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插头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25506阅读:来源:国知局
1以透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测试插头组,
图2显示了测试插头组和串联接线端子组,
图3以透视图显示了根据图1的测试接线端子组的固定件,
图4显示了根据图3的带有打开的壳体的固定件,
图5显示了根据图4的固定件的放大的截段,
图6显示了根据图4的固定件的另一放大的截段,
图7显示了在未插上的状态中的根据图2的串联接线端子组的固定接线端子以及根据图4的固定件,
图8显示了在第一解锁位置中的在插上的状态中的固定接线端子和固定件,
图9显示了在第二位置中的在插上的状态中的固定接线端子和固定件,以及图10显示了在部分拉出的状态中的固定件和固定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在图1中透视地示出的测试插头I设置用于被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图2)上,其中,串联接线端子组2例如可固定在承载轨道上。测试插头组I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测试插头3和两个固定件4组成,固定件4布置在多个测试插头3的两侧上。此外,测试插头组I还具有把手件5,两个固定件4经由该把手件5相互连接,其中,两个固定件4的高度明显大于测试插头3的高度,从而操作工可舒适地在把手件5处抓住测试插头组I并且将其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
[0038]串联接线端子2自身由多个并排布置的串联接线端子6和两个固定接线端子7组成,固定接线端子7布置在多个串联接线端子6的两侧上。如可从图2中识别的那样,在此,测试插头3的数量相应于串联接线端子6的数量。
[0039]在图3中单独示出的固定件4具有壳体8,其由两个壳体半壳8a,8b组成,其中,对于固定件4的图示,在图4至10中分别省去了壳体半壳Sb,从而可识别固定件4的内部结构。为了将测试插头组I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两个固定件4分别具有插入区段9,其分别可被插入在两个固定接线端子7的接线端子壳体11中对应的容纳区段10中。
[0040]如同总览图1和3所明显的是,在插入区段9处、在两个彼此相对的侧上布置有两个卡锁元件12,13,其分别由两个卡锁钩形成。卡锁元件12,13与两个在固定接线端子7中的对应的配合卡锁元件一起形成固定件4在固定接线端子7中的第一和第二卡锁位置,其中,两个卡锁位置彼此相继布置在测试插头组I的插上方向上。在图7至10中,从两个同样设置在接线端子壳体11中的彼此相对的侧上的构造成卡锁压板的配合卡锁元件中分别可识别出仅一个配合卡锁元件14。
[0041]如尤其地可由图4以及图7至10所明显的那样,在固定件4的壳体8中可移动地布置有解锁元件15,该解锁元件15可通过把手件5的旋转运动从基础位置(图4,7)中移动到第一解锁位置(图8)中和第二解锁位置(图10)中。解锁元件15在此用于松开两个卡锁位置的锁止,为此,通过使在固定接线端子7的接线端子壳体11中相应的卡锁压板偏转使得不再通过相应的配合卡锁元件使对应的卡锁元件12,13锁止来使解锁元件15在第一解锁位置中松开第一卡锁位置的锁止并且在其第二解锁位置中松开第二卡锁位置的锁止。关于卡锁元件和配合卡锁元件以及解锁元件的可能的具体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参考后来公开的文件DE 102012 017 429,其公开了非常相似的锁止-和解锁机构。
[0042]为了将把手件5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在附图中示出的测试插头组I的取向中)解锁元件15的水平运动,两个彼此处于啮合中的齿轮16,17和连杆18布置在壳体8中。在此,第一齿轮16与把手件5抗扭地相联结,使得把手件5的旋转运动引起第一齿轮16的相应的旋转运动。连杆18在其一端部处与第二齿轮17相连接而在其另一端部处与解锁元件15相连接,使得把手件5的旋转运动经由两个齿轮16,17和连杆18引起解锁元件15在壳体8中的水平移动。
[0043]由图4和5所尤其明显的是,在固定件4的壳体8中构造两个止挡部19,20,其与模制在第一齿轮16处的对应的配合止挡部21共同作用成使得齿轮16(以及由此还有把手件5)可最大地旋转约90°。在图4和7中示出的解锁元件15的基础位置中(在其中把手件5未旋转),构造在第一齿轮16处的配合止挡部21利用其一端侧贴靠在第一止挡部19处。在图9中示出的解锁元件15的第三位置中(其中把手件5相较于基础位置旋转了约90°),第一齿轮16的配合止挡部21利用其第二端面贴靠在第二止挡部20处。通过布置和构造两个止挡部19,20以及配合止挡部21,由此确定了把手件5的最大旋转角度,其中,两个终端位置相应于解锁元件15的限定位置。
