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947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封装的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GIS)尤其为气体绝缘的高压开关设备的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Schaltfeld,有时称为配电间隔),以及由多个这种开关设备形成的变电站(Unterstation)。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气体绝缘的高压设备中已知功能组(例如配电隔室的功率开关(有时称为断路开关)、接地开关等)的模块化的结构形式。在此,配电隔室通常理解为开关设备(Schaltanlage)的隔室(有时称为间隔)并且可以不同形式构造,例如构造成缆线引出隔室即输出馈线间隔(Kabelabgangsfeld,有时称为带有缆线联接部的配电隔室(switch baywith cable connection))、室外引出隔室(Freiluftabgangsfeld,有时称为带有绝缘气体一空气套管的配电隔室(switch bay with insulating gas-air bushing))或用于连接两个汇流排的联结隔室(Kuppelfeld,有时称为联结间隔)。为了实现金属封装的气体绝缘的变电站,典型地至少两个隔室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利用所谓的汇流排相互地电连接以用于传递初级功率(Primjirleistung)。由于GIS开关设备常常也应用在人口稠密地区和/或其它空间上狭窄的地区中,因此除了性能之外,变电站的紧凑型也非常重要。尤其地在实际非常紧凑的情况下使用GIS设备或变电站时,市场需要满足这两个要求的开关设备。因此已知多种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其关注GIS的紧凑性。作为专利文献的多种文件中的有代表性的文件,已知文件EP0872931B1和文件US6614648B2。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GIS配电隔室和可利用这种类型的配电隔室实现的变电站的每结构体积的功率密度,以便可实现尤其紧凑的变电站。基本上GIS的汇流排区别为带有单相地封装的汇流排引导部的第一类型的汇流排和带有三相地封装的汇流排引导部的第二类型。相应地,在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GIS的情况下,这时常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其设备布局。例如,这从文件EP0872931B1中得到,该文件为带有单相地封装的汇流排导体的第一类型的GIS的典型的代表,而文件US6614648B2为第二类型的GIS的GIS的代表。现在,本发明的想法在于,通过将第一类型的GIS和第二类型的GIS结合成新的第三类型的GIS改进或提高GIS配电隔室的多样的应用性以及由此改进或提高GIS配电隔室的每结构体积的功率密度。该第三类型的GIS形成第一和第二设备类型的混合体。该混合体融合了两种类型的尽可能多的优点,并且自身利用汇流排导体在汇流排壳中的单相/多相地封装的布置方案使在空间中针对邻近配电隔室的汇流排的这样的联接情形(Anschlusstopografie)成为可能,即如从单相地封装的汇流排中已知的那样。在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的方面,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该配电隔室具有至少三个用于不同的电势的导体相,其中,每个导体相可利用专属的功率开关断开。该功率开关通过其形状限定纵向。功率开关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功率联接部,其限定垂直于纵向延伸的第一轴线。这典型地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配电隔室的所有功率开关。该功率开关还具有第二功率联接部,其垂直于纵轴线在与第一功率联接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该第二功率联接部限定第二轴线。该功率开关可分别通过第一功率联接部与第一汇流排区段的气体绝缘的第一汇流排导体导电地相连接,从而该第一汇流排导体限定垂直于纵向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的第三轴线。该第一汇流排区段具有第一汇流排壳,在其中所有第一汇流排导体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换句话说,所有第一汇流排导体三相地封装在第一汇流排壳中。在此,如此设定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即,
a)在第一装配状态中配电隔室具有电地联接在第一功率联接部处的第一汇流排区
段;
b)在第二装配状态中配电隔室具有带有气体绝缘的第二汇流排导体的电地联接在第二功率联接部处的第二汇流排区段,该第二汇流排导体限定第四轴线。在此,该第四轴线在该第二装配状态中在位置和定向方面与第三轴线一样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并且第二汇流排区段具有第二汇流排壳,与第一汇流排壳相似地在该第二汇流排壳中所有第二汇流排导体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在此,概念“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理解为用于高压或中压开关设备的配电隔室(英文bay)。虽然为了清楚性大多数情况下仅仅阐述了唯一的第一汇流排导体或第二汇流排导体,但是这不应被解释为,其仅仅适用于唯一的相(例如R),而是这相应地也相似地适用于其它相(例如S和T),这些相同样可分别通过带有第一和第二功率联接部的功率开关断开。