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844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线圈(coil)的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已知有具备线圈的供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第1初级线圈、第2初级线圈及差动驱动放大器的供电装置。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分别为平面状且卷绕成螺旋状。而且,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分别构成为,连接于差动驱动放大器,并且在比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最外侧的绕组的更外侧被接地。并且,所述供电装置构成为,通过差动驱动放大器来使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产生具有互不相同的极性的电场,并使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产生相同极性的供电用的磁场。由此,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中,从远方观察,能够在由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产生的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场彼此抵消的状态下,产生供电用的磁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3-513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中,从供电装置的远方观察,能够在具有不同极性的电场彼此抵消的状态下产生供电用的磁场,但另一方面,所述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中,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构成为,在比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最外侧的绕组的更外侧被接地,因此从供电装置的附近观察时,可认为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相对于第1初级线圈及第2初级线圈的卷绕中心为非对称(对称性低)。因此,所述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被认为存在下述问题,即:在供电装置附近,电场未充分抵消,难以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装置,除了在供电装置的远方,即使在供电装置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供电装置包括:第1线圈;以及第2线圈,将通过第1线圈的卷绕中心的轴线作为中心线,相对于第1线圈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卷绕,第1线圈及第2线圈的接地点被设在比第1线圈最外侧的绕组更内侧。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供电装置中,如上所述,将第1线圈及第2线圈的接地点设在比第1线圈最外侧的绕组更内侧。由此,由于能够以被设在比第1线圈最外侧的绕组更内侧的接地点为中心而形成第1线圈与第2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因此与将接地点被设在比第1线圈最外侧的绕组更外侧的情况相比,本发明能够使第1线圈与第2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接近点对称(进一步提高对称性)。其结果,除了在供电装置的远方,即使在供电装置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所述一个方案的供电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接地点亦可被设在比所述第1线圈的最内侧的绕组还要内侧。接地点配置于第1线圈的卷绕中心附近亦可。所述第1线圈的卷绕中心与所述第2线圈的卷绕中心相同亦可。所述接地点被设在所述第1线圈的卷绕中心和所述第2线圈的卷绕中心亦可。所述接地点被设在所述第1线圈的卷绕中心及所述第2线圈的卷绕中心以外的位置亦可。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使第1线圈与第2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更接近点对称(进一步提高对称性),因此能够在供电装置附近进一步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所述一个方案的供电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线圈具有第1端与第2端,所述第1线圈是构成为所述第1端在内侧而所述第2端在外侧的螺旋状,且第1差动信号被输入到所述第1端。所述第2线圈具有第3端与第4端,所述第2线圈是构成为所述第3端在内侧而所述第4端在外侧的螺旋状,且与所述第1差动信号极性不同的第2差动信号被输入到所述第3端。此时优选的是,第1线圈的第2端与第2线圈的第4端是配置于轴线附近且以轴线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处。若如此般构成,则在第1线圈的第2端附近与第2线圈的第4端附近生成的电场以轴线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线圈与第2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的对称性。

而且,优选的是,将设于第1线圈外侧(最外侧的绕组)的第2端、与设于第2线圈的外侧(最外侧的绕组)的第4端予以开放,所述第2线圈以轴线为中心线而相对于第1线圈呈大致线对称地设置。由此,与在第1线圈的第2端连接有第2线圈的第4端的情况不同,在第1线圈的第2端与第2线圈的第4端,产生极性互不相同的电场,因此即使在外侧(最外侧的绕组)的端部即第1线圈的第2端及第2线圈的第4端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所述一个方案的供电装置中,优选的是,第1线圈、第2线圈及接地点被设于具有多个层的配线基板上。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作为具有多个层的配线基板的配线图案(pattern),而形成第1线圈、第2线圈及接地点。其结果,与由尺寸误差(零件偏差)相对较大且厚度相对较大的单个金属线(wire)来构成第1线圈、第2线圈及接地点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作为配线图案而形成的第1线圈及第2线圈的特性偏差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厚度变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配线基板包含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连接于外部的接地,且设于第1线圈的外侧。且配线基板包含:多个交叉部分,所述多个交叉部分是第1线圈与第2线圈从规定平面的垂直方向观察时彼此交叉的部分;以及连接线,设于配线基板的第1层及第2层中的至少一层,连接于接地点与接地端子。且优选的是,所述连接线是以轴线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围绕多个交叉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交叉部分的方式而形成。若如此般构成,则即使在配线基板的两层中设置第1线圈、第2线圈及接地点,并在第1线圈的外侧设置接地端子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从接地点产生的电场分布的对称性。其结果,能够抑制来自接地点的不必要的电场辐射,并且与配线基板不需要多于两层的层相应地,能够抑制配线基板的厚度增大。而且,通过在配线基板上设置接地端子,从而能够容易地连接接地端子与外部地。

