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6442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盒,特别涉及一种电缆线接线盒。
技术背景 电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一般使用接线盒作为电缆接线器。但是现有的接线盒结构单一,接线盒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连接不紧密,接线盒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易于损坏。另一方面,导电件与滑动变阻器连接时,接线盒与滑动变阻器本体连接不紧密,且电缆在进入接线盒内之后,得不到固定和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导电性更加稳定,固定更加牢固的电缆接线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接线盒,接线盒接线盒本体,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接线盒本体包括承载结构、线腔、进线口、出线口,承载结构与线腔分别位于接线盒本体的两侧,进线口与出线口设置于与承载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盒壁上,承载结构包括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的进线承载板与出线承载板,第一导电件一端设于线腔内,另一端设于进线承载板上,第二导电件一端设于线腔内,另一端设于出线承载板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腔未设置进线口与出线口的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凹陷部。使用者在抓取接线盒时,可通过凹陷部更好的抓取接线盒,避免由于接线盒表面光滑造成抓取时接线盒意外脱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腔上于第一导电件一侧的表面上端设置有夹紧结构。夹紧结构通过前段的夹头与滑动变阻器的边缘夹紧,使接线盒与滑动变阻器之间连接更加紧密,不易脱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线盒本体包括接线盒上半部分与接线盒下半部分,接线盒上半部分与接线盒下半部分呈“L”形,接线盒上半部分与接线盒下半部分通过铆钉连接。“L”形结构使得进线承载板与出线承载板相对设置,节省了接线盒本体用材,铆钉连接结合第一卡锁结构与第二卡锁结构使得接线盒上半部分与接线盒下半部分连接更加牢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腔未设置进线口与出线口的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锁结构,进线口与出线口之间的盒壁上设置有第二卡锁结构。通过卡锁结构将接线盒上半部分与接线盒下半部分卡住,使连接更加紧密和牢固,且便于拆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上的插拔连接端包括固定部件,弹性部件以及导电触点,弹性部件靠近中间连接部的一端为导电片,导电片设置于固定部件上方,弹性部件远离中间连接部的一端包括多个弹簧件,弹簧件均匀形成多个拱形桥,在拱形桥未设置固定部件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导电触点。导电件能够较好地固定电缆线,在接线夹移动的过程中保证导电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右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前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下半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下半部分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下半部分仰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上半部分仰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上半部分俯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夹紧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导电件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A向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线盒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1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接线盒。如图所示,接线盒包括接线盒本体100、第一导电件201以及第二导电件203。接线盒本体100呈方形,接线盒本体100包括承载结构101、线腔103、进线口 105、出线口 107以及夹紧结构109。承载结构101位于接线盒本体100后半部分,线腔103位于接线盒本体100的前半部分,与承载结构101相对的一侧的盒壁上设置有与承载结构101开口方向相反的进线口 105与出线口 107。承载结构101包括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尺寸相同,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在水平方向上齐平。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表面凹陷,且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第一导电件201—端设于线腔103内,另一端设于进线承载板111上,第二导电件203 —端设于线腔103内,另一端设于出线承载板113上.