通过第一汇流排区段和第二汇流排区段分别具有专属的汇流排壳,对于汇流排区段的所有相导体,可分别共同地监视在汇流排区段的相应的气体空间中的气体、防止其过压,并且通过共同的填充/清空管接头或类似者进行填充或排出。从以下得到另一优点,即第二汇流排导体或第三汇流排导体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纵向地以位于中间的方式布置在功率开关的第一和第二功率联接部之间,从而其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在空间中位置相同。由于这根据本发明的总的想法类似地适用于配电隔室的相(例如R,S和T)的所有相导体,因此无论其是在第一装配状态中还是在第二装配状态中实现,在根据本发明的配电隔室中,可利用汇流排导体在汇流排壳中三相地封装的布置方案实现针对邻近的配电隔室的汇流排的这样的联接情形,即如其在其它情况下仅仅从单相地封装的汇流排(例如文件EP0872931B1)中已知的那样。为了理解这种由单相的和多相的模块区段(在此例如第一汇流排区段和第二汇流排区段)形成的混合解决方案的电工技术上的优点,首先简要解释在一个相上的初始的干扰电弧(StSrlichtbogen)的故障情况中这两个类型的电的特性。在带有彼此无关地分别绝缘地布置在专属的罩壳中(即单相地封装)的三个相导体的第一类型的情况中,通过基于导体轴线相对于罩壳壁径向地形成干扰电弧,例如在第一相导体(例如R)和其相应的金属封装的罩壳之间产生干扰电弧。短路(接地故障(Erdschluss))不传播到其它相导体(例如S和T)上,而是保持单相直至进行保护切断或者罩壳壁失效。换句话说,在单相地封装的系统中,短路仅仅涉及一个相,而根据运行方式其它两个相还可用于传递功率。在带有三个共同地绝缘地布置在罩壳中(即三相地封装)的相导体的第二类型中,在干扰电流的情况中表现不同。出于优化的空间利用的原因,例如用于相R,S和T的三个相导体在汇流排的方向上观察典型地在等边的三角形中取向,该三角形的重心布置在大多柱形的罩壳的旋转轴线上。在例如在第一相导体(例如R)和金属封装的罩壳之间产生干扰电弧之后,在罩壳/汇流排壳中的绝缘气体可持续地被加热,直至其最终如此热,即其绝缘的效果失效并且可导电。结果,在带有三相的电弧的情况下在相之间产生击穿(Durchschlag),也称为相短路。在这种故障情况中,至少在干扰开始时在导体和位于地电势上的罩壳之间不产生电弧。如已经提及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新的第三类型为第一和第二类型的混合形式。该混合形式的技术上的效果在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或其汇流排区段在干扰电弧情况中大部分如第一类型的单向地封装的GIS那样作用,即在干扰电弧的情况中更易于导致接地故障而不是高能量的三相电弧,但又不必放弃三相地封装的GIS的优点。例如,这种优点形成用于绝缘气体的共同的填充和清空装置、共同的过压阀(例如破裂装置)、共同的气体压力监视、共同的部分放电探测和其它更多方面,其使根据本发明的混合解决方案的尤其经济性的设计方案成为可能。在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的一个实施形式中,第三轴线布置成在纵向上与第一轴线成第二间距,并且第四轴线布置成在纵向上与第二轴线成第三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具有与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的总和相同的长度。换句话说,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同样长,并且第一汇流排导体或第二汇流排导体布置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的中间。在例如为了修理目的从变电站中更换配电隔室方面,有利的是,功率开关的每个第一功率联接部可如此与第一汇流排区段的相应的气体绝缘的第一汇流排导体导电地相连接,即第一汇流排导体的第三轴线位于第一平面中,并且该第一平面垂直于纵轴线且平行于一个或多个第一轴线延伸。换句话说,汇流排区段的中心线(轴线)布置在一个平面中,从而根据实施形式,汇流排区段的联接部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位于一条线上。例如,如果应实现用于带有单汇流排组件或双汇流排组件的变电站的配电隔室,则该配电隔室具有电地联接在第一功率联接部处的第三汇流排区段,其气体绝缘的第三汇流排导体限定第五轴线。该第五轴线垂直于纵向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如第一和/或第二汇流排区段那样,第三汇流排区段具有第三汇流排壳,在其中所有第三汇流排导体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在变电站的情况中,由于这样的事实,即汇流排基于纵向联接在第一和第二功率联接部之间,实现尤其紧凑的变电站。在双汇流排组件的配电隔室的情况中,由此不仅第一汇流排区段而且第二汇流排区段电地联接在第一功率联接部处。在此,概念“电地联接”不仅包括在其中汇流排区段直接联接在功率联接部处的解决方案,而且包括在其中汇流排区段通过中间件或中间模块联接在功率联接部处的实施形式。如果在实施形式中第五轴线具有与绕第一轴线旋转了 180度的第三轴线相同的位置坐标,则例如在带有双汇流排组件的变电站的情况中可利用结构相同的汇流排区段实现联结隔室的电地联接在第二功率联接部处的第二汇流排区段和双汇流排的电地联接在第一功率联接部处的第三汇流排区段,这在经济性方面尤其有利。根据配电隔室的实施形式,尤其地在用于双汇流排组件的配电隔室的情况下,第三汇流排区段和第一汇流排区段固定在共同的、对于每个导体相形成一导体节点(Leiterknoten)的联接模块处。这不仅有利于单个模块如汇流排区段的模块化的联接方式而且有利于其在GIS的邻近的设备模块处的装配方式。根据本发明本征的想法,所有导体相在联接模块中共同封装地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根据需要,联接模块对于每个导体相包括一工作接地装置。如果实施形式和装配顺序允许这样,那么当联接模块尽可能直接联接在与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的第一导体联接部处时可实现带有少量然而多功能的模块的有利的配电隔室。