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绞丝式防振锤专用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7075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预绞丝式防振锤专用线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绞丝式防振锤专用线夹。
背景技术
微风震动是架空导线、地线震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最经常出现的最有危害性的震 动。微风震动可导致电力线断裂,也称之为“疲劳”现象,它是导线在多次重复应力作用下 产生的结果。为修复由疲劳所造成的导线损坏,给线路运行单位带来很大的维护困难,并蒙 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小震动应力,需要设置功效正确的防振锤,如果设置得当,一般 可使震动应力减少90%以上。专利文献CN201018243Y公开了一种预绞丝式防震锤,包括锤体、钢绞线、套管和 线夹主体。该种预绞丝式防震锤的缺点在于其线夹主体的结构过于复杂,导致加工工艺及 制造成本均居高不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成本较低、连接稳固可靠的预绞丝式防 振锤。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绞丝式防振锤,包括铝合金线夹、预绞 丝、吊线和两个锤体;所述线夹的一端设有用吊装部,另一端设有接线部;所述吊装部设有 吊线孔;所述接线部设有用于设置预绞丝的绞丝孔和用于设置外接线缆的接线槽;所述吊 线穿过线夹上的吊线孔,所述两个锤体固定在所述吊线的两端;所述接线部的基本形状是 V形,所述接线槽位于所述接线部外侧端的中心处。上述方案中,所述绞丝孔包括用于设置预绞丝的安装孔区和与两个所述安装孔区 邻接的形变缓冲孔区;所述形变缓冲孔区的孔隙小于所述预绞丝的直径。上述方案中,所述安装孔区位于两个形变缓冲孔区中央,所述安装孔区和两个形 变缓冲孔区组合形成V字形的基本形状。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形变缓冲孔区位于所述接线槽两侧的边壁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接线槽是一个半圆形凹槽,所述接线槽两侧的边壁包括形变缓 冲区和夹线区,所述夹线区位于所述形变缓冲区的外侧端;所述形变缓冲孔区位于相应的 一个形变缓冲区内。上述方案中,所述接线部的夹线区的基本形状是半圆形或圆形,所述两个接线部 的形变缓冲区所围区域形成半圆形的接线槽。上述方案中,所述两个夹线区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等于所述接线槽的直径。上述方案中,所述接线部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所述吊线孔是圆形透孔。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线部的基本形状是V形,所述接线槽位于所述接线部外 侧端的中心处。这种结构可直接把线缆塞在接线槽中,然后用预绞丝固定好;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必要时,还可通过夹紧接线槽两侧的边壁,使其变形,以更为稳固可靠地将自身固定 在线缆上。(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绞丝孔包括用于设置预绞丝的安装孔区和与两个所述安 装孔区邻接的形变缓冲孔区;所述形变缓冲孔区的孔隙小于所述预绞丝的直径。这种结构 可以防止预绞丝进入到形变缓冲孔区中,以防止在需要钳压线缆时因预绞丝的阻挡而影响 形变缓冲区的正常形变过程。(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线槽是一个半圆形凹槽,所述接线槽两侧的边壁包括形 变缓冲区和夹线区,所述夹线区位于所述形变缓冲区的外侧端;所述形变缓冲孔区位于相 应的一个形变缓冲区内。这种结构可以保证边壁上的夹线区作为钳压时的主要受力区,能 够有效带动形变缓冲区形变。(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两个夹线区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等于所述接线槽的直径。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两个夹线区之间的最小间距做得比所述接线槽的直径略小一点,这 种外小内大的凹槽具有卡合作用,更容易夹紧线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预绞丝式防振锤中线夹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线夹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线夹的侧视图。附图所示标记为线夹1,边壁11,形变缓冲区111,夹线区112,预绞丝2,吊线3, 锤体4,吊装部5,吊线孔51,接线部6,绞丝孔61,安装孔区611,形变缓冲孔区612,接线槽 62,线缆7。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至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 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预绞丝式防振锤中线夹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 所示线夹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线夹的侧视图。本实施例是一种预绞丝式防振锤,见图1至图4,包括铝合金线夹1、预绞丝2、吊 线3和两个锤体4 ;所述线夹1的一端设有用吊装部5,另一端设有接线部6 ;所述吊装部5 设有吊线孔51 ;所述接线部6设有用于设置预绞丝2的绞丝孔61和用于设置外接线缆的 接线槽62 ;所述吊线3穿过线夹1上的吊线孔51,所述两个锤体4固定在所述吊线3的两 端;所述接线部6的基本形状是V形,所述接线槽62位于所述接线部6外侧端的中心处。