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5711发布日期:2022-01-22 11:5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模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模组,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个电连接器的电连接模组。


背景技术:

2.在电子行业内,制造商出于生产成本及用户需求考虑,通常会将多个不同功能的电连接器组装于同一绝缘外壳内以形成一电连接模组从而整体安装于机壳内,故常规电连接模组的组装方式是将多个独立的电连接器分别插入该绝缘外壳内,以分别进行固定,但分别插入的方式不仅使组装工序繁琐,且需将每一电连接器一一对准插入绝缘外壳内,耗费组装时间,导致电连接模组的整体组装效率低。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模组,从而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模组,通过金属导向件的导向部与绝缘外壳的适配部对准配合,以实现导引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共同进入绝缘外壳内,达到便于组装的目的。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模组,包括: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包括由至少一顶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围设形成的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具有一开口,所述绝缘外壳于所述开口处设有一适配部;一第一电连接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一金属壳及固持于所述第一金属壳内的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金属壳具有一第一插接口显露于所述开口;一第二电连接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且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二金属壳及固持于所述第二金属壳内的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金属壳具有一第二插接口显露于所述开口;一金属导向件,所述金属导向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壳及所述第二金属壳的表面且沿一第一方向组装至所述收容腔,所述金属导向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方向延伸至少一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适配部相对准配合以导引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共同进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适配部限制所述金属导向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的位移。
6.进一步,所述开口设于所述绝缘外壳的前端,所述收容腔自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向后凹设形成,所述适配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适配部分别位于所述开口的横向两侧,所述导向部具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的一侧,另一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壳的一侧。
7.进一步,所述金属导向件为一件式,所述导向部朝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方向凸伸,所述适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所述适配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挡止壁及一第二挡止壁,所述适配部收容所述导向部且所述第一挡止壁及所述第二挡止壁阻挡所述导向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移
8.进一步,所述收容腔内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及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至少一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与所述顶壁之间设有一容置槽,所述金属导向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之间的一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并与所述顶壁的底部相接触。
9.进一步,所述间隔部的顶部设有一卡合槽,于所述卡合槽内设有一凸块,所述中间部设有朝下延伸的一第一弹片,所述金属导向件组装至所述收容腔时,所述第一弹片进入所述卡合槽内并与所述凸块挡止配合。
10.进一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延伸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延伸高度,所述金属导向件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之间设有与所述中间部相连接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向上倾斜延伸的一第一折弯部,所述绝缘外壳于所述容置槽的一侧设有一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延伸高度大于所述容置槽的延伸高度以收容所述第一折弯部。
11.进一步,所述顶壁的底部朝下凸伸有至少一第一凸肋及至少一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第二凸肋分别位于所述间隔部的横向两侧,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上方的所述第二凸肋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凸伸长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上方的所述第一凸肋的凸伸长度,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与所述金属导向件接触。
12.进一步,所述金属导向件为板状,所述金属导向件包括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壳顶表面的一第一固定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金属壳顶表面的一第二固定部,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一中间部,所述导向部具有两个,其中一所述导向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横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一金属壳边缘,另一所述导向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横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二金属壳边缘。
13.进一步,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及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一第三电连接器,所述第三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三金属壳及固持于所述第三金属壳内的一第三绝缘本体,所述中间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壳的表面,所述第三电连接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延伸高度低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延伸高度,所述金属导向件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之间具有朝靠近所述第三电连接器向下延伸且与所述中间部连接的一第二折弯部。
14.进一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为usb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为电源电连接器,所述第三电连接器为dp或hdmi电连接器。
15.进一步,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至少一侧凸伸有贯穿所述第二金属壳外表面的一引导部,所述侧壁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引导部配合卡接的一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位于所述适配部的下方。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金属导向件固定于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表面,在组装过程中,金属导向件的导向部将与绝缘外壳的适配部对准配合以导引第一电连接器及第二电连接器沿第一方向共同进入绝缘外壳内,从而达到便于多个电连接器同时被导引组装及拆出绝缘外壳的目的,此外,适配部还限制金属导向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位移,不仅加强所述金属导向件与所述绝缘外壳间的稳固效果,利于所述电连接模组的简便组装,还确保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及所述第三插接口对应位于正确的插接位置上而不会因外部碰撞等原因发生位移,以避免发生
与对接连接器插接不顺的现象。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金属导向件固定于多个电连接器上的立体图;
19.图3为图2的主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模组的主视图;
