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7192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属于电力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一个非工频整流电路;一个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一个负载端低通滤波器、一个为蓄电池充电的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其中,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又包括:一个具有升压功能的直流斩波级、一个由电感和电容构成的阻抗网络级、一个由单向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逆变电路。本实用新型适合于电阻、电容、电感等任何负载;在最大负载到空载范围内均可工作;可靠性、抗电磁干扰性能等方面符合船舶电磁环境的要求。
【专利说明】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发电系统的配套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该变换器特别适合于在内河船舶中的1000W10000W范围的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中使用。
【背景技术】
[0002]内河船舶采用小型风力发电作为辅助电源,特别是在停泊状态,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现在有一些内河船舶安装了风力发电设备。作为其核心部件的电能变换器一般都采用通用的离网式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的产品,并没有考虑船舶上的电气负载的诸多特殊点。就船舶用风力发电设备的负载而言,有以下特殊之处:(1)负载性质多变,电感性、电容性、纯电阻性均有可能运行。(2)负载变化较大,有可能满载甚至过载,也有可能负载极轻甚至空载。(3)内河船舶的空间局促,电磁干扰很强烈。(4)由于船舶行驶和停泊的关系,风力和风向变化很大而且频繁,可能造成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压有大的波动,变换器必须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一般通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是难以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特殊要求,开发一种适合于在内河船舶供电系统中使用,并能够兼顾其他工作环境的离网式小型风力发电变换装置。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
[0004]风力发电机发出的频率、幅值均变化的交流电压经非工频整流器整流后成为幅度随风力变化的直流电压。该能量的走向可以为后级电路提供能源经各级变换后为负载供电;也可以经过充电器为蓄电池供电。
[0005]负载获得的工频交流电能由无死区逆变电路提供;逆变电路由直流升压电路供给直流能量;而直流升压电路获取能量的途径有二:其一是由风力发电机经非工频整流器输出提供;另一途径是在无风或风力过小时由蓄电池供给。两者的选择靠图1中二极管Da和Db的连接自动完成,即上述2个能量源中输出电压较高者向后级电路提供能量。
[0006]非工频整流输出的另一用途是为蓄电池充电,在非工频整流电压高于蓄电池电压时,可以通过充电电路为蓄电池供应稳定的充电电流。
[0007]为了使负载得到规范的50Hz正弦波电压,并且对于电感性、电容性和纯电阻性任何负载都能够可靠用电,在逆变器输出与负载之间接有LC滤波器。
[0008]整个强电系统靠控制电路控制,控制电路的输入信号为:1)来自负载端的反馈信息,为直流电压信号,其值正比于输出正弦电压的有效值。2)蓄电池电压检测信号,为直流电压信号,其值正比于蓄电池电压,该信号作为决定蓄电池充电与否的依据。3)非工频整流的输出电压信号,正比于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风力的大小。
[0009]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10]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0011]一个非工频整流电路;
[0012]一个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
[0013]一个负载端低通滤波器;
[0014]一个为蓄电池充电的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
[0015]所述非工频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rf Dr4和电容Cr,二极管Drl的正极与二极管Dr3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其中一输出端,二极管Dr2的正极与二极管Dr4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另一输出端,二极管Drl和二极管Dr2的负极分别接Uin+端,二极管Dr3和二极管Dr4的正极分别接Uin-端和接地线,电容Cr串联在Uin+端和Uin-端之间。该电路适合于对IOHf 1000Hz的交流电进行整流,输入交流电压可以是正弦波,也可以是非正弦波。所采用的整流元件具有高于工频的频率特性。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压的基波频率在20Hz?300Hz范围变化,电压有效值在50疒300V之间变化。该电压进入本变换器后,首先被由Drf Dr4和Cr组成的非工频整流电路整流、滤波形成直流电,输出到图2中的Uin+和Uin-端。为后级电路供电。
[0016]所述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又包括:
[0017]一个具有升压功能的直流斩波级;
[0018]一个由电感和电容构成的阻抗网络级;
[0019]一个由单向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逆变电路。
[0020]所述直流斩波级包括电感LO、功率场效应管VTO、二极管D0、电容CO,所述电感LO一端接Uin+端,一端接二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漏极(a0节点)接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源极(b0节点)接Uin-端,电容CO接在二极管DO的负极和Uin-端之间。该直流升压级为直流Boost电路,其输入端连接在非工频电路的输出端,在风力发电机整流输出电压低于要求值时,可以对风力发电机输出整流电压进行升压,升压幅度实际运用中能够达到输入电压的3倍。保持逆变级直流母线电压在负载电压振幅值以上。如果风力发电机整流输出电压高于要求值,直流升压级停止工作,逆变级直流母线电压即为风力发电机整流输出电压。输入电源电压的正端Uin+,负端Uin-分别接在升压直流斩波电路的输入两端。在其作用下,a0、b0两端可以得到高于Uin+、Uin-的直流电压,调节VTO的占空比可以得到所需的直流电压值。D0UC01和RO构成RCD保护电路,对VTO和DO进行保护。VTO和DO的电压应力不大于a0、b0之间的电压。
[0021]所述阻抗网络级包括两个对称的电感L1、电感L2和两个对称电容Cl、电容C2,所述电感LI接于节点al和节点a2之间,电感L2接于节点b I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l接于节点al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2接于节点a2和节点b I之间,所述节点al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a的正极接二极管DO的负极,节点bl接Uin-端。其作用是,保证a0、b0端,al、bl端电压不会出现突跳;同时保证a0、b0、al、bl这4个节点的电流不会出现突跳。因此在桥臂出现瞬间短路和瞬间开路时,均不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的现象。该电路部分区别于一般阻抗源变换器之点在于,由于电路工作时不设置直通零矢量,出现的瞬间短路和瞬间开路均由干扰引起,持续时间很短,达不到US数量级。所以L1、L2、C1、C2的数值都非常小,经计算,对于输出功率为1000W的电路,电容只需几U F,电感只需几ii H。可以大大缩小体积和重量。
[0022]所述逆变电路,其结构包括场效应管VT1-VT4和续流二极管D1-D4,构成逆变桥,由于前级的升压型直流斩波的作用,可以保持a2、b2两端的电压稳定在所要求的数值,无需像阻抗源电路那样,由于直通零矢量的作用,占用了一个斩波周期的一定的时间段,从而影响了最大调制度的调节,进而又迫使进一步增加直通零矢量的时间,最终导致直流母线a2、b2两端的电压很高,导致增加桥臂器件的电压应力。续流二极管DfD4在感性和电容性负载时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方向矛盾时,为负载电流提供通路。场效应管VTl的漏极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a2,场效应管VTl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4的漏极,场效应管VT2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场效应管VT3的源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b2,续流二极管D1-D4分别接在场效应管VT1-VT4的漏极和源极之间且续流二极管的负极均与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接。用于阻抗网络的存在,同侧桥臂允许短时间的瞬间短路和瞬间开路,不需要设置防止共态导通和共态关断的死区,也无需设置RCD吸收网络。逆变电路工作在SPWM模式,可以通过调节占空比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只要直流母线的电压不低于负载电压振幅值,就可以为负载提供频率、振幅均稳定的正弦交流电。而由于直流升压级的存在,直流母线的电压不会低于负载电压的振幅值。
[0023]负载端低通滤波器包括电感L31、L32和电容C31,电感L31接在场效应管VTl的源极和U0+之间,电感L32接在场效应管VT2的源极和U0-之间,电容C31串联在Utj+和U0-之间。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电感电容组成对称拓扑结构,使得负载的任何一端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与风力发电机的接地端直接连接。
[0024]所述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T5、电感L5、二极管D51、D52,所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与Uin+端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与二极管D5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51的负极串联电感L5后与蓄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与二极管Db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的负极与二极管D51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的正极分别接Uin-端和蓄电池组的负极。该电路在传统同类电路中增加了起逆止作用的二极管D51,使得主电路电流只能顺时针流动,不能反向,可有效防止在风力发电机电压较低时蓄电池电流向非工频整流电路“倒灌”。蓄电池充电模块电路的控制对象为其输出电流(即蓄电池充电电流),所以闭环方式为电流反馈。
