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2326发布日期:2022-09-20 22:44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采用一种叫做“接线夹”的夹具。利用弹簧的力量将一对内设尖齿的导体尖齿抓住蓄电池的正负极铅柱。然而,对于蓄电池生产厂,充电是几十个电池串联进行的,每天有成千上万个电池需要充电,一次充电的时间需要几十个小时,连接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充电质量。并且,在遇到外力拉扯时,还容易出现夹头掉落的现象,导致接头处出现接触不良,影响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6.蓄电池本体;
7.以及设置在蓄电池本体上的连接组件,
8.所述连接组件由固定本体、连接本体和限位本体组成,所述固定本体与蓄电池本体直接连接,所述限位本体安装在固定本体上,所述连接本体下端具有延伸部,所述限位本体的中间具有放置孔,所述连接本体通过延伸部置于限位本体中间的放置孔内,且下端通过活动件与固定本体连接,所述活动件位于限位本体的内部且下端与固定本体连接,所述活动件与固定本体之间具有弹簧。
9.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放置孔的孔面积大于延伸部横截面的面积。
10.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延伸部的一侧为半圆面,另一侧为平面,所述平面的一侧上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延伸部之间存在第一缺口,所述放置孔的内壁上具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与放置孔的壁面之间存在第二缺口,第二缺口与第一凸起配合,第一缺口与第二凸起配合。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活动件由接触部、连接部和球头部组成,所述延伸部的下端具有一球头凸起,所述接触部的中间具有向内凹陷的活动槽,所述球头凸起置于活动槽中。
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活动槽两端的深度逐渐向中间加深。
13.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固定本体的中间具有一盲孔,所述盲孔的上端具有扇形孔,所述球头部匹配的置于盲孔中。
14.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中,所述限位本体与固定本体采用螺
纹的方式连接。
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实现连接简单,并且采用的方式只需要按压和滑动,便能够实现快速连接,并且受到外力的拉扯时也不会使得接头处断开,保证了充电接头处的稳定连接,还能够实现快速插拔,提高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的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的剖面图;
19.图4为图2的爆炸图;
20.图5为图4中的连接本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4中的限位本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图4中的活动件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图4中的固定本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5.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蓄电池的充电连接结构,包括蓄电池本体1和设置在蓄电池本体1上的连接组件2。该连接组件2包括了与蓄电池本体1为一体的导体和用于与外部电源或者用电设备连接的连接导体。
26.连接组件2由固定本体3、连接本体4和限位本体5组成。固定本体3和连接本体4中的延伸部8采用导体材料制成,而限位本体5则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固定本体3与蓄电池本体1直接连接,固定本体3由第一固定部6和第二固定部7组成,第一固定部6与蓄电池本体1连接,第一固定部6在第二固定部7的下端,第二固定部7用于与限位本体5连接。第一固定部6与蓄电池本体1内部的导体连接,用于将蓄电池本体1内部的电流引出。
27.限位本体5安装在固定本体3上,连接本体4下端具有延伸部8,限位本体5的中间具有放置孔9,连接本体4通过延伸部8置于限位本体5中间的放置孔9内,且下端通过活动件10与固定本体3连接。
28.连接本体4由延伸部8和面板部11组成,面板部11在延伸部8的上端,且中间设置了电线与延伸部8连接,面板部11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而延伸部8采用导电材料制成。
29.延伸部8的一侧为半圆面,另一侧为平面,平面的一侧上具有第一凸起12,第一凸起12与延伸部8之间存在第一缺口14,放置孔9的内壁上具有第二凸起13,第二凸起13与放置孔9的壁面之间存在第二缺口15,第二缺口15与第一凸起12配合,第一缺口14与第二凸起13配合。放置孔9的孔面积大于延伸部8横截面的面积。延伸部8的横截面与放置孔9的形状一致,但是放置孔9的面积大于延伸部8的面积,使得延伸部8既能够放入到放置孔9中,还能够在放置孔9中滑动,实现延伸部8在放置孔9的移动,将延伸部8限位。
30.固定本体3的中间具有一盲孔16,盲孔16的上端具有扇形孔17,球头部18匹配的置
于盲孔16中。
31.活动件10位于限位本体5的内部且下端与固定本体3连接,活动件10与固定本体3之间具有弹簧21。活动件10由接触部20、连接部19和球头部18组成,延伸部8的下端具有一球头凸起22,接触部20的中间具有向内凹陷的活动槽23,球头凸起22置于活动槽23中。而连接部19和球头部18则是在弹簧21的中间,活动件10则是通过接触部20的下端面与弹簧21上端接触,而弹簧21的下端则是与固定本体3的上端面接触。
32.活动槽23两端的深度逐渐向中间加深,活动槽23呈条形,但是其内壁与球头凸起22的球面配合,实现球头凸起22能够在活动槽23中移动。并且活动槽23设置时是两端的深度较浅,而中间的深度较深,实现球头凸起22在活动槽23中移动时能够将接触部20带动绕着球头部18偏心旋转一部分。
33.如图3所示,当延伸部8下端的球头凸起22与接触部20接触之后,实现连接本体4往具有第二凸起13的方向移动,便使得球头凸起22与活动槽23之间存在较小的摩擦力,便容易使得接触部20往第二凸起13的方向摆动,而连接部19正好处于扇形孔17中,能够不会被阻挡,球头部18能够在盲孔16中转动,实现整个活动件10上端往第二凸起13的方向摆动。
34.并且,在限位本体5的中间是具有放置活动件10的第一活动室24,以及放置第二固定部7的第二活动室25,第一活动室24在放置孔9的下端,且与放置孔9连通,第二活动室25在第一活动室24的下端,且与第一活动室24连通。
35.另外,限位本体5与固定本体3采用螺纹的方式连接,实际上是指,第二固定部7的外壁上具有螺纹,而第二活动室25的内壁上具有配合的螺纹,实现限位本体5固定在固定本体3上。
36.当需要将连接本体4与固定本体3连接时,只需要将延伸部8的半圆面与放置孔9中的半圆面配合接触,再将连接本体4往下按压,将弹簧21压缩,然后再将连接本体4往第二凸起13的方向移动,然后松手,通过弹簧21的弹力将连接本体4往上推动,使得第一凸起12置于第二缺口15中,第二凸起13置于第一缺口14中。而电流则会通过固定本体3、活动件10进入到延伸部8中。
37.连接本体4安装到限位本体5上之后,限位本体5与连接本体4之间存在活动间隙26,该活动间隙26的高度大于第一凸起12、第二凸起13的高度。并且,延伸部8的高度大于放置孔9的深度。第一活动室24的内径大于放置孔9的内径。
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