与已知的配电隔室例如传统的如根据文件EP0872931B1的配电隔室相反地,当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导体节点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时,可实现尤其紧凑的配电隔室。这尤其地适用于双汇流排开关的配电隔室。在根据文件EP0872931B1的配电隔室中,导体节点一方面在汇流排的方向上错位并且另一方面(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高度错位,这导致用于所有三相的配电隔室或汇流排的阶梯式的结构,而联接模块的导体节点位于一个平面中,从而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配电隔室尤其地在缆线引出隔室的情况中可实现非常紧凑的变电站,这种变电站也适合用于应用在带有低的空间高度的空间中。在汇流排区段和联接模块的尤其模块化的联接几何结构方面有利的是,在联接模块中每个导体节点通过引导到第一汇流排导体的第一联接导体区段连接。在此,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一联接导体区段在几何结构上具有中性的第一纤维,该第一纤维在纵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二平面中。在中性纤维的单向性的形式中,其也可被称为轴线。当在联接模块中每个导体节点通过引导到第三汇流排导体的第三联接导体区段连接时,可进一步改进联接几何结构。在此,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三联接导体区段在几何结构上具有中性的第三纤维,该第三纤维在纵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三平面中。根据实施形式也可实现这样的配电隔室,即其第二平面和/或第三平面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在再另一改进的配电隔室中,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一联接导体区段在几何学上具有中性的第一纤维,该第一纤维在第二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且全部布置在共同的平面中。在又一改进的配电隔室中,对于每个相导体,每个中性的第一纤维和与其相应的中性的第三纤维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中。联接导体区段的中性纤维的这种类型的相对的布置方案附加地有利于配电隔室的紧凑性,而尤其地不负面地影响为了装配和维护目的可接近性。在传统的配电隔室中,从功率开关的功率联接部起观察(即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总结构高度随着相的数量始终增加,而当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如此布置第一汇流排导体,即该第一汇流排导体中最多一个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比导体节点距与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的第一功率联接部明显更远时,可进一步改进改进本发明的配电隔室的紧凑性。相似地,这也适用于这样的配电隔室,即在第三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如此布置该配电隔室的第三汇流排导体,即该第三汇流排导体中最多一个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比导体节点距与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的第二功率联接部更远。如果相关的构件(例如联接模块、功率开关壳以及汇流排壳)的强度允许这样,则第一汇流排壳和第三汇流排壳主要可由联接模块保持,而为此不需要高成本的用于吸收机械的力的支撑手段。根据配电隔室的实施形式,每个第三汇流排导体布置成与第三汇流排壳成第四间距,并且或者每个第一汇流排导体布置成与第一汇流排壳成第四间距或者每个第二汇流排导体布置成与第二汇流排壳成第四间距。在此,基于汇流排区段中的汇流排导体的长度,第四间距在大部分情况下小于第五间距,相同的汇流排区段的汇流排导体布置成彼此相距该第五间距。由此,在短路情况中代替导致三相的电弧,有利于形成导致接地的干扰电弧。当每个汇流排区段的第一联接区域布置在第四平面中并且每个汇流排区段的第二联接区域布置在第五平面中时,可进一步简化/改进在故障或维护情况中的配电隔室的安装和拆卸。这尤其地适用于这样的配电隔室,即其第四平面平行于第五平面布置并且第四平面平行于第六平面延伸,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布置在该第六平面中。当需要横向于汇流排方向、在纵轴线的方向上且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例如借助于起重机)拆卸配电隔室时,这种类型的实施形式是尤其理想的。当每个汇流排导体在第一联接区域且在第二联接区域中分别通过单相的绝缘体保持,从而第一联接区域和第二联接区域形成离开相应的汇流排壳中的单相的通过部(Durchfuhrung)时,可实现尤其简单的、但是尽管如此得到证实的且有效的绝缘和(如果需要)带有分隔绝缘体(Schottisolator)的气体分隔方案(Gasschottkonzept),其同时使汇流排导体的合适的连结成为可能。如果第一汇流排导体、第二汇流排导体以及第三汇流排导体主要或优选地除了在其联接区域中完全构造成柱形,则其例如可由导体材料制成的成本适宜的挤压型材形成,而不必动用高成本的自由几何形状(Freiformgeomtrie)。以上所述实施形式可根据需要组合地应用或彼此作为备选应用。总结地,根据本发明的GIS配电隔室的重要的优点在于,如此构造该GIS配电隔室,即与已知的开关设备相比,在高度上也就是说在地心引力的方向上需要明显更小的空间需求,同时在水平线方向上(垂直于地心引力的方向)需要小的空间需求。这相应地适用于可由多个根据本发明的配电隔室实现的变电站,因此以下仅仅还应阐述变电站的以下实施形式
