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准同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7186阅读:1417来源:国知局
自动准同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准同期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电站进行同期合闸,需要满足的条件是:(1)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的电压偏差小于预设值;(2)发电机频率与系统频率的频率偏差小于预设值;(3)发电机电压相位与系统电压相位的相位偏差小于预设值;(4)发电机电压相序与系统电压相序的相序偏差小于预设值。这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产生非同期并列的严重后果。

传统的自动准同期系统,将自动准同期装置直接接入电压进行同期合闸,其稳定性取决于自动准同期装置的稳定性,一旦自动准同期装置出现故障,极有可能误发合闸指令,导致发电机非同期并列。非同期并列将对发电机和变压器及系统造成严重的冲击,机组将发出强烈的震动,使待并发电机绕组变形,扭弯绝缘崩裂,定子绕组并头套融化,甚至将绕组烧毁,即使当时没有损坏,也会造成严重的陷患。

因此,如何提高自动准同期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的自动准同期系统。

一种自动准同期系统,包括:自动准同期装置、同步检查继电器及同期合闸控制开关;所述自动准同期装置包括系统电压端子、待并电压端子及合闸输出接点;

所述系统电压端子接入系统侧电压,所述待并电压端子接入待并侧电压;所述合闸输出接点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同步检查继电器的常闭接点的一端;所述同步检查继电器的常闭接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同期合闸控制开关的一端;所述同期合闸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同步检查继电器的两个线圈分别接入系统侧电压及待并侧电压。

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在工作时,自动准同期装置判断系统侧电压与待并侧电压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在符合预设条件时合闸输出接点接通;同步检查继电器检查系统侧电压与待并侧电压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当同步检查继电器的检查结果为符合预设条件时,同步检查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接通。当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合闸输出接点及同步检查继电器的常闭接点均接通时,同期合闸控制开关闭合,从而使合闸开关闭合;合闸开关闭合可以使发电机输出的待并侧电压并入系统侧电压。由于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需要同时满足自动准同期装置的判断结果符合预设条件及同步检查继电器的检查结果符合预设条件,同期合闸控制开关才闭合,从而控制合闸开关闭合使发电机输出的待并侧电压并入系统侧电压。因此,该自动准同期系统可以提高自动准同期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自动准同期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的自动准同期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和”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动准同期系统,包括:自动准同期装置110、同步检查继电器130及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自动准同期装置110包括系统电压端子111、待并电压端子113及合闸输出接点115。

系统电压端子111接入系统侧电压,待并电压端子113接入待并侧电压;合闸输出接点115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连接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常闭接点131的一端;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常闭接点的另一端连接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的一端;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两个线圈133分别接入系统侧电压及待并侧电压。

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在工作时,自动准同期装置110判断系统侧电压与待并侧电压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在符合预设条件时合闸输出接点115接通;同步检查继电器130检查系统侧电压与待并侧电压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当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检查结果为符合预设条件时,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常闭接点131接通。当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合闸输出接点115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常闭接点131均接通时,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闭合,从而使合闸开关闭合;合闸开关闭合可以使发电机输出的待并侧电压并入系统侧电压。由于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需要同时满足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判断结果符合预设条件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检查结果符合预设条件,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才闭合,从而控制合闸开关闭合使发电机输出的待并侧电压并入系统侧电压。因此,该自动准同期系统可以提高自动准同期系统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中的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数量为1,如此,可以节约资源数量;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增加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数量,即同步检查继电器130可以为不少于两个。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数量为1。

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断路控制回路160;同期合闸控制开关150为同期合闸继电器;同期合闸继电器的常开接点接入断路控制回路160。

在本实施例中,由同期合闸继电器控制断路控制回路160的断开或闭合,当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判断结果符合预设条件且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检查结果符合预设条件,同期合闸继电器才控制断路控制回路160闭合,从而控制合闸开关200闭合使发电机输出的待并侧电压并入系统侧电压。

具体地,同期合闸继电器为有触点的电磁型继电器;其内部接线有两个线圈,分别接入同名相的系统侧电压和待并侧电压。两个线圈在铁芯中所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反,因此,铁芯中总磁通可以反应两端电压所产生的磁通之差,也就是反应两侧的电压差。两侧的电压的相位差、幅值差、频率差,都会在同期合闸继电器中产生磁通(电压)差。当差值小于整定值时,即符合预设条件时,同期合闸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接通,否则断开。同期合闸继电器价格便宜,安装方便,稳定性高,相当于在自动准同期装置110出现故障时给同期系统加了一道安全屏障。上述自动准同期系统保证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适用于各类中小型水利、火力及风力发电站。

进一步地,同期合闸继电器可以选用型号为RCL424024的继电器,例如,RCL424024//DC24V。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系统侧电压互感器120、待并侧电压互感器140、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及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一次侧与系统侧电压互感器120连接;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一次侧与待并侧电压互感器140连接;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二次侧接入系统电压端子111以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一个线圈;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二次侧接入待并电压端子113以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另一个线圈。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数量为1。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数量为1。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数量可以为不少于两个,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数量也可以为不少于两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准同期系统还包括电压投入开关190;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二次侧极性端经过电压投入开关190,与系统电压端子111的输入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一个线圈的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二次侧极性端经过电压投入开关190,与待并电压端子的输入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另一个线圈的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二次侧非极性端,与系统电压端子111的输出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一个线圈的非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二次侧非极性端,与待并电压端子的输出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另一个线圈的非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

进一步地,自动准同期系统还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图未示);电压投入开关190为电压投入继电器;电压投入继电器的线圈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输出端PLC_D0;电压投入继电器的一组常闭开关的一端,连接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的二次侧极性端;电压投入继电器的一组常闭开关的另一端,与系统电压端子111的输入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一个线圈的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电压投入继电器的另一组常闭开关的一端,连接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的二次侧极性端;电压投入继电器的另一组常闭开关的另一端,与待并电压端子的输入端及同步检查继电器130的另一个线圈的极性端的公共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无压合闸信号及合闸反馈信号均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输入。即自动准同期装置110还包括无压合闸接点及合闸反馈接点,无压合闸接点及合闸反馈接点均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系统侧隔离变压器170及待并侧隔离变压器180可选用型号为R-50的变压器,例如,R-50(100V/100V,50VA)。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升压输出端、降压输出端、加速输出端、减速输出端分别与励磁系统的升压端子、励磁系统的降压端子、调速系统的加速端子、调速系统的减速端子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步检查继电器130可选用型号为DT-1/200的继电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准同期装置110的可选用型号为DZZB-5的继电器。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个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