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682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频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频开关,特别是主要用于开关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为了改进高频开关的高频性能,在诸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6-38354公开了一种高频开关。
这种高频开关在基底上安装有箱形屏蔽壳,基底在生产线上和固定接触件镶嵌压模而成,可动接触件与从屏蔽壳的底面突出的固定接触件上端部进入和脱离接触,从而断开和闭合高频电流电路。
然而,上述高频开关难以获得所需的高频特性并需要具有复杂形状的箱形屏蔽壳。这些因素导致生产率较低且难以减小尺寸。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的高生产率的高频开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创造性特征在于一种高频开关,其中在固定触头和位于固定触头附近的屏蔽件之间设有介电部,固定触头面向可动触头并能与之进入和脱离接触。
本申请的第二创造性特征在于一种高频开关,其中多个可动触头根据电磁单元的激励和非激励在厚度方向上往复运动,这些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共用固定触头和常开固定触头,以及共用固定触头和常闭固定触头接触或断开,以便断开和闭合高频电流电路,其中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位于固定触头附近的屏蔽件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或第二特征,可以保证所需的频率特性而无需采用如同现有技术中具有复杂外形的箱形屏蔽壳。因此,可以得到高生产率的小型高频开关。
本申请的第三创造性特征在于介电部为与基部一体形成的绝缘壁的高频开关。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特征,介电部为与基部一体形成的绝缘壁,零件的数目和装配工序减少。因此,可以得到高生产率的小型高频开关。
本申请的第四特征在于介电部由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绝缘壁构成,介电部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屏蔽件的厚度。
根据第四特征,介电部用作屏蔽件的定位件,因此,装配生能得以提高。
本申请的第五特征在于设置有固定触头的固定接触端子的下端部和从屏蔽件伸出的接地端子的下端部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根据第五特征,固定接触端子的端部与屏蔽件的接地端在一条直线,因此,有利于在印刷电路板上进行安装工作。
本申请的第六特征在于接地舌片在屏蔽件上延伸,该接地舌片在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分离时与可动触头进入接触。
根据第六特征,可动触头在与固定触头分离时与接地舌片进入接触,因此,当触头断开时,高频特性得以进一步改善。
本申请的第七特征在于接合爪在屏蔽件上延伸,该接合爪与推压可动触头的回复弹簧配合。
根据第七特征,推压可动触头的回复弹簧与屏蔽件上的接合爪配合,因此,有利于开关的装配。
本申请的第八特征在于在共用固定接触端子的上部设置有一对共用固定触头,其与可动触头接触的接触表面相对设置。
根据第八特征,不同的可动触头交替地与设置在共用固定接触端子上部的一对固定触头进入接触。这种设置得到了通过插入介电部而断开和闭合不同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本申请的第九特征在于一对平行设置而不是相互面对的可动触头在板厚的方向上同时往复运动,以便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接触而断开和闭合不同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根据第九特征,一对平行设置而不是相互面对的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和脱离接触。这种设置得到了使相邻的可动触头受到较少的磁场影响的高频开关,保证较高的高频特征。
本申请的第十特征在于相互以绝缘状态设置成一条直线的一对可动触头在板厚的方向上同时往复运动,以便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接触而断开和闭合不同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根据第十特征,相互以绝缘状态设置成一条直线的一对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和脱离接触。这种设置得到了有利于可动单元制造的高频开关,保证较高的生产率。
本申请的第十一特征在于一种高频开关,其中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屏蔽件之间,固定触头面对可动触头并可以与之进入和脱离接触,屏蔽件大致位于与固定触头相同的平面内。
本申请的第十二特征在于根据电磁单元的激励和非激励在板厚的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多个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共用固定触头和常开固定触头及共用固定触头和常闭固定触头进入和脱离接触,以便断开和闭合高频电流电路,其中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与固定触头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屏蔽件之间。
