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5483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马达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元件,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 制系统中。在已知的马达结构,例如步迸马达中,包括转子组,以及从上至下 依次设置在转子组外的上定子、中部磁轭单元、以及下定子。如图1所示,在 该步进马达的组装过程中,将取付板1与上轴承2铆合,组成取付板单元;之 后将该取付板单元与第一磁轭31焊接,形成上磁轭单元;接下来将第一线架 41组入上磁轭单元,构成上定子。同时,将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磁轭61、第三磁轭62焊接在一起,形成中部磁轭单元;并将磁石7粘接固定在轴5上, 构成转子。而下轴承9与底盖8铆合,组成底盖单元;之后将底盖单元与第四 磁轭32焊接,形成下磁轭单元;接下来将第二线架42组入下磁轭单元,成为下定子。最后,将上定子、转子、中部磁轭单元、以及下定子组装在一起。第一磁轭31与第四磁轭32之间通过焊接相连,两者共同形成外筒单元,将各组件容 纳于其中,即完成步进马达的组装。在这种结构中,第一磁轭31与第四磁轭 32实际分别包括一体化的磁轭和外筒,以第一磁轭31为例,它是磁轭33与 外筒34 —体化而形成的组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组装,但部品仍然很 多,组装需耗费较多工时。另一种现有的马达结构中,上述四个磁轭与两个线圈架为一体,外筒、上 下轴承等均为单独的部品。这种结构的组装更为简化,但是由于外筒为单独的 部品,会增加磁漏的可能性,在组装时,需分别铆合上、下轴承,仍会耗费较 多的工时。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 马达结构,能够减少磁漏,同时便于组装。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马达结构,包 括转子组,以及依次设置在转子组外的取付板单元、与取付板单元连接的第一 磁轭单元、第一线架、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磁轭和第三磁轭、第二线架、及第 四磁轭,其中,所述第一磁轭单元包括用于容纳各组件的外筒以及位于所述外 筒内的第一磁轭,两者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线架、第二磁轭、第三磁轭、第 二线架、以及第四磁轭一体成型,形成定子组。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外筒与第一磁轭一体 成型,减小了磁漏,提升了马达的性能;同时将第一线架、第二磁轭、第三磁 轭、第二线架、以及第四磁轭一体成型,形成定子组,且定子组的末端采用封 闭方式成型为轴承状,用作下轴承,减少了部品的数量,进一步简化了组装过 程。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已知的一种步进马达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结构的一个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结构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中马达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结构的定子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马达结构包括三部分设有磁轭的外筒单元IO、转子组20、以及定子组30。外筒单元10包括取付板单元110、以及焊接在取付板单元110上的第一磁轭单元120。其中取付板单元110包括取付板111和上轴承112。在取付板 111顶端,设置有上轴承孔113。上轴承112即通过铆合固定在上轴承孔113 中。第一磁轭单元120焊接在取付板111下方,包括外筒121以及位于外筒 121内的第一磁轭122,两者一体成型。外筒121呈中空圆柱形,两端开口, 侧壁上设置有缺口 123,用于供端子针脚340伸出。第一磁轭122与外筒121 一体成型,且包括两部分,即环形平板部分124以及从其内缘均匀间隔伸出的 磁极齿125,各磁极齿125绕外筒121的轴线向下延伸。转子组20包括轴210以及通过铆合固定连接在轴210上的磁石220。轴 210的上端可伸入外筒单元10内,并与上轴承112配合。如图4和5所示,定子组30包括塑胶部分310、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磁 轭321和第三磁轭322、以及第四磁轭330。这些部分采用埋入射出的方法一 体成型,形成一个整体。上述四个磁轭均包括各自的环形平板部分以及从环形 平板部分的内缘均匀间隔伸出的磁极齿;且上述四个磁轭的环形平板部分的内 径均大于磁石220的外径,便于磁石220从中穿过。定子组30还包括沿轴210 的轴线设置的第一线架350、第二线架360,它们通过埋入射出的方法与各磁 轭一体成型。第二磁轭321和第三磁轭322的环形平板部分均位于第一线架 350与第二线架360之间,且各自的磁极齿沿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到第一线架 350和第二线架360内。具体地,第二磁轭321的磁极齿向上延伸,位于第一 线架350内部,而第三磁轭322的磁极齿向下延伸,位于第二线架360内。第四磁轭330的环形平板部分位于第二线架360的下端,其磁极齿与第三 磁轭322的磁极齿相向延伸,并交错设置。定子组30的末端采用封闭方式成 型为轴承状,用作下轴承370。组装时,转子组20的磁石220定位于定子组30内,轴210的两端分别与 上轴承112、下轴承370配合,且上端伸出外筒单元IO夕卜,以便进行传动。 之后将第一磁轭单元120与定子组30铆合。此时第一磁轭122的环形平板部 分与第一线架350的上端配合,磁极齿伸入第一线架350内并与第二磁轭321 的磁极齿交错设置。外筒121将转子组20和定子组30的各组件容纳于其中。 即完成马达的组装。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外筒121与第一磁轭122—体成型,减小了磁漏,提 升了马达的性能;同时将第二、第三、第四磁轭321、 322、 330与各线架一体 成型,形成定子组30,且定子组30的末端采用封闭方式成型为轴承状,用作 下轴承370,减少了部品的数量,进一步简化了组装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马达结构,包括转子组,以及依次设置在转子组外的取付板单元、与取付板单元连接的第一磁轭单元、第一线架、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磁轭和第三磁轭、第二线架、及第四磁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单元包括用于容纳各组件的外筒以及位于所述外筒内的第一磁轭,两者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线架、第二磁轭、第三磁轭、第二线架、以及第四磁轭一体成型,形成定子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付板单元包括 取付板和上轴承;在所述取付板顶端,设置有上轴承孔,所述上轴承通过铆合 固定在所述上轴承孔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的末端采 用封闭方式成型为下轴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磁轭 均包括各自的环形平板部分以及从环形平板部分的内缘均匀间隔伸出的磁极 齿;所述第二磁轭和第三磁轭的环形平板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线架与第二线架 之间,且各自的磁极齿沿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到所述第一线架和第二线架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磁轭的环形 平板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线架的下端,其磁极齿与所述第三磁轭的磁极齿相向延 伸,并交错设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的环形 平板部分与所述第一线架的上端配合,所述磁极齿伸入所述第一线架内并与所 述第二磁轭的磁极齿交错设置。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付板单元与所 述第一磁轭单元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结构,包括转子组,以及依次设置在转子组外的取付板单元、与取付板单元连接的第一磁轭单元、第一线架、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磁轭和第三磁轭、第二线架、及第四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单元包括用于容纳各组件的外筒以及位于所述外筒内的第一磁轭,两者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线架、第二磁轭、第三磁轭、第二线架、以及第四磁轭一体成型,形成定子组。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结构将外筒与第一磁轭一体成型,减小了磁漏,提升了马达的性能;同时将第一线架、第二磁轭、第三磁轭、第二线架、以及第四磁轭一体成型,形成定子组,且定子组的末端采用封闭方式成型为轴承状,用作下轴承,减少了部品的数量,进一步简化了组装过程。
文档编号H02K7/08GK201113750SQ20072018981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6日
发明者周荣滨 申请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