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313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移动体通信装置等无声报知装置及其它用途而使用薄的硬币型无刷振动马达。这种振动马达如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09-130969号所示,在定子磁性板10上固定有供电用柔性基板40。在定子磁性板10设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齿槽转矩产生用圆孔h1~h3。由此,可避免圆环状磁铁50在阻碍旋转部旋转开始的静点停止。

另外,在使振动马达小型化的情况下,要求基座部的小型化。然而,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第2009-130969号中,若在径向上将定子磁性板10小型化,则定子磁性板10中的齿槽转矩产生用圆孔h1~h3所占的比率变大。其结果,定子磁性板10的刚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增大基座部的刚性。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垂直地扩展的基座部;

配置于上述基座部的上方且固定于上述基座部的外缘部的罩部;

沿上述中心轴延伸,且端部被上述基座部以及上述罩部的至少一方支撑的轴;

配置于上述轴的周围,且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能够旋转的转子架;

包括多个磁极且安装于上述转子架的磁铁部;

安装于上述转子架的偏心锤;

配置于上述基座部上的电路基板;以及

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上,且隔着空隙与上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线圈部,

上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具备:

在上表面具有第一板凹部的第一板;以及

配置于上述第一板凹部内并固定于上述第一板的第二板,

上述第一板以及上述第二板中的一方板是磁性金属制,另一方板是非磁性金属制,

上述第一板的上表面中上述第一板凹部的周围的部位和上述第二板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

上述第二板具备:

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环状的第二板支撑部;以及

从上述第二板支撑部向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突出,且在与上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是非磁性金属制,上述第二板是磁性金属制。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板,上述多个第二板突出部从上述第二板支撑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板具备位于比上述磁铁部更靠径向外侧的贯通孔,

上述第一板具备从上述第一板凹部的底面向上方突出并且与上述贯通孔嵌合的凸部。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在外缘部具备向上方突出的外缘突出部。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的外缘位于比上述第一板凹部的径向外缘更靠径向外侧,且与上述外缘突出部的径向内表面相接。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缘突出部沿上述第一板的外缘配置,

在上述外缘突出部设有切口部,

在上述切口部配置有上述第二板的外缘部的一部分。

方案8根据方案1~7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具备:

位于上述罩部的下方的第一板主体;以及

从上述第一板主体垂直于上述中心轴地扩展,且从上述罩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板侧部,

上述第二板的上表面和上述第一板侧部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部具备在一个径向上隔着上述轴配置的两个线圈,

从各线圈引出的两根引出线向与上述一个径向不同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

方案10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部是在内侧配置有上述轴并且在一个径向上较长的环状的一个线圈,

从上述一个线圈引出的两根引出线向与上述一个径向不同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

方案11根据方案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具备:

与电源电连接的第一端子;

接地的第二端子;

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第三端子;以及

电连接于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电容器,

上述第一端子、上述第二端子以及上述第三端子排列于直线上,

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相邻地配置。

方案12根据方案1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具备:

与电源电连接的第一端子;

接地的第二端子;

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第三端子;以及

电连接于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电容器,

上述第一端子、上述第二端子以及上述第三端子排列于直线上,

上述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二端子相邻地配置。

方案13根据方案1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还具备铁氧体磁珠,

该铁氧体磁珠配置于从上述第一端子延伸的配线图案以及从上述第二端子延伸的配线图案的至少一方的配线图案上。

方案14根据方案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还具备铁氧体磁珠,

该铁氧体磁珠配置于从上述第一端子延伸的配线图案以及从上述第二端子延伸的配线图案的至少一方的配线图案上。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基座部的刚性增大。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4是转子架以及偏心锤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6是静止部的俯视图。

图7是基座部的立体图。

图8是基座部的俯视图。

图9是第一基础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二基础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电路基板的俯视图。

图12是磁铁部、线圈部以及基座部的俯视图。

图13是其它振动马达的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15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6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17是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18是基座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J1方向上的图2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此外,上下方向并非表示实际的组装到设备上时的位置关系、方向。另外,将与中心轴J1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振动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2中,省略了详细部分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另外,图2中,比剖面靠里侧的结构也一并描绘。图3是振动马达1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图4是转子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立体图。图6是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俯视图。图7是基座部12的立体图。图8是基座部12的俯视图。

振动马达1是硬币型的无刷马达。振动马达1例如用作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换言之,该移动体通信装置包括振动马达1。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和基座部12。罩部11是有盖大致圆筒状。罩部11包括罩防护部111和罩侧壁部112。罩防护部11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的防护罩部。罩侧壁部112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侧壁部。罩侧壁部112从罩防护部1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基座部12是大致平板状。基座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J1而大致垂直地扩展。

罩部11配置在基座部12的上方。罩部11是基座部12不同的部件。罩部11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基座部12堵塞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例如,罩部11的下端部的内侧面与基座部12的外侧面相接。罩部11例如通过铆接而固定于基座部12。罩部11和基座部12例如也可以用焊接来相互固定。罩部11以及基座部12是金属制。罩部11例如是磁性体制。基座部12的厚度例如是0.8mm以下。罩部11和基座部12也可以是相连部件。

振动马达1还包括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上轴承部21、下轴承部22、轴承外壳部23、以及衬垫24。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上轴承部21、下轴承部22以及轴承外壳部23包含于静止部。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以及衬垫24包含于旋转部。即、振动马达1是轴旋转型的振动马达。静止部的基座部12以外的结构、以及旋转部的各结构由罩部11覆盖上方以及侧方。图3是从振动马达1去除罩部11、上轴承部21以及轴承外壳部23的图。图5以及图6是从振动马达1去除罩部11、上轴承部21、轴承外壳部23以及旋转部的图。

基座部12包括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分别是相对于中心轴J1而大致垂直地扩展的大致平板状。第二板122配置于第一板121上,且固定于第一板121。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中的一方的板是磁性金属制,另一方的板是非磁性金属制。以下,对第一板121是非磁性金属制、第二板122是磁性金属制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板121例如是奥氏体系的不锈钢制。第二板122例如是铁制。

第一板121包括第一板主体311和第一板侧部312。第一板主体311和第一板侧部312是相连部件。第一板主体31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的部位。第一板主体311位于罩部11的下方。在俯视时,第一板侧部312是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位。第一板侧部312从第一板主体311大致垂直于中心轴J1地扩展