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智能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258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配电技术,特别是一种一体化智能配电箱。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一体化配电箱的结构基本上都是一个立方形的柜体,在柜体内有一组或多组配电设备。当配电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容易烧坏电子器件,造成跳闸或停电,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散热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智能配电箱。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体化智能配电箱,包含有,

箱体,其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顶壁及底壁,所述前侧壁、所述后侧壁、所述左侧壁、所述右侧壁、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箱体容置空间,所述箱体容置空间系上小下大的锥台结构,所述前侧壁上有前通风口,所述后侧壁上有后通风口,所述前通风口与所述后通风口系相对设置,所述顶壁上有顶通风口;

配电设备,其处于所述箱体容置空间内;

前密封门,其枢接于所述前侧壁上,所述前密封门系用以密封所述前通风口;以及,

后密封门,其枢接于所述后侧壁上,所述后密封门系用以密封所述后通风口。

作为一体化智能配电箱的优选方案,所述前通风口系前小后大的锥形结构,所述后通风口系前大后小的锥形结构。

作为一体化智能配电箱的优选方案,所述顶通风口系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

作为一体化智能配电箱的优选方案,所述顶通风口内有排风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散热性能,保证配电设备能够长时间地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1.箱体 2.前密封门 3.后密封门 10.箱体容置空间

11.顶壁 12.底壁 13.前侧壁 110.顶通风口

130.前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中所示的是一体化智能配电箱。其主要由箱体、配电设备、前密封门及后密封门组成。

所述箱体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顶壁及底壁。所述前侧壁、所述后侧壁、所述左侧壁、所述右侧壁、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共同围成箱体容置空间。所述箱体容置空间系上小下大的锥台结构。所述箱体容置空间内有温度感测警报器。所述前侧壁上有前通风口,所述前通风口系前小后大的锥形结构,所述后侧壁上有后通风口,所述后通风口系前大后小的锥形结构。所述前通风口与所述后通风口系相对设置,所述顶壁上有顶通风口。所述顶通风口系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所述顶通风口内有排风扇。

所述配电设备处于所述箱体容置空间内。

所述前密封门枢接于所述前侧壁上。所述前密封门系用以密封所述前通风口;以及,

所述后密封门枢接于所述后侧壁上。所述后密封门系用以密封所述后通风口。

当所述配电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藉由所述箱体容置空间的设计,类似于烟囱原理,热量会加速地从所述顶通风口自动排出。若在此过程中,同时开启所述排风扇,效果会更为明显。又,若所述箱体容置空间内温度超过预设值,所述温度感测警报器发出警报。此时,技术人员可以打开所述前密封门及所述后密封门,形成前后贯通,便于排热。加上所述前通风口与所述后通风口的结构设计,类似于烟囱原理,热量的排出速度较快。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