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1856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配线模块(20)的绝缘罩(47)具备:第一罩部(48),能够在将极间连接构件(21)覆盖的第一闭锁位置与使极间连接构件(21)露出的第一开放位置之间位移;和第二罩部(57),与第一罩部(48)连接,能够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而在将端部连接构件(23)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与使端部连接构件(23)露出的第二开放位置之间转动,第一罩部(48)具备卡合部(55),并且第二罩部(57)具备被卡合部(61),该被卡合部(61)与卡合部(55)卡合来保持第二罩部(57)相对于第一罩部(48)的位置。
【专利说明】
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0002]搭载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模块通常通过经由连接构件将具有正负电极的多个蓄电元件的电极之间串联连接而构成。而且,为了使电极和连接构件与外部绝缘而安装电池罩。
[0003]专利文献I的电池罩安装在埋设有汇流条并将蓄电池的端部覆盖的壳体,罩主体和开闭罩经由铰链而连结。开闭罩连结于罩主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当罩主体安装于壳体时,开闭罩能够自由地向闭锁位置和开放位置位移,该闭锁位置是将位于端部的两个小型电池的电极覆盖的位置,该开放位置是使电极露出的位置。而且,在壳体设置有突起,在闭锁位置下,开闭罩的爪部卡定于壳体的突起。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1-3322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虽然能够通过使开闭罩的爪部卡定于壳体的突起而将开闭罩保持在闭锁位置,但是无法将开闭罩保持在开放位置,因此,在将开闭罩打开而进行位于端部的电极的连接作业时,作业性可能会下降。
[0009]本发明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使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配线模块是一种安装于将具有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排列多个而成的蓄电元件组的蓄电模块,其中,具备:极间连接构件,将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电连接;端部连接构件,与位于串联连接的端部的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绝缘保护器,收容所述极间连接构件及所述端部连接构件;以及绝缘罩,用于覆盖所述绝缘保护器,所述绝缘罩具备:第一罩部,能够在将所述极间连接构件覆盖的第一闭锁位置与使所述极间连接构件露出的第一开放位置之间位移;和第二罩部,与所述第一罩部连接,能够使所述第一罩部处于所述第一闭锁位置而在将所述端部连接构件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与使所述端部连接构件露出的第二开放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罩部具备卡合部,并且所述第二罩部具备被卡合部,该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来保持所述第二罩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罩部的位置。
[0012]根据本结构,通过使第二罩部的被卡合部与第一罩部的卡合部卡合,在进行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的连接作业时,能够保持第二罩部相对于第一罩部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0013]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优选还具备以下的结构。
[0014]?所述配线模块具备将所述绝缘保护器与所述第一罩部连接的能够挠曲变形的挠曲部。
[0015]这样一来,与使绝缘保护器和绝缘罩分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不用进行绝缘罩的安装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电极端子的连接作业的作业性。
[0016].所述端部连接构件具备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电极连接部和与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部,所述绝缘罩具备使所述外部连接部与外部绝缘的绝缘壁,所述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绝缘壁,所述被卡合部具备与所述卡合部抵接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所述第二罩部具备按压部,该按压部在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时从与所述被卡合部相反的一侧按压所述绝缘壁。
[0017]这样一来,通过按压部按压绝缘壁,能够抑制被卡定部与卡定部抵接时的绝缘壁的变形。
[0018].所述第二罩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的顶端侧连接。
[0019]这样一来,能够局部地进行第二罩部的开闭作业,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灰尘等的进入,并且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第二罩部57的开闭作业。
[0020].蓄电模块具备所述蓄电元件组和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所述配线模块。
[0021]发明效果