例如,在双汇流排组件中,根据本发明的变电站具至少三个配电隔室,其中,至少两个配电隔室形成分别具有第一汇流排区段和/或第三汇流排区段的第一类型,并且其中,至少一个配电隔室形成具有第二汇流排区段和第三汇流排区段的第二类型。在此,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典型地为缆线隔室或室外引出装置,并且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为联结隔室。当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和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的第一轴线布置在第七平面中时,并且当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和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的第二轴线布置在第八平面中时,可实现尤其紧凑的变电站。换句话说,即使在双汇流排组件中,配电隔室也如此对齐,即在纵轴线的方向上不需要彼此强烈错位的配电隔室,其在变电站的宽度上不适宜地增大变电站的底面(支撑面)。


下面根据图纸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多个实施形式。在此仅仅示意性地 图I显示了缆线引出隔室的侧视 图2显示了图I的缆线引出隔室的三维的视 图3显示了联结隔室的侧视 图4显示了带有根据图I的缆线引出隔室和根据图3的联结隔室的变电站的俯视以及
图5显示了沿着在图4中的截面V-V穿过汇流排区段的简化的截面图。在图纸中使用的参考标号及其含义总结性地列出在参考标号列表中。原则上,在图中相同的部件设有相同的参考标号。所描述的实施形式示例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对象并且不具有限制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中显示的以缆线引出隔室或缆线引入隔室的形式的配电隔室I的第一实施形式的简化的侧视图基本上相应于沿着在图4中的截面I-I的视图。如结合图4 一起观察所得到的那样,配电隔室I对于每个电相包括一用于中断相应的相的功率开关2a,2b, 2c。由于在该实施形式中功率开关在其侧视图中重叠,因此在图I中仅仅可看出功率开关2a。由于其柱形的罩壳形状,功率开关限定了在纵向上延伸的纵轴线3。功率开关2a具有第一功率联接部4a,其限定垂直于纵向3延伸的第一轴线5a。此外,功率开关2a具有第二功率联接部6a,其垂直于纵向在与第一功率联接部4a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二功率联接部6a限定第二轴线7a。如在图2中至少部分地指出的那样,这相似地也适用于配电隔室I的另外两个相的第一功率联接部4b,4c ;第一轴线5b,5c ;第二功率联接部6b,6c以及第二轴线7b,7c。此外,配电隔室对于每个相具有一缆线引出部,其中在图I中缆线引出部Sc被缆线引出部8a,8b遮盖,然而在图2中可看出缆线引出部Sc。根据实施形式和需求,每个缆线引出部也可用作缆线输入部和/或设计成室外引入部或室外引出部。该缆线引出部通过/或沿着辅助模块例如合闸稳定的(einschaltfest)接地开关9、工作接地开关20和电压测量单元11与相应的第二功率联接部经由相导体相互电连接。在该处不详细阐述这些辅助模块。缆线引出隔室I构造成用于在变电站中的双汇流排配电组件,并且因此具有第一汇流排区段12和第三汇流排区段13。第一汇流排区段12具有第一汇流排罩壳14,在该汇流排罩壳14中对于每个相布置一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所有第一汇流排导体15a, 15b, 15c以彼此绝缘且三相地封装的方式共同地布置在第一汇流排罩壳14的气体空间中并且通过其柱体形状和取向分别限定第三轴线16a,16b, 16c,如尤其地从图2中得到的那样。该第三轴线16a, 16b, 16c垂直于纵向3且垂直于第一轴线5a, 5b, 5c延伸。在气体空间中的绝缘气体为六氟化硫或者气体混合物。对于每个汇流排导体,每个汇流排壳具有一汇流排孔,以用于实现针对其的汇流排导体单独地通过。在此,单独的容纳理解为,汇流排导体分别单相地布置在相应的孔中,特别是布置成穿过单相的绝缘体。如结合图5得到的那样,单相的绝缘体21相应地用于仅仅容纳唯一的相导体或在此为汇流排导体。如尤其地从图2中得到的那样,第三汇流排区段13与第一汇流排区段12相似地具有第三汇流排壳17,因此在其中对于每个相布置一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所有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以彼此绝缘且三相地封装的方式共同地布置在第三汇流排壳17的气体空间中并且通过其柱体形状和取向分别限定第五轴线19a,19b, 19c,如尤其地从图2中得到的那样。该第五轴线19a,19b, 19c垂直于纵向3且垂直于第一轴线5a,5b, 5c延伸。第一轴线布置成与第二轴线以第一间距25隔开。第三轴线16a, 16b, 16c布置成在纵向3中与第一轴线5a, 5b, 5c成第二间距26。在此,如此布置第五轴线19a, 19b, 19c,即其具有与绕第一轴线5a,5b, 5c旋转了 180度的第三轴线16a,16b, 16c相同的位置坐标。所有第一轴线5a,5b, 5c布置在第一平面27中,从而其在第三轴线16的方向上观看沿着直线以均匀的间距彼此分离地布置。这也类似地适用于所有第三轴线18a,18b, 18c。汇流排区段12,13在端侧分别具有第一联接区域28和第二联接区域29。第一联接区域28布置在第四平面30中,而每个汇流排区段的第二联接区域29布置在第五平面31中。第四平面30平行于第五平面31布置并且此外平行于第六平面32延伸,在该第六平面32中例如布置相的第一轴线5a和第二轴线7a。每个汇流排导体不仅在第一联接区域28中而且在第二联接区域29中分别通过单相的绝缘体保持,从而第一联接区域28和第二联接区域29形成离开相应的汇流排壳中的单相的通过部。尤其明显地从图2中得出,不仅第一汇流排区段12而且第三汇流排区段13分别对于每个导体相具有独立的联接凸缘(在图2中在带有第一轴线5c的导体相中利用联接凸缘33代替地表示所有其它相)。