[0025]在风力较大且蓄电池欠电时,非工频整流器输出的能量的一部分经过充电模块为蓄电池充电。充电模块的基本原理为一个降压型直流斩波器,由VT5、L5、D51、D52组成,VT5为主斩波开关,其输出占空比由充电电流决定,该电路经过电池电流的反馈信号确定占空比,保证所需的充电电流。D52为续流二极管,D51的作用是使充电电流只能流向电池而不能反向流动,保证能量传递的单向性。
[0026]当虽然蓄电池电压欠电,但是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压较低,不足以给电池充电时,用于充电模块的Buck结构,VT5的占空比虽然增大到最大值,但由于二极管D51的作用,形不成充电电流,相当于充电模块开路。因此,充电模块的控制方案可以只考虑电池电压是否充电这一个因素,而不必顾忌风力情况,可以简化控制电路。这对于风力大小随航向、航速频繁、大幅度改变的船舶风力发电系统是非常适用的。
[0027]负载获得电能有两个途径:蓄电池或者风力发电机。控制原则是在风力较大时尽量使用发电机的电,电池电压较低时尽量不使用电池的电。这个原则可以通过图1中二极管Da和Db来实现。Da、Db的阴极接在一起,Da的阳极接非工频整流电路输出的正极,该电压正比于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也可以认为正比于风力的大小);Db的阳极接蓄电池的正极。Da、Db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导通,另一个处于关断状态。哪一个导通取决于其阳极所接的电压比另一个高,而导通的二极管将其阳极连接的电路引入后级电路,为负载供电。即风力发电机输出经整流得到的电压和蓄电池电压哪一个高,哪一个就为负载供电,另一路处于阻断状态,这符合前面所述的原则。
[0028]本实用新型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29]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船舶上的风力发电设备上,输出的频率、电压均大范围、频繁快速变化的交流电能,转换成稳定的220V/50HZ工频交流电。可以驱动电感性、电容性、纯电阻性等多种性质的用电负载。其中的逆变器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能适应各种风力、风向状态下的供电。逆变器工作时可以不设置死区,提高效率、减少散热负担。本系统与外接蓄电池组配合,根据风力大小和负载用电要求的不同情况,可以实现风力发电机向负载供电、蓄电池组向负载供电、风力发电机为蓄电池组充电、风力发电机同时向负载供电和为蓄电池组充电等多种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的方框图;
[0031]图2为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的主电路接线图。
[0032]图2所示电路采用的元件与通用电路相同。分别焊接在非工频整流、直流升压、逆变器、蓄电池充电这4块印刷电路板上。Z网络电路直接安装在机箱底板,无需使用印刷电路板。各印刷电路板的连线间隔、线宽符合有关电子产品设计标准,无特殊要求。图2中各功率器件按照通用电路设计要求加装散热器,或采取其他散热措施。
[0033]图2所示的变换器主电路均受控制电路的控制,控制电路的设计要求与一般电力电子产品的控制电路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0035]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结构包括:
[0036]一个非工频整流电路;
[0037]—个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
[0038]一个负载端低通滤波器;
[0039]一个为蓄电池充电的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
[0040]所述非工频整流电路包括稳压二极管Drf Dr4和电容Cr组成整流电路。二极管Drl的正极与二极管Dr3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一个输出端,二极管Dr2的正极与二极管Dr4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另一输出端,二极管Drl和二极管Dr2的负极分别接整流输出端即Uin+端,二极管Dr3和二极管Dr4的正极分别接输出端Uin-,并与强电地线连接,滤波电容Cr并联在Uin+端和Uin-端之间。[0041]所述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又包括:
[0042]一个具有升压功能的直流斩波级Ia ;
[0043]一个由电感和电容构成的阻抗网络级Ib ;
[0044]—个由单向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逆变电路lc。
[0045]所述直流斩波级Ia包括电感LO、功率场效应管VTO、二极管D0、电容CO,所述电感LO 一端接Uin+端,一端接二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漏极(a0节点)接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源极(b0节点)接Uin-端,电容CO接在二极管DO的负极和Uin-端之间。
[0046]所述阻抗网络级Ib包括电感L1、电感L2和电容Cl、电容C2,所述电感LI接于节点al和节点a2之间,电感L2接于节点b I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l接于节点al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2接于节点a2和节点b I之间,所述节点al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a的正极接二极管DO的负极,节点bl接Uin-端。
