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3302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是采用“开关模式”或“线性模式”对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开关模式”是指充电器提供恒定的电流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并在充电的过程中交替的进行充电和停止充电的动作,以防止元器件过热;“线性模式”则是指充电器在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所持续提供的充电电流会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电池电压的上升而线性的减小。其中,“线性模式”一般包括依次进行的预充电、恒流(constantcurrent)充电及恒压(constantvoltage)充电等阶段,即在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根据当前检测到的电池电压来确定对电池进行相应阶段的充电操作。

由于“线性模式”具有输出电压质量高、纹波小、不需要使用电感元件等优点,使得其在低压充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采用“线性模式”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即线性充电)的过程中,于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由于充电电流较大,会使得充电电路中的电路元件(如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junctiontransistor,简称bjt)和/或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简称mos)和/或感测电阻rsense等)的温升过快、过高,即会使得充电元件过热,且有大量的功耗损失在充电路径上,进而会给产品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的同时大大降低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可在基于采用“线性模式”对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或消费电子设备)进行恒流充电的前期过程中(即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处于恒流充电阶段内的起始预设时间段内时),和/或通过结合电池容量来设置进行调解充电的电压节点,并在电池电压达到电压节点之前采用相对较低的电流进行充电,进而来克服在电池电压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充电电流过大而造成的充电电路中一些阻件(如bjt和/或mos管和/或感测电阻rsense等)过热而导致的充电效率低下等缺陷。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可应用于所述电池的线性充电模式下,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并确定所述电池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所述电池满足预设条件时,采用调节电流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调节电流小于所述电池的恒流充电电流且大于所述电池的预充电电流。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电池满足预设条件,可包括: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的起始预设时间段内。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电池满足预设条件,可包括:所述电池的当前容量小于所述电池额定容量的预设比例。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预设比例为5%~20%。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还可包括:

实时检测所述电池的电压;

所述电池满足预设条件,包括:ucc<ubat≤ux<ucv;

其中,所述ucc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的电压阈值,所述ubat为当前所述电池的电压,所述ux为所述电池进行调节充电的电压阈值,所述ucv为所述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的电压阈值。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还可包括:

基于大数据分析,根据所述电池充电的充电效率确定所述ux的值。

可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采用调节电流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可包括:

以恒流的方式采用所述调节电流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可应用于采用线性充电模式对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模块、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电池充电时分别与所述充电模块及所述检测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从所述检测模块实时检测获取的所述电池的电压调整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且ucc<ubat≤ux时,采用调节电流对所述电池进行调节充电;

其中,ucc<ux<ucv,ipre<ix<icc,所述ucc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的电压阈值,所述ubat为当前所述电池的电压,所述ux为所述电池进行调节充电的电压阈值,所述ucv为所述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的电压阈值,所述ipre为所述电池进行预充电的电流值,所述ix为调节电流,所述icc为所述电池进行预充电的电流值。

可选的,上述的装置,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元、判断单元和存储单元,所述判断单元与所述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充电模块连接:

其中,所述判断单元根据从所述检测单元实时获取的所述ubat及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阈值电压来判定所述电池需要进行的充电阶段,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判断单元输出的判断结果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调取并发送相应的充电电流值至所述充电模块,以使所述充电模块对所述电池进行相应的充电操作。

可选的,上述的装置,所述充电模块以恒流的方式采用调节电流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可在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的起始预设时间段内,通过采用介于预充电电流与恒流充电电流之间的调节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实现降低充电电路元器件功耗的目的,进而解决电池充电效率低下及充电电路元器件温升过快、过高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

图3为基于图2所示充电过程进一步改进后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

图4为基于图3所示充电过程进一步改进后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基于图7所示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中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池的控制方法,可应用于采用线性充电模式(在采用“线性模式”对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依次进行的预充电、恒流充电及恒压充电等阶段)对电池充电的过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启动对电池的充电操作。

例如,将充电器分别插接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源上,以使得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电池与电源通过充电器点连接。

步骤s12:确定电池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例如,确定电池的一些电性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该预设条件可包括当前电池充电是否处于线性充电模式下的恒流充电阶段的起始预设时间段内(如恒流充电阶段开始起算的一个预设的时间段内,且该预设的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应该小于恒流充电阶段的时间长度,优选的该预设的时间段的时间长度为恒流充电阶段的时间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如图3中所示的t1~tx));或者,上述的预设条件可包括当前电池电压介于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的电压阈值与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的电压阈值范围内。若满足预设条件则继续步骤s13;否则,继续判断电池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优选的,可间隔预设时间段以一定的频率继续上述的判断操作。

步骤s13:在电池满足预设条件时,采用调节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调节电流介于电池的恒流充电电流与电池的预充电电流之间。