21.图5为图4沿a-a线的侧剖图;
22.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3.图7为图4沿c-c线的侧剖图。
24.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25.电连接模组100电路板200第一电连接器1第一金属壳11第一绝缘本体12第一插接口13第二电连接器2第二金属壳21第二绝缘本体22第二插接口23引导部221第三电连接器3第三金属壳31第三绝缘本体32第三插接口33金属导向件4第一固定部41中间部42第二固定部43导向部44第一折弯部45第二折弯部46第一弹片47第二弹片48绝缘外壳5顶壁51第一凸肋511第二凸肋512第三凸肋513后壁52侧壁53引导槽531收容腔54开口55适配部551第一挡止壁5511第二挡止壁5512容置槽56第一间隔部57第二间隔部58让位空间59卡合槽p凸块q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为方便对附图的理解,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第一方向,z轴定义为第二方向,y轴定义为第三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模组100,插接于一电路板200上,主要包括一绝缘外壳5,一金属导向件4,沿一第一方向x插入至所述绝缘外壳5内的一第一电连接器1、一第二电连接器2、一第三电连接器3,定义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竖直方向为第二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z的为第三方向y,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二方向z为左右方向,所述第三方向y为上下方向。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为usb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为电源连接器,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为dp或hdmi电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电连接1、所述第二电连接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可为其他类型电连接器,在此不做限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第三电连接器3沿所述第三方向y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具有一第一金属壳11及固持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内的一第一绝缘本体12,此外,所述第一金属壳11的前端具有一第一插接口13,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具有一第二金属壳21及固持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 内的一第二绝缘本体2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的左右两侧分别横向凸伸有一引导部 221,两个所述引导部221分别贯穿所述第二金属壳21设有的开孔以伸出所述第二金属壳21的外表面,此外,所述第二金属壳21的前端具有一第二插接口23,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具有一第三金属壳31及固持于所述第三金属壳31内的一第三绝缘本体32,此外,于所述第三金属壳31的前端具有一第三插接口33;其中,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延伸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延伸高度,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延伸高度高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的延伸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之间的延伸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31.如图1-图4所示,所述金属导向件4呈板状的一件式,所述金属导向件4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第一固定部41、一第一折弯部45、一中间部42、一第二折弯部46及一第二固定部43,所述第一固定部41呈平板状并部分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折弯部45为沿所述第二方向y向上倾斜延伸的一倾斜段,所述第一折弯部4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41相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45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间部42,所述中间部42呈平板状并部分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壳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折弯部 46为沿所述第二方向y向上倾斜延伸的倾斜段,所述第二折弯部4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间部42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一侧,所述第二折弯部46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3,所述第二固定部43呈平板状并部分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折弯部45及所述第二折弯部46的设置,以便匹配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的不同高度,将所述第一固定部41部分平贴焊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上,将所述第二固定部43部分平贴焊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 上,不仅便于所述金属导向件4可同时焊接于多个不同高度的电连接器上,还使所述第一金属壳11、所述第二金属壳21及所述第三金属壳31通过所述金属导向件4相导通实现接地功能,以进一步提高各电连接器的屏蔽性能。进一步,所述金属导向件4还包括朝下延伸的一第一弹片47及一第二弹片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47设于所述中间部42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45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片48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3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46的一侧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47及所述第二弹片48 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所述金属导向件4的其他位置,在此不做限定)。此外,所述金属导向件4还包括两个导向部44,两个所述导向部44分别位于所述金属导向件 4的横向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所述导向部44自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板缘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并超出所述第一金属壳11边缘,另一所述导向部44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3的板缘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超出所述第二金属壳21边缘(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导向部44可根据实际结构设置成分别从所述第一固定部41及所述第二固定部43 的板面延伸出或从所述金属导向件4的板缘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y的其他方向延伸出,在此不作限定)。
32.如图1-图7所示,所述绝缘外壳5收容所述金属导向件4及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所述绝缘外壳5主要包括一顶壁51、一后壁52及相
对设置的两个侧壁53围设形成的一收容腔54,进一步,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所述侧壁53内侧设有一引导槽531,所述引导槽531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远离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一侧的所述引导部221对准卡接,以便组装时进一步导引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正确进入所述绝缘外壳5内,以进一步提高多个电连接器进入所述收容腔 54的准确性,所述收容腔54具有一开口55,所述第一插接口13、所述第二插接口23 及所述第三插接口33均显露于所述开口55,其中,所述开口55设于所述绝缘外壳5 的前端,所述收容腔54自所述开口55沿所述第一方向x向后凹设形成,此外,所述收容腔54包括至少一间隔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间隔部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之间的一第一间隔部57,及位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之间的一第二间隔部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隔部57及所述第二间隔部58将所述收容腔54分隔成三部分以分别对应收容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进一步,所述第二间隔部58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的一侧凹设有另一引导槽531以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22靠近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一侧的所述引导部221对准配合,此外,所述第一间隔部 57与所述顶壁51之间设有一容置槽56以收容所述中间部42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45 的一侧并与所述顶壁51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一弹片47进入所述第一间隔部57与所述顶壁51之间的所述容置槽56;
