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9856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型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型接触器。
【背景技术】
:
[0002]接触器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由电磁系统(由铁心、静铁心与电磁线圈构成)、触头系统(包括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和灭弧装置组成,接触器作为常规的、重要的电器设备,使用广泛,市场上现有的接触器大多是采用给静铁芯线圈一直通电来保持动铁芯与静铁芯相接触,从而迫使固定在动铁芯上的动导电片与接触器上的静导电片保持接触导通,浪费了大量的电能。又由于普通的接触器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仅仅能实现通断功能,同时还需要掌握电流、电压、频率等相关参数,现有技术为了实现相应的功能,给接触器配置了相应的监控系统,但这种结构占用体积大、可靠性差、成本高,不具备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功能丰富、耗能低,智能化程度高,同时具有快速保护负载的技术方案:
[0004]一种智能型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静铁芯、动铁芯,静铁芯与动铁芯之间设有线圈,动铁芯与外壳之间设置有推力弹簧,传动杆安装在动铁芯上端,动触片固定在传动杆上与静触片相对应,外壳内部还设有支架、衔铁线圈,支架一端铰接有衔铁,衔铁线圈固定在支架下端与衔铁位置相对应,支架上端设有与衔铁相连接的拉力弹簧。
[0005]作为优选,线圈与所述外壳外部的三相电源模块相连接,三相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包括相序采集模块、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A/D转换模块、微处理器,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输出端依次连接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A/D转换模块、微处理器输入端,相序采集模块连接A/D转换模块。
[0006]作为优选,还包括启动延时模块、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通讯模块,静触片一端与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相连,启动延时模块、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输入端,微处理器输出端连接相序输出模块、通讯模块,通讯模块连接电流过载指示器与电流过载自关断模块。
[0007]作为优选,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各模块组成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CT1、电流互感器CT2,电阻R1、电容Cl并联电流互感器CTl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R3,电阻R2、电容C2并联电流互感器CT2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R4。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I)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在与接触器连接的负载出现短路、断相、过载等故障时,可实现快速断电保护。
[0010](2)本实用新型采用传动杆上端设置衔铁,当线圈断电后仍能与动铁芯接触,动静触头不分离,线路不能被切断,负载继续运行,保持接触器的正常运行,减少了接触器的耗會K。
【附图说明】
: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连接结构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连接结构框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
[001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5]如图1-2所示,一种智能型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1、静铁芯2、动铁芯3,静铁芯2与动铁芯3之间设有线圈4,动铁芯3与外壳I之间设置有推力弹簧5,传动杆6安装在动铁芯3上端,动触片7固定在传动杆6上与静触片8相对应,外壳I内部还设有支架9、衔铁线圈10,支架9 一端铰接有衔铁11,衔铁线圈10固定在支架9下端与衔铁11位置相对应,支架9上端设有与衔铁11相连接的拉力弹簧14,线圈4与所述外壳I外部的三相电源模块12相连接,三相电源模块12输出端连接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包括相序采集模块131、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132、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133、A/D转换模块134、微处理器U,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132输出端依次连接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133、A/D转换模块134、微处理器U输入端,相序采集模块131连接A/D转换模块134,还包括启动延时模块135、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6、通讯模块137,静触片8 一端与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6相连,启动延时模块135、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6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U输入端,微处理器U输出端连接相序输出模块138、通讯模块137,通讯模块137连接电流过载指示器1370与电流过载自关断模块1371。
[0016]当线圈4通电后,产生电磁吸力使动铁芯2带动动触片7与静触片8闭合接通主电路,固定在动铁芯2上端的传动杆6在动铁芯2的带动下向下移动,衔铁11上端被拉力弹簧14拉住后停止,线圈4断电后,线圈4的电磁力消失,在推力弹簧5作用下,动铁芯2向上移动,传动杆6上端被衔铁11顶住,动静触片不能分离,电路继续接通,接触器在失电的状态下继续运行,减少了接触器的耗能。
[0017]如图3所示,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各模块组成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A CT1、电流互感器B CT2,电阻A R1、电容A Cl并联电流互感器A CTl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C R3,电阻B R2、电容B C2并联电流互感器B CT2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D R4,电阻C R3连接微处理器U的ANO端二脚U2,电阻D R4连接微处理器U的ANl端三脚U3,微处理器U的VSS端一脚Ul接地,可调电位器A Wl的滑动端连接微处理器U的AN2端四脚U4,其输入至微处理器U的AN2端的电压值即表示启动延时时间的长短,可调电位器B W2并联可调电位器A Wl接入微处理器U的AN3端六脚U6,其输入至微处理器U的AN3端的电压值大小即表示负载电流额定值的大小,电阻E R5—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电阻E R5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U的GP5端七脚U7,微处理器U的VCC端八脚U8接入电源端,当微处理器U判断负载出现故障时,发光二极管LED亮,电阻C R3并联电容C C3后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和电阻F R6,电阻F R6连接微处理器U的GP4端五脚U5,三极管Ql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l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l,继电器Jl并联二极管Dl接入24V电源端,当微处理器器U判断负载出现故障时,微处理器U的GP4端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l导通,自关断负载电源,负载停止运行,保护负载。
[0018]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智能型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I)、静铁芯(2)、动铁芯(3),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铁芯(2)与所述动铁芯(3)之间设有线圈(4),所述动铁芯(3)与所述外壳⑴之间设置有推力弹簧(5),传动杆(6)安装在所述动铁芯(3)上端,动触片(7)固定在所述传动杆(6)上与静触片(8)相对应,所述外壳(I)内部还设有支架(9)、衔铁线圈(10),所述支架(9)一端铰接有衔铁(11),所述衔铁线圈(10)固定在所述支架(9)下端与所述衔铁(11)位置相对应,所述支架(9)上端设有与所述衔铁(11)相连接的拉力弹簧(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4)与所述外壳(I)外部的三相电源模块(12)相连接,所述三相电源模块(12)输出端连接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所述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包括相序采集模块(131)、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132)、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133)、A/D转换模块(134)、微处理器(U),所述电流/电压互感采集模块(132)输出端依次连接所述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133)、所述A/D转换模块(134)、所述微处理器(U)输入端,所述相序采集模块(131)连接所述A/D转换模块(134)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启动延时模块(135)、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6)、通讯模块(137),所述静触片(8) —端与所述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相连,所述启动延时模块(135)、所述触头开合状态检测模块(136)输出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U)输出端连接相序输出模块(138)、所述通讯模块(137),所述通讯模块(137)连接电流过载指示器(1370)与电流过载自关断模块(137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13)各模块组成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A (CTl)、电流互感器B (CT2),电阻A(R1)、电容A(Cl)并联电流互感器A(CTl)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C(R3),电阻B(R2)、电容B(C2)并联电流互感器B(CT2)次级线圈输出端并接地后连接电阻D(R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型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静铁芯、动铁芯,静铁芯与动铁芯之间设有线圈,动铁芯与外壳之间设置有推力弹簧,传动杆安装在动铁芯上端,动触片固定在传动杆上与静触片相对应,外壳内部还设有支架、衔铁线圈,支架一端铰接有衔铁,衔铁线圈固定在支架下端与衔铁位置相对应,支架上端设有与衔铁相连接的拉力弹簧,线圈与外壳外部的三相电源模块相连接,三相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静触片一端还与电参数检测与控制单元相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功能丰富、耗能低,智能化程度高,同时具有快速保护负载的功能。
【IPC分类】H01H50-64, H02H3-08
【公开号】CN204407261
【申请号】CN201520086010
【发明人】杨祝山, 安冉, 朱振环, 张强
【申请人】杨祝山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2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