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7108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金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架空送电线路及变电站的杆塔上连
接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适用于大截面导线,通过安装衬管的形式稳定有效的握持支大 截面导线。
背景技术
导线耐张线夹是将导线连接在耐张绝缘子串上的金具,除了承受导线全部拉力 外,还作为导电体传导电流,是输电线路中的重要金具。导线是输电线路最主要的元件之 一,由于导线电阻的存在,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一部分电能损耗往往被 忽略,而实际上,这一部分损耗费用相当可观,因此,适当地增大导线截面,以有效地降低输 电线路的线损十分必要,这也是输电工程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随着导线截面的增大导线 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层铝线的层数从两层、三层到现在出现了四层。如图l示出了一种典 型的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72/7结构)的结构图示意,这种铝绞线包括钢芯l,在钢芯外面 有内向外依次包覆有、内层铝线3、邻外层铝线4、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如图2所示, 传统耐张线夹没有铝衬管,耐张铝管8直接压接到导线1上,四层结构的导线内层与邻内层 导线得不到良好的握持力。耐张线夹钢锚压接后握持导线的钢芯。耐张线夹铝管压接在导 线外部。由于四层导线的出现导致压接后铝管对内层及邻内层铝线握着力的下降,在受到 拉力的情况下导致钢芯铝绞线铝部分不能良好受力,钢芯承载大部分的力,导致导线受力 不均耐张线夹握力达不到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本发明针对这样的情况设计了一种简单可 行的解决方案,四层铝线的铝股之间的间隙很大,使用铝衬管部分填充可使压接后耐张线 夹更紧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压接安全、可靠的大 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8、耐张钢锚7、铝 衬管11和引流线夹9,所述耐张铝管8为一个挤压铝管上焊接引流板12的结构;耐张钢锚 7 —端具有拉环,另一端为钢管形状用于握持大截面导线1的钢芯2 ;所述引流线夹9为通 过将铝管挤压加工而制成,引流线夹9压接到耐张跳线10上用于传递电流;耐张钢锚7的 钢管端压接后握持大截面导线1的钢芯2部分,耐张钢锚7的拉环通过金具串连接到输电 线路的铁塔上;耐张铝管8压接后一端握持大截面导线1及铝衬管11,另一端握持耐张钢 锚7的拉环前部的圆管部分;所述铝衬管11取代大截面导线1的一部分长度的邻外层铝线 5和外层铝线6,耐张铝管8压接在外层铝线6和铝衬管9上; 引流线夹9通过螺栓组与耐张铝管8上的引流板12相连接用于电流的导通;压接 完成后耐张铝管8、铝衬管11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端握持住大截面导线l,并将大截面导线 1的重量载荷传递到耐张钢锚7的拉环上,耐张钢锚7的拉环再通过金具连接到铁塔上完成重量载荷的传递。 大截面导线上电流的流通路径为导线铝线1和铝衬管11、耐张铝管8、耐张铝管 上的引流板12、引流线夹9和耐张跳线10。 其中,所述铝衬管11可以只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或者握持大截面导
线的邻内层铝线4部分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部分,当铝衬管11只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
铝线4时,铝衬管11的长度为3-4倍大截面导线的直径长度。 其中,所述铝衬管11的厚度等于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的厚度。 其中,所述铝衬管11是整体形成的圆管或是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 其中,所述铝衬管11的外表面加工有若干道凹槽以保证压接后的铝衬管能与耐
张铝管8良好的握持。 其中,所述的凹槽是沿导线轴向的方向延伸的,或是垂直于导线轴向的方向延伸 的。其中,所述凹槽是宽度为8mm深度为3mm的凹槽。
其中,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是方形或弧形。 其中,所述耐张钢锚7的拉环端与钢管端之间的过渡部分具有斜肩71。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成熟的液压式耐张线夹,压接工艺成熟,压接
质量容易得到保障。以内外径尺寸与外层和邻外层铝线相同的铝衬管替代一定长度的外层
和邻外层铝线,不仅结构简单,还保证了耐张线夹对导线握持的有效、稳定、可靠。


图1是一种典型的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72/7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耐张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耐张线夹压接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只握持大截面导 线的邻内层铝线); 图4是本发明所述耐张线夹压接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同时握持大截面 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