根据第十一和十二特征,所需的频率特性可以保证而无需采用具有与现有技术中一样的具有复杂形状的箱形屏蔽壳。为此,可以得到高生产率的小型高频开关。
尤其是通过将屏蔽件和固定触头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内,可以构成所谓的共面导向结构。为此,可以得到具有所需频率特性的高频开关。
此外,屏蔽件的接地端子和固定触头相互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从而有利于在印刷电路等上进行安装工作。
本申请的第十三特征在于屏蔽件和固定触头通过介电部相互形成一体。
根据第十三特征,屏蔽件和固定触头通过介电部相互形成一体,因此,元件的数量和装配线上装配工序的数量减少而提高生产率。
本申请的第十四特征在于接地舌片至少在屏蔽件一个端部延伸,该接地舌片与和固定触头分离的可动触头进入接触。
根据第十四特征,可动触头在和固定触头分离时与屏蔽件的接地舌片进入接触,因此,当触头断开时高频特性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本申请的第十五特征在于弯曲肩部与接地舌片的基部一体形成。
根据第十五特征,与接地舌片的基部一体形成的弯曲肩部可用作参考平面。因此,接地舌片的弯曲作业变得很准确,而使装配准确性得以提高。此外,弯曲作业可以迅速完成,从而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图1为示出本发明高频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图1中示出的高频开关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示出的高频开关的透视图;图4为示出电磁单元从图3中的高频开关拆除后的状态的透视图;图5为图4的剖面图6为图1中固定接触机构的透视图;图7为图6的主视图;图8为图1中可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9A为另一实施例的可动单元的透视图;图9B为其侧视图;图10为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1为图10的平面图;图12为图10中固定接触机构的透视图;图13为图12的主视图;图14为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5为图14的剖面图;图16为第四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7为图16的俯视图;图18为图16中固定接触机构的透视图;图19为当触头断开时高频特性测量结果的曲线;图20为当触头闭合时高频特性测量结果的曲线;图21为示出本发明高频开关的第五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2为图21中高频开关的纵剖视图;图23为图21中高频开关的透视图;图24为图21示出的固定接触单元的横剖视图;图25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制造固定接触单元的方法的透视图;图26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制造固定接触单元的方法的透视图;图27为第六实施例的固定接触单元的透视图;图28A为图27中的固定接触单元的平面图;图28B为其部分的放大图;图29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高频开关的透视图;图30为图29中固定接触单元的透视图;图31为图30的主视图;图32为图30中与固定接触单元装配在一起的基部的透视图;图33为图32的平面图;图34为当触头断开时高频特性测量结果的曲线;图35为当触头闭合时高频特性测量结果的曲线。
下面参照附图1至35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至9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由基部10、固定接触机构20、电磁单元30、衔铁40、可动单元50和壳体60构成。
基部10设有支承壁12、13和其间的不连续的绝缘壁14、15、16、17,支承壁在由介电部(合成树脂)制成的平坦基体11相对侧角部伸出。支承壁12、13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枢转地支承下述可动单元50的承受槽12a、13a。支承壁13的基部形成有定位突起部18,该突起部18设有弧形表面,作为下述衔铁的枢转支承物。
固定接触机构20由分别具有固定触头21a、22a的同一形状的固定接触端子21、22,具有共用固定触头23a、23b的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和屏蔽板24构成。
具体地说,固定触头21a和共用固定触头23a构成常开固定接触机构,而固定触头22a和共用固定触头23b构成常闭固定接触机构。
如图6和7所示,屏蔽板24通过将板状导电材料冲成特定形状并进行压处理而形成。随后,屏蔽板24具有多个相互在下部呈一条直线突出的接地端子,和通过向内弯曲延伸的两端部而形成的接地舌片26a、26b。此外,与下述可动单元50的回复弹簧56配合的接合爪27从屏蔽板24的上边缘部突出。
通过将固定接触端子2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及屏蔽板24的接地端子25的下端部压配合进入基部10的端子孔中,如图5所示,固定接触端子2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及屏蔽板24的接地端子25的下端部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此外,固定接触端子21a、22a,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a、23b分别靠在绝缘壁14、17和绝缘壁15、16的侧表面,从而屏蔽固定接触端子21a、22a,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a、23b的一侧。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得到采用所谓条状线(strip line)原理的屏蔽结构。