换句话说,对于每个相,每个汇流排壳具有一汇流排孔,以用于实现针对其的汇流排导体单独地通过。在此,单独的容纳又理解为,汇流排导体分别单相地布置在相应的孔中,特别是布置成穿过单相的绝缘体。单相的绝缘体相应地用于仅仅容纳唯一的相导体或在此为汇流排导体。在配电隔室I的该实施形式中,第一汇流排壳14和第三汇流排壳17通过联接凸缘33保持在布置在其之间的联接模块34处。该联接模块34和汇流排壳14,17以及功率开关在强度方面如此构造,即汇流排壳14,17机械地仅仅或主要由联接模块34保持。该联接模块34对于每个导体相包含一导体节点35a, 35b, 35c,其形成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 18a, 18b, 18c与针对其的功率开关2a,2b, 2c的相应的第一功率联接部4a, 4b, 4c的电的初级功率连接部。该导体节点35a, 35b, 35c中的每个通过引导到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的第一联接导体区段连接。在第三轴线16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一联接导体区段在几何学方面具有中性的第一纤维(Faser),该第一纤维在纵轴线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二平面37中。出于更好的可见性原因,在图2中仅仅涉及了在第一轴线5c情况下的相导体的第一联接导体区段36以代表其它相导体,并且涉及在联接凸缘33的区域中的所有第一联接导体区段的第一纤维38a,38b, 38c。相应的适用于第三汇流排区段13,在其中在第三轴线16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三联接导体区段50在几何学方面具有中性的第三纤维39a,39b, 39c,该第三纤维在第三联接导体区段中在纵轴线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三平面40中。就此而言,中性的纤维不理解为电方面中性的相或纤维,而是几何学方面的中心线或中性的纤维,例如从柱形的轮廓形状中已知的那样。因此,在相导体的圆柱形的横截面中,该中性的纤维相应于旋转轴线。此外,在第三轴线16的方向上观察,所有导体节点在第一轴线5的方向上(从第一功率联接部起观察)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从而第二平面37和第三平面40垂直于第一轴线5延伸,其中,第二平面37和第三平面40 —致,也就是说彼此重合。结果对于每个相导体,每个中性的第一纤维38a,38b, 38c和与其对应的中性的第三纤维39a,39b, 39c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如尤其地从图I中得到的那样,在第三轴线16的方向上观察如此布置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和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即仅仅第一汇流排导体15a和第三汇流排导体18a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明显地比所属的导体节点35a距与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2a的第一功率联接部4a更远。此外,联接模块34根据需要对于每个导体相包括一工作接地装置(未显示)。与在汇流排区段12,13中一样,在联接模块34中所有导体相也共同封装地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在另一配电隔室的以下解释的实施形式方面还应指出的是,垂直于第六平面32伸延的第一平面27与第三轴线16a,16b, 16c 一起在纵轴线3的方向上观察布置在第一轴线5a,5b, 5c和第二轴线7a,7b, 7c之间的中间。结果第二间距26为第一间距25的一半。以基本上相应于沿着在图4中的线III-III的截面的视图的视图示出以联结隔室的形式的配电隔室10的第二实施形式的在图3中显示的简化的侧视图。省去对与缆线室I相比相同的或起相同作用的元件的描述并且相应地保留参考标号。因此,以下主要阐述与第一实施形式的配电隔室I的不同点。由于在配电隔室10的该实施形式中没有第一汇流排区段15,在这点上联接凸缘或者利用罩盖封闭或者相应地对联接模块34进行匹配。代替第一汇流排区段,联结隔室10具有在初级功率方面与第二功率联接部6a,6b, 6c相连接的第二汇流排区段45。由于该第二汇流排区段45在这种情况中结构上与第三汇流排区段13相同,因此在第二汇流排区段45的情况下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对应地相应于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 46c。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 46相应地限定了第四轴线47a,47b, 47c,其布置成与第二轴线7a, 7b, 7c成第三间距48。与配电隔室I在第一汇流排区段方面的第一装配状态相比,该第三间距48在配电隔室10的第二装配状态的情况中在第一间距25保持不变的的情况下与第二间距26同样大。在第四轴线的方向上观察,该第四轴线47a,47b, 47c如此布置在第一平面27中,即该第四轴线在第二装配状态中在位置和定向方面与第三轴线在三维的空间中位置相同地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与在第一汇流排区段中一样,所有三个第二汇流排导体46a, 46b, 46布置在共同的由第二汇流排壳49限制的气体空间中。与第一汇流排区段相似地,第二汇流排区段45的汇流排壳49同样固定在联接模块34a处。在第二实施形式10中,联接模块34a和汇流排区段45与在配电隔室I的第一实施形式情况下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第二汇流排区段45的其它细节参考对第一汇流排区段的描述。在两个实施形式1,10中,第一汇流排导体15、第二汇流排导体46以及第三汇流排导体18基本上构造成柱形的。