图5是耐张钢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耐张铝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耐张铝管的主视图,图6b为图6a的 右视图,图6c为图6a的俯视图; 图7是图3中所用铝衬管的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只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 线的情形);其中图7a是由整体成型的圆管构成的铝衬管的主视图,图7b是7a的侧视图; 其中图7c是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构成的铝衬管的主视图,图7d是图7c的侧视 图; 图8是图4中所用铝衬管的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 4部分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部分的情形);其中图8a是由整体成型的圆管构成的铝衬管的 主视图,图8b是8a的侧视图;其中图8c是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构成的铝衬管的 主视图,图8d是图8c的侧视图;
图9是引流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大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压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 图11是图10的A-A剖视图; 其中,l-导线,2-钢芯,3-内层铝线,4-邻内层铝线,5-邻外层铝线,6-外层铝线, 7-耐张钢锚,71-拉环,72-连接部,73-钢管,74-斜肩,75-环形凹槽,8-耐张铝管,9-引流 线夹,10-耐张跳线,11-铝衬管,12-引流板,13-凹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 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即是一种大截面导线,本发明所述导线1即为这 种大截面导线1 :包括钢芯2,钢芯2外面有内向外依次包覆有内层铝线3、邻内层铝线4、邻 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 如图3所示,本例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用耐张线夹,主要包括耐张钢锚7、耐张铝管 8、引流线夹9和铝衬管11,引流线夹9的上部采用连接螺栓与耐张铝管8上的引流板12相 连接、其下部压接有一耐张跳线10用于传递电流,耐张钢锚7通过连接部72连接在耐张铝 管8的后端,连接部72后端的拉环71置于耐张铝管8的外面,连接部前端的钢管73置于 耐张铝管8中,被削去一部分铝线露出钢芯的导线1从耐张铝管8的前端伸入其中且裸露 的那部分钢芯2伸入到钢管73中被其握持压紧,耐张铝管8内还设置有一段铝衬管11,该 铝衬管套设在被削去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的那部分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上(即铝衬 管只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耐张铝管8的后端握持在耐张钢锚7的连接部72,耐 张铝管8的前端握持在铝衬管11和未被铝衬管替换的那部分导线的外层铝线6上。铝衬 管的长度为大截面导线1外径的3-4倍时最佳,为了达到更好的压紧效果,应使铝衬管11 的厚度与导线1的邻外层铝线5与外层铝线6的厚度之和相同。 如图5所示,耐张钢锚7包括拉环71和连接部72,拉环71通过金具串连接到输 电线路的铁塔上在连接部72的前端设有钢管73,钢管73用于握持支撑型扩径导线1的钢 芯2,拉环71和连接部72之间的过渡部分设有斜肩74,所述连接部72呈圆管状且其前部 外周上分布有与耐张铝管8内壁紧密压紧的环形凹槽75,耐张钢锚7的材料可以是10号钢 或Q235钢。 如图6所示,耐张铝管8为一个挤压铝管,其上一体成型或焊接有一引流板11,该 引流板11采用劈腿分叉结构,耐张铝管可以是1050A铝。 如图7所示,铝衬管的结构可以是如图7a、7b所示整体成型的圆管,也可以是如图 7c、7d所示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铝衬管的设置是为了取代大截面导线1中一定 长度的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本例中的一定长度为导线外径的3-4倍;铝衬管11的 厚度等于邻外层铝线5与外层铝线6的厚度之和且其长度最好为导线1外径的3-4倍;铝 衬管11的外表面上均匀设置有凹槽13,凹槽呈环形且垂直于导线1的轴向方向设置,凹槽 也可沿导线轴向的方向延伸设置,凹槽的截面形状也可设置成方形或弧形;凹槽13以其宽 度为8mm和深度为3mm为佳。 如图9所示,引流线夹9的上部通过螺栓组与耐张铝管上的引流板12相连接用于 电流的导通,引流线夹9的下部压接有一用于传递电流的耐张跳线10,由于引流线夹9和引
5流板12之间采用双面电接触设计,所以引流线夹9的双面均可与引流板12相接触。引流线夹的材料可以是1050A铝。 如图10、图ll所示,本发明的耐张线夹在与大截面导线连接时,首先应剥除该导线1上一段外层铝线6、邻外层铝线5、邻内层铝线4和内层铝线3,使导线1中心的钢芯2裸露出来,再剥除另一段外层铝线6、邻外层铝线5 (这段外层铝线6和邻外层铝线5用铝衬管11来取代),将铝衬管11套设在导线1上铝衬管的右端恰好卡在完好导线的外层铝线6和邻外层铝线5旁,然后将导线从耐张铝管8的前端穿入,并将裸露的钢芯穿入设置在耐张铝管8后端的耐张钢锚的钢管73中,通过钢管73将导线的钢芯2握持压紧,使耐张铝管8的后端握持在耐张钢锚7的连接部72、耐张铝管8的前端握持在铝衬管11和未被铝衬管替换的那部分导线的外层铝线6上,最后通过液压设备(图中未示出)压接,即完成本发明的耐张线夹与大截面导线1的安装。 压接完成后耐张铝管8、铝衬管11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端握持住大截面导线1,并将大截面导线1的重量载荷传递到耐张钢锚7的拉环上,耐张钢锚7的拉环再通过金具连接到铁塔上完成重量载荷的传递。 大截面导线上电流的流通路径为导线铝线1和铝衬管11、耐张铝管8、耐张铝管上的引流板12、引流线夹9和耐张跳线10。 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架空送电线路及变电站的杆塔上连接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通过切除一定长度的外层铝线6和邻外层铝线5,用相同内、外径的铝衬管11进行替代填充,使得耐张铝管6压接到填充有铝衬管11的那段导线及未被切除的那部分导线的外层铝线上,更有效的保证了压接的安全、可靠;同时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可使内层铝线3及邻内层铝线4也受到较好的握持力。 