[0022]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使电极端子间的连接作业以及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0024]图2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0025]图3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侧视图。
[0026]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0027]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0028]图6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0029]图7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侧视图。
[0030]图8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后视图。
[0031 ]图9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0032]图10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侧视图。
[0033]图11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俯视图。
[0034]图12是表示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侧视图。
[0035]图13是表示装配有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0036]图14是表示装配有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闭锁位置的配线模块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0037]图15是表示装配有使第一罩部处于第一闭锁位置且使第二罩部处于第二开放位置的配线模块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实施方式1>
[0039]以下,参照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
[0040]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搭载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作为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源来使用。以下,关于前后方向,以图1的上方为前方,以下方为后方,关于左右方向,以图1的方向为基准,关于上下方向,以图3的方向为基准来进行说明。
[0041](蓄电模块10)
[0042]如图1所示,蓄电模块10具备将蓄电元件12排列多个而成的蓄电元件组11和安装在蓄电元件组11的上表面的配线模块2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等中,图示出蓄电模块10的一部分即左端侧,蓄电模块10的右端侧省略。
[0043]多个蓄电元件12呈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内部收容有未图示的蓄电要素。在蓄电元件12的上表面,电极端子13A、13B(将正极图示为13A、将负极图示为13B)向上方突出。各蓄电元件12的朝向以使得相邻的电极端子13A、13B的极性成为相反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蓄电元件组11通过未图示的保持板来固定。
[0044](配线模块20)
[0045]配线模块20构成为具备:多个极间连接构件21,将左右相邻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连接;两个端部连接构件23,与位于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连接(仅图示左端侧,端部连接构件23在右端侧也与电极端子13B连接,但是省略图示);以及收容构件33,将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收容在内部。
[0046](极间连接构件21)
[0047]极间连接构件21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SUS)等的板状的金属构成,且贯通形成有左右一对的供棒状的电极端子13A、13B(在电极端子为螺母状的情况下是螺栓的轴部)插通的通孔22。通孔22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形状。用于检测蓄电元件12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端子29重叠于极间连接构件21。
[0048](端部连接构件23)
[0049]端部连接构件23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SUS)等的板状的金属构成,具备与电极端子13A (13B)连接的板状的电极连接部24和与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部26。
[0050]电极连接部24为长方形形状,具备供棒状的电极端子13A、13B(在电极端子为螺母状的情况下是螺栓的轴部)插通的一个圆形形状的通孔24A。电压检测端子29重叠于电极连接部24。
[0051 ]外部连接部26具备从电极连接部24的周缘部向与电极连接部24正交的方向立起的立壁27和向与立壁27的板面正交的方向立起的圆柱状的双头螺栓28。
[0052]在立壁27贯通形成有圆形形状的通孔27A。双头螺栓28能够将与外部的逆变器等设备连接的电线的末端部的端子等连接,为圆柱状,顶端侧呈台阶状地变得尖细,且在基端侧形成有呈突缘状地突出的突缘部28A。双头螺栓28穿过立壁27的通孔27A,例如通过压入或焊接等而固定于立壁27。
[0053](电压检测端子29)
