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134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的制作方法
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在可 携式设备上整合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 WLC)感应模块与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感应模块为一体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可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器)、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或 平板计算机等,都是使用电池供电,以方便使用者在无市电状态时使用,且这些电子装置都 会附带有线的电力供应器,方便电池充电或者使用市电供电。
新型式的无线充电(WLC)技术使得可携式设备不需要使用电力线,而可利用电磁 感应的方式直接传输电力给这些可携式设备对电池充电。如图1所示,为一无线充电传输 的架构示意图,包括有一电力传送模块I及一电力接收模块2,该电力传送感应模块I具有 一传送端线圈11、一传送端铁心板12,而该电力接收感应模块2亦同样具有一接收端线圈11、一接收端铁心板12。当该电力接收模块2靠近该电力传送模块I时,电流流经该电力传 送感应模块I的传送端线圈11产生磁场,使得该电力接收感应模块2的接收端线圈11感 应该磁场产生电流。
另外目前在可携式电子设备中结合近场通讯(NFC)也是相当地被受到重视,近场 通讯(NFC)能够让可携式设备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通讯,提供极为便利的连接方式,可快 速、简便地进行通讯。
近场通讯(NFC)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技术的整合演变而来, 在目前近场通讯(NFC)的应用领域中就有如交通捷运系统中使用的感应卡,只要将感应卡 靠近捷运查票口即可快速通关,而且感应时间比一般非接触式芯片卡更快,这对高进出量 的交通站而言相当受用。
因此有业者提出将近场通讯芯片嵌入于手机等可携式电子设备内,也因此可携式 电子设备整合无线充电(WLC)与近场通讯(NFC)的功能将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目前近场通讯(NFC)及无线充电传输(WLC)这二种电路完全不同,各自独立, 必需使用各自的感应模块,接收各自不同的信号,这对可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轻薄短小的 内部空间而言,整合难度相当高。
本案发明人发现近场通讯(NFC)及无线充电传输(WLC) 二种技术都是近距离感应 传输信号,因此都需使用到线圈感应模块,且该二种感应模块并不会同时使用,因此设计了 一种整合近场通讯(NFC)与无线充电(WLC)共享的感应模块,可接收来自近场通讯(NFC) 与无线充电(WLC)的信号,再藉由一组切换电路进行信号的自动切换,达到能共享感应模 块的目的。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将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二种不同频率信号的感应模块整合于一体,以缩小感应线圈在可携式 电子设备中所占据的面积,以便达成将二种功能整合于同一可携式电子设备的目的。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近场通讯与无线电力共享的感应模块,至 少包括一呈平板状第一感应板;一缠绕成中心镂空平面状的第一线圈,具有二出线端;一 缠绕成中心镂空平面状的第二线圈,具有二出线端,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皆设置于该 第一感应板上,该第二线圈容置于该第一线圈的中心镂空内,且与该第一线圈呈同心状。
上述的感应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感应板,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上,且容置于该第二 线圈的中心镂空内。
上述的感应模块还包括一不导电黏着层,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与该第一线圈、该 第二线圈之间,用以将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黏着于该第一感应板上。
上述的感应模块还包括一不导电黏着层,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与第二感应板之 间,用以将该第二感应板黏着于该第一感应板上。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不导电黏着层为一双面胶带或黏着剂。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感应板为一体成形的凸字状,该第一感应版的凸起 部容置于该第二线圈的中心镂空内。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之间有一间隙存在。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之间相互紧靠而没有间隙存在。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还包括至少一引出线连接器,该引出线连接器上设有多个 金属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线圈和/或该第二线圈的出线端。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的金属连接端子中,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 是一共享端。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线圈的其中的一个出线端与该第二线圈的其中的一 个出线端相互电气连接成一共享出线端。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连接于该第一感应板的外缘处。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为设置在该第一感应板之外的连接器。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共有二个,分别配设于该第一感应板的外 缘处,每个引出线连器上各设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线圈的二出线端及 该第二线圈的二出线端。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线圈为近场通讯感应线圈,而该第二线圈为无线充 电感应线圈。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一线圈为无线充电感应线圈,而该第二线圈为近场通 讯感应线圈。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该第二线圈的第三及第四出线端,分别电连接一金属接触 片。
上述的感应模块,其中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由一组线圈缠绕而成,该组线圈包 含一第一出线端、一第二出线端及一中间抽头出线端。


图1为一无线充电传输的架构示意图2为本发明的近场通讯与无线电力共享的感应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3为图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及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电力传送模块
11传送端线圈
12传送端铁心板
20电力接收感应模块
21接收端线圈
22接收端铁心板
30共享感应模块
31第一感应板
32第一线圈
321出线端
33第二线圈
331出线端
34第二感应板
35不导电黏着层
36引出线连接器
361金属连接端子
37金属接触片
38线圈
381第一出线端
382第二出线端
383中间抽头出线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 “包括但不限定于”。
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近场通讯与无线电力共享的感应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而图3为图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发明的共享感应模块30至少包括有一第一感应板31、一第一线圈32及一第二线圈33,其中该第一感应板31呈平板状,可为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
