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1013阅读:20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在电机中为轴承注油的系统。
背景技术
应用在压缩机中的Y系列电机具有高效、节能、噪声低、振动小、重量轻、性能可靠等优点,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轴承的润滑才能正常工作。目前普·通的Y系列电机大多无轴承注油结构,轴承注油或者换油时,需要等到电机大修或者出现故障时拆开电机才能进行。Y2系列电机虽有改善,但只能补充润滑脂,不能实现旧油脂更新。为使电机能够在待机状态注油或者换油,人们在电机上设计了简单的注油系统,如图I所示。轴承设置在电机输出阶梯轴的台阶处,轴承的外圈通过设置在较粗转轴上的轴承内盖、设置在较细转轴上的轴承外盖以及设置在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之间的后端盖进行定位;后端盖上设置有注油孔和出油管,轴承外盖与轴承之间设置有与注油孔和出油管相连通的环形通道。对轴承进行注油时,润滑脂从注油孔注入,通过环形通道进入轴承和较细转轴,然后从出油管流出。此种结构的Y2系列电机,由于轴承外盖与轴承内圈之间以及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之间的间隙较大,使得流向阶梯轴的漏油量增多,导致向轴承内补充的新润滑脂较少,不能实现对轴承很好的润滑,更不能实现旧润滑脂的全部更换;其次,由于注油和出油均是在轴承与轴承外盖之间实现,只能实现对轴承外侧的润滑脂进行更换,而位于轴承和轴承内盖之间的润滑脂得不到彻底更换;第三,此种结构的注油系统,由于出油管较细,容易堵塞,大量油脂从轴孔漏出,当电机内部的润滑脂特别是为轴承内侧的润滑脂,使用时间过长时会变得脏且带有较多杂质,影响电机的正常工作;如想彻底更换内部的润滑脂,必须等到大修或者出现故障时才能彻底更换新润滑脂。另外,目前设计有注油系统的Y2系列电机只能在停机状态下才能彻底更换润滑脂,然而大中型电机是重要的生产设备,在短时间内时不允许临时或长时间停机,因此不能可靠地保证电机中轴承的良好润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机在不停机状态即可更换新润滑脂的注油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包括安装电机轴承的后端盖、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电机后端盖的顶端设置有注油孔,后端盖下部设置有出油管,在电机轴承内盖的内侧设置有一端通过位于后端盖上的注油通道与注油孔连通、另一端与内侧的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道间隙对应的环槽,所述轴承的外侧设置有安装在电机转轴上的甩油扇,轴承外盖的内侧设置有容纳甩油扇的空腔,空腔的下端与出油管顶端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所述甩油扇通过轴用弹性挡圈压紧在轴承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在于所述环槽的底端设置有与轴承内圈的外圆高度相应并接近轴承内圈的导油坡。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在于所述后端盖空腔的下部与甩油扇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与出油管顶端连通的排油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利用润滑脂的压力特性,使用甩油扇以及合理的润滑脂注入与减压排出结构,使得润滑脂流动的多弯道路径得到了减少,增加了排油动力和漏油阻力;润滑脂通路自后端盖顶端开始,依次流经轴承内盖与轴承之间的环槽、轴承内圈与外圈之间的滚道间隙、甩油扇、出油管,最后流入油脂盒中。使用时注油孔直接与注油机连接,润滑脂自注油孔注入后,在甩油扇的旋转和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进入排油腔,然后经出油管从出油口通过风罩流入润滑脂盒,实现了在不拆机不停机情况下轴承润滑脂的更换。并且在润滑脂更换的过程中,注油系统中的油路自轴承内侧向轴承外侧注入,不存在死角,能够彻底将轴承室内所有的润滑脂更换掉,具有程序简洁、环保高效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设置的轴用弹性挡圈,用于将甩油扇稳固地压紧在轴承外侧,防止甩油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在转轴上滑动。所述环槽中导油坡的设置,将原来的储油型结构改进为导油型结构,使润滑脂在向轴承注入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导入轴承;导油坡结构的设置,还使得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间的间隙得到了减小,从而减少了注油系统向转轴方向的漏油量。后端盖下部顶端排油腔的设置,能够使甩油扇外圈扇叶甩出的润滑脂聚集在一起,然后从排油腔下方的出油管流出。