至少在联接凸缘的区域中相同的内容也适用于第二联接导体区段51。此外可确定的是,根据配电隔室1,10的实施形式,每个第三汇流排导体18a, 18b, 18c通过气体空间布置成与第三汇流排壳17成第四间距52。与此相似地,或者每个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或者每个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 46c布置成与第一汇流排壳14或第二汇流排壳49成第四间距52。如结合图5得到的那样,该第四间距52小于第五间距55,相同的汇流排区段的汇流排导体例如第一汇流排区段12的汇流排导体15a, 15b, 15c布置成彼此相距该第五间距55。在图5的汇流排区段13的实施形式的情况中,对于每个相导体在共同的气体空间54中例如在第三联接导体区段50和第三汇流排导体18c之间布置另一以断路器53的形式的开关。下面阐述在图4中示出的带有双汇流排组件的根据本发明的变电站的俯视图,该双汇流排组件带有三个根据图I的形成第一类型的缆线引出隔室和一个根据图3的配电隔室的第二类型的联结隔室,其中,在此局部地且简化地示出了仅仅四个有代表性的配电隔室。从图4中可看出,在两个第三汇流排区段13之间且在第一和第二汇流排区段12,45之间对于每个相导体分别布置一连接模块56,从而形成连续的第一汇流排57和连续的第二汇流排58。连接模块56实现相同的相的两个邻近的汇流排导体的同样气体绝缘的连接并且用作针对第一联接区域28和第二联接区域29的接近部。由于功率开关2a,2b, 2c不仅在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I中而且在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10中尽可能为相同的,因此可相对于彼此如此布置配电隔室1,10,即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I和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10的第一轴线5a,5b, 5c共同地布置在第七平面59中。相应地,第一类型的配电隔室I和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10的第二轴线7a,7b, 7c布置在第八平面60中。参考标号列表
1,10配电隔室
2a, 2b, 2c功率开关
3纵向,纵轴线
4a, 4b, 4c第一功率联接部
5a, 5b, 5c第一轴线
6a, 6b, 6c第二功率联接部
7a, 7b, 7c第二轴线
8a, 8b, 8c缆线引出部
9合闸稳定的接地装置
11电压测量单元
12第一汇流排区段
13第二汇流排区段
14第一汇流排壳
15a, 15b, 15c第一汇流排导体
16a, 16b, 16c第三轴线
17第三汇流排壳
18a, 18b, 18c第三汇流排导体
19a, 19b, 19c第五轴线
20工作接地开关
25第一间距
26第二间距27第一平面28第一联接区域
29第二联接区域30第四平面31第五平面32第六平面33联接凸缘34,34a联接模块35a, 35b, 35c导体节点36第一联接导体区段37第二平面
38a, 38b, 38c中性的第一纤维
39a, 39b, 39c中性的第一纤维
40第三平面
45第二汇流排区段
46a, 46b, 46c第二汇流排导体
47a, 47b, 47c第四轴线
48第三间距
49第二汇流排壳
50第三联接导体区段
51第二联接导体区段
52第四间距
53开关/断路器
54气体空间
55第五间距
56连接模块
57第一汇流排
58第二汇流排
59第七平面
60第八平面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1,10),该配电隔室(1,10)带有至少三个用于不同的电势的导体相,其中,每个导体相可利用专属的功率开关(2a,2b,2c)断开,并且其中,所述功率开关(2a,2b,2c)通过其形状限定纵向(3),并且其中,所述功率开关(2a,2b,2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4c),该第一功率联接部限定垂直于所述纵向(3)延伸的第一轴线(5a,5b,5c),并且其中,所述功率开关(2a,2b,2c)具有第二功率联接部(6a, 6b, 6c),该第二功率联接部垂直于所述纵向(3)在与所述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 4c)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该第二功率联接部(6a,6b,6c)限定第二轴线(7a,7b,7c),其中,所述功率开关(2a,2b, 2c)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 4c)与第一汇流排区段(12)的气体绝缘的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导电地相连接,从而所述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限定垂直于所述纵向(3)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5a,5b,5c)延伸的第三轴线(16a,16b, 16c),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区段(12)具有第一汇流排壳(14),在该第一汇流排壳中所有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其特征在于,如此设定在所述第一轴线(5a,5b,5c)和所述第二轴线(7a,7b,7c)之间的第一间距 (25),即, a)在第一装配状态中所述配电隔室(I)具有电地联接在所述第一功率联接部(4a, 4b, 4c)处的第一汇流排区段(12); b)在第二装配状态中所述配电隔室(10)具有带有气体绝缘的第二汇流排导体(46a, 46b, 46c)的电地联接在所述第二功率联接部^a,6b, 6c)处的第二汇流排区段(45),所述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46c)限定第四轴线(47a,47b,47c),其中,所述第四轴线(47a, 