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97912发布日期:2022-06-04 19:09阅读:73来源:国知局
折叠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子设备(如手机)的不断普及。智能电子设备设计的天线越来越多,天线布局空间紧张。尤其对于折叠移动终端,在转轴处由于铰链限制,导致天线可复用程度低,加大天线的设计难度;而且,折叠移动终端的物理操作键(比如静音键),导致天线的设计空间减小,且物理操作键的移动也会影响天线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折叠设备的天线性能差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设备,包括:
5.外壳和物理操作键;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金属框体和第二金属框体,所述第一金属框体和所述第二金属框体转动连接;
6.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框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模组;
7.所述第二金属框体开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二金属框体被所述第一缝隙分割为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物理操作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或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上,且所述物理操作键与目标天线辐射体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目标天线辐射体为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中未设有所述物理操作键的一者;
8.在所述第一金属框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框体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物理操作键被所述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
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设备,包括:
10.外壳和物理操作键;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金属框体和第二金属框体,所述第一金属框体和所述第二金属框体转动连接;
11.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框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模组;
12.所述第二金属框体开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二金属框体被所述第一缝隙分割为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物理操作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或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上,且所述物理操作键与目标天线辐射体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目标天线辐射体为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中未设有所述物理操作键的一者;
13.所述物理操作键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金属框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框体之间的旋转中心线所在方向;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缝隙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缝隙间的距离;
14.在所述第一金属框体与所述第二金属框体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物理操作键被所述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物理操作键;外壳包括第一金属框体和
第二金属框体,第一金属框体和第二金属框体转动连接;其中,第一金属框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第二金属框体开设有第一缝隙,第二金属框体被第一缝隙分割为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物理操作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或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上,所述物理操作键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或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上,且所述物理操作键与目标天线辐射体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目标天线辐射体为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中未设有所述物理操作键的一者;在第一金属框体与第二金属框体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物理操作键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具有上述结构的折叠设备,物理操作键被其上的天线模组激励,作为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能够增加天线带宽,提升天线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物理操作键设于折叠设备的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物理操作键设于折叠设备的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天线模组切换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3.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24.如图1~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包括:外壳1和物理操作键2;外壳1包括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金属框体3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第二金属框体4开设有第一缝隙5,第二金属框体4被第一缝隙5分割为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二天线辐射体7,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或第二天线辐射体7上,且物理操作键2与目标天线辐射体之间具有间隔,目标天线辐射体为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二天线辐射体7中未设有物理操作键的一者。在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
25.可选地,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二天线辐射体7均接地。该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二天线辐射体7作为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其中,第一天线辐射体6与受话器间的距离,小于第
二天线辐射体7与受话器间的距离,第二天线辐射体7与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旋转中心线平行。
