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7595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充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越频繁地使用手机,也带来更方便、及时的充电要求。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多采用通过线缆与手机充电接口直接连通的方式充电,这带来的不便是:每次充电用户都需要将充电器线缆接头与手机接口进行拔插,一旦用户需要携带手机多次离场,那么充电过程中频繁地插接接口将变得令人烦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让用户在手机充电时,更便捷地将充电器与手机进行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充电器,包括:手机接受端、电能供给端;

所述手机接受端包括:外壳、公头端子、第一线缆、第一磁吸件和第一触点;所述外壳与手机外表面贴合,用于固定手机;所述外壳上设有触点开口;

所述公头端子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当手机与所述外壳固定时,所述公头端子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内;所述公头端子通过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触点设有阴极和阳极,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触点开口处并与所述外壳固定;

所述第一磁吸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所述电能供给端设有手机接触面,和固定于所述手机接触面上的第二磁吸件、第二触点;所述手机接触面用于放置所述外壳;

所述第二触点设有与所述第一触点匹配的阴极和阳极,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正对时,所述第二磁吸件位于所述第一磁吸件附近或者正对;

所述电能供给端还设有自带电源,或外部电源的接入口,所述电能供给端通过所述第二触点向所述第一触点供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触点的阴极和阳极为一组同心圆,材质为非磁吸类金属,阴极和阳极之间设有间隙或绝缘材料;所述第二触点的阴极和阳极均为金属探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金属探针的伸缩行程为1~3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触点凹陷于所述触点开口内;所述手机接触面设有可卡入所述触点开口的凸台,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凸台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吸件为环形钢片,所述第二磁吸件为环形磁铁。

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吸件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触点的中心附近,或者重合;所述第二磁吸件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触点的中心附近,或者重合。

优选的, 所述电能供给端还包括:手机支架、第二线缆、车载充电器;所述手机接触面、第二磁吸件、第二触点均位于所述手机支架上;所述手机支架通过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车载充电器电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手机支架底部设有卡夹,用于和汽车出风口栅格卡接。

该手机充电器为避免充电时频繁拔插接口,将公头端子通过外壳与手机固定成整体,而且能让用户携带离场,只有当需要充电时,将带手机的外壳放置在电能供给端上,使触点相互接触,即可开始充电,显著地简化了充电操作。

而且,该手机充电器所设有的支架能有效应用于车内环境中,使用户仅单手操作即可快速完成手机的固定与充电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驾驶时注意力分散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一种实施例外壳3a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外壳3a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外壳3a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一种实施例电能供给端2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电能供给端2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一种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二种实施例外壳3a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外壳3a的左视图。

图9是图7中外壳3a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二种实施例中手机支架11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第二种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手机充电器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手机接受端1、电能供给端2。

手机接受端1包括:外壳3a、公头端子4、第一线缆5、第一磁吸件6a和第一触点7a。

外壳3a与手机外表面贴合,用于固定手机,贴合的方式可以为包裹式,也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采用胶粘时外壳3a的外形为平板状。外壳3a上设有触点开口8。

公头端子4固定在外壳3a上,当手机与外壳3a固定时,公头端子4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内。公头端子4通过第一线缆5与第一触点7a电连接。第一线缆5可以用金属板代替。

第一触点7a设有阴极和阳极,第一触点7a位于触点开口8处并与外壳3固定。

第一磁吸件6a固定在外壳3上。

手机接收端1的作用是将公头端子4通过外壳3与手机固定成整体,原本在线缆充电中起到开关作用的公头端子4现在始终与手机保持固定。而开关的功能则交由触点来实现。

电能供给端2设有手机接触面3b,和固定于手机接触面3b上的第二磁吸件6b、第二触点7b;手机接触面3b用于放置外壳3a。

第二触点7b设有与第一触点7a匹配的阴极和阳极,第二触点7b与第一触点7a正对时,第二磁吸件6b位于第一磁吸件6a附近或者正对。

电能供给端还设有自带电源9,通过第二触点7b向第一触点7a供电。可以变换的方案是,电能供给端设有外部电源的接入口,以代替自带电源。

电能供给端2的作用是:作为充电电路开关的另一部分、提供放置手机的平台、提供电源。

使用方法为:先将手机与外壳3固定,公头端子4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将外壳3放置在电能供给端2的手机接触面3b上,使第一触点7a与第二触点7b接触;适度旋转外壳3,使第二触点7b与第一触点7a大体重合,实现固定并充电。需要使用手机时,连同外壳3与手机一起取走,使用完后放置原位,即可继续保持充电。