下面就以电池电压低于预充电电压upre时将该电池充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图3为基于图2所示充电过程进一步改进后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图4为基于图3所示充电过程进一步改进后给电池充电过程中电压(u)/电流(i)-时间(t)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电池进行充电的一个完整过程可依次包括预充电阶段(即在时间段0~t1所进行的充电操作)、恒流充电阶段(即在时间段t1~t2所进行的充电操作)、恒压充电阶段(即在时间段t2~t3所进行的充电操作)及充电停止阶段(即在时间段t3~t4所进行的充电操作)等;根据图2中所示的电池电压ubat曲线及充电电流i曲线可知,当电池电压ubat小于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时,可采用恒定的预充电电流ipre对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ubat介于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与恒压充电电压阈值ucv之间时,则可采用恒定的恒流充电电流icc对电池进行充电;而当电池电压ubat大于恒压充电电压阈值ucv时,则可采用逐渐减小的恒压充电电流icv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在t3~t4时间段内,当电池电压ubat会逐渐减小至uac时,则重新启动充电操作,并根据电池电压ubat的值确定进入相应的阶段进行充电;ipre<icc、icv<icc、ucc<uac<ucv。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图2及其相关阐述的基础上,参见图3所示,对图2中的恒流充电阶段(即在时间段t1~t2,内)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在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即调节充电阶段),采用介于预充电电流ipre与恒流充电电流icc之间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充电,以提升电池充电效率;或者,在检测到电池电压ubat介于恒流充电电流阈值ucc与恒压充电电流阈值ucv之间时,采用介于预充电电流ipre与恒流充电电流icc之间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充电,来提升电池充电效率。其中,较优的,在检测到电池电压ubat介于恒流充电电流阈值ucc与调节电压ux之间时,可采用介于预充电电流ipre与恒流充电电流icc之间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充电;例如,ux=ucc+(ucv-ucc)/n,ix=ipre+(icc-ipre)/n,n、n均可为大于其的正数,如n=3,n=2。

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利用充电器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时,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设置的电池通过充电器与电源点连接(可为锂电池等类型的蓄电池)起至时间t1这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充电操作为预充电阶段(0~t1);处于该预充电阶段的电池,一般是由于处于欠压锁定(under-voltagelockout,简称uvlo)状态,即电池电压ubat小于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如3.3v),而当电池接上充电器并插电时,则可采用预充电电流ipre对电池进行充电。优选的,上述的预充电阶段可包括不同的子阶段,而一般是可根据当前电池电压ubat值的大小进入相应的子阶段进行充电。例如,若是电池电压ubat小于深度放电电压阈值udd(如2.2v),则可采用脉冲小电流(如70ma/550ms的电流)的方式先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子阶段;若是电池电压ubat或是经脉冲小电流充电后达到大于(或等于)深度放电电压阈值udd(如2.2v),则可进入采用闭环预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子阶段,且在该子阶段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一旦电池电压升至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e,则停止预充电阶段的充电操作并继续后续阶段的充电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若是电池过放(dead-battery),还可采用涓流充电(iunit)及专用定时器控制充电行为等措施以在充电的过程中保护电池。另外,图2~3中所示的预充电电流ipre为一恒定的值,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ipre在不同的子阶段可为不同的电流值,即在不同的子阶段可采用不同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而一般情况下,每个子阶段中预充电电流值是恒定的(即同一子阶段内ipre的值相同),且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先后顺序,前一子阶段内电流值一般可小于或等于后一子阶段的电流值(即在预充电阶段,在时间维度上,充电电流值是呈保持不变或增大的趋势),而在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将ipre作为参考值进行与其他充电阶段的电流值进行比对时,其优选的均是指代在预充电阶段内ipre的最大值。

随着电池电压ubat升至ucc及其以上,且该在压充电电压阈值ucc(如4.2v)以下时(即ucc<ubat≤ucv),可采用恒定充电电流icc(如650ma)对电池进行充电,即在电池电压ubat升至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的时间点t1至电池电压ubat升至恒压充电电压阈值ucv的时间点t2这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充电操作为恒流充电阶段(t1~t2);在该恒流充电阶段,一般是保持恒流充电电流icc恒定不变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由于此阶段是电池充电的主要阶段,其中电池内的电量绝大部分(如充满电的电池内电量的80%~90%)是在此阶段存储的,故而此阶段电池充电的耗时最长,且充电功耗也较大;尤其在位于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由于电池电压ubat较低,在整个闭环的充电电路上,充电电路上各个元器件的分压也相对较大,进而会使得充电电路中各个元器件的温升相较于预充电阶段或恒流充电阶段的后期君较为厉害,从而会大大影响充电效率。

