在新型成型角环的下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绝缘端圈、第二绝缘端圈。

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前述的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现有的导油成型角环的外侧面粘接辅助撑条,制作新型成型角环;

步骤2、将主撑条紧贴线圈本体的内径圆周粘接布置;

步骤3、将新型成型角环粘接在线圈本体的内径侧的外侧,辅助撑条与主撑条平行;

步骤4、在新型成型角环的外径侧依次设置:第一层纸板、第一层撑条、第二层纸板、第二层撑条、硬纸筒;

步骤5、在新型成型角环的下侧,依次设置:第一绝缘端圈、第二绝缘端圈、导油线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换流变压器线圈端部电场复杂,其绝缘结构最突出的问题是作用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是一个交直流复合电场,保证端部绝缘可靠及油流顺畅十分关键。因此,本发明在现有的导油成型角环上增加辅助撑条,可以有效防止成型角环变形带来外形起鼓、油流不畅通、散热效率降低等诸多隐患,进而消除了产生阻碍油流及漏油的隐患,增加了流过绕组油流的散热能力,在不改变线圈的绝缘强度、机械性能和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属于

本技术:
保护范围之内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现有导油成型角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新型成型角环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新型成型角环的局部俯视图;

图中,1-导油成型角环,2-辅助撑条,3-线圈本体,4-第一层纸板,5-第一层撑条,6-第二层纸板,7-第二层撑条,8-硬纸筒,9-主撑条,10-导油线圈,11-新型成型角环,12-线圈油道垫块,13-静电环,14-第一绝缘端圈,15-第二绝缘端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1中左侧为线圈内径侧,右侧为线圈外径侧)。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线圈本体3,线圈本体3中设置有线圈油道垫块12,在线圈本体3的下端部,设置有静电环13。所述的线圈本体3的内径侧依次设置:第一层纸板4、第一层撑条5、第二层纸板6、第二层撑条7、硬纸筒8、新型成型角环11、主撑条9。主撑条9紧贴线圈本体3的内径圆周布置,主要起轴向油道作用。

在新型成型角环11的下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绝缘端圈14、第二绝缘端圈15、导油线圈10。

如图2所示,是现有导油成型角环的剖视图。现有导油成型角环是带有一定弧度的、截面呈l形结构的角环,其弧度与变压器线圈的内径侧相适应,多个分瓣的导油成型角环组合成一个圆周。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新型成型角环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新型成型角环的局部俯视图。新型成型角环11,是在原有的导油成型角环1的外侧面(与线圈本体3相接的侧面),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设置辅助撑条2,辅助撑条2与主撑条9平行。所述的辅助撑条2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9的中间,消除成型角环可能发生变形的隐患。新型成型角环11沿线圈本体3的圆周方向放置时,辅助撑条2布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9的中间。

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前述的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现有的导油成型角环1的外侧面粘接辅助撑条2,制作新型成型角环11;

步骤2、将主撑条9紧贴线圈本体3的内径圆周粘接布置;

步骤3、将新型成型角环11粘接在线圈本体3的内径侧的外侧,辅助撑条2与主撑条9平行,辅助撑条2布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9的中间;

步骤4、在新型成型角环11的外径侧依次设置:第一层纸板4、第一层撑条5、第二层纸板6、第二层撑条7、硬纸筒8;

步骤5、在新型成型角环的下侧,依次设置:第一绝缘端圈14、第二绝缘端圈15、导油线圈10。

进一步地,在线圈本体3中设置线圈油道垫块12,在线圈本体3的下端部设置静电环13。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本体(3)、主撑条(9),主撑条(9)紧贴线圈本体(3)的内径圆周布置;新型成型角环(11)设置在线圈本体(3)的内径侧的外侧,所述的新型成型角环(11)包括导油成型角环(1)、辅助撑条(2),辅助撑条(2)粘接在导油成型角环(1)的外侧面,辅助撑条(2)与主撑条(9)平行,辅助撑条(2)布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9)的中间;

在新型成型角环(11)的下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绝缘端圈(14)、第二绝缘端圈(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本体(3)的内径侧依次设置:第一层纸板(4)、第一层撑条(5)、第二层纸板(6)、第二层撑条(7)、硬纸筒(8)、新型成型角环(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绝缘端圈(15)下侧设置有导油线圈(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线圈本体(3)中设置有线圈油道垫块(12),在线圈本体(3)的下端部设置有静电环(13)。

5.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作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现有的导油成型角环(1)的外侧面粘接辅助撑条(2),制作新型成型角环(11);

步骤2、将主撑条(9)紧贴线圈本体(3)的内径圆周粘接布置;

步骤3、将新型成型角环(11)粘接在线圈本体(3)的内径侧的外侧,辅助撑条(2)与主撑条(9)平行;

步骤4、在新型成型角环(11)的外径侧依次设置:第一层纸板(4)、第一层撑条(5)、第二层纸板(6)、第二层撑条(7)、硬纸筒(8);

步骤5、在新型成型角环的下侧,依次设置:第一绝缘端圈(14)、第二绝缘端圈(15)、导油线圈(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辅助撑条(2)布置于相邻的两根主撑条(9)的中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线圈本体(3)中设置线圈油道垫块(12),在线圈本体(3)的下端部设置静电环(13)。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线圈本体、主撑条,主撑条紧贴线圈本体的内径圆周布置;新型成型角环设置在线圈本体的内径侧的外侧,所述的新型成型角环包括导油成型角环、辅助撑条,辅助撑条粘接在导油成型角环的外侧面,辅助撑条与主撑条平行。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带新型成型角环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本发明在现有的导油成型角环上增加辅助撑条,可以有效防止成型角环变形带来外形起鼓、油流不畅通、散热效率降低等诸多隐患,进而消除了产生阻碍油流及漏油的隐患,增加了流过绕组油流的散热能力,在不改变线圈的绝缘强度、机械性能和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敏;谈翀;郭鹏鸿;王明胜;杨仁毅;徐永伟;郝娜;杨帅;李庭庭;张京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输变电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5
技术公布日:2021.08.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