所述第1线圈、第2线圈及接地点被设于配线基板的供电装置中,优选的是,配线基板包含:第1端子,连接于第1线圈及用以输出第1差动信号及第2差动信号的两个输出端中的其中一端,且设于第1线圈的外侧;第2端子,连接于第2线圈及两个输出端中的另一端,且设于第2线圈的外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除了在供电装置的远方,即使在供电装置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供电天线部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供电天线部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对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供电天线部的电场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供电天线部的电场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配线基板的第1层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配线基板的第2层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配线基板的第1层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配线基板的第2层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配线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供电天线部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配线基板的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差动电源部;

2、302、402、502、602:供电天线部;

3:匹配电路;

4、203:控制部;

11:差动放大电路;

11a:正侧输出端(输出端)/正极输出端;

11b:负侧输出端(输出端)/负极输出端;

11c:输入端;

12:电源部;

13:振荡器;

21、321、421:正极线圈(第1线圈);

21a、321a、421a:正极内侧端;

21b、321b、421b:正极外侧端;

21c、22c:绕组(最内侧的绕组);

21d、21f、22d、22f、323a、423a:连接线;

21e、22e:绕组(最外侧的绕组);

21g、22g:点;

22、322、422:负极线圈(第2线圈);

22a、322a、422a:负极内侧端;

22b、322b、422b:负极外侧端;

23、323、423:接地部;

100、300、400、500:供电装置;

200:受电装置;

201:受电天线部;

202:负载;

211:共振电容器;

212:受电线圈;

301、401、501、701:配线基板;

301a、401a:第1层(第1层、接地层);

301b、401b:第2层(第2层、线圈层);

303、403、503:孔洞;

304a~304d、404a~404d:交叉部分;

311、411:接地端子;

312、412:正极端子(第1端子);

313、413:负极端子(第2端子);

501a、701a:第3层;

510、710:电场屏蔽层;

A、A3、A4、A5、A6、A7、B:接地点;

A1、A2:卷绕中心;

C1、C2、C3、C5、C6、C7、C8、C9、C10:轴线;

G:接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构成为,针对配置在供电装置100附近的受电装置200,不在供电装置100与受电装置200之间设置配线及触点等,而使用磁共振方式(作为非接触供电装置、非触点供电装置或无线(wireless)供电装置)来供给电力。

(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2所示,在供电装置100中,设有差动电源部1与供电天线部2。

差动电源部1构成为具有正极输出端11a与负极输出端11b,且从正极输出端11a及负极输出端11b输出极性互不相同的差动信号。另外,正极输出端11a是权利要求书的“两个输出端的其中一端”的一例。而且,负极输出端11b是权利要求书的“两个输出端的另一端”的一例。

供电天线部2包含正极线圈21、负极线圈22及接地部23。另外,正极线圈21是权利要求书的“第1线圈”的一例。而且,负极线圈22是权利要求书的“第2线圈”的一例。

此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正极线圈21构成为,以正极内侧端21a配置于内侧且正极外侧端21b配置于外侧的方式而卷绕成螺旋状,且在平行于XY平面的面内卷绕呈大致平面状。作为一例,正极内侧端21a连接于正极输出端11a。并且正极外侧端21b被构成为开放状态亦可。另外,正极内侧端21a是权利要求书的“第1端”的一例。而且,正极外侧端21b是权利要求书的“第2端”的一例。

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负极线圈22是将通过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图3的标号A1)并且与正极线圈21大致平行(与Y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轴线C1作为中心线,相对于正极线圈21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卷绕。以负极内侧端22a配置于内侧且负极外侧端22b配置于外侧的方式进行卷绕。即,在使负极线圈22绕轴线C1旋转180度的情况下,与正极线圈21大致一致。而且,作为一例,负极线圈22构成为,负极内侧端22a连接于负极输出端11b。并且负极外侧端22b被构成为开放状态亦可。另外,负极内侧端22a是权利要求书的“第3端”的一例。而且,负极外侧端22b是权利要求书的“第4端”的一例。

