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282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涉及到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电机的通电工作或者产生负载后,均会发热。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永磁同步电机后主轴需配以编码器作为启动跟位置反馈装置,不能像交流感应电机那样在后轴加主轴风叶,因此小功率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散热并不理想,影响了功率输出。如果需要加强散热,要在其外部加一台风扇电机,这样既大大增加了体积又需要能耗,其散热效果的不理想,对电机的整体寿命都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电机散热效果好又不影响编码器装置的安装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

为此,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包括电机主体部分、散热部分和编码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部分的壳体上设有上设有进风用的若干第一导流槽,在所述电机主体部分的壳体上设有出风用的若干第二导流槽,在所述编码器部分的壳体内设有带通风口的隔离板,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所述隔离板上,所述隔离板与所述电机主体部分的壳体之间形成一个腔室,在电机的主轴上固定有风叶,所述风叶容纳于所述腔室中,所述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分别沿轴向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截面为“z”字形结构。

所述编码器部分的壳体、散热部分的壳体和电机主体部分的壳体为一体式的壳体结构。

本发明的这种散热机构,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解决了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后部安装编码器传感器不能安装轴向风叶散热的装置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功率输出等级和整体运行效率和整体运行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有关细节;

图1本发明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2本发明图1沿a-a剖视图;

图中,标号5为电机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这种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包括电机主体部分2、散热部分4和编码器部分6,所述编码器部分6的壳体上设有进风用的若干第一导流槽7,在所述电机主体部分2的壳体上设有出风用的若干第二导流槽3,在所述编码器部分6的壳体内设有带通风口9的隔离板10,所述编码器8安装在所述隔离板10上,所述隔离板10与所述电机主体部分2的壳体之间形成一个腔室11,在电机的主轴1上固定有风叶12,所述风叶12容纳于所述腔室11中,所述第一导流槽7和第二导流槽3分别沿轴向平行设置。其中,所述编码器部分6的壳体与电机主体部分2以及散热部分的壳体为一体式的壳体结构,便于壳体的一体加工。为了防止大颗粒物质进入第一导流槽7,因而,将第一导流槽7的截面设置成“z”字型结构的进风口。本实施例中,其隔离板10既起到轴向风向的导流作用,又作为编码器8安装的支架,使得其结构更加紧凑。电机运行时,由于风叶12安装在电机主轴1上,便跟着转动,风叶12在腔室11产生从中间吸入向四周排出的气流,空气从第一导流槽7进入,从隔离板10上的通风口9进入腔室11,经过腔室11内风叶12的离心导流作用,气流经轴向形成平行于电机散热筋的气流,从第二导流槽3排出,最大程度的提高气流流过散热体的面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散热机构,包括电机主体部分、散热部分和编码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部分的壳体上设有上设有进风用的若干第一导流槽,在所述电机主体部分的壳体上设有出风用的若干第二导流槽,在所述编码器部分的壳体内设有带通风口的隔离板,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所述隔离板上,所述隔离板与所述电机主体部分的壳体之间形成一个腔室,在电机的主轴上固定有风叶,所述风叶容纳于所述腔室中,所述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分别沿轴向平行设置。本发明解决了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后部安装编码器传感器不能安装轴向风叶散热的装置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功率输出等级和整体运行效率和整体运行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安维杰;刘时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时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10
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