通过将具有大致T形截面的铁心33插入绕有线圈31的线轴32的中心孔32a而形成电磁单元30。从中心孔32a伸出的一端部作为磁极片33a,而另一突出端部33b以嵌塞方式固定到弯曲成大致L形的轭架34一端部。线圈端子35压配合进入线轴32的凸缘部32b,线圈31的导线缠绕并焊接在线圈端子35上。
通过将线圈端子35压配合入基部10的端子孔11a,电磁单元30定位在预定位置。
衔铁40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弯曲成大致L形,其一端部形成窄部41。
衔铁40从上面沿由基部上表面突出的定位突起部18装配。因此,衔铁40枢转地支承在用作支承物的定位突起部18的内表面,其一端部42靠近铁心33的磁极片33a。
如图8所示,可动单元50由一对具有同样形状的可动基部51和52及回复弹簧56构成。
可动基部51、52的构成使得可动触头51b、52b插嵌式地塑在从侧表面向下延伸的突起条51a、52a的下端部内。可动基部51、52具有从它们的侧端部横向伸出的轴部53和从它们的另一侧端部横向伸出的配合突起部54和54。
轴部53具有由沿竖向相互平行的平表面53a、53b形成的释放部。此外,在平表面53a、53b上产生树脂成型过程中不能避免的模缝,从而实现平稳的枢转运转。
配合突起部54的基部形成有凹部55以与其它部分配合。此外,突起部54形成有突起54a以便压配合进入在凹部55上形成的用于配合的通孔55a。
可动基部51的突起部54在装配在可动基部52的凹部55时得以定位。随后,可动基部51的突起54a和通孔55a压配合在可动基部52的通孔55a和突起54a上,暂时固定并随后用粘接剂、高频焊接或其它手段相互连接并成一体。
此外,通过将回复弹簧56的夹持部57安装在相互连接并一体化的可动基部51、52的上边缘部,完成可动单元50。
根据本实施例,采用具有同样形状的可动基部51和52,因此,优点在于树脂模制得以简化并有利于金属模具的制造。
可动单元50的轴部53、53装配进入基部10的承受槽12a、13a,从而枢转地在其厚度方向上支承可动单元50。通过这种设置,可动触头51b面对固定触头21a和23a或接地舌片26a而能够与它们交替地进入或脱离接触。另一方面,可动触头52b面对固定触头22a和23b或接地舌片26b而能够与它们交替地进入或脱离接触。随后,回复弹簧56的顶部与屏蔽板24的接合爪27接合,从而向着电磁单元30一侧推压可动单元50。
尽管根据两可动基部51、52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基部50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如图9A和9B所示,可动单元50可以最初就是一体形成的。根据该实施例,可以获得具有很高尺寸精度的可动单元50,而不具有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装配误差。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具有均匀工作特性的高频开关。
壳体60为箱形,可以装配在基部10上,属于其顶表面并正好位于可动单元50的轴部53之上的部分设置有防止提升的定位突起部61(见图2)。
当壳体60装配在与内部元件一体化的基部10上时,定位突起部61面向轴部53的平表面53a,两者之间保持一很小的间隙。随后,通过用密封剂将基部10和壳体60的接触表面密封而完成装配作业。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高频开关的工作过程。
当不向电磁单元30的线圈31施以电压时,回复弹簧56的弹性力向着电磁单元30推压可动单元50。结果,可动触头51b与接地舌片26a接触,而可动触头52b与固定触头23b、22a接触。
当施加激励线圈31的电压时,衔铁40的一端部42被吸引到铁心33的磁极片33a。通过这一动作,衔铁40枢转而使其窄部41克服回复弹簧56的弹性力而向外压可动单元50。结果,可动单元50绕着轴部53枢转,可动触头51b与接地舌片26a分离并与固定触头21a、23a进入接触。另一方面,可动触头52b与固定触头23b、22a分离并与接地舌片26b进入接触。此外,衔铁40的一端部42被吸引到铁心33的磁极片33a。
接着,如果停止向线圈31施加电压,可动单元50在回复弹簧56的弹性力作用下沿枢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枢转。通过这一动作,可动触头51b与接地舌片26a进入接触,可动触头52b与固定触头23b、22a进入接触而回复到初始状态。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反,在第一实施例中,可动单元50由与基部10一体形成的支承壁12和13枢转支承,而在图10至1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支承折板28和29由压配合在基部10上时呈竖立设置的屏蔽板24的两端部延伸,上述可动单元50的轴部53、53在插入为支承折板28和29而设置的承受孔28a、29a时受到枢转支承。
如图11所示,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固定触头21a、22a和共用固定触头23a、23b的后表面抵靠着由基部10伸出的绝缘壁14、17、15和16,构成了本实施例的条形线。
应该注意到屏蔽板24具有接合爪27,接合爪27从支承折板28横向伸出并且与回复弹簧56的自由端部接合。此外,屏蔽板24具有定位舌片29b,定位舌片29b从另一支承折板29伸出并且与衔铁40的弯曲角部进入压力接触,以便枢转支承衔铁40。