并且,第1实施方式中,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接地点A是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外侧的绕组21e及绕组22e更内侧。优选的是,接地点A是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内侧的绕组21c及绕组22c更内侧。

(供电装置的各部的结构)

如图2所示,差动电源部1包含差动放大电路11、电源部12及振荡器13。

电源部12构成为,从外部商用电源(未图示)或电池(battery)部(未图示)获取电力。而且,电源部12构成为,将所获取的电力转换成具有基于控制部4的指令的电压值的电力。并且,电源部12构成为,将经转换的电力供给至差动放大电路11。

振荡器13构成为,生成规定频率(例如,6.78MHz)的交流信号。并且,振荡器13构成为,将所生成的交流信号输入至差动放大电路11的输入端11c。

差动放大电路11包含能够实现零电压开关的所谓的E级放大电路。并且,差动放大电路11构成为,使用来自电源部12的电力,对从振荡器13输入的交流信号进行放大,并作为差动信号而从正极输出端11a及负极输出端11b予以输出。

供电天线部2的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如图3所示,是彼此反绕地卷绕。由此,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在施加有差动信号(具有彼此相反的极性的电压)时,流动有朝相同的旋转方向流动的电流,因此能够产生具有相同极性的磁场(供电磁场)。并且,供电天线部2构成为,产生供电磁场,以将电力供给至受电装置200。此时,至少从远方观察,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抵消。

而且,在供电装置100中,如图2所示,设有匹配电路3及控制部4。

匹配电路3被设在差动电源部1与供电天线部2之间。并且,匹配电路3例如包含共振电容器等,且构成为对差动电源部1的阻抗(impedance)与供电天线部2的阻抗进行匹配。

控制部4构成为,对供电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4构成为进行下述控制,即,对电源部12的电压值进行变更,以将所需的供电电力供给至受电装置200。

(供电天线部的结构)

如图3所示,正极线圈21例如包含金属线,且在与XY平面上平行的平面上卷绕呈大致平面状。具体而言,正极线圈21从正极内侧端21a朝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Y2方向,将轴线C2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以具有矩形形状的方式来配线。并且,在正极线圈21与轴线C1相交的部分P1处,正极线圈21朝向与X方向交叉的外侧方向而配线,且从部分P1朝向箭头X2方向及箭头Y1方向,将轴线C2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以具有矩形形状的方式来配线。并且,在正极线圈21与轴线C1相交的部分P2处,朝向与X方向交叉的外侧方向配线,且从部分P2朝向箭头X1方向及箭头Y2方向,将轴线C2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以具有矩形形状的方式来配线。通过反复如此,正极线圈21将轴线C1与轴线C2相交的点作为卷绕中心A1而卷绕成螺旋状。

在正极线圈21的正极内侧端21a与正侧输出端11a之间设有连接线21d。连接线21d的一端连接于正极内侧端21a,并且朝向外侧(箭头Y1方向侧)配线。并且,连接线21d的另一端连接于正侧输出端11a。

此处,第1实施方式中,正极线圈21包含连接线21f,所述连接线21f将接地点A与正极线圈21最外侧(箭头X1方向侧)的绕组21e予以连接。从箭头Z1方向侧观察时(在俯视时),连接线21f是从接地点A沿着轴线C2而配线,并连接于点21g,所述点21g是正极线圈21的绕组21e的中心点,且是与绕组21e和轴线C2的交点对应的位置。

并且,负极线圈22是将轴线C1作为中心线,相对于正极线圈21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卷绕。而且,负极线圈22相对于正极线圈21而反绕地卷绕。此处,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是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大致相同的位置,且是轴线C1与轴线C2相交的点。并且,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在接地点A处连接。

并且,在负极线圈22的负极内侧端22a与负侧输出端11b之间设有连接线22d。连接线22d是配置在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与正极线圈21的连接线21d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处。

而且,负极线圈22包含连接线22f,所述连接线22f将接地点A与负极线圈22最外侧(箭头X2方向侧)的绕组22e予以连接。连接线22f是从接地点A朝向轴线C2而配线,并连接于点22g,所述点22g是负极线圈22的绕组22e的中心点,且是绕组22e与轴线C2的交点。并且,连接线22f及点22g分别配置在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与正极线圈21的连接线21f及点21g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处。