压接时,耐张铝管8从圆形变成与原铝管外圆内接的正六边形,所压縮的面积约为耐张铝管8外径所包面积的83% 。在液压操作中钢与铝材的料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耐张铝管8与导线发生变形,耐张铝管8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导线铝单线之间的间隙、导线铝单线与钢线之间的间隙将会消失或减小。四层铝线结构的钢芯铝绞线由于铝线层数更多间隙更大,如果直接压接压接后传递到内层和邻内层的变形量较小,当导线受到拉力时各层铝线不能均匀受力,使得握力不能达到相关国家标准。切除一定长度的外层和邻外层铝线代之与铝衬管,就能较好的解决四层铝线(即大截面导线)握力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2 本例所述耐张线夹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基本同实施例1,唯有不同的在于
如图4所示,耐张铝管8内还设置有一段铝衬管ll,该铝衬管同时套设在耐张钢锚7的钢管73上和被削去了一定长度的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的那部分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上(即铝衬管同时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
如图8所示,铝衬管的结构可以是如图8a、8b所示整体成型的圆管,也可以是如图8c、8d所示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铝衬管11的长度为钢管73的长度加上导线1外直径的3-4倍,本例中的一定长度为导线外径的3-4倍。 此处已经根据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下进行适当的替换或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仅仅是例证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定义。
权利要求
一种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包括耐张铝管8、耐张钢锚7、铝衬管11和引流线夹9,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张铝管8为一个挤压铝管上焊接引流板12的结构;耐张钢锚7一端为拉环71,另一端为用于握持大截面导线1内部钢芯2的钢管73;所述拉环71与钢管73通过连接部72连接,所述引流线夹9为通过将铝管挤压加工而制成,引流线夹9压接到耐张跳线10上用于传递电流;耐张钢锚7的钢管73压接后握持大截面导线1的钢芯2部分,耐张钢锚7的拉环通过金具串连接到输电线路的铁塔上;耐张铝管8压接后一端握持大截面导线1及铝衬管11,另一端握持耐张钢锚7的连接部72;所述铝衬管11取代大截面导线1的一部分长度的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耐张铝管8压接在外层铝线6和铝衬管9上;引流线夹9通过螺栓组与耐张铝管8上的引流板12相连接用于电流的导通;压接完成后耐张铝管8、铝衬管11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73握持住大截面导线1,并将大截面导线1的重量载荷传递到耐张钢锚7的拉环上,耐张钢锚7的拉环再通过金具连接到铁塔上完成重量载荷的传递。大截面导线上电流的流通路径为导线铝线1和铝衬管11、耐张铝管8、耐张铝管上的引流板12、引流线夹9和耐张跳线1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衬管11可以只握持 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或者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部分和耐张钢锚7的钢管 部分,当铝衬管11只握持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4时,铝衬管11的长度为3-4倍大截面 导线的直径长度。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衬管11的厚度等于 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的厚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衬管11是整体形成 的圆管或是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衬管11的外表面加 工有若干道凹槽以保证压接后的铝衬管能与耐张铝管8良好的握持。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是沿导线轴向 的方向延伸的,或是垂直于导线轴向的方向延伸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是宽度为8mm深 度为3mm的凹槽。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是方 形或弧形。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张钢锚7的拉环71 与连接部72之间的过渡部分具有斜肩7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架空送电线路及变电站的杆塔上连接大截面导线的耐张线夹,通过切除一定长度的外层和邻外层铝线,用等内外径的铝管替代填充,压接耐张线夹铝管时压接到填充铝管及未切除部分的外层铝线上,保证压接的安全、可靠,适用于大截面导线,通过安装衬管的形式稳定有效的握持支大截面导线,结构简单,施工工艺稳定可靠。
文档编号H02G7/02GK101719647SQ20091024340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1日
发明者万建成, 刘臻, 李军辉, 牛海军 申请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