其中,为了解决恒流阶段充电电路上元器件的温升问题,可通过采用脉冲充电(pulsecharge)的方式进行充电操作;例如,可通过软件控制充电器恒流充电一段时间(如9s)后,停止充电一段时间(如1s),然后依次循环,以提升充电电路的散热效果,但其会大大增大此阶段的耗时,同时充电断断续续又可能导致充电器的成本增加及降低使用寿命等缺陷。

进一步的,基于图2的基础上,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通过在恒流充电阶段前期(即调节充电阶段)内,可采用小于恒流充电电流icc且大于预充电电流ipre的调节电流ix(如500ma)对电池进行充电(即ipre<ix<icc);这样,在该恒流充电阶段前期(即在时间段t1~tx)内,相较于采用icc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本实施例中采用小于icc的ix对电池充电,此时消耗在充电电路上的功耗会明显降低(即设(icc)2r>(ix)2r,r为充电电路中除电池外的其他元器件的等效电阻,该r一般不会因充电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充电电路中元器件的温升问题。

其中,由于在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整个过程中,电池内电量达到额定容量的5%~20%时(对应的电池电压为3.3v~3.7v),其充电电路的功耗及温升等均达到巅峰,而对应充电阶段一般是位于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故而本实施例中优先选择在恒流阶段前期采用特定的充电电流来降低充电功耗,提升充电效率。当然,也可在恒流充电阶的其他时间段内或者其他充电阶段,在不影响电池充电的前提下,可采用本实施例中所阐述的通过适应的降低充电电流及与充电时间相互平衡的方式,来提升充电效率及解决充电电路元器件温升等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前期可用于指代整个阶段的前三分之一阶段或是前二分之一阶段等,如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是指代恒流充电阶段的前三分之一阶段或前二分之一阶段(可以是时间维度、电压维度或电量维度等参考量上的划分阶段);优选的,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是指代恒流充电阶段的前三分之一阶段,因为在该阶段内电池充电效率及充电电路元器件温升等缺陷表现的尤为突出,故而在该阶段内通过降低充电不仅解决电池充电效率及充电电路元器件温升等缺陷的效果更加明显,且对于电池充电的整个过程(如充电耗时等)影响较小。

在上述调节充电阶段的过程中,由于将充电电流从icc降至ix,故而可有效降低充电电路中各元器件的功耗,而同时由于此时电池电压相对较小(一般在3.3v~3.7v之间),进而降低充电电流对于整个充电过程的耗时影响不大,从而在对电池充电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可有效的提升充电效率及解决充电电路元器件温升过快、过高等问题。

参见图3所示,在上述调节充电阶段之后,可继续采用恒流充电电流icc对电池进行子恒流充电阶段(即图3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包括依次进行的调节充电阶段和子恒流充电阶段),相较于图2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图3中所示的子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会有所减小,但诸如充电电流等电性参数均与图2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保持一致(即将图2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的前期一部分调整为图3所示的调节充电阶段,而剩余部分则保持各参数不变);这样,相较于图2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图3中的调节充电阶段与子恒流充电阶段一起所构成的恒流充电阶段,其耗时可能相对较长些[即t2<t2,,t3,=t3+(t2,-t2),t4,=t4+(t2,-t2)],但其能够有效的提升充电效率。

优选的,为了解决由于降低充电电流而造成的充电耗时增加的问题,参见图4可知,可通过增加图3中所示的子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如将icc提升至icc,(如850ma或900ma),这样就能相对减小后续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例如,若图2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即t2-t1)为2h,而图3中所示的调节充电阶段可能需要耗时(即tx-t1)为1h,而图3中后续的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即t2,-tx)则可能需要1.5h,这样图3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的总耗时(即t2,-t1)会达到1h+1.5h=2.5h,这样相较于图2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就多了2.5h-2h=0.5h的时间(即t2,-t2);然而,若是采用图4中所示的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icc,,则就将后续进行的恒流充电阶段的耗时降至1h甚至更低(图4中是以耗时1h为例进行说明的),即通过增加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icc,,可将调节充电阶段增加的耗时抵消,甚至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整个充电阶段的耗时。

参见图2~图4所示,在恒流充电阶段之后,当电池电压ubat升至ucv(如4.2v)时,则采用恒定的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且此时的充电电流icv随充电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如减小至ipre或者更低),即在t2~t3的时间段内,将电池电压稳定至额定电压(或将电池电量稳定至最大的存储容量);在t3~t4的时间段内,则停止充电,完成对电池的整个充电操作,且后续一旦电池电压下降至uav(如4v)以下时,则根据当前电池电压ubat的值重新启动上述图2~图4中所示的对应充电阶段,并可依次循环往复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个充电阶段的判断可依据时间或电压值进行划分,但是划分的节点参数可位于上一阶段也可位于下一阶段,在不自相矛盾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便于实际的应用。另外,由于电池电压与电池容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其只在变化大趋势呈现一定的关系(如电池容量越大电池电压就相对越高),故而可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来设定上述的各个电压阈值及获取当前电池电压的值。所以,也可通过基于电池容量进行上述各阶段的充电操作,如在恒流充电的前期且电池的当前容量小于电池额定容量的预设比例(如5%~20%)时,采用调节电流对电池进行调节阶段的充电操作。