此处,第1实施方式中,接地点A是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外侧的绕组21e及绕组22e更内侧。优选的是,接地点A是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最内侧的绕组21c及绕组22c更内侧。而且,优选的是,接地点A被配置在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及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附近。更优选的是,接地点A被配置在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及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一致的位置处。另外,图3中图示了接地点A配置在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及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大致一致的位置处的情况。

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正极线圈21的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线圈22的负极外侧端22b是配置在轴线C1附近且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具体而言,正极外侧端21b是设于正极线圈21最外侧的绕组21e。而且,负极外侧端22b是设于负极线圈22最外侧的绕组22e。并且,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外侧端22b是以在轴线C1附近隔着轴线C1而彼此相向的方式来配置。并且,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外侧端22b并不连接于其他配线等而开放。

而且,正极外侧端21b相对于轴线C2而配置于箭头Y2方向侧,正极内侧端21a相对于轴线C2而配置于箭头Y1方向侧。而且,负极外侧端22b相对于轴线C2而配置于箭头Y2方向侧,负极内侧端22a相对于轴线C2而配置于箭头Y1方向侧。

(受电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来说明受电装置200的结构。

受电装置200例如包含智能手机(smartphone)。并且,在受电装置200中设有受电天线部201、负载202及控制部203。

受电天线部201包含共振电容器211及受电线圈212,受电天线部201构成为,通过使受电线圈212与供电天线部2磁场耦合,从而从供电装置100受电。

负载202例如是作为为了发挥受电装置200的各种功能(例如作为智能手机的功能)而消耗电力的电路或电池部而构成。

控制部203构成为,对受电装置20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供电天线部的电场分布的比较)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供电天线部2(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与)所生成的电场分布、与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线圈所生成的电场分布的比较进行说明。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线圈结构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线圈外形与电场分布的图。所述供电装置中设有正极线圈与负极线圈,且以轴线C3为中心线而呈线对称地卷绕。而且,正极线圈与负极线圈是彼此反绕地卷绕。而且,所述供电装置中,在正极线圈或负极线圈最外侧的绕组中设有接地点B。接地点B被设于所述供电装置的箭头Y1方向侧且轴线C3上。

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电场分布是如图5所示,在沿着包含接地点B的X方向的线C4上,以接地点B为中心点而呈点对称地生成。即,从接地点B朝向箭头X1,从0开始逐渐达到e0,另一方面,从接地点B朝向箭头X2,从0开始逐渐达到-e0。此时,在所述部分,电场的辐射得到抑制。

而且,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箭头X1方向侧的电场分布并非呈点对称,而是以从箭头Y1方向侧朝向箭头Y2方向侧逐渐变大的方式(以从e0变化至e0+e1的方式)而生成。此时,在供电装置附近(存在线圈的电场分布的影响的范围内),电场未抵消而会产生电场的辐射。

并且,比较例的供电装置的箭头X2方向侧的电场分布并非呈点对称,而是以从箭头Y1方向侧朝向箭头Y2方向侧逐渐变大的方式(以从-e0变化至-e0+e1的方式)而生成。此时,电场也未抵消而会产生电场辐射。

因此,比较例的供电装置中,在供电装置附近,电场未抵消而会产生电场辐射。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电场分布是在X方向上,以接地点A为中心点而呈点对称地生成。即,从接地点A朝向箭头X1,从0逐渐达到e0,另一方面,从接地点A朝向箭头X2,从0逐渐达到-e0。此时,电场的辐射得到抑制。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箭头X1方向侧的电场分布是在Y方向上,以点21g为中心点而呈点对称地生成。即,从点21g朝向箭头Y1,从e0逐渐达到e0-e2,另一方面,从点21g朝向箭头Y2,从e0逐渐达到e0+e2。此时,即使在供电装置100附近(存在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电场分布的影响的范围(例如配置受电装置200的范围),电场的辐射也得到抑制。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箭头X2方向侧的电场分布是在Y方向上,以点22g为中心点而呈点对称地生成。即,从点22g朝向箭头Y1,从-e0逐渐达到-e0-e2,另一方面,从点22g朝向箭头Y2,从-e0逐渐达到-e0+e2。此时,即使在供电装置100附近,电场的辐射也得到抑制。