根据本实施例,固定接触端子21、22和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可以从基部10之下压配合,而屏蔽板24从上面压配合。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装配的自由度扩展了。其它元件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14至15示出了第三实施例,其中条形线通过与基部10分离的绝缘壁18而构成。
也就是说,固定接触端子21、22和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压配合在由合成树脂模制的绝缘壁18的表面的下边缘部突出的三对压配合突起部分18a和18b之间,而屏蔽板24与绝缘壁18的后表面装配在一起。
根据电磁单元(未示出)的激励和非激励在板厚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可动触头51b或52b交替地与固定触头21a和23a或固定触头23b和22a进入或脱离接触,从而断开和闭合接触。
尽管根据绝缘壁18与基部10分开形成的情况而描述了本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绝缘壁可以与基部10一体形成。
图16至18示出第四实施例,其中可动触头51b和52b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由于这种结构,基部10的绝缘壁14、15、16和17对应于大致在其中部弯曲的屏蔽板24突出。
根据本实施例,可动触头51b和52b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制造具有很高尺寸精度的可动单元,并防止出现工作特性的差异。其它元件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实验例子)在对应可动触头51b的接触电路断开的情况下及接触电路闭合的情况下测量具有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屏蔽结构的高频开关的高频特性。测量结果在图19和图20中示出。
(现有技术例子)在对应可动触头的接触电路断开的情况下及接触电路闭合的情况下类似于第一实验例子测量具有结合现有技术描述的屏蔽结构的高频开关的高频特性。测量结果在图19和图20中示出。
如图19所述,可以发现在触头断开时第一实验例子的高频特性总是更高。其差别明显超过2000MHz。
又如图20所示,可以发现在触头闭合时第一实验例子的高频特性总是更高。其差别明显超过2000MHz。
这原因可以认为是由于在第一实验例子的几乎整个范围内都能获得阻抗匹配而在现有技术中只能局部地获得阻抗匹配。
位于固定触头后表面的介电部无需总是由基部伸出的绝缘壁,也可以是由介电部制成并层叠在屏蔽板侧表面上的涂敷膜或薄板。
如图21至2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高频开关大致由基部110,固定接触机构120,电磁单元130,衔铁140,可动单元150和壳体160构成。
基部110设置有支承壁112、113和用于安置它们之间的固定接触单元120的端子通孔,其中支承壁112、113在由介电部(合成树脂)制成的平坦基体111两侧的角部伸出。支承壁112、113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枢转地支承下述可动单元150的承受槽112a、113a。支承壁113的基部形成有定位突起部114,该突起部设有弧形表面,作为下述衔铁140的枢转支承物。
固定接触单元120由分别具有固定触头121a、122a的同一形状的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具有固定触头123a、123b的共用固定接触端子23和屏蔽板24构成,它们由合成树脂或介电部制成的卡持件120a形成一体。
具体地说,固定触头121a和共用固定触头123a构成常开固定接触机构,而固定触头122a和共用固定触头123b构成常闭固定接触机构。
屏蔽板24通过将板状导电材料冲成特定形状并进行压处理而形成。随后,屏蔽板124具有多个相互在下部呈一条直线突出的接地端子125,和通过相内弯曲延伸的两端部而形成的接地舌片126a、126b。此外,与下述可动单元150的回复弹簧156配合的接合爪127从屏蔽板124的上边缘部突出。
因此,通过将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的上端部定位在设置在屏蔽板124的下侧的切口部分并随后用卡持件120a将这些元件一体化,固定接触端子121a、122a和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a、123b从旁边露出来。此外,如图24所示,固定接触端子121、122的固定触头121a、122a,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的固定触头123a、123b和屏蔽板124通过夹持件120a大致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得到所谓的共面导向结构。
接下来,将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同接触端子123,和屏蔽板124的接地端子125压配在基部110的端子孔中,从而装配成固定接触单元。
通过将具有大致T形截面的铁心133插入绕有线圈131的线轴132的中心孔132a而形成电磁单元130。从中心孔132a伸出的一端部作为磁极片133a,而另一突出端部133b以塞嵌方式固定到弯曲成大致L形的轭架134一端部。线圈端子135压配合线轴132的凸缘部132b内,线圈131的导线缠绕并焊接在线圈端子135上。
通过将线圈端子135压配合入基部110的端子孔111a,电磁单元130定位在预定位置。
衔铁140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弯曲成大致L形,其一端部形成窄部141。