47b, 47c)在所述第二装配状态中在位置和定向方面与所述第三轴线(16a, 16b, 16c)一样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汇流排区段(45)具有第二汇流排壳(49),在该第二汇流排壳中所有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46c)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线(16a,16b,16c)布置成在纵向(3)上与所述第一轴线(5a,5b,5c)成第二间距(26),并且所述第四轴线(47a, 47b, 47c)布置成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二轴线(7a,7b,7c)成第三间距(48),其中,所述第一间距(25)具有与所述第二间距(26)和所述第三间距(48)的总和相同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二间距(26)和所述第三间距(48)同样长。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开关(2a,2b,2c)的每个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4c)可如此与第一汇流排区段(12)的相应的气体绝缘的第一汇流排导体(15a, 15b, 15c)导电地相连接,即所述第三轴线(16a, 16b, 16c)位于第一平面(27)中,并且所述第一平面(27)垂直于所述纵轴线(3)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5a, 5b, 5c)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隔室(I)具有电地联接在所述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4c)处的第三汇流排区段(13),该第三汇流排区段的气体绝缘的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限定第五轴线(19a,19b, 19c),该第五轴线(19a,19b, 19c)垂直于所述纵向(3)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5a,5b,5c)延伸,其中,所述第三汇流排区段(13)具有第三汇流排壳(17),在该第三汇流排壳中所有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布置在共同的气体空间(54)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轴线(19a,19b,19c)具有与绕所述第一轴线(5a,5b, 5c)旋转了 180度的第三轴线(16a,16b, 16c)相同的位置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配电隔室(10),其特征在于,电地联接在所述第二功率联接部(6a,6b, 6c)处的第二汇流排区段(45)。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同样电地联接在所述第一功率联接部(4a,4b, 4c)处的第一汇流排区段(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汇流排区段(13)和所述第一汇流排区段(12)固定在共同的、对于每个导体相形成一导体节点(35a,35b, 35c)的联接模块(34)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模块(34)对于每个导体相包括一工作接地装置,其中,所有导体相以共同封装在共同的气体空间中的方式布置在所述联接模块(34)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模块(34)联接在与所述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2a, 2b, 2c)的第一功率联接部(4a, 4b, 4c)处。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轴线(16a, 16b, 16c)的方向上观察,所有导体节点(35a,35b, 35c)在所述第一轴线(5a,5b, 5c)的方向上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接模块(34)中每个导体节点(35a, 35b, 35c)通过引导到所述第一汇流排导体(15a, 15b, 15c)的第一联接导体区段(36)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三轴线(16a,16b, 16c)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一联接导体区段(36)在几何学上具有中性的第一纤维(38a,38b,38c),该第一纤维(38a, 38b, 38c)在所述纵轴线(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二平面(37)中。