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中,即使在供电装置100附近,电场也抵消,电场的辐射也得到抑制。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电场分布是以接地点A为中心点而呈点对称地生成。由此,在对供电装置100的电场分布进行平均(合计)的情况下大致为0,电场的辐射得到抑制。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中,正极外侧端21b的电场(电位)为e3,负极外侧端22b的电场(电位)为-e3。即,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外侧端22b为极性互不相同的电位。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接地点A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外侧的绕组21e及绕组22e更内侧。优选的是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内侧的绕组21c及绕组22c更内侧。由此,由于能够以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最内侧的绕组21c及绕组22c更内侧的接地点A为中心而形成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因此与接地点A被设在比正极线圈21最外侧的绕组21e更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接近点对称(进一步提高对称性)。其结果,除了在供电装置100的远方,即使在供电装置100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而且,将设于正极线圈21最外侧的绕组21e中的正极外侧端21b、与设于负极线圈22最外侧的绕组22e中的负极外侧端22b予以开放,所述负极线圈22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相对于正极线圈21呈大致线对称地设置。由此,与在正极线圈21的正极外侧端21b连接有负极线圈22的负极外侧端22b的情况不同,在正极线圈21的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线圈22的负极外侧端22b,产生极性互不相同的电场(e3与-e3),因此即使在正极外侧端21b及负极外侧端22b附近,也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接地点A配置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附近。由此,能够使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更接近点对称(进一步提高对称性),因此能够在供电装置100附近进一步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接地点A配置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且将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以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呈大致点对称的方式而设。由此,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呈大致点对称,因此能够在供电装置100附近进一步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而且,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正极线圈21的正极外侧端21b与负极线圈22的负极外侧端22b配置于轴线C1附近且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处。由此,在正极线圈21的正极外侧端21b附近与负极线圈22的负极外侧端22b附近生成的电场以轴线C1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正极线圈21与负极线圈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的对称性。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8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的结构。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中,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被设于具有多个层(两层)的配线基板301上。另外,对于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结构)

如图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包含供电天线部302,供电天线部302包含配线基板301。

此处,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配线基板301具有多个层(例如两层)。具体而言,配线基板301具有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并且,配线基板301构成为,在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与第2层301b上,分别通过导体来形成图案,从而形成配线图案。例如,第1层301a与第2层301b是作为配线基板301的表面侧及背面侧而构成。另外,第1层301a是权利要求书的“第1层”的一例。而且,第2层301b是权利要求书的“第2层”的一例。

并且,第2实施方式中,在配线基板301上,设有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并且,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是分别遍及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而设。

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8所示,在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设有负极线圈322与接地部323。而且,在配线基板301的第2层301b,设有正极线圈321。并且,在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上,设有多个(23个)孔洞303。由此,配线基板301以下述方式设有配线图案,即: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以彼此不在同一层上交叉的方式,经由孔洞303而部分(例如图8的部分P3及部分P4等)迂回至另一侧的层。

并且,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是以将轴线C5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卷绕的方式,分别形成于配线基板301。

而且,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同样地,将接地点A3配置在与正极线圈321的卷绕中心及负极线圈322的卷绕中心大致一致的位置(轴线C5与轴线C6的交点)。而且,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同样地,以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呈大致点对称的方式而设。

此处,第2实施方式中,配线基板301包含:交叉部分304a~304d,所述交叉部分304a~304d是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从箭头Z1方向侧观察时彼此交叉的部分;接地端子311,连接于接地(ground)G,且设于正极线圈321的外侧;以及连接线323a,设于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连接于接地点A3与接地端子311,且以将轴线C5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围绕交叉部分304a~304d中的交叉部分304c及交叉部分304d的方式而形成。

具体而言,在第1层301a上,在负极线圈322(正极线圈321)外侧且箭头Y1方向侧的端部附近,设有接地端子311、正极端子312及负极端子313。接地端子311连接于接地G(被接地)。正极端子312连接于正侧输出端11a。负极端子313连接于负侧输出端11b。

正极线圈321的正极内侧端321a连接于正极端子312。负极线圈322的负极内侧端322a连接于负极端子312。并且,接地点A3经由连接线323a而连接于接地端子311。

