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569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热交换方法进行液体的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无论是传统车辆还是新能源车辆,都需要在系统中设置散热装置,以给发动机或发电/电动机(必要时还包括控制器)进行散热。现在普遍采用液冷散热方式,即冷却液体循环管道或者液体本身经过系统中的发热件,通过冷却液体的流动带走发热件的热量,液体流动管道与液体收集器相连,含有高热量的液体在液体收集器处被降温,然后通过液泵等设备帮助冷却后的液体进行下一轮的散热循环。液体收集器的冷却一般采用风扇对其进行风冷。这种散热方式一方面需要消耗能量来驱动风扇,另一方面冷却液体的热量白白浪费,不符合当代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如何进行余热(或者废热)的回收利用已经逐渐成为当代能量管理的一大重要主题。现有技术中有利用上述冷却液体循环管道对目标加热体进行热交换式的加热,以实现余热回收的目的。这种方式虽然回收效率较高,但是当目标加热体对环境湿度和安全性要求较高时,就对液体循环管道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加长的管道及液体流动路径也会对系统整体质量和运行效率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回收利用系统,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于冷却液收集器内的余热,使目标加热体与液体隔离,减小了液体泄漏等隐患,更易于保持目标加热体周围环境的干燥。
[0004]一种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冷却液收集器,蓄热部以及与蓄热部连接的出风管道和进风管道,目标加热体,所述蓄热部置于所述冷却液收集器之中,所述目标加热体与所述出风管道和所述进风管道相连接,所述蓄热部具有导热外壳,以及该外壳所构成的空腔。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蓄热部外壳向所述空腔内部延伸,形成贯穿所述蓄热部的通道。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贯穿蓄热部的通道周围设置有沿所述通道径向发散的翅片,或者所述贯穿蓄热部的通道外壁向所述空腔内部延伸,形成沿所述通道径向发散的翅片状凹陷。
[0007]作为一种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所述目标加热体可以是电池组。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空气作为传热媒介对目标加热体进行加热,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较液体作为传热介质的方式安全系数高,生产制造工艺上更易实现;实现了系统能量的有效回收利用,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利用系统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蓄热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蓄热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应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蓄热部结构的回收利用系统示意图。
[0013]I是冷却液收集器,2是蓄热部,3是进风管道,4是出风管道,5是风机,6是目标加热体,21是蓄热部外壳,22是蓄热部内壳,23是贯穿通道,24是贯穿通道外壁,25是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构附图1对本发明的气冷电动机及其工作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附图仅表示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的最佳实施例之一,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方案可能会有相类似的若干表现形式,并不唯一地以附图为准。
[0016]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包括一个蓄热部2,是由具有良好导热功能的材料制成的腔体,腔体内装有空气,该蓄热部2上设置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分别与进风管道3和出风管道4相连接。进风管道3和出风管道4与蓄热部2紧密连接,形成填密封的容纳空间。进风管道3或者出风管道4上设置有风机,可以帮助蓄热部2内空气流通。
[0017]使用时,将该蓄热部2放在冷却液收集器I中,例如,当系统为车辆系统时,该冷却液收集器可以是发动机水箱等。进风管道3及出风管道4连接至目标加热体6。水箱内的发动机冷却水的热量通过蓄热部2外壁传导至蓄热部2内,使蓄热部内的空气加热。被加热后空气具有一定的温度,由于风机的抽动热空气进入出风管道4,进而进入目标加热体,热空气对目标加热体进行加热后通过进风管道3回到蓄热部,并进行再次循环。
[0018]本文件中所提到的目标加热体6可以是车内需要加热的任意部件。尤其适用于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的目标加热体,下面以蓄电池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9]以车内蓄电池或者动力电池组为例,一般蓄电池的平均运作温度为-20?60°C,正常运行的最适宜温度为30°C左右。这样就导致车辆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启动时,电池包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会用来发热而不是产生车辆运行的电流。如果在低温下行驶会影响电池的寿命。为了保证电池正常有效运行,必须在低温下对电池包加热,使电池温度组温度均匀分布,控制在25?35°C,使其性能和寿命达到最佳状态。使用本发明的热回收系统,只需将蓄电池或者动力电池组外设置一封闭的壳体,将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分别接入壳体内,即可通过回收的热量加热的工作对电池组进行加热。而且,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回收系统,能够合理地控制加热空气的干燥程度,能有效地保护电池组。
[0020]另外,本文件中所提到的目标加热体还可以是驾驶室或者乘客舱。冬季气候寒冷,乘坐汽车外出必须在车内开暖气,即耗电又费油。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将出风孔和进风孔连通至驾驶室或者乘客舱,可以将加热后的空气吹进驾驶室或者乘客舱内,提高驾驶室或者乘客舱的温度。
[0021]本发明提供的热回收利用系统不仅限于上述的两种目标加热体。
[0022]为了进一步提高蓄热部的空气加热效率,同时考虑到制造工艺,可以对蓄热部的表面做合适的设计,使其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加大,下面提供两种较优选的蓄热部的设置方式。
[0023]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蓄热部的剖面结构。该蓄热部具有由蓄热部外壳21向蓄热部内部延伸所形成的贯穿通道23。当把该蓄热部放在水箱中时,水箱中水的热量通过贯穿通道23周围的蓄热部外壁21将热量传递给蓄热部中的空气22。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热传递效果,贯穿通道23周围还可以设置有发散的翅片25,该翅片25可以是由金属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由如图3所示的蓄热部外壁21以一定的加工方式延展构成的翅片形状。
[0024]图4是应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蓄热部结构的回收利用系统示意图。
【主权项】
1.一种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冷却液收集器,蓄热部以及与蓄热部连接的出风管道和进风管道,目标加热体,所述蓄热部置于所述冷却液收集器之中,所述目标加热体与所述出风管道和所述进风管道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具有导热外壳,以及该外壳所构成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外壳向所述空腔内部延伸,形成贯穿所述蓄热部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蓄热部的通道周围设置有沿所述通道径向发散的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蓄热部的通道外壁向所述空腔内部延伸,形成沿所述通道径向发散的翅片状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加热体是电池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回收利用系统,主要利用将车辆或者其它具有散热设施的设置中冷却液的热量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回收利用,用以给附近的目标加热体加热。本系统包括冷却液收集器,蓄热部以及与蓄热部连接的出风管道和进风管道,目标加热体,所述蓄热部置于所述冷却液收集器之中,所述目标加热体与所述出风管道和所述进风管道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具有导热外壳,以及该外壳所构成的空腔。该热回收利用系统,结构简单,利用空气加热目标加热体,更加安全。
【IPC分类】H01M10-615, B60H1-06, H01M10-6561
【公开号】CN204464416
【申请号】CN201520073092
【发明人】王润鑫, 高小二, 贾士卿
【申请人】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