[0054]电压检测端子29具备重叠并紧固于极间连接构件21或端部连接构件23的紧固部30和向不与极间连接构件21或端部连接构件23重叠的区域导出的导出部31。导出部31嵌入绝缘保护器34的定位部39而被定位,通过压接等而连接有电压检测用电线W。电压检测用电线W与未图示的外部的ECU(Engine Control Unit)连接。ECU搭载于微型计算机、元件等,是具备用于进行蓄电元件12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的检测和各蓄电元件12的充放电控制等的功能的周知结构的单元。
[0055](收容构件33)
[0056]收容构件33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扁平的箱形,具备:绝缘保护器34,收容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 ;绝缘罩47,覆盖绝缘保护器34 ;以及挠曲部33A,将绝缘保护器34与绝缘罩47连结。挠曲部33A以规定间隔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多个部位,呈薄壁的带状。由于其厚度较薄而能够烧曲变形。
[0057](绝缘保护器34)
[0058]绝缘保护器34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一体地形成有收容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的多个收容部35和将前后的收容部35之间连结的连结部42。收容部35在绝缘保护器3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双方沿左右方向排列配设。前端侧的收容部35的列和后端侧的收容部35的列以错开左右方向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由此,配置在前端侧而收容端部连接构件23的收容部35A具有其左右方向(极间连接构件21的连接方向)的大致一半从绝缘保护器34的侧面34A向侧方突出而得到的突出部46。
[0059]如图4、图5所示,各收容部35具备载置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的底板36和将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包围的方筒状的收容壁37。在底板36中的电极端子13A、13B进入的部分形成有开口部36A。
[0060]收容壁37被设定成能够防止工具等与极间连接构件21或端部连接构件23或紧固构件接触而短路的高度。在收容壁37的内表面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设置有对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的脱离进行限制的脱离限制片38。脱离限制片38通过将收容壁37切口成=字状而形成,通过使爪状的顶端部位于极间连接构件21和端部连接构件23的上方来限制极间连接构件21和端部连接构件23的脱离。
[0061 ] 在收容壁37形成有导出电压检测端子29的部分伸出而得到的定位部39(参照图1)。定位部39通过将电压检测端子29的导出部31嵌入内侧来进行定位,且定位部39的导出电压检测用电线W的部分开口。
[0062]如图5所示,收容端部连接构件23的收容部35A形成有收容壁37从内侧突出而得到的一对凸部40。一对凸部40抵接于外部连接部26的立壁27的背面而从后方保持外部连接部26,并且在一对凸部40之间配设双头螺栓28的突缘部28A。
[0063]如图1、图2所示,在绝缘保护器34的前端面形成有将绝缘罩47保持为闭锁状态的卡定部41。卡定部41呈如下形状:下端呈台阶状地突出,上方侧呈倾斜状地突出,且突出尺寸变小。在连结部42的中间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电线通槽43。用于将电线保持在电线通槽43内的带状的保持片44的基端部与电线通槽43的一方的槽壁的上端部相连。保持片44的顶端部与在另一方的槽壁形成的长圆形形状的卡定孔45的孔缘进行卡定。
[0064](绝缘罩47)
[0065]绝缘罩47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如图6、图7所示,具备:第一罩部48,相对于绝缘保护器34能够开闭;第二罩部57,与第一罩部48的角部相连且能够开闭;以及铰链部59,将第一罩部48与第二罩部57连结。
[0066](第一罩部48)
[0067]第一罩部48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能够以挠曲部33A为轴而转动到将极间连接构件21覆盖的第一闭锁位置(图7的位置)和使极间连接构件21露出的第一开放位置(图12的位置),具备第一罩主体49和配设在将端部连接构件23覆盖的位置的箱形的端部罩部53。
[0068]第一闭锁位置是第一罩部48将绝缘保护器34中的突出部46以外的整体覆盖的位置,第一开放位置是使第一罩部48转动至如下角度的位置,该角度是将绝缘保护器34的上表面开放成能够进行关于极间连接构件21和端部连接构件23的电极连接部24的作业的程度的角度。
[0069]第一罩主体49为长方形形状的板状,将绝缘保护器34中的突出部46以外的整体覆盖。在第一罩主体49形成有电线通槽43的上方侧向绝缘保护器34侧凹陷而得到的凹陷部50。在第一罩部48的顶端部形成有被卡定部51,该被卡定部51与绝缘保护器34的卡定部41进行卡定来将第一罩部48保持在第一闭锁位置。
[0070]被卡定部51是具有贯通孔51A的能够挠曲变形的框状,卡定部41的台阶部分与贯通孔51A的孔缘进行卡定来将第一罩部48保持在覆盖绝缘保护器34的第一闭锁位置。如图
5、图6、图7所示,端部罩部53形成为覆盖突出部46 (收容部35A中的配设外部连接部26的部分)的大小,具备从第一罩主体49的缘部立起的立起壁54(“绝缘壁”的一例)和沿着与立起壁54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形状的顶壁56。
[0071]立起壁54为长方形形状,将外部连接部26的电极连接部24侧覆盖。在立起壁54形成有用于将第二罩部57保持于第二开放位置的卡合部55。卡合部55形成在从立起壁54的前端沿着立起壁54的壁面突出的突片54A的顶端部,且呈如下形状:呈台阶状地向电极连接部24侧的侧方突出,且突出尺寸朝向前端侧而变小。
[0072]挠曲部33A为带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通过薄壁的厚度而能够挠曲变形。
[0073](第二罩部耵)