26.应理解,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上(参见图4),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通过第一缝隙5相互耦合,或者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上(参见图3),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通过第一缝隙5相互耦合;两个天线辐射体之间的耦合量由第一缝隙5的大小决定,具体的,第一缝隙5越小,两个天线辐射体之间的耦合量越大。
27.其中,物理操作键2用于实现预设功能。可选地,预设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静音、照明等。
2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可相对地折叠或展开,从而实现折叠设备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29.可选地,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其中,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可绕铰接结构100相对折叠或展开。
30.可选地,折叠设备还包括柔性屏8,柔性屏8设置于外壳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的转动连接,柔性屏8可折叠或展开。
31.这里,第一金属框体3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模组,每个天线模组均包括天线辐射体和设置在天线辐射体上的馈电点和接地点;其中,天线辐射体通过接地点接地,馈电点连接馈源。可选地,馈源的一端通过弹片、馈线等与馈电点连接。
32.参见图1和图2,在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天线模组包括第一天线模组,第一天线模组包括第三天线辐射体9、第一馈电点d和第一接地点c,其中,第三天线辐射体9通过第一接地点c接地,第一馈源10的一端与第一馈电点d连接,另一端接地。
33.这里,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通过相对折叠,彼此靠近,使得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角度逐渐减小,直到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角度小于预设阈值,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
34.在一可选地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的相对折叠,彼此靠近,使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信号,且此时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的谐振信号,能够更好地提升天线性能。
35.其中,参见图2,在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值h。其中,天线模组中的天线辐射体与第二金属框体4上的天线辐射体之间的耦合量由第一距离值h决定,第一距离值h越小,耦合量越大,物理操作键2越容易被天线模组激励。
36.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第一金属框体3开设有第二缝隙11,第一金属框体3被第二缝隙11分割为第三天线辐射体9和第四天线辐射体12;其中,在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缝隙11与第一缝隙5相对设置。
37.由于第二缝隙11的开设,使得物理操作键2更容易被天线模组激励产生谐振模态。
3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天线辐射体9和第四天线辐射体12均为第一金属框体3的部分框体。
39.参见图1和图2,在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天线模组还包括第三天线模组,第三天线模组包括第四天线辐射体12、第二馈电点g和第二接地点p,其中,第四天线辐射体12通过第二接地点p接地,第二馈源13的一端与第二馈电点g连接,另一端接地。
40.可选地,参见图1,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图中虚线箭头)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第一方向是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旋转中心线所在方向;其中,第一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
41.为了进一步提升天线性能,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的折叠设备还包括:第一无源器件和第二无源器件,其中,第一无源器件的一端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二无源器件的一端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连接,另一端接地。
42.其中,无源器件可以是电感、电容或者开关,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43.参见图1~图4,在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物理操作键2包括键帽14、滑杆15和滑块16;其中,滑杆15穿过第一天线辐射体6或者第二天线辐射体7,且滑杆15的一端与键帽14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6连接。
44.具体的,参见图1和图2,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第二天线辐射体7设有第一通孔101,其中,滑杆15穿过第一通孔101,且滑杆15的一端与键帽14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6连接。
45.参见图4,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第一天线辐射体6设有第二通孔,其中,滑杆15穿过第二通孔,且滑杆15的一端与键帽14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6连接。
46.参见图3,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即物理操作键2远离受话器设置时,滑块16的第一边沿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的第二边沿的垂直距离,小于键帽14的第三边沿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第四边沿的垂直距离;其中,第一边沿为滑块16靠近第一缝隙5的边沿,第二边沿为第一天线辐射体6形成第一缝隙5的边沿,第三边沿为键帽14靠近第一缝隙5的边沿,第四边沿为第二天线辐射体形成第一缝隙5的边沿。
47.需要说明的是,滑块16的第一边沿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的第二边沿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值c,键帽14的第三边沿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第四边沿的垂直距离为第三距离值e,即c小于e。这样物理操作键2既能在第二天线辐射体7上实现滑动,也可实现第一天线辐射体6与滑块16之间的耦合。
48.这里,滑块16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距离为第四距离值a。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一位置时和位于第二位置时,对应的第二距离值c不同。
4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天线辐射体6与滑块16之间的耦合量由第二距离值c和第四距离值a决定,二者的距离越小,耦合量越大。