图I为现有的电机注油系统。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后端盖,2.轴承内盖,3.轴承,31.内圈,32.外圈,33.滚道间隙,4.轴承外盖,5.甩油扇,6.轴用弹性挡圈,7.转轴,81.注油孔,82.注油通道,83.环槽,84.出油管,9.导油坡,10.排油腔。图中带箭头实线为润滑脂的流经途径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安装电机轴承3的后端盖I、轴承内盖2和轴承外盖4,注油系统设置有注油孔81、油路以及出油管84。注油孔81设置在后端盖I的顶端,注油孔直接与注油机连通,向注油系统中注入润滑脂;出油管设置在后端盖的下部,出油管的出油口直接通过软管连接储油盒。油路设置在电机内部的转轴、轴承内盖、轴承外盖以及外端盖之间,油路的入口连通注油孔,油路的出口连通出油管。本实用新型所述油路包括设置在后端盖上的注油通道82、设置在轴承内盖2与轴承3之间的环槽83、轴承内圈31和外圈32之间的滚道间隙33、设置在轴承3与轴承外盖4之间的甩油通道。环槽83内设置有导油坡9,导油坡的底端与轴承内圈的外圆高度相应,并接近轴承内圈。导油坡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将流入环槽的润滑脂顺利的导入轴承的滚道间隙,另一方面缩短了轴承内盖与轴承间的间隙,减少了向转轴的漏油量。甩油通道中设置有甩油扇5,甩油扇位于轴承3与轴承外盖4之间的空腔内,甩油扇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6压紧在轴承3外侧,甩油扇5的下端与出油管84顶端连通。后端盖I下部的顶端设置有排油腔10,排油腔的底端与出油管的顶端连通,排油腔的顶端还与甩油扇5相应,用于收集从甩油扇甩出的润滑脂,并导入到出油管中。注油通道82的入口与注油孔连通,注油通道的出油口与环槽的上端连通,环槽的下端与轴承的滚道间隙33连通,润滑脂从轴承内侧经轴承滚道间隙流向轴承外侧,润滑脂流入轴承与轴承外盖之间后,在甩油扇的旋转以及重力的作用下,甩向排油腔,最后从出油管的出油口排出。当然,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加宽了出油管的宽度,在注入润滑脂的过程中使得出油管的压力小于注油孔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注油或者换油过程的通畅性。
权利要求1.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包括安装电机轴承(3)的后端盖(I)、轴承内盖(2)和轴承外盖(4),电机后端盖(I)的顶端设置有注油孔(81),后端盖下部设置有出油管(84),其特征在于在电机轴承内盖(2)的内侧设置有一端通过位于后端盖(I)上的注油通道(82)与注油孔(81)连通、另一端与内侧的轴承内圈(31)和外圈(32)之间的滚道间隙(33)对应的环槽(83),所述轴承(3)的外侧设置有安装在电机转轴(7)上的甩油扇(5),轴承外盖(4)的内侧设置有容纳甩油扇(5)的空腔,空腔的下端与出油管(84)顶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扇(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6)压紧在轴承(3)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槽(83)的底端设置有与轴承内圈的外圆高度相应并接近轴承内圈的导油坡(9)。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I)空腔的下部与甩油扇(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与出油管(84)顶端连通的排油腔(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不停机注油系统,包括安装电机轴承的后端盖、轴承内盖和轴承外盖,电机后端盖的顶端设置有注油孔,后端盖下部设置有出油管,在电机轴承内盖的内侧设置有一环槽,所述轴承的外侧设置有安装在电机转轴上的甩油扇,轴承外盖的内侧设置有容纳甩油扇的空腔,空腔的下端与出油管顶端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不拆机不停机情况下轴承润滑脂的更换;在润滑脂更换的过程中,注油系统中的油路自轴承内侧向轴承外侧注入,不存在死角,能够彻底将轴承室内所有的润滑脂更换掉,具有程序简洁、环保高效的优点。
文档编号H02K5/16GK202798277SQ20122044121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日
发明者郭瑞素 申请人: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