而且,第1层301a的负极线圈322的与轴线C5相交的部分(交叉部分304a~304d)和第2层301b的正极线圈321的与轴线C5相交的部分(交叉部分304c~304d)从箭头Z1方向侧观察时彼此交叉。并且,连接线323a是以下述方式来配线,即,如图7所示,以轴线C5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且以具有矩形形状的方式围绕交叉部分304c及交叉部分304d。

另外,正极线圈321的正极外侧端321b及负极线圈322的负极外侧端322b均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的正极外侧端21b及负极外侧端22b同样为开放。

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设于具有多个层(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的配线基板301。由此,能够作为具有多个层(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的配线基板301的配线图案,而形成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其结果,与由尺寸误差(零件偏差)相对较大且厚度相对较大的单个金属线来构成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作为配线图案而形成的正极线圈321及负极线圈322的特性偏差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厚度变大。

而且,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正极线圈321及负极线圈322遍及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而设。而且,在配线基板301上设置:交叉部分304a~304d,所述交叉部分304a~304d是正极线圈321与负极线圈322从箭头Z1方向侧观察时彼此交叉的部分;接地端子311,连接于接地G,且设于正极线圈321的外侧;以及连接线323a,设于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连接于接地点A3与接地端子311,且以将轴线C5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围绕交叉部分304a~304d中的交叉部分304c及交叉部分304d的方式而形成。由此,即使在配线基板301的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中设置正极线圈321、负极线圈322及接地部323,并在正极线圈321的外侧设置接地端子311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从接地部323产生的电场分布的对称性。其结果,能够抑制来自接地部323的不必要的电场辐射,并且与配线基板301不需要多于两层(第1层301a及第2层301b)的层相应地,能够抑制配线基板301的厚度增大。而且,通过在配线基板301上设置接地端子311,从而能够容易地连接接地端子311与接地G。

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的其他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及图10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的结构。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中,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被设于作为同一层的第2层401b,且接地部423被设于第1层401a。另外,对于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或所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结构)

如图9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包含供电天线部402,供电天线部402包含配线基板401。

配线基板401具有第1层401a与第2层401b多个层(例如两层)。另外,第1层401a是权利要求书的“接地层”的一例。而且,第2层401b是权利要求书的“线圈层”的一例。

此处,第3实施方式中,配线基板401包含:正极端子412,连接于正极线圈421的正极内侧端421a及正侧输出端11a,且设于正极线圈421的外侧;负极端子413,连接于负极线圈422的负极内侧端422a及负侧输出端11b,且设于负极线圈422的外侧;以及接地端子411,连接于接地点A4(接地部423)及接地G,且设于正极线圈421的外侧。而且,配线基板401构成为,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被设于作为同一层的第2层401b,接地部423被设于第1层401a。另外,正极端子412是权利要求书的“第1端子”的一例。而且,负极端子413是权利要求书的“第2端子”的一例。

具体而言,在配线基板401的第1层401a设有接地部423。而且,在配线基板401的第2层401b设有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并且,在第1层401a及第2层401b设有多个(12个)孔洞403。由此,以下述方式来设置配线图案,即,配线基板401的正极线圈421以不与负极线圈422在同一层上交叉的方式,经由孔洞403而部分迂回至第1层401a的层。

并且,正极线圈421与负极线圈422是以将轴线C7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卷绕的方式,形成于配线基板401的第2层401b。

而且,正极线圈421与负极线圈42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同样地,将接地点A4配置在与正极线圈421的卷绕中心及负极线圈422的卷绕中心(轴线C7与轴线C8的交点)大致一致的位置。而且,正极线圈421与负极线圈42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100同样地,以正极线圈421与负极线圈422所生成的电场分布呈大致点对称的方式而设。

而且,连接线423a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线323a同样地,以将轴线C7作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围绕交叉部分404a~404d中的交叉部分404c及交叉部分404d的方式而形成。

而且,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配线基板401上设置:正极端子412,连接于正极线圈421的正极内侧端421a及正侧输出端11a,且设于正极线圈421的外侧;负极端子413,连接于负极线圈422的负极内侧端422a及负侧输出端11b,且设于负极线圈422的外侧;以及接地端子411,连接于接地点A4(接地部423)及接地G,且设于正极线圈421的外侧。而且,使配线基板401构成为,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设于作为同一层的第2层401b,并且接地部423设于第1层401a。由此,与正极线圈421或负极线圈422和接地点A4被设于同一层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孔洞数量的增大,所述孔洞是为了将用于连接接地点A4与接地端子411的连接线423a迂回至其他层以免与正极线圈421或负极线圈422在同一层上重合而设。其结果,能够抑制因孔洞403数量的增大造成的配线基板401的制造工时的增大。另外,在如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300那样,设于不同的层,且接地点A3被设于设有正极线圈321及负极线圈322的层中任一层的情况下,孔洞303的数量为23个,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中,孔洞403的数量为12个,孔洞数量的增大得到抑制。

