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41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启动控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机在启动时的启动电流通常是电机额定电流的4-7倍。由于电机直接启动产生的大电流,一方面必然会产生大热量,从而导致电机的烧毁或加速电机绝缘的老化,影响电机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大的启动电流也会造成电网电压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电网电压运行不稳定和供电安全。有鉴于此,电机软启动装置应运而生。电机软启动装置是一种集软启动、软停车、轻载节能和多功能保护于一体的电机控制装备,然而现有的软启动控制装置,稳定性差,控制效果差不能根据电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可根据电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控,控制效果好,且控制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包括变压器以及连接变压器的电路上的电机,所述变压器设置有4个输出接线端,且输出接线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连接输电总线,所述输电总线连接电阻组块,所述电阻组块连接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运行总线连接,所述运行总线上布置运行电机和电路电流监测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由4个并联的第一控制开关组成,且在变压器的4个输出接线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一控制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电阻组块由4个并联的电阻组成,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由4个并联的第二控制开关组成,且每个第二控制开关对应连接一个电阻组块的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第二开关模块、电路电流监测表与运行控制器线路连接,所述运行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运行电机上设置电机的运行监测器,所述运行监测器与运行控制器线路连接。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采用第一开关模块选择用于运行电机供电的变压器输出电压,通过连接电阻组块的第二开关模块调节连接运行电机的调节电阻,同时在电机上设置与运行控制器线路连接的电机运行监测器,且运行总线上的电路电流监测表与运行控制器线路连接,同时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与运行控制器连接,运行控制器根据电机运行监测器以及电路电流监测表的监测,控制第一开关模块和第二开关模块的控制开关的开闭,调节运行电机的电压以及连接电阻调节电路电流,可根据电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控,控制效果好,且控制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变压器;2、第一开关模块;3、第一控制开关;4、输电总线;5、电阻组块;6、第二开关模块;7、第二控制开关;8、运行电机;9、运行控制器;10、电路电流监测表;11、运行总线;12、运行监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变频电机软启动控制装置,包括变压器1以及连接变压器1的电路上的电机8,所述变压器1设置有4个输出接线端,且输出接线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2,所述第一开关模块2连接输电总线4,所述输电总线4连接电阻组块5,所述电阻组块5连接第二开关模块6,所述第二开关模块6与运行总线11连接,所述运行总线11上布置运行电机8和电路电流监测表10,所述第一开关模块2由4个并联的第一控制开关3组成,且在变压器1的4个输出接线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一控制开关3,所述电阻组块5由4个并联的电阻组成,所述第二开关模块6由4个并联的第二控制开关7组成,且每个第二控制开关7对应连接一个电阻组块5的电阻,所述第一开关模块2、第二开关模块6、电路电流监测表10与运行控制器9线路连接,所述运行控制器9为PLC控制器,所述运行电机8上设置电机的运行监测器12,所述运行监测器12与运行控制器9线路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采用第一开关模块2选择用于运行电机8供电的变压器1输出电压,通过连接电阻组块5的第二开关模块6调节连接运行电机8的调节电阻,同时在电机上设置与运行控制器9线路连接的电机运行监测器12,且运行总线11上的电路电流监测表10与运行控制器9线路连接,同时第一开关模块2和第二开关模块6与运行控制器9连接,运行控制器9根据电机运行监测器12以及电路电流监测表10的监测,控制第一开关模块2和第二开关模块6的控制开关的开闭,调节运行电机8的电压以及连接电阻调节电路电流,可根据电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控,控制效果好,且控制稳定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