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中电池的并联连接方法

文档序号:826270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中电池的并联连接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的并联连接方法。
[0002]【【背景技术】】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绿色环保等许多优点,在通讯、数码、工具、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电源几乎都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在使用时,一般都是将单体电池组合起来形成电池组使用,以获得所需要的电压和容量,从而满足使用的能量和功率要求。形成电池组的方式有两种——串联和并联连接,对于一个复杂的电池组,往往含有多个串、并联的组合
[0003]对于多个电池并联使用的情况,极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其中一只电池出现短路时,与之并联的其它电池通过该短路电池形成一个外短路回路。这些电池都将因短路受到损坏,更为可怕的是,这么多电池同时短路,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产生很大的热量,从而产生很高的温度,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尤其是并联的单体电池容量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破坏的效果和严重程度将会很高。相反,当并联的电池数量很少时,由此带来的不利及后果就很小。
[0004]本发明即是针对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0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锂离子单体电池并联连接的方案。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相互并联连接的单体锂离子电池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间采用PTC元件进行并联连接,小组内的单体电池之间的并联连接不包含PTC元件。
[0007]本发明中所述的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相等。
[0008]本发明中所述的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量也可以不全部相等。
[0009]本发明中,小组内的单体电池之间的并联连接采用的材料可以是镍、铜、镀镍铜片、镀镍铁片、不锈钢片、镀镍钢带等任何一种。
[0010]本发明中,所述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量不小于2.[0011 ] 本发明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液态锂离子电池、凝胶态聚合物锂电池以及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
[0012]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相互并联的单体电池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间的并联连接包含PTC元件,这样一来,当某一个电池短路时,若短路电流很高时,破坏作用被限制在小组内,小组间因为PTC元件的特性,避免出现其它小组电池短时间的集中放电,从而避免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简单有效。
[00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一
[0015]用48只1.5Ah3.6V的18650单体电池组合成4S12P的14.4V18Ah的电池组。该电池组有4个并联组合,每个并联组合由12只电池相互并联连接。将12只相互并联的单体电池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2只单体电池。每个小组内的2只单体电池用镍片并联连接,6个小组间的并联连接用PTC。然后将四个这样的并联组合串联连接,即形成所需的4S12P14.4V18Ah 电池组。
[0016]实施例二
[0017]用52只1.5Ah3.6V的18650单体电池组合成4S13P的14.4V19.5Ah的电池组。该电池组有4个并联组合,每个并联组合由13只电池相互并联连接。将12只相互并联的单体电池分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2只单体电池,另外一个小组有3只单体电池。每个小组内的单体电池间用镍片并联连接,6个小组间的并联连接用PTC。然后将四个这样的并联组合串联连接,即形成所需的4S13P14.4V19.5Ah电池组。
【主权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中电池的并联连接方法,由多个单体电池相互并联连接,其特征是:将相互并联连接的单体锂离子电池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间采用PTC元件进行并联连接,小组内的单体电池之间的并联连接不包含PTC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量不全部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之间的并联连接采用的材料可以是镍、铜、镀镍铜片、镀镍铁片、不锈钢片、镀镍钢带等任何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内的单体电池数量不小于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液态锂离子电池、凝胶态聚合物锂电池以及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中电池的并联连接方法。将相互并联连接的单体电池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单体电池用常规方法并联连接,小组之间用PTC元件并联连接。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个别电池短路出现所以与之并联的电池短时间集中同时高强度放电导致的安全事故。本发明实施简单、有效。
【IPC分类】H01M2-20
【公开号】CN104577015
【申请号】CN201310478648
【发明人】柯国平
【申请人】柯国平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