衔铁140从上面沿由基部上表面突出的定位突起部114装配。因此,衔铁140枢转地支承在用作支承物的定位突起部114的内表面,其一端部142抵靠铁心133的磁极片133a。
可动单元150由一对具有同样形状的可动基部151和152及回复弹簧156构成。
可动基部151、152的构成使得可动触头151b、152b插嵌式模塑在从侧表面向下延伸的突起条151a、152a的下端部内。可动基部151、152具有从它们的侧端部横向伸出的轴部153和从它们的另一侧端部横向伸出的配合突起部154。
轴部153具有由沿竖向相互平行的平表面153a、153b形成的释放部。此外,在平表面153a、153b上产生树脂成型过程中不能避免的模缝,从而实现平稳的枢转运转。
配合突起部154的基部形成有凹部155以与其它部分配合。此外,突起部154形成有突起154a以便压配合进入在凹部155上形成的用于配合的通孔155a。
可动基部151的突起部154在装配在可动基部152的凹部155时得以定位。随后,可动基部151的突起154a和通孔155a压配合在可动基部152的通孔155a和突起154a,暂时固定并随后用粘接剂、高频焊接或其它手段相互连接成一体。
此外,通过将回复弹簧156的夹持部157安装在相互连接成一体的可动基部151、152的上边缘部,完成可动单元150。
根据本实施例,采用具有同样形状的可动基部151和152,因此,优点在于树脂模制得以简化并有利于金属模具的制造。
可动单元150的轴部153、153装入基部110的承受槽112a、113a,从而枢转地在其厚度方向上支承可动单元150。通过这种设置,可动触头151b面对固定触头121a和123a或接地舌片126a而能够与它们交替地进入或脱离接触。另一方面,可动触头152b面对固定触头122a和123b或接地舌片126b而能够与它们交替地进入或脱离接触。随后,回复弹簧156的顶部与屏蔽板124的接合爪127接合,从而向着电磁单元130一侧推压可动单元150。
壳体160为箱形,可以装配在基部110上,属于其定表面并正好位于可动单元150的轴部153之上的部分设置有防止提升的定位突起部161(见图22)。
当壳体160装配在与内部元件一体化的基部110上时,定位突起部161面向轴部153的平表面153a,两者之间保持一很小的间隙。随后,通过用密封剂将基部110和壳体160的接触表面密封而完成装配作业。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高频开关的工作过程。
当不向电磁单元130的线圈131施以电压时,回复弹簧156的弹性力向着电磁单元130推压可动单元150。随后,可动触头151b与接地舌片126a接触,而可动触头152b与固定触头123b、122a接触。
当施加激励线圈131的电压时,衔铁140的一端部142被吸引到铁芯133的磁极片133a。通过这一动作,衔铁140枢转而使其窄部141克服回复弹簧156的弹性力而向外压可动单元150。结果,可动单元150绕着轴部153枢转,可动触头151b与接地舌片126a分离并与固定触头121a、123a进入接触。另一方面,可动触头152b与固定触头123b、122a分离并与接地舌片126b进入接触。此外,衔铁140的一端部142被吸引到铁心133的磁极片133a。
接着,如果停止向线圈131施加电压,可动单元150在回复弹簧156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沿与枢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通过这一动作,可动触头151b与接地舌片126a进入接触,可动触头152b与固定触头123b、122a进入接触而回复到初始状态。
第六实施例在图25至图28B中示出,其中卡持件120a与由导向架124a整体切出的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和屏蔽板124(见图26)一体地形成。在弯曲接地舌片126a和126b时作为参考的肩部120b由卡持件120a的一端部开始延伸。
根据本实施例,肩部120b在弯曲接地舌片126a和126b时作为参考。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接地舌片126a和126b的弯曲作业可以准确和迅速地完成。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和屏蔽板124由导向架124a切出,卡持件120a一体地形成。随后,通过将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和屏蔽板124与导向架124a分离并随后弯曲接地舌片126a和126b,完成固定接触单元120。其它元件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与上述第五和第六实施例相反,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可动单元150由与基部110一体形成的支承壁112和113枢转支承,而在图29至33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中,支承折板128和129由压配合在基部10上时呈竖立设置的屏蔽板124的两端部延伸,上述可动单元150的轴部153、153在插入为支承折板128和129而设置的承受孔128a、129a时受到枢转支承。
如图30所示,类似于上述第五和第六实施例,固定触头121a、122a和共用固定触头123a、123b与屏蔽板124大致设置成一条直线,构成本实施例的共面导向结构。
应该注意到屏蔽板124具有接合爪127,接合爪127从支承折板128横向伸出并且与回复弹簧156的自由端部接合。此外,屏蔽板124具有定位舌片129b,定位舌片129b从另一支承折板129伸出并且与衔铁140的弯曲角部进入压力接触,以便枢转支承衔铁140。