50.参见图3,可选地,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情况下,键帽14和滑杆15均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耦合连接,滑块16的长度b与滑杆15的长度之和为高频交流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或者二分之一波长,其中,高频交流信号是是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激励所产生的谐振信号。
51.需要说明的是,滑块16的长度与滑杆15的长度之和为高频交流信号的四分之一波长或者二分之一波长,这样可以激励出所需的高频交流信号,在该高频交流信号对应的频率下,物理操作键2可以有较好的辐射效率,物理操作键2被激励后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52.这里,键帽14和滑杆15通过喷涂工艺处理均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绝缘,在第二天线辐射体7通直流信号时,键帽14和滑杆15均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绝缘;在第二天线辐射体7通高频交流信号时,键帽14和滑杆15均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导通。
53.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操作键2本身长度受限,不会太长,一般适合做高频天线的寄
生分支,做低频天线的寄生分支效果较差。
54.在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上,且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物理操作键2被天线模组和第一天线辐射体6激励产生谐振信号。
55.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物理操作键2由于滑块16的第一边沿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的第二边沿的垂直距离,即第二距离值c变大,第一天线辐射体6与滑块16之间的耦合量减小,而不能被激励。
56.所以为了实现天线性能的提升,可选地,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上,且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的情况下,将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一位置时对应的状态设为常用状态。
57.比如,若物理操作键2为静音键,则将静音键位于第一位置时对应的状态设为常用状态,该常用状态为静音功能关闭状态。
58.为了使物理操作键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够被激励,参见图4,一可选地,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上。
59.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时,物理操作键2与第一天线模组相对,物理操作键2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一天线模组的耦合面积s变大,所以物理操作键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有足够的耦合量,从而保证物理操作键被激励。
60.可选地,第一金属框体3靠近第二缝隙11的第一预设位置上设有抓胶31,第二金属框体4靠近第一缝隙5的第二预设位置上设有抓胶31。
61.这里,折叠设备各边框枝节的耦合量以及物理操作键与边框枝节的耦合量,也可由抓胶的尺寸参与确定。
62.参见图2,另一可选地,物理操作键2沿第二方向(图中表示xz方向的虚线方向)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滑动;第二方向是垂直于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其中,第三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等于第四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
63.参见图1和图5,在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的折叠设备还包括:
64.固定于折叠设备的主板支架上的第二天线模组17;以及天线切换装置18。
65.其中,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情况下,当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一位置时,天线切换装置18用于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一天线模组,第一天线模组为至少一个天线模组中的一者。
66.当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二位置时,天线切换装置18用于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模组17。
67.本实现方式中可应用于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均为wifi天线的场景。即该折叠设备的wifi采用双天线mimo设计。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相互切换。若第二天线模组17的性能处于物理操作键在第一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天线模组的性能和第二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天线模组的性能之间时,为了避免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之间的频繁切换,且性能差的天线模组影响用户体验,可采用本实现方式,即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一位置时,wifi天线锁定第一天线模组;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二位置时,wifi天线锁定第二天线模组。
68.可选地,滑块16设有磁性件19;天线切换装置18包括:磁阻感测模组181、天线切换开关182以及分别连接磁阻感测模组181和天线切换开关182的处理器183。
69.其中,当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磁阻感测模组181检测到磁性件19的磁通量为第一磁通量,处理器183控制天线切换开关182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一天线模组。
70.当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磁阻感测模组181检测到磁性件19的磁通量为第二磁通量,处理器183控制天线切换开关182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模组17,第一磁通量大于第二磁通量。
71.需要说明的是,磁阻感测模组181在折叠设备内的位置固定。滑块16设有磁性件19,其目的是用于提供外部磁场。磁性件19随着物理操作键2的移动而移动。
72.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磁性件19所在位置,与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相比,更靠近于磁阻感测模组181,也即磁阻感测模组181能感应到的磁性件19的第一磁通量大于第二磁通量。
73.可选地,磁阻感测模组181包括弹簧184和感测单元185。基于此,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16移动,磁性件19与弹簧184正对面积大,通过弹簧184的磁通量大;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滑块16移动,磁性件19与弹簧184错开,正对面积减小,通过弹簧184的磁通量变小。折叠设备的处理器183根据磁阻感测模组可以判断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
74.当处理器183获知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后,根据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下发控制指令至天线切换开关182,以使天线切换开关182根据控制指令的指示切换到对应的天线模组上。