[0074]第二罩部57经由通过薄壁的厚度而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59与顶壁56连结,能够使第一罩部48处于第一开放位置而转动到将端部连接构件23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图3的位置)和使端部连接构件23露出的第二开放位置(图7的位置),如图5、图7所示,具备板状的第二罩主体58和被卡合部61。
[0075]第二罩主体58为将外部连接部26的前方覆盖的长方形形状,具有以规定的角度向电极连接部24侧弯曲的弯曲部58A。弯曲部58A的顶端部成为在第二罩部57转动时从第二闭锁位置的跟前至第二闭锁位置按压立起壁54的按压部58B。
[0076]被卡合部61与第二罩主体58相连,具备与卡合部55抵接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62和供作业者抓持的一对抓持部65。弹性部62形成为U字状,并具备与卡合部55卡定的被卡合凸部63。被卡合凸部63呈如下形状:呈台阶状地突出,且突出尺寸呈倾斜状地变小。一对抓持部65与弹性部62的前方(开放侧)相连,且具有呈倾斜状地切口的切口部65A。
[0077]当使第二罩部57从第二开放位置向第二闭锁位置转动时,被卡合凸部63与卡合部55抵接从而弹性部62弹性变形。此时,按压部58B与立起壁54的相反侧的面进行滑动接触而按压立起壁54的相反侧的面(参照图5)。另一方面,在使第二罩部57从第二闭锁位置向第二开放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将抓持部65向外方侧拉拽,解除被卡合凸部63向卡合部55的卡定,由此,第二罩部57通过铰链部59的弹性力(弹性复原力)而转动至第二开放位置。
[0078]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罩部48处于第一闭锁位置,则无论第二罩部57处于第二开放位置和第二闭锁位置中的哪个位置,在外部连接部26的与电极连接部24侧相反的一侧的侧方都形成有开口部64,外部连接部26通过该开口部64而向侧方侧露出,从开口部64导出外部的电线等(未图示)。
[0079]接下来,说明蓄电模块10的组装。
[0080]使收容构件33的第一罩部48处于第一开放位置,使第二罩部57处于第二闭锁位置或第二开放位置,在各收容部35中收容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图9、图U)。而且,将与电压检测用电线W的末端部连接的电压检测端子29重叠于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并定位于定位部39。然后,使第一罩部48转动而成为第一闭锁位置,使第二罩部57成为第二闭锁位置。由此,形成配线模块20(图2)。
[0081]在将该配线模块20装配于蓄电元件组11的情况下,使第一罩部48转动而成为第一开放位置,载置到蓄电元件组11的规定位置,通过未图示的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或螺母将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紧固于贯通了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后的电极端子13A、13B(图13)。然后,使第一罩部48转动而成为第一闭锁位置,由此形成蓄电模块 10(图 14)。
[0082]接下来,将蓄电模块10收容在车辆的规定的位置。然后,使第二罩部57转动到第二开放位置(图15)。将与外部的逆变器等装置相连的电线的末端部与端部连接构件23的外部连接部26连接。当连接作业完成后,使第二罩部57转动到第二闭锁位置(图14)。
[0083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0084]配线模块20是安装于将具有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端子13A、13B的蓄电元件12排列多个而成的蓄电元件组11的配线模块20,具备:极间连接构件21,将相邻的蓄电元件12的电极端子13A、13B之间电连接;端部连接构件23,与位于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连接;绝缘保护器34,收容极间连接构件21及端部连接构件23;以及绝缘罩47,将绝缘保护器34覆盖,绝缘罩47具备:第一罩部48,能够在将极间连接构件21覆盖的第一闭锁位置与使极间连接构件21露出的第一开放位置之间位移;和第二罩部57,与第一罩部48连接,能够使第一罩部48处于第一闭锁位置而在将端部连接构件23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与使端部连接构件23露出的第二开放位置之间转动,第一罩部48具备卡合部55,并且第二罩部57具备被卡合部61,该被卡合部61与卡合部55卡合来保持第二罩部57相对于第一罩部48的位置。
[0085]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罩部57的被卡合部61与第一罩部48的卡合部55卡合,在进行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的连接作业时,能够保持第二罩部57相对于第一罩部48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串联连接的端部的电极端子13A、13B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O
[0086]另外,具备将绝缘保护器34与第一罩部48连接的能够挠曲变形的挠曲部33A。
[0087]这样一来,与使绝缘保护器和绝缘罩分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不用进行绝缘罩的安装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电极端子13A、13B的连接作业的作业性。
[0088]此外,端部连接构件23具备与电极端子13A、13B连接的电极连接部24和与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部26,绝缘罩47具备使外部连接部26与外部绝缘的立起壁54(绝缘壁),卡合部55形成于立起壁54,被卡合部61具备与卡合部55抵接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62,第二罩部57具备在被卡合部61与卡合部55抵接时从与被卡合部61相反的一侧按压立起壁54的按压部 58B。
[0089]这样一来,通过按压部58B按压立起壁54,能够抑制被卡合部61与卡合部55抵接时的立起壁54的变形。
