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706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它有一个电源,两个输出端,一个双稳态电路,两个稳压集成电路,两个分压电路,三极管组成的输出电路。给手机电池充电时,只要把电池与输出连接,不论正负极性都可充电,稳压集成电路和分压电路驱动三极管输出充电电流,充电电流可以做得非常大,电池充满后充电电路就自动停止充电。
【专利说明】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对多种型号手机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特别是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两种,一种是专利号ZL200420044160.8代表的形式,它能自动识别极性,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当电池已充满后不能自动停止充电。一种是专利号200620017493.0在实施方式中给出的,前面用一个充电电路,后面用四个三极管进行换相,这样做可以自动识别极性,但充电电流不能增大,充满电池的时间很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其上用了两个稳压集成电路来控制输出电路,实现大电流充电,缩短充电时间。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一个电源,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l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0005]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七电阻R7断路,第三三极管Q3基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九电阻R9断路,第四三极管Q4基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
[0006]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八电阻R8。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十电阻R10。
[0007]给电池充电时,只要电池的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不论正负极性都可充电。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与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组成双稳态电路,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分别组成稳压输出,驱动第三三极管Q3或第四三极管Q4输出电流。充电电流可以做得非常大,当电池被充满后,充电电路就会自动停止充电,充电指示灯不再指示为充电状态。
[0008]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如上电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设计新颖,使用方便。不需要检查电池的极性。没有调换电池极性的机械开关,使用寿命大大地延长。
[000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详细电路作进一步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1]图2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12]图3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在图1中,有一个电源VCC,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VCC,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 电阻R11、第^ 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VCC,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
[0014]它的工作过程如下:锂电池的电量在用完之后,还有一点电量,当电池的正极接第一输出端Kl,负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输出端Kl电压高于第二输出端K2的电压,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导通,第二输出端K2低电压,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截止。第六三极管Q6基极低电压,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四三极管Q4没有电流输出。当电池电压低于饱和电压时,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的分压低于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减少,第一三极管Ql基极电压上升,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导通,第一输出端Kl获得充电电流,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第三发光二极管D3通电发光指示为充电状态。当电池充满后,电池电压上升,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的分压高于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增加,第一三极管Ql基极电压下降,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截止,没有充电电流输出。第H^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不导通,没有电流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D3,不指示为充电状态。
[0015]当电池的正极接第二输出端K2,负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电压高于第一输出端Kl的电压,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导通,第一输出端Kl低电压,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截止。第一三极管Ql基极低电压,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没有电流输出。当电池电压低于饱和电压时,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分压低于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减少,第六三极管Q6基极电压上升,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四三极管Q4导通,第二输出端K2获得充电电流,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第三发光二极管D3通电发光指示为充电状态。当电池充满后,电池电压上升,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分压高于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增加,第六三极管Q6基极电压下降,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四三极管Q4截止,没有充电电流输出。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不导通,没有电流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D3,不指示为充电状态。
[0016]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作用。当第一输出端Kl接电池正极时,在充电时,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电压低于其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降低,第五电阻R5的电压降低,为了不使其电压低于其后三极管的工作电压,就由第十二电阻R12补充一定电流,使第五电阻R5的电压上升。同样,当第二输出端K2接电池正极时,在充电时,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电压低于其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降低,第六电阻R6的电压降低,为了不使其电压低于其后三极管的工作电压,就由第十三电阻R13补充一定电流,使第六电阻R6的电压上升。
[0017]在图2中,有一个电源VCC,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l 1、第十一三极管Ql I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
[0018]它的工作过程如下:锂电池的电量在用完之后,还有一点电量,当电池的正极接第一输出端Kl,负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输出端Kl电压高于第二输出端K2的电压,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导通,第二输出端K2低电压,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截止。第四三极管Q4基极低电压,第四三极管Q4没有电流输出。当电池电压低于饱和电压时,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的分压低于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减少,第三三极管Q3基极电压上升,第三三极管Q3导通,第一输出端Kl获得充电电流,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第三发光二极管D3通电发光指示为充电状态。当电池充满后,电池电压上升,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的分压高于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增加,第三三极管Q3基极电压下降,第三三极管Q3截止,没有充电电流输出。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不导通,没有电流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D3,不指示为充电状态。
[0019]当电池的正极接第二输出端K2,负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电压高于第一输出端Kl的电压,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导通,第一输出端Kl低电压,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截止。第三三极管Q3基极低电压,第三三极管Q3没有电流输出。当电池电压低于饱和电压时,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分压低于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减少,第四三极管Q4基极电压上升,第四三极管Q4导通,第二输出端K2获得充电电流,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第三发光二极管D3通电发光指示为充电状态。当电池充满后,电池电压上升,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分压高于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第一脚的阀值电压,其第三脚电流显著增加,第四三极管Q4基极电压下降,第四三极管Q4截止,没有充电电流输出。第十一三极管Qll和第十二三极管Q12不导通,没有电流通过第三发光二极管D3,不指示为充电状态。
[0020] 在图3中,是将图1中的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八电阻R8,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十电阻R10。其它的电路与图1完全相同。其工作原理与图1完全相同。并入这两个电阻后,当第二三极管Q2的漏电达到一定值时,它在第八电阻R8上的电压降就低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结工作电压;当第五三极管Q5的漏电达到一定值时,它在第十电阻RlO上的电压降就低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结工作电压。这样就保护电路能正常工作。
[0021 ] 图中的第三发光二极管D3可以是普通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七彩发光二极管。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一个电源,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其特征是: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 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是: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七电阻R7断路,第三三极管Q3基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九电阻R9断路,第四三极管Q4基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是: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八电阻R8,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十电阻R10。
【文档编号】H02J7/00GK103580083SQ201210277738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少华 申请人:李少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