图5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可基于上述图1~图4及其相关阐述的基础上,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启动充电操作。

如将充电器分别插接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源上,以使得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电池与电源连接。

步骤s22: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的起始预设时间段内。

例如判断当前电池充电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如可根据当前电池的电量容量等电性参数判断其是否对应进入线性充电模式下的恒流充电阶段;若是,则继续步骤s23,否则,则继续步骤s24。

步骤s23:调节电阶段。

采用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调节充电阶段的充电操作,以使得电池充电进入调节充电阶段。

步骤s24:其它充电阶段。

根据当前电池电压ubat的值与其他充电阶段阈值电压的关系,进行其他充电阶段(如预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或恒压充电阶段等)的充电操作,具体可参加上述图3~图4及其相关阐述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便不予赘述。

图6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可基于上述图1~图4及其相关阐述的基础上,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启动充电操作。

如将充电器分别插接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源上,以使得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电池与电源连接。

步骤s32:检测电池电压。

在进行步骤s31的同时或紧随其后,检测并获取当前电池电压ubat;

步骤s33:ucc<ubat≤ux?

判断上述的电池电压ubat是否介于恒流充电电压阈值ucc与调节充电电压阈值ux之间(如判断ubat是否满足ucc<ubat≤ux或ubat∈(ucc,ux]);若满足(即图6中所示的“y”),则继续步骤s4;否则(即图6中所示的“n”),继续步骤s35。

步骤s34:调节充电。

采用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调节充电阶段的充电操作。

步骤s35:其他充电阶段。

根据当前电池电压ubat的值与其他充电阶段阈值电压的关系,进行其他充电阶段(如预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或恒压充电阶段等)的充电操作,具体可参加上述图3~图4及其相关阐述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便不予赘述。

图7为本发明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基于图7所示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中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图8所示,基于上述图1~图6及其相关阐述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可包括充电电源1、充电模块2、电池3、检测模块4及控制模块5;电池3通过充电模块2与充电电源1电源电连接,电池3、检测模块4、控制模块5及充电模块2依次通讯连接。充电电源1可为市电(ac)也可为usb直流电源等,而充电模块2则可包括变压器等元器件以将充电电源1输出的电能转换为与电池3匹配的规格,电池3则可为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等待充电的电池(如锂电池等),检测模块4为能够直接检测电池当前的电压或当前电池的电量容量,并可将电量容量转换为对应电压发送至控制模块5;其中,当电池3通过充电模块2与充电电源1电连接的同时,检测模块4实时检测当前电池3的电压ubat并发送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将接收到的电池电压ubat与预存的电压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至充电模块2,充电模块2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输出对应的电性参数的电流对电池3进行对应充电阶段的充电操作。例如,控制模块5根据从检测模块4实时检测获取的电池电压ubat调整充电模块2的充电电流,且当ucc<ubat≤ux时,采用调节电流ix对电池进行调节充电操作。

优选的,上述的控制模块5可包括依次通讯连接的控制单元51、判断单元52及存储单元53,且检测模块4与判断单元52通讯连接,控制单元51与充电模块2通讯连接;判断单元52根据从检测模块4实时获取的ubat及存储单元53中存储的阈值电压来判定电池3需要进行的充电阶段,控制单元51则根据判断单元52输出的判断结果从存储单元51中调取并发送相应的充电电流值至充电模块2(控制单元51也可直接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至充电模块2,充电模块2则根据控制指令输出相应电性参数的电能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以使充电模块2对电池3进行相应的充电操作。

其中,上述的存储单元51中可预存有上述的各个电压阈值及电流值等电性参数(如ucc、ux、ucv、ipre、ix及icc等);存储单元51可为任何存储介质;优选的可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对存储介质中存储的各个电性参数值进行修改。上述的各个模块及单元(即除电源及电池外的部件)可一部分集成在充电器上,另一部分集成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当然也可全部集成在充电器上构成智能充电器,后续就可仅通过软件控制的方式来更改各个充电阶段的阈值电压及充电电流等电性参数等,进而方便充电器根据电池的损耗及使用时间等因素提供电池合适的充电电流,来加快后续的充电操作及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各个阈值电压、充电电流等均可根据不同电性参数的电池进行适应性调整,而在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具体数值仅是对某一电性参数电池进行充电操作的示例说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