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接模块(34)中每个导体节点(35a, 35b, 35c)通过引导到所述第三汇流排导体(18a, 18b, 18c)的第三联接导体区段(50)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三轴线(16a,16b, 16c)的方向上观察,所有第三联接导体区段(50)在几何学上具有中性的第三纤维(39a,39b,39c),该第三纤维(39a, 39b, 39c)在所述纵轴线(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全部布置在第三平面(40)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27)和/或所述第三平面(40)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5a, 5b, 5c)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27)和所述第三平面(40)布置在共同的平面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相导体,每个中性的第一纤维(38a,38b,38c)和与其对应的中性的第三纤维(39a,39b,39c)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轴线(16a,16b, 16c)的方向上观察如此布置所述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即所述第一汇流排导体中最多一个(15a)在所述第一轴线(5a,5b,5c)的方向上比所述导体节点(35a,35b,35c)距与所述相导体相关联的功率开关(2a,2b,2c)的第一功率联接部(4a, 4b, 4c)明显更远。
18.根据权利要求8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壳(14)和所述第三汇流排壳(17)主要由所述联接模块(34)保持。
19.根据权利要求I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三汇流排导体(18a,18b, 18c)布置成与所述第三汇流排壳(17)成第四间距(52),并且或者每个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 15c)布置成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壳(14)成所述第四间距(52)或者每个第二汇流排导体(46a,46b, 46c)布置成与所述第二汇流排壳(49)成所述第四间距(52),其中,所述第四间距(52)小于第五间距(55),相同的汇流排区段(12,45,13)的汇流排导体(15a, 15b, 15c; 46a, 46b, 46c; 18a, 18,18c)布置成彼此相距该第五间距(55)。
20.根据权利要求I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配电隔室(I, 10)每个汇流排区段(12,45,13)的第一联接区域(28)布置在第四平面(30)中并且每个汇流排区段(12,45,13)的第二联接区域(29)布置在第五平面(31)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平面(30)平行于所述第五平面布置并且所述第四平面(31)平行于第六平面(32)延伸,所述第一轴线(5a,5b,5c) 和所述第二轴线(7a,7b,7c)布置在该第六平面(32)中。
22.根据权利要求I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每个汇流排导体(I5a, 15b, 15c; 46a, 46b, 46c; 18a, 18,18c)在所述第一联接区域(28)中且在所述第二联接区域(29)中分别通过单相的绝缘体保持,从而所述第一联接区域(28)和所述第二联接区域(29)形成离开相应的汇流排壳(14,49,17)中的单相的通过部。
23.根据权利要求I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15c)、所述第二汇流排导体(46a, 46b, 46c)以及所述第三汇流排导体(18a, 18b, 18c)构造成柱形。
24.一种带有根据权利要求I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三个配电隔室的变电站,其中,至少两个配电隔室(I)为分别具有第一汇流排区段(12)和/或第三汇流排区段(13)的第一类型,并且其中,至少一个配电隔室(10)为第二类型的配电隔室,该第二类型(10)具有第二汇流排区段(45)和第三汇流排区段(13)。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I)的配电隔室和所述第二类型(10)的配电隔室的第一轴线(5a,5b,5c)布置在第七平面(59)中,并且所述第一类型(I)的配电隔室和所述第二类型(10)的配电隔室的第二轴线(7a,7b,7c)布置在第八平面(60)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I)和所述第二类型(10)的配电隔室借助于双汇流排组件相互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类型(I)的配电隔室为缆线隔室(I)或室外引出装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类型(10)的配电隔室为联结隔室(10)。
全文摘要
一种气体绝缘的配电隔室(1),其带有至少三个限定纵向(3)的功率开关(2a),该功率开关用于断开针对不同电势的导体相。该功率开关(2a,2b,2c)中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功率联接部(4a,6a),其限定垂直于纵向(3)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轴线(5a,7a)。在第一功率联接部(4a)处可固定有第一汇流排区段(12),其多相地封装的第一汇流排导体(15a,15b,15c)分别限定垂直于纵向(3)且垂直于第一轴线(5a)延伸的第三轴线。在第二功率联接部(6a)处可固定有第二汇流排区段,其多相地封装的第二汇流排导体分别限定垂直于纵向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的第四轴线。如此设定在第一轴线(5a)和第二轴线(7a)之间的第一间距(25),即第四轴线在第二装配状态中在位置和定向方面与第三轴线一起布置在共同的直线上。
文档编号H02B5/06GK102986099SQ201080068164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0日
发明者D.佐洛古伦桑切斯, A.萨巴尼, M.凯勒, T.博利 申请人:Abb 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