因此,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类似,卡持件120a与由导向架(未示出)整体切出的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和屏蔽板124一体地形成。通过将固定接触端子121、122等与导向架124a分离而得到固定接触单元120。此外,该固定接触单元120的固定接触端子121、122,共用固定接触端子123的下端部和屏蔽板124的接地端子125压配合入肩部110而装配在一起。其它元件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实验例子)在对应可动触头51b的接触电路断开的情况下及接触电路闭合的情况下测量具有结合第二实施例描述的屏蔽结构的高频开关的高频特性。测量结果在图34和图35中示出。
(现有技术例子)在对应可动触头的接触电路断开的情况下及接触电路闭合的情况下类似于第二实验例子测量具有结合现有技术描述的屏蔽结构的高频开关的高频特性。测量结果在图34和图35中示出。
如图34所述,可以发现在触头断开时第二实验例子的高频特性总是更高。其差别明显超过2000MHz。
又如图35所示,可以发现在触头闭合时第一实验例子的高频特性总是更高。其差别明显超过2000MHz。
这原因可以认为是由于在第二实验例子的几乎整个范围内都能获得阻抗匹配而在现有技术中只能局部地获得阻抗匹配。
固定接触单元120的卡持件120a无需总是与基部110分离的,也可以是与基部110一体形成的。
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高频开关,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高频开关。
权利要求
1.一种高频开关,其中在固定触头和位于固定触头附近的屏蔽件之间设有介电部,固定触头面向可动触头并能与之进入和脱离接触。
2.一种高频开关,其中多个可动触头根据电磁单元的激励和非激励在厚度方向上往复运动,这些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共用固定触头和常开固定触头以及共用固定触头和常闭固定触头接触或断开,以便断开和闭合高频电流电路,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位于固定触头附近的屏蔽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介电部为与基部一体形成的绝缘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介电部由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绝缘壁构成,介电部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屏蔽件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设置有固定触头的固定接触端子的下端部和从屏蔽件伸出的接地端子的下端部相互设置成一条直线。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一接地舌片在屏蔽件上延伸,接地舌片在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分离时与可动触头进入接触。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一接合爪在屏蔽件上延伸,接合爪与推压可动触头的回复弹簧接合。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在共用固定接触端子的上部设置有一对共用固定触头,其与可动触头接触的接触表面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一对平行设置而不是相互面对的可动触头在板厚的方向上同时往复运动,以便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接触而断开和闭合不同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相互以绝缘状态设置成一条直线的一对可动触头在板厚的方向上同时往复运动,以便交替地与固定触头进入接触而断开和闭合不同高频电流电路的高频开关。
11.一种高频开关,其中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屏蔽件之间,固定触头面对可动触头并可以与之进入和脱离接触,屏蔽件大致位于与固定触头相同的平面内。
12.一种高频开关,其中根据电磁单元的激励和非激励在板厚的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多个可动触头交替地与共用固定触头和常开固定触头及共用固定触头和常闭固定触头进入和脱离接触,以便断开和闭合高频电流电路,并且介电部设置在固定触头和与固定触头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屏蔽件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屏蔽件和固定触头由介电部相互一体化。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与和固定触头分离的可动触头进入接触的接地舌片在屏蔽件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开关,其中弯曲肩部与接地舌片的基部相互形成一体。
全文摘要
绝缘壁14和15设置在固定触头21a、23a和屏蔽板24之间,固定触头面向可动触头51b并能与之进入和脱离接触,屏蔽板位于固定触头21a和23a的后表面上。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得到具有所需高频特性及高生产率的高频开关。
文档编号H01H50/00GK1227664SQ97197130
公开日1999年9月1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9日
发明者篠浦达生, 葛川清明, 中村正则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