[0047]所述逆变电路Ic包括场效应管VT1-VT4和续流二极管D1-D4,场效应管VTl的漏极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a2,场效应管VTl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4的漏极,场效应管VT2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场效应管VT3的源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b2,续流二极管D1-D4分别接在场效应管VT1-VT4的漏极和源极之间且续流二极管的负极均与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接。
[0048]负载端低通滤波器包括电感L31、L32和电容C31,电感L31接在场效应管VTl的源极和U0+之间,电感L32接在场效应管VT2的源极和U0-之间,电容C31并联在Utj+和U0-之间。
[0049]所述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T5、电感L5、二极管D51、D52,所述场效应管VT5为N沟道M0SFET,其漏极与Uin+端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与二极管D5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51的负极串联电感L5后与蓄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与二极管Db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为续流二极管,其负极与二极管D51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的正极分别接Uin-端和蓄电池组的负极。
[0050]图2所示的本主电路,以下是对控制信号的具体要求。
[0051]1.对于直流升压电路的主开关管VTO的控制:
[0052]VT0、电感L0、二极管DO承担着整个为负载供电的通道的能量传递和变换任务。VTO周期性地接通与关断使电感中形成周期性地从前级电源中吸取能量-向Z网络供出能量的效果,其通断占空比决定能量传递的强度和输出电压的大小。VTO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接受控制电路的驱动信号,占空比根据电路所要求的输出电压和实际检测到的al、bl间的电压形成的误差值决定。驱动信号的电压大小和波形形状为所采用的器件对该信号的要求所决定,本电路无特殊要求。关于al、bl间电压的检测以及与控制器的连接与一般电压检测与连接相同。VTO的源极S与本主电路的接地线相连,控制电源可以与之共地,也可以经过光电隔离控制电路与主电路分别接地。
[0053]2.对于无死区逆变电路的桥臂VTf VT4的控制:
[0054]逆变电路的4个桥臂均为场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如MOSFET或IGBT(图2中为M0SFET)。器件的控制端(M0SFET为栅极G和源极S之间,IGBT为栅极G和发射极E之间)为电压信号,脉冲幅度为12V?18V。可以采用单极性SPWM控制,控制规则简述如下:
[0055]在输出电压的正半周,PWM有输出时VT1、VT3得到驱动信号,VT2、VT4无驱动信号而阻断,输出负载电压为Ua2-Ub2。在PWM无输出时(脉冲间隙),要求输出负载电压为0,但是,考虑到如果是电感性负载,必须为其提供续流通道,所以此时要求:2个上桥臂VT1、VT2或者2个下桥臂VT3、VT4中的一组同时得到驱动信号,形成续流通道。
[0056]在输出电压的负半周,PWM有输出时VT2、VT4得到驱动信号,VT1、VT3无驱动信号而阻断,输出负载电压为Ub2-Ua2。在PWM无输出时(脉冲间隙),同样要求输出负载电压为0,同时也要考虑电感性负载的续流问题,方法也是要求2个上桥臂VT1、VT2或者2个下桥臂VT3、VT4中的一组同时得到驱动信号而形成续流通道。
[0057]也可以采用双极性SPWM控制,控制规则为,无论是正半周还是负半周,均有2种状态,其一是VT1、VT3同时导通(此时VT2、VT4关断);其二是VT2、VT4同时导通(此时VT1、VT3关断)。上述两组器件交替导通,正负半周的区别仅在于两组桥臂导通时间的长短。此时没有上端2桥臂或下端2桥臂同时导通的状态,电感性负载的续流问题完全由4个续流二极管Dl?D4完成。
[0058]由于本电路结构的特点,无论是单极性还是双极性,在两组桥臂切换时,都无需设置死区。
[0059]3.对蓄电池充电模块的控制:
[0060]蓄电池充电模块电路实际是一个改进了的降压型(Buck)电路。VT5为本单元电路的主斩波开关,D52为续流二极管,L5为滤波电感,D51起电流逆止作用,防止蓄电池电压过高时形成电流向电源端流动的“电流倒灌”现象。控制VT5的导通占空比可以得到所需的输出电压,该电压可以转换成所需的蓄电池充电电流。蓄电池电流检测装置串联在蓄电池回路,电流的检测方法与一般电流检测相同,可以采用检测电阻获得检测电压,也可以采用霍尔传感器等。蓄电池电压低于一定数值时,该电路启动工作,在电流反馈信号的控制下,向蓄电池输出给定的充电电流。如果此时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压过低,不足以完成充电任务,则本电路的控制方案无需变化,只是输出端暂时无输出电流而已。待风力发电机输出增大时,电路会自行恢复充电。
[0061]4.蓄电池/非工频整流器供电选择:
[0062]在风力较大时非工频整流器可以输出较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分配给负载,也可以给蓄电池充电,而蓄电池被充满后,也可以向负载输出能量。从电路结构上看,二者是不可能同时向负载供电的。使用二者中哪个能量源为负载供电,遵循的原则是:哪个电源输出电压较高就由其为负载供电。此功能由图2中的二极管Da和Db来实现。两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与后级的直流升压电路输入端al连接,而阳极分别接非工频整流器输出和蓄电池输出。如果蓄电池电压高于非工频整流器电压,则二极管Db导通,同时加反压于Da使其关断,形成蓄电池供电通道。反之,如果蓄电池电压较低,则二极管Da导通,同时使Db关断,形成蓄电池供电通道。
[0063]5.非工频整流器的构成:
[0064]由于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频率随风力的大小变化,并且有一些风力发电机输出频率远高于50Hz,所以整流电路必须采用特殊的元件。本整流电路的仍采用单相桥式结构,但桥臂二极管Drl-Dr4选用超快速二极管或肖特基二极管,并且滤波电容采用大容量电解电容并联小容量无感电容,以消除电解电容的电感效应。
[0065]6.阻抗源网络元件的选择:
[0066]阻抗源网络由电感L1、L2和电容C1、C2构成,其参数选择原则是,在逆变器的一个工作周期(斩波周期)中,电容电压的变化可以忽略;电感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不足以达到功率电阻器件的额定电压,而且在控制信号的误差使得逆变器的同侧桥臂产生短时间的同时导通时,电感的惯性可以使得电路不至于形成损坏逆变桥臂的电流。其具体参数应该由逆变器的工作频率、负载最大电流、负载最小电流等因素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工作频率越高所需的参数就越小。
【权利要求】
1.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个非工频整流电路; 一个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 一个负载端低通滤波器; 一个为蓄电池充电的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工频整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rf Dr4和电容Cr,二极管Drl的正极与二极管Dr3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其中一输出端,二极管Dr2的正极与二极管Dr4的负极相连接并一起接风力发电机的另一输出端,二极管Drl 二极管Dr2的负极分别接Uin+端,二极管Dr3和二极管Dr4的正极分别接Uin-端和接地线,电容Cr串联在Uin+端和Uin-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升降压功能的无源逆变电路又包括: 一个具有升压功能的直流斩波级(Ia); 一个由电感和电容构成的阻抗网络级(Ib); 一个由单向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逆变电路(I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斩波级(Ia)包括电感LO、功率场效应管VTO、二极管D0、电容CO,所述电感LO —端接Uin+端,一端接二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漏极(a0节点)接二极管DO的正极,功率场效应管VTO的源极(b0节点)接Uin-端,电容CO接在二极管DO的负极和Uin-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网络级(Ib)包括电感L1、电感L2和电容Cl、电容C2,所述电感LI接于节点al和节点a2之间,电感L2接于节点b I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l接于节点al和节点b 2之间,电容C2接于节点a2和节点b I之间,所述节点al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a的正极接二极管DO的负极,节点bl接Uin-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Ic)包括场效应管VT1-VT4和续流二极管D1-D4,场效应管VTl的漏极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a2,场效应管VTl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4的漏极,场效应管VT2的源极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场效应管VT3的源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相连接并一起接节点b2,续流二极管D1-D4分别接在场效应管VT1-VT4的漏极和源极之间且续流二极管的负极均与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负载端低通滤波器包括电感L31、L32和电容C31,电感L31接在场效应管VTl的源极和U0+之间,电感L32接在场效应管VT2的源极和U0-之间,电容C31串联在U0+和U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河船舶用小型风力发电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反馈降压型斩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T5、电感L5、二极管D51、D52,所述场效应管VT5的漏极与Uin+端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与二极管D5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51的负极串联电感L5后与蓄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蓄电池组的正极与二极管Db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b的负极与二极管Da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的负极与二极管D51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2的正极分别接Uin-端和蓄电池组的负极。
【文档编号】H02M5/458GK203554305SQ20132072112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王旭光, 丁行 申请人:山东航宇船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