75.可选地,第一金属框体3还开设有第三缝隙20和第四缝隙21,第三缝隙20和第四缝隙21之间形成第一悬浮天线22;第二金属框体4还开设有第五缝隙23和第六缝隙24,第五缝隙23和第六缝隙24之间形成第二悬浮天线25,第四缝隙21与第五缝隙23之间形成第三悬浮天线26,其中,第一悬浮天线22与天线模组之间具有第三缝隙20,第二悬浮天线25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之间具有第六缝隙24。
76.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悬浮天线22、第二悬浮天线25和第三悬浮天线26,能够避免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的信号耦合到天线模组的馈电分支的信号,从而避免影响天线性能。
77.可选地,为了保证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金属框体和第二金属框体能够扣紧,可选地,外壳的边角设置磁铁32。
78.示例一
79.参见图1~图3,折叠设备包括外壳1和物理操作键2;外壳1包括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第一金属框体3和第二金属框体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金属框体3设置有第一天线模组、第二天线模组17、第三天线模组和第四天线模组。
80.其中,第一天线模组包括第三天线辐射体9、第一馈电点d和第一接地点c,其中,第三天线辐射体9通过第一接地点c接地,第一馈源10的一端与第一馈电点d连接,另一端接地。
81.第三天线模组包括第四天线辐射体12、第二馈电点g和第二接地点p,其中,第四天
线辐射体12通过第二接地点p接地,第二馈源13的一端与第二馈电点g连接,另一端接地。
82.第四天线模组包括第三天线辐射体9和第三馈电点b,其中,第三馈源27的一端与第三馈电点b连接,另一端接地。
83.也就是说,第一天线模组和第四天线模组共用同一个天线辐射体。
84.其中,第三天线辐射体9和第四天线辐射体12之间具有第二缝隙11。
85.第二金属框体4开设有第一缝隙5,第二金属框体4被第一缝隙5分割为第一天线辐射体6和第二天线辐射体7,其中,第一天线辐射体6包括第一寄生分支j-k和第三寄生分支h-i,第二天线辐射体7包括第二寄生分支l-m-n。
86.其中,第一寄生分支j-k,与第一电感28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28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寄生分支h-i,与第二电感29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29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寄生分支l-m-n,与第三电感30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感30的另一端接地。
87.具体的,第一寄生分支j-k为第一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第二寄生分支l-m-n为第三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第三寄生分支h-i为第四天线模组的寄生分支。
88.图中a-b-c表示第四天线模组的馈电分支,c-d-e表示第一天线模组的馈电分支,f-g-p表示第三天线模组的馈电分支。
89.具体的,物理操作键2包括键帽14、滑杆15和滑块16,第二天线辐射体7设有第一通孔101,其中,滑杆15穿过第一通孔101,且滑杆15的一端与键帽14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6连接。
90.需要说明的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设备的通信通过天线模组对应的馈电分支完成;在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设备的通信通过天线模组对应的馈电分支和天线模组对应的寄生分支共同完成。
91.通过前述部分的分析可知,该示例中物理操作键仅在第一位置时会被激励。
92.示例二
93.该示例中折叠设备的结构参见示例一,区别仅在于该折叠设备还包括天线切换装置18,参见图5。
94.其中,在物理操作键2设置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情况下,当物理操作键2位于第一位置时,天线切换装置18用于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一天线模组,第一天线模组为至少一个天线模组中的一者。滑块16设有磁性件19;天线切换装置18包括:磁阻感测模组181、天线切换开关182以及分别连接磁阻感测模组181和天线切换开关182的处理器183。
95.其中,当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磁阻感测模组181检测到磁性件19的磁通量为第一磁通量,处理器183控制天线切换开关182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一天线模组。
96.当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磁阻感测模组181检测到磁性件19的磁通量为第二磁通量,处理器183控制天线切换开关182将通信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模组17,第一磁通量大于第二磁通量。
97.其中,磁阻感测模组181包括弹簧184和感测单元185。基于此,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16移动,磁性件19与弹簧184正对面积大,通过弹簧184的磁通量大;在物理操作键2沿第一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滑块16移动,磁性件19与弹簧184错开,正对面积减小,通过弹簧184的磁通量变小。折叠设备的处理器183根据磁阻感测模组可
以判断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
98.当处理器183获知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后,根据物理操作键2所在位置,下发控制指令至天线切换开关182,以使天线切换开关182根据控制指令的指示切换到对应的天线模组上。
99.该示例可以避免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之间的频繁切换,提升天线性能和用户体验。
100.示例三
101.该示例中折叠设备的结构参见示例一,其区别在于将物理操作键设置于第一天线辐射体6上,参见图4。这样可以物理操作键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够被激励,也就是物理操作键位于第二位置时也可以被激励。
102.示例四
103.该示例中折叠设备的结构参见示例一,其区别在于物理操作键2不是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而是改为沿第二方向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滑动;第二方向是垂直于第一金属框体3与第二金属框体4之间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其中,第三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等于第四位置与第一缝隙5间的距离,参见图2中表示xz方向的虚线箭头,这样,无论物理操作键在哪个位置,滑块16的第一边沿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的第二边沿的垂直距离即第二距离值c都不变,从而使得物理操作键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被激励。
104.本技术实施例的折叠设备在折叠状态下,可通过均衡设计第一金属框体与第二金属框体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距离值h、第一缝隙的大小d、滑块的第一边沿与第一天线辐射体6的第二边沿的垂直距离即第二距离值c、滑块与第二天线辐射体7的距离即第四距离值a、边框抓胶尺寸,可以灵活调节各边框枝节的耦合量以及物理操作键与边框枝节的耦合量,使得物理操作键越容易被第一天线模组激励,成为第一天线模组又一寄生分支,拓宽第一天线模组的天线带宽。
10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