[0044]此外,从根据图4的图示中可识别出,通过将第一止挡部19构造在壳体8中以及将配合止挡部21布置在齿轮16处来防止当装配工利用手在把手件5处握紧测试插头组I时且根据图7水平地将其在向串联接线端子组2的方向上引导时,测试插头组I由于其自重非期望地顺时针倾斜。
[0045]在把手件5且由此还有齿轮16从在图7中示出的基础位置期望地旋转到在图9中示出的位置或期望地旋转回在图10中示出的第二解锁位置中的情况中,为了使齿轮16的齿22不抵靠在壳体8中的止挡部19,20,两个止挡部19,20以及配合止挡部21布置在第一平面中而齿轮16的齿22布置在第二平面中,其中,第一平面在齿轮16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平面错位。如由图5中所明显的那样,第一齿轮16的齿22可由此被旁引经过两个止挡部19,20 处。
[0046]此外由图4和图7至10中可识别,两个压力弹簧23,24布置在固定件4的壳体8中,其中,两个压力弹簧23,24分别利用其端部支撑在解锁元件15处的止挡部25处且利用其另一端部支撑在壳体区段8中的支承区段26处。通过空间上被集成到解锁元件15中的压力弹簧23,24,利用弹簧力加载解锁元件15,该弹簧力将解锁元件15压向其基础位置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根据图4的图示中向左压。由此,在把手件5从在图7中示出的位置中旋转到根据图8和图9的两个位置中的情况中,必须施加力,该力大于两个压力弹簧23,24的弹簧力。由此,在解锁元件15从根据图7的位置中移动到根据图8和图9的位置中、也就是说相对于壳体8向右移动的情况中,必须一同挤压力弹簧23,24。
[0047]为了显示测试插头组I的插入或锁止状态并且为了显示固定件4的插入区段9在固定接线端子7的接线端子壳体11中的位置,固定件4的在图中示出的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具有定位显示部。如又从图4以及图7至10中且尤其地从根据图6的放大图中可识别出,定位显示部由可移动地布置在解锁元件15处的定位杆27和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8中的定位轮28组成。在此,定位杆27的设有齿29的区段与定位轮28的设有对应的齿30的区段处于啮合,使得定位杆27的水平移动引起定位轮28的相应的旋转。定位杆27相对于构造在解锁元件15中的孔31布置成使得当测试插头组I未被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时,定位杆27的指向测试插头组I的插上方向的自由端部32伸出穿过孔31。
[0048]如果相反地测试插头组I被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图8),则定位杆27的自由端部32通过固定接线端子7的上棱边被压回到解锁元件15中,这同时引起定位轮28的旋转。由于在固定件4的壳体8中与定位轮28相对而置地构造有视窗33,对于装配工来说,可通过视窗33从外部轻易地识别出与齿30相对的显示区段34。为了使定位杆27在未插上的状态中始终利用其自由端部32从孔31中伸出,弹簧元件35在解锁元件15中布置成使得定位杆27通过弹簧元件35在孔31的方向上被挤压。
[0049]接下来根据图7至10再次简要阐述,当测试插头组I被插上到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或被拉下时固定件4具有哪种位置和状态。
[0050]在图7中示出的基础位置中,把手件5未旋转,从而解锁元件15由于两个压力弹簧23,24的弹簧力同样(向左)移动到其基础位置中。由于配合止挡部21贴靠在止挡部19处,防止了测试插头组I的前侧由于其自重顺时针翻倾,从而测试插头组I可简单地由装配工用手保持在把手件5处并且可将其引往串联接线端子组2的方向。定位杆27通过弹簧元件35的弹簧力被压向孔31的方向,从而定位杆27的自由端部32从孔31中伸出。
[0051]定位轮28如此旋转,即可通过视窗33识别出显示区段34的第一(中间)标记。
[0052]在图8中示出了在这样的位置中的固定件4,即当测试插头组I完全被插到上串联接线端子组2上且此外使把手件5旋转约30°的角度α。通过把手件5的旋转,解锁元件15位于其第一解锁位置中,在该第一解锁位置中使解锁元件15稍微向右移动,从而解锁元件15松开第一卡锁位置的锁止。为此,通过解锁元件15使在固定接线端子7的接线端子壳体11中的相应的配合卡锁元件稍微偏转,从而在插入区段9处的对应的卡锁元件12不再与配合卡锁元件卡锁在一起。由于固定件4安放在固定接线端子7上,将定位杆27的自由端部32压回解锁元件15中,从而定位轮28通过定位杆27的移动顺时针旋转。现在,通过视窗33可看到显示区段34的第二(上)标记。
[0053]在图9中示出的测试插头组I的位置中,使把手件5进一步旋转约60°的角度β,从而解锁元件15位于其第三位置中。在该位置中,解锁元件15相对于壳体8最大程度地移动。由于解锁元件15的下棱边在根据图8的第一解锁位置中已安放在固定接线端子7的接线端子壳体11的上侧上,把手件5旋转了角度β导致固定件4的壳体8(向左)从接线端子壳体11脱开。通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