线腔103上于第一导电件201的一侧表面上端设置有夹紧结构109。在线腔103未设置进线口 105与出线口 107的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锁结构115、117,进线口 105与出线口 107之间的盒壁上设置有第二卡锁结构119。如图7-9所示,接线盒本体100由接线盒上半部分301和接线盒下半部分401组成。其中接线盒下半部分401为“L”形,包括第一凹口 403、进线承载板111、进线腔下盖405以及出线腔下盖407。进线承载板111远离进线口 105的一端开设第一凹口 403。进线腔下盖405与出线腔下盖407外侧接线盒壁上分别设置有下凹陷缺口 409、411,接线盒壁内侧与两下凹陷缺口 409、411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铆接入口 413、415。进线承载板111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绝缘挡板417、419,第一绝缘挡板417、419远离第一凹口 403—端两侧设有进线腔定位块421、423。进线腔下盖405前壁与第一凹口 403相对应位置设置有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进线腔下盖405内表面设置有与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相匹配的第一下半圆弧凹槽427。出线腔下盖407设置有与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对应的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出线腔下盖407内表面设置有与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相对应的第二下半圆弧凹槽431。接线盒下半部分401左右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锁环扣435、433,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与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之间设置有第二卡锁环扣437。如图10-11所示,接线盒上半部分301为“L”形,包括第二凹口 303、出线承载板113、出线腔上盖305以及进线腔上盖307。出线承载板113凹陷缺口处设有开口方向与出线口 107开口方向相反的第二凹口 303。出线腔上盖305与进线腔上盖307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下凹陷缺口 409、411对应的上凹陷缺口 311、309。盒壁内侧设有与铆接入口 413、415位置对应、尺寸一致的铆接孔柱315、313。出线承载板左右两侧设有第二绝缘挡板317、319,第二绝缘挡板317、319远离第二凹口 303开口一端两侧设有出线腔定位块321、323。出线腔上盖305侧壁上设置有与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位置对应、开口大小相匹配的出线上半圆弧口 325。出线腔上盖305内表面设置有与第二下半圆弧凹槽431相匹配的第二上半圆弧凹槽327。进线腔上盖307设置有与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开口大小相匹配的进线上半 圆弧口 329,进线腔上盖307还设置有与第一下半圆弧凹槽427相对应的第一上半圆弧凹槽331。接线盒上半部分301左右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锁块335、333,进线上半圆弧口329与出线上半圆弧口 325之间设置有第二卡锁块337。如图12所示,夹紧结构109通过支撑架125固定于接线盒上半部分301的外表面上。夹紧结构109分为夹头端127与夹尾端129。夹头端127为一夹紧片131,夹紧片131中间凹陷,夹紧片131下表面中间边沿处设有夹头133。如图13、14所不,第一导电件201与第二导电件203结构相同,导电件包括插拔连接端205,电缆接线夹207以及中间连接部209。插拔连接端205与电缆接线夹207通过中间连接部209相连接。电缆接线夹207为一 U形导电夹,使用时,电缆放入U形口内,再用工具将U形口收紧成中空圆柱形,则电缆线被卡紧在导电夹内。U形导电夹与中间连接部207连接处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进线腔定位块421、423以及出线腔定位块321、323相对应的卡槽227、229,卡槽227、229用于将导电件固定在进线定位块421、423或出线定位块321、323上,不发生松动。插拔连接端205包括固定部件211,弹性部件213以及导电触点223、225。固定部件2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铆接孔231、233。弹性部件213靠近中间连接部209的一端为导电片217。导电片217上设置有两个与第一铆接孔231、233开口位置对应、尺寸相一致的第二铆接孔235、237,导电片217设置于固定部件211上方。弹性部件213远离中间连接部209的一端包括若干弹簧件219,弹簧件219均匀形成多个拱形桥221,弹簧件219与滑动变阻器连接,多个拱形桥221增加了弹簧件219的接触面积。每一拱形桥221的一端设置于固定部件211上,另一端设置于导电片217上。导电片217突设两导电触点223、225。导电触点223、225本身导电,同时还保护弹簧件219,避免插拔的时候碰伤弹簧件219,改善了电缆的导电性,同时延长了导电构件的使用寿命。使用时,第一导电件201上的卡槽227、229卡入进线承载板111的进线腔定位块421,423内,使第一导电件201平置于进线承载板111凹陷表面上。出线承载板113的出线腔定位块321、323卡入第二导电件203上的卡槽239、241内,使第二导电件203平置于出线承载板113凹陷表面上。