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板温差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4911阅读:9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领域,尤其是一种根据塞贝克效应发电原理,有效提高晶体硅组件发电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晶体硅光伏组件温差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温差发电由N、P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热电材料经过导电性好的导流片串联而成,当热端加热时,使器件的两端建立起温差,正负电荷都流向冷端,形成温差发电器。一般商业热电器件含有18组-128组这样重复排列的热电单元,通过串联或并联来达到所需要的功率。温差发电是以塞贝克效应为基础的,它具有其他发电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没有噪声;可以利用太阳能、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等热源;能适应任何特殊气候的地区使用。

现有光伏发电板分晶体硅组件和非晶体硅组件,市场上大多采用晶体硅彻片封装成片状的光伏发电板。目前,晶体硅组件得到普及应用,建立了大面积的光伏电站,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板的效率尤其重要;基于晶体硅组件发电特性,晶体硅组件在零摄氏度左右发电效率最高,而当晶体硅组件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电能的同时,还会聚集大量的热量于晶体硅组件上,随着温度的上升,其发电效率逐渐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就是现有晶体硅组件封装的光伏发电板随温度上升,效率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根据塞贝克效应发电原理,有效提高晶体硅组件发电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光伏发电板温差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发电板温差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电装置安装在光伏发电板背面,包括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金属片以及正负接线端,金属片为两片,上下平行设置,N型半导体与P型半导体交错设置在两片金属片之间,其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上、下金属片连接;正负接线端固定在其中一片金属片上。

所述的光伏组件还包括有陶瓷外壳,陶瓷外壳包裹在两片金属片外部,组件通过陶瓷外壳固定在光伏板背面,陶瓷外壳上还设置有两个孔洞,孔洞位置与正负接线端位置匹配,发电装置通过陶瓷外壳固定在光伏发电板背面,导线穿过孔洞与正负接线端连接。

光伏发电板正面朝向太阳光,晶体硅组件在光伏效应的作用下就会发出电能,同时光伏发电板背对太阳光一面就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该热能会被紧贴的陶瓷外壳吸收形成热端,紧贴陶瓷外壳的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一端吸收到热能,而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另一端没吸收到热能则是冷端,在该条件下P型半导体正电荷流向冷端,N型半导体负电荷也流向冷端,通过正负接线端利用导线引出并接上负载后,即可形成了完整的发电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发电板温差发电装置,设计科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温差,根据塞贝克效应来发电,不仅有效地带走晶体硅组件上的热量,起到发电的同时还达到散热的效果,有效降低光伏发电板的温度,不但提高晶体硅组件发电效率,还能有效补充晶体硅组件在单位面积内的发电量,太阳能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N型半导体1,P型半导体2,金属片3,正负接线端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光伏发电板温差发电装置,安装在光伏发电板背面,包括N型半导体1、P型半导体2、金属片3以及正负接线端4,金属片3为两片,上下平行设置,N型半导体1与P型半导体2交错设置在两片金属片3之间,其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上、下金属片3连接;正负接线端4固定在其中一片金属片3上。光伏组件还包括有陶瓷外壳,陶瓷外壳包裹在两片金属片3外部,组件通过陶瓷外壳固定在光伏板背面,陶瓷外壳上还设置有两个孔洞,孔洞位置与正负接线端4位置匹配,发电装置通过陶瓷外壳固定在光伏发电板背面,导线穿过孔洞与正负接线端4连接。

光伏发电板正面朝向太阳光,晶体硅组件在光伏效应的作用下就会发出电能,同时光伏发电板背对太阳光一面就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该热能会被紧贴的陶瓷外壳吸收形成热端,紧贴陶瓷外壳的P型半导体2、N型半导体1一端吸收到热能,而P型半导体2、N型半导体1另一端没吸收到热能则是冷端,在该条件下P型半导体2正电荷流向冷端,N型半导体1负电荷也流向冷端,通过正负接线端4利用导线引出并接上负载后,即可形成了完整的发电回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