[0090]另外,第二罩部57与第一罩部48的顶端侧(与挠曲部3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连接。
[0091]这样一来,能够局部地进行第二罩部57的开闭作业,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灰尘等的进入,并且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第二罩部57的开闭作业。
[0092]〈其他的实施方式〉
[0093]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94](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第一罩部48相对于绝缘保护器34具有大致180度的角度的位置设为第一开放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罩部48转动了作业者能够进行关于极间连接构件21的作业的程度的位置。而且,第二开放位置虽然设为了第二罩部57相对于端部罩部53的前表面开口转动了 90度的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二罩部57转动了作业者能够进行关于端部连接构件23的作业的程度的位置。
[0095](2)第二罩部57虽然通过被卡合部61卡定于卡合部55而保持在将外部连接部26的前方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用于将第二罩部57保持在第二开放位置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而将第二罩部57保持在第二开放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铰链构成为通过铰链部的弹性力而从第二开放位置向第二闭锁位置转动。而且,虽然第二罩部57通过铰链部59的弹性力而开放,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罩部57的开闭中不使用铰链部59的弹性力。
[0096](3)关于构成蓄电模块10的蓄电元件12的个数,可以设为任意的个数,配线模块20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蓄电元件12的个数适当设定。
[0097](4)蓄电元件12虽然设为了电池,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电容器等。
[0098]标号说明
[0099]10:蓄电模块
[0100]11:蓄电元件组
[0101]12:蓄电元件
[0102]13A、13B:电极端子
[0103]20:配线模块
[0104]21:极间连接构件
[0105]23:端部连接构件
[0106]24:电极连接部
[0107]26:外部连接部
[0108]33:收容构件
[0109]34:绝缘保护器
[0110]35(35A):收容部
[0111]47:绝缘罩
[0112]48:第一罩部
[0113]51:被卡定部
[0114]53:端部罩部
[0115]54:立起壁(绝缘壁)
[0116]55:卡合部
[0117]57:第二罩部
[0118]58B:按压部
[0119]59:铰链部
[0120]61:被卡合部
[0121]62:弹性部
[0122]63:被卡合凸部
【主权项】
1.一种配线模块,安装于将具有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排列多个而成的蓄电元件组,其中,具备: 极间连接构件,将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电连接; 端部连接构件,与位于串联连接的端部的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绝缘保护器,收容所述极间连接构件及所述端部连接构件;以及绝缘罩,用于覆盖所述绝缘保护器, 所述绝缘罩具备: 第一罩部,能够在将所述极间连接构件覆盖的第一闭锁位置与使所述极间连接构件露出的第一开放位置之间位移;和 第二罩部,与所述第一罩部连接,能够使所述第一罩部处于所述第一闭锁位置而在将所述端部连接构件覆盖的第二闭锁位置与使所述端部连接构件露出的第二开放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第一罩部具备卡合部,并且所述第二罩部具备被卡合部,该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来保持所述第二罩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罩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具备将所述绝缘保护器与所述第一罩部连接的能够挠曲变形的挠曲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所述端部连接构件具备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电极连接部和与外部连接的外部连接部, 所述绝缘罩具备使所述外部连接部与外部绝缘的绝缘壁, 所述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绝缘壁, 所述被卡合部具备与所述卡合部抵接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 所述第二罩部具备按压部,该按压部在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时从与所述被卡合部相反的一侧按压所述绝缘壁。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罩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的顶端侧连接。5.—种蓄电模块,具备: 所述蓄电元件组;和 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模块。
【文档编号】H01G11/76GK105981201SQ20158000850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2月3日
【发明人】福岛直树, 森田光俊, 藤田哲也, 中山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