电缆线从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进入接线盒下半部分401,按照次序先后经过第一下半圆弧凹槽427、第一导电件201上的电缆接线夹207、第二导电件203上的电缆接线夹、第二下半圆弧凹槽431、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后,导出接线盒下半部分401。放入电缆线后,用工具将导电件U形口收紧成中空圆柱形,将放置有第二导电件203的接线盒上半部分301覆盖于放置有第一导电件201的接线盒下半部分401上。第一卡锁环扣433、435因外力挤压后分别扣锁在第一^^锁块333、335上,第二卡锁环扣437因外力挤压后扣锁在第二卡锁块337上。再用铆钉先后穿过铆接入口 413、415与铆接孔柱315、313后拧紧,下凹陷缺口 409、411分别与上凹陷缺口 311、309拼接成凹陷部123、121,便于使用者抓取接线盒本体100。进线下半圆弧口 425与进线上半圆弧口 329拼接成进线口 105,出线下半圆弧口 429与出线上半圆弧口 325拼接成出线口,第一下半圆弧凹槽427与第一上半圆弧凹槽331对接,第二下半圆弧凹槽431与第二上半圆弧凹槽327对接。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接线盒上的电缆接线夹导电器的触点与该图示的导电 板接触并在滑道里滑动,从而调节电阻大小,当然所示意的滑动变阻器只是一个使用举例,该接线盒的具体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该滑动变阻器。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盒通过设置在电缆接线夹导电器上的弹簧片具有弹簧部与导轨式滑动变阻器的导电板充分接触,并可在该滑动变阻器内灵活移动来调节电阻,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仅仅是适用于附图15所示的导轨式滑动变阻器,只要与该示意图形似或者从该示意图的原理可知显而易见的改进,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盒本体(100),第一导电件(201)以及第二导电件(203),所述接线盒本体(100)包括承载结构(101)、线腔(103)、进线口(105)、出线口(107),所述承载结构(101)与所述线腔(103)分别位于所述接线盒本体(100)的两侧,所述进线口(105)与所述出线口(107)设置于与所述承载结构(101)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盒壁上,所述承载结构(101)包括板面朝向方向相反的进线承载板(111)与出线承载板(113),所述第一导电件(201) —端设于所述线腔(103)内,另一端设于所述进线承载板(111)上,所述第二导电件(203) —端设于所述线腔(103)内,另一端设于所述出线承载板(113)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腔(103)未设置所述进线口(105)与所述出线口 (107)的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凹陷部(121,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腔(103)上于所述第一导电件(201) 一侧的表面上端设置有夹紧结构(109)。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本体(100)包括接线盒上半部分(301)与接线盒下半部分(401),所述接线盒上半部分(301)与所述接线盒下半部分(401)呈“L”形,所述接线盒上半部分(301)与所述接线盒下半部分(401)通过铆钉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腔(103)未设置所述进线口(105)与所述出线口(107)的两侧盒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卡锁结构(115,117),所述进线口(105)与所述出线口(107)之间的盒壁上设置有第二卡锁结构(119)。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201)与所述第二导电件(203)包括插拔连接段(205)、电缆接线夹(207)与中间连接件(209)。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201)与所述第二导电件(203)上的所述插拔连接端(205)包括固定部件(211),弹性部件(213)以及导电触点(223、225),所述弹性部件(213)靠近所述中间连接部(209)的一端设有导电片(217),所述导电片(217)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211)上方,所述弹性部件(213)远离所述中间连接部(209)的一端包括多个弹簧件(219),弹簧件(219)均匀形成多个拱形桥(221),在拱形桥(221)未设置所述固定部件(21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导电触点(223,22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线接线盒。接线盒包括接线盒本体,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接线盒本体上设有承载结构、线腔、进线口、出线口以及夹紧结构,接线盒本体由“L”字形接线盒上半部分与“L”形下半部分组成。使用时,将第一导电件放置于进线承载板内,第一导电件导电夹放置于进线腔内,将第二导电件放置于出线承载板内,第二导电件导电夹放置于出线腔内。此种接线盒与滑动变阻器本体连接紧密,电缆在进入接线盒内后,固定性较好,且接线盒更好地保护了电缆线。
文档编号H02G3/18GK202550444SQ20122015324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1日
发明者顾春娟 申请人:顾春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