其中该第一线圈32缠绕成中心镂空的平面状,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31上,且具有二出线端321。该第二线圈33同样亦缠绕成中心镂空的平面状,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31 上,且容置于该第一线圈32的中心镂空内,与该第一线圈32呈同心状,且具二出线端331, 该第一线圈32与第二线圈33之间有一间隙存在。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其中该第一线圈32为一近场通讯(NFC)感应线圈,而该第 二线圈33为一无线充电(WLC)感应线圈,而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其中 该第一线圈32则为该无线充电(WLC)感应线圈,而第二线圈33则为该近场通讯(NFC)感 应线圈。
该第一线圈32及第二线圈33是二组不同频率信号的感应线圈,近场通讯感应线 圈频率较高,因此线圈较短,而无线充电感应线圈的频率较低,因此线圈较长,该二组感应 线圈可藉由一自动选择电路判断感应线圈的感应接收频率,而自动选择电连接其中一组感 应线圈,由于该选择电路非本发明主张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请再参阅图3所示,该共享感应模块30更包括有一不导电黏着层35,设置于该第 一感应板31与该第一线圈、第二线圈32、33之间,用以将该第一线圈、第二线圈32、33黏着 于该第一感应板31上,较佳地该不导电黏着层35可以为一双面胶或黏着剂。该共享感应 模块30更包括有一第二感应板34,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31上,且容置于第二线圈33的中 心镂空内,该不导电黏着层35,同样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31与第二感应板34之间,用以将 该第二感应板34黏着于该第一感应板31上。该第一感应板31可与该第二感应板34 —体 成形制成凸字状(图中未示),而其凸起部容置于该第二线圈33的中心镂空内。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示意图,其中该第一线圈32与第二线圈33 之间相互紧靠,没有间隙存在。
请再参阅图2的第一实施例,该共享感应模块30的第一感应板31的外缘处分别 设有二组引出线连接器36,每个该引出线连接器36上各设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361,可以 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线圈的二出线端321及该第二线圈的二出线端331。
再参阅图4的第二实施例,该共享感应模块30的第一感应板31的外缘处仅设有 一组的引出线连接器36,其上设有多个金属连接端子361,可以分别连接该第一线圈32和 /或第二线圈33的出线端。亦或者该引出线连接器36可以为二金属接触片37,可以将该 第二线圈33的二出线端331,分别电连接该金属接触片37。
请参阅图5的第三实施例,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36为设置在该第一感应板31之 外的连接器,而该金属连接端子361其中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是电气连接的一共享端。亦 或者该第一线圈32的其中的一个出线端与第二线圈33的其中的一个出线端,相互电气连 接成一共享出线端,再电连接至该引出线连接器36上的其中的一个金属连接端子361。
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32与 该第二线圈33由同一组线圈38缠绕而成,包括有一第一出线端381、一第二出线端382及 一中间抽头出线端383,其中该第一出线端381与该第二出线端382形成该无线充电(WLC) 感应线圈,而该第中间抽头出线端383与该第二出线端382形成该近场通讯(NFC)感应线 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做的均等变 化与修改,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近场通讯与无线电力共享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感应板,呈平板状; 一第一线圈,缠绕成中心镂空的平面状,具有二出线端,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上;及一第二线圈,缠绕成中心镂空的平面状,具有二出线端,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上,且容置于该第一线圈的中心镂空内,与该第一线圈呈同心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应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感应板,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上,且容置于该第二线圈的中心镂空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应模块还包括一不导电黏着层,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与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之间,用以将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黏着于该第一感应板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应模块还包括一不导电黏着层,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与第二感应板之间,用以将该第二感应板黏着于该第一感应板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导电黏着层为一双面胶带或黏着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导电黏着层为一双面胶带或黏着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应板为一体成形的凸字状,该第一感应版的凸起部容置于该第二线圈的中心镂空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之间有一间隙存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之间相互紧靠而没有间隙存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引出线连接器,该引出线连接器上设有多个金属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线圈和/或该第二线圈的出线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引出线连接器的金属连接端子中,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是一共享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的其中的一个出线端与该第二线圈的其中的一个出线端相互电气连接成一共享出线端。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引出线连接器连接于该第一感应板的外缘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引出线连接器为设置在该第一感应板之外的连接器。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引出线连接器共有二个,分别配设于该第一感应板的外缘处,每个引出线连器上各设有二个金属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线圈的二出线端及该第二线圈的二出线端。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为近场通讯感应线圈,而该第二线圈为无线充电感应线圈。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为无线充电感应线圈,而该第二线圈为近场通讯感应线圈。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线圈的第三及第四出线端,分别电连接一金属接触片。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由一组线圈缠绕而成,该组线圈包含一第一出线端、一第二出线端及一中间抽头出线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场通讯与无线充电共享的感应模块,至少包括一呈平板状第一感应板;一缠绕成中心镂空平面状的第一线圈;一缠绕成中心镂空平面状的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皆设置于该第一感应板上,且该第二线圈容置于该第一线圈的中心镂空内,与该第一线圈呈同心状,如此可将二种不同频率信号的感应模块整合于一体,以缩小感应线圈的面积。
文档编号H02J17/00GK103051066SQ20111040260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2日
发明者许胜泰, 吴敏祯, 大石太洋, 林建宏, 罗胜浩 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