而且,第3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400的其他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500的结构。在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500中设有电场屏蔽层510。另外,对于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500包含供电天线部502。在供电天线部502中设有配线基板501。

此处,第4实施方式中,配线基板501包含电场屏蔽层510(第3层501a),所述电场屏蔽层510(第3层501a)连接于接地点A5,且以轴线C9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形成。而且,电场屏蔽层510也以轴线C10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形成。即,电场屏蔽层510是以轴线C9与轴线C10的交点即接地点A5为中心点而呈大致点对称地形成。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配线基板501中设有第1层401a、第2层401b及第3层501a。另外,第3层既可设于第2层的箭头Z2方向侧,也可设于第1层的箭头Z1方向侧。第3层也可设于第1层与第2层之间。

并且,电场屏蔽层510是作为第3层501a的导体的图案而形成,具有对电场进行静电屏蔽的功能。并且,在配线基板501的接地点A5处设有孔洞503,孔洞503以将接地点A5与电场屏蔽层510予以连接的方式而构成。

而且,从箭头Z1方向侧观察时,电场屏蔽层510是以覆盖设于第1层401a的连接部423和设于第2层401b的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的方式而设。具体而言,电场屏蔽层510形成为,与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的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一致地具有两个U字形状。

而且,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500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配线基板501中设有电场屏蔽层510(第3层501a),所述电场屏蔽层510(第3层501a)连接于接地点A5,且以轴线C9为中心线而呈大致线对称地形成。由此,借助具有对称性的电场屏蔽层510,能够屏蔽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所生成的电场,因此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不必要的电场辐射的产生。

而且,第4实施方式的供电装置500的其他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100同样。

[变形例]

另外,应当认为,此次揭示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而非限制者。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而非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示,进而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使用智能手机来作为受电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受电装置,也可使用电动汽车等运输设备。此时,供电装置也可构成为用于运输设备的供电站(station)。

而且,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构成为将接地点设在比正极线圈及负极线圈最内侧的绕组更内侧的示例(参照图3),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接地点设在比正极线圈及负极线圈最内侧的绕组更外侧且比正极线圈及负极线圈最外侧的绕组更内侧。

而且,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将接地点设于正极线圈的卷绕中心及负极线圈的卷绕中心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图12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供电天线部602那样,将接地点A6设于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及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以外的位置。

此处,在第1变形例的供电天线部602中,如图12所示,设有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并且,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接地点A6被设于正极线圈21最内侧的绕组21c中,且比正极线圈21的卷绕中心A1及负极线圈22的卷绕中心A2靠箭头Y1方向侧。此时,供电天线部602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对称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正极线圈21及负极线圈22的电场辐射。

而且,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使电场屏蔽层以具有两个U字形状的方式而构成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图13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配线基板701那样,使电场屏蔽层710以具有梳齿形状的方式而构成。

此处,在第2变形例的配线基板701中,如图13所示,设有第1层401a、第2层401b及第3层701a。在第3层701a设有电场屏蔽层710。电场屏蔽层710连接于接地点A7,并且以将接地点A7作为中心点而具有点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且,电场屏蔽层710是以沿着第1层401a的正极线圈421与第2层401b的负极线圈422的配线图案而具有梳齿形状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场屏蔽层710构成为,对来自正极线圈421及负极线圈422的电场辐射进行屏蔽。

而且,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使正极线圈及负极线圈以具有矩形形状的方式而构成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正极线圈及负极线圈以具有圆形形状的方式而构成。

而且,所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使配线基板以具有两个层或三个层的方式而构成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配线基板以具有四个以上的层的方式而构成。

而且,所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将配线基板设成平面状(XY平面)的示例,但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对配线基板使用可挠性基板,从而使配线基板相对于Z方向可变形地构成。即,即使在对配线基板使用可挠性基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对称性相对较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