图7至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适用于车内环境,其包括:手机接受端1、电能供给端2。

手机接受端1包括:外壳3a、公头端子4、第一线缆5、第一磁吸件6a和第一触点7a。

外壳3a与手机外表面贴合,用于固定手机,贴合的方式可以为包裹式,也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采用胶粘时外壳3a的外形为平板状。外壳3a上设有触点开口8。

公头端子4固定在外壳3a上,当手机与外壳3a固定时,公头端子4插入手机充电接口内。公头端子4通过第一线缆5与第一触点7a电连接。第一线缆5可以用金属板代替。

第一触点7a位于触点开口8处,且相对触点开口8凹陷。第一触点7a同时与外壳3相对固定。第一触点7a设有一组同心圆的阴极和阳极,材质为非磁吸类金属,阴极和阳极之间设有间隙或绝缘材料。

第一磁吸件6a为环形钢片,其中心与第一触点7a的中心重合,并固定在外壳3上。

手机接收端1的作用是将公头端子4通过外壳3与手机固定成整体,原本在线缆充电中起到开关作用的公头端子4现在始终与手机保持固定。而开关的功能则交由触点来实现。

电能供给端2包括:手机支架11、第二线缆12、车载充电器,手机支架11通过第二线缆12与车载充电器电连接。为了方便在车内环境使用手机支架11,其底部设有卡夹13,用于和汽车出风口栅格卡接。

手机支架11上设有手机接触面3b,手机接触面3b上设有可卡入触点开口8的凸台14和第二磁吸件6b,手机接触面3b用于放置外壳3a。设置凸台14的目的是,引导用户将外壳3a准确地与手机接触面3b对位,手感更好。

第二触点7b固定在凸台14上,其设有与第一触点7a匹配的阴极和阳极,且为金属探针10。金属探针10的弹性伸缩行程为1~3mm,当外壳3a接入电能供给端2充电时,金属探针10处于压缩状态。采用同心圆触点与金属探针触点组合的优点是:触点之间无需精确对齐,无论如何旋转外壳3a,均可以将第一触点7a与第二触点7b对齐。另外,金属探针10具有一定伸缩行程可以保证在颠簸行驶状态下,持续与第一触点7a接触。

第二磁吸件6b为环形磁铁,其中心与第二触点7b的中心重合。磁吸件中心与触点中心接近或重合具有的优点是:只要用户将外壳3a的触点开口8准确卡入凸台14、触点间接触后,磁吸件之间也将对齐,实现手机固定,而无需旋转手机位置。

使用方法为:先将手机与外壳3固定,公头端子4插入手机充电接口;然后将手机支架11卡接在汽车空调出风口上,通过第二线缆12与车载充电器连接来为其供电;将外壳3放置在支架11上,触点开口8卡入凸台14,使第一触点7a与第二触点7b接触,实现充电,此时两磁吸件相互吸引,将手机固定。需要使用手机时,连同外壳3与手机一起取走,使用完后放置原位,即可继续保持充电。

该手机充电器为避免充电时频繁拔插接口,将公头端子通过外壳与手机固定成整体,而且能携带离场,只有当需要充电时,将带手机的外壳放置在电能供给端上,使触点相互接触,即可开始充电,显著地简化了充电操作。

而且,该手机充电器所设有的支架能有效应用于车内环境中,使用户仅单手操作即可快速完成手机的固定与充电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驾驶时注意力分散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