所述绞丝孔61包括用于设置预绞丝2的安装孔区611和与两个所述安装孔区611 邻接的形变缓冲孔区612 ;所述形变缓冲孔区612的孔隙小于所述预绞丝2的直径。所述安装孔区611位于两个形变缓冲孔区612中央,所述安装孔区611和两个形 变缓冲孔区612组合形成V字形的基本形状。所述各形变缓冲孔区612位于所述接线槽62两侧的边壁11中。所述接线槽62是一个半圆形凹槽,所述接线槽62两侧的边壁11包括形变缓冲区111和夹线区112,所述夹线区112位于所述形变缓冲区111的外侧端;所述形变缓冲孔区 612位于相应的一个形变缓冲区111内。所述接线部6的夹线区112的基本形状是半圆形或圆形,所述两个接线部6的形 变缓冲区111所围区域形成半圆形的接线槽62。所述两个夹线区11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等于所述接线槽62的直径。所述接线部6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所述吊线孔51是圆形透孔。本实施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部的基本形状是V形,所述接线槽位于所述接线部外侧 端的中心处。这种结构可直接把线缆塞在接线槽中,然后用预绞丝固定好;另外,本实施例 在必要时,还可通过夹紧接线槽两侧的边壁,使其变形,以更为稳固可靠地将自身固定在线 缆上。(2)本实施例中,所述绞丝孔包括用于设置预绞丝的安装孔区和与两个所述安装 孔区邻接的形变缓冲孔区;所述形变缓冲孔区的孔隙小于所述预绞丝的直径。这种结构可 以防止预绞丝进入到形变缓冲孔区中,以防止在需要钳压线缆时因预绞丝的阻挡而影响形 变缓冲区的正常形变过程。(3)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槽是一个半圆形凹槽,所述接线槽两侧的边壁包括形变 缓冲区和夹线区,所述夹线区位于所述形变缓冲区的外侧端;所述形变缓冲孔区位于相应 的一个形变缓冲区内。这种结构可以保证边壁上的夹线区作为钳压时的主要受力区,能够 有效带动形变缓冲区形变。(4)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夹线区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等于所述接线槽的直径。在 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两个夹线区之间的最小间距做得比所述接线槽的直径略小一点,这种 外小内大的凹槽具有卡合作用,更容易夹紧线缆。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 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 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预绞丝式防振锤,包括铝合金线夹(1)、预绞丝(2)、吊线(3)和两个锤体(4);所述线夹(1)的一端设有用吊装部(5),另一端设有接线部(6);所述吊装部(5)设有吊线孔(51);所述接线部(6)设有用于设置预绞丝(2)的绞丝孔(61)和用于设置外接线缆的接线槽(62);所述吊线(3)穿过线夹(1)上的吊线孔(51),所述两个锤体(4)固定在所述吊线(3)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6)的基本形状是V形,所述接线槽(62)位于所述接线部(6)外侧端的中心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绞丝孔(61)包括用于设 置预绞丝(2)的安装孔区(611)和与两个所述安装孔区(611)邻接的形变缓冲孔区(612); 所述形变缓冲孔区(612)的孔隙小于所述预绞丝(2)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区(611)位于两 个形变缓冲孔区(612)中央,所述安装孔区(611)和两个形变缓冲孔区(612)组合形成V 字形的基本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形变缓冲孔区(612) 位于所述接线槽(62)两侧的边壁(1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槽(62)是一个半圆 形凹槽,所述接线槽(62)两侧的边壁(11)包括形变缓冲区(111)和夹线区(112),所述夹 线区(112)位于所述形变缓冲区(111)的外侧端;所述形变缓冲孔区(612)位于相应的一 个形变缓冲区(1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6)的夹线区 (112)的基本形状是半圆形或圆形,所述两个接线部(6)的形变缓冲(111)所围区域形成半 圆形的接线槽(6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夹线区(112)之间 的最小间距小于等于所述接线槽(62)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绞丝式防振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6)的基本形状 是圆形,所述吊线孔(51)是圆形透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绞丝式防振锤,包括铝合金线夹、预绞丝、吊线和两个锤体;所述线夹的一端设有用吊装部,另一端设有接线部;所述吊装部设有吊线孔;所述接线部设有用于设置预绞丝的绞丝孔和用于设置外接线缆的接线槽;所述吊线穿过线夹上的吊线孔,所述两个锤体固定在所述吊线的两端;所述接线部的基本形状是V形,所述接线槽位于所述接线部外侧端的中心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化、成本较低、与外接线缆连接性能较为稳固可靠。
文档编号H02G7/14GK201663417SQ20102015304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6日
发明者司正庆, 林中华 申请人: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