33.所述第二间隔部58与所述顶壁51之间设有另一容置槽56以收容所述第二固定部 43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46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片48进入所述第二间隔部58与所述顶壁51之间的所述容置槽56;所述绝缘外壳5于所述第一间隔部57处的所述容置槽56 的横向一侧设有一让位空间59,所述让位空间59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延伸高度大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置槽56的延伸高度以收容所述第一折弯部45;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隔部57及所述第二间隔部58的顶部均向下凹设一卡合槽p,于每一所述卡合槽p内设有一凸块q,当所述金属导向件4的沿所述第一方向x组装入所述绝缘外壳5时,所述第一弹片47及所述第二弹片48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间隔部57及所述第二间隔部58的卡合槽p,两个所述凸块q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47及所述第二弹片48相抵持,进一步防止所述金属导向件4沿所述第一方向x退出所述绝缘外壳5,另外,所述顶壁51 的底部朝下凸伸有多个第一凸肋511、多个第二凸肋512及多个第三凸肋513,多个所述第一凸肋511对应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41相接触,多个所述第二凸肋512对应位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上方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43相接触,多个所述第三凸肋513对应位于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上方并与所述中间部42相接触,且所述第二凸肋512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凸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凸肋513的凸伸长度,所述第三凸肋513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凸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肋511的凸伸长度以对应稳固不同高度的电连接器安装,进一步,于所述开口55的横向两侧(即沿所述第三方向y)处分别设有一适配部551(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适配部551可根据所述导向部的位置变化而设置于所述开口55的其他位置以配合所述导向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所述引导槽531位于所述适配部551的下方,两个所述适配部551均沿所述第一方向x自所述绝缘外壳5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每一所述适配部551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z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挡止壁5511及一第二挡止壁5512。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导向件4先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的上表面焊接固定后,再通过所述金属导向件4沿所述第一方向x组装至所
述收容腔54内,其中,在组装过程中,两个所述导向部44分别对准并插入两个所述适配部551内,从而实现通过金属导向件4导引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同时进入所述收容腔54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成所述导向部44对准并收容所述适配部551的方式以实现导引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同时进入所述收容腔54内,在此不作限定),其中,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挡止壁5511与所述第二挡止壁5512限制所述金属导向件4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位移,从而限制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在所述绝缘外壳5内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移动。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模组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6.1、通过将所述金属导向件4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及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表面,在组装过程中,所述金属导向件4的所述导向部44将与所述绝缘外壳5的所述适配部551对准配合以导引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及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沿所述第一方向x 共同进入所述绝缘外壳5内,从而达到便于多个电连接器共同被导引组装或拆出所述绝缘外壳5的目的,此外,所述适配部551还限制所述金属导向件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的所述第二方向z的位移,不仅加强所述金属导向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5间的稳固效果,利于所述电连接模组100的简便组装,还确保所述第一插接口13、所述第二插接口23及所述第三插接口33对应位于正确的插接位置上而不会因外部碰撞等原因发生位移,以避免发生与对接连接器插接不顺的现象。
37.2、两个所述适配部551分别位于所述开口55的横向两侧,其中一个所述导向部 44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的一侧,另一所述导向部44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壳11的一侧,从而确保所述金属导向件4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上均设有所述导向部44,确保所述金属导向件4导引进入所述绝缘外壳5内时不易歪斜并加强所述导向部44的导引准确性。
38.3、所述导向部44朝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的方向凸伸,所述适配部551沿所述第一方向x自所述绝缘外壳5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在组装过程中,所述适配部551 收容所述导向部44且所述第一挡止壁5511及所述第二挡止壁5512阻挡所述导向部 44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位移。
39.4、所述中间部42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56并与所述顶壁51的底部相接触,便于所述金属导向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5间的组装配合,此外,所述第一弹片47与所述第二弹片48分别进入两个所述卡合槽p以与对应的所述凸块q抵持,防止所述金属导向件4松脱出所述绝缘外壳5,进一步紧固所述金属导向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5间的卡紧配合。
40.5、由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及所述第三电连接器3间的延伸高度不同,于所述中间部4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41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折弯部45,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3与所述中间部42之间上设有所述第二折弯部46,不仅便于所述金属导向件4同时安装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及所述第二金属壳21的上表面,利于加工,还使所述第一金属壳11、所述第二金属壳21及所述第三金属壳31通过所述金属导向件4 相导通实现接地功能,以进一步提高各电连接器的屏蔽性能。
41.6、所述第一凸肋511、所述第二凸肋512及所述第三凸肋513具有不同的延伸高度以确保均可压到所述金属导向件4的上表面,进一步加强所述金属导向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
5间的固定配合。
42.7、其中所述导向部44自所述第一固定部41横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一金属壳11边缘,另一所述导向部44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3横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二金属壳21边缘,不仅在组装过程中便于观察所述导向部44是否对准导引,且确保所述导向部44在与所述适配部551对准导引过程中不会误触碰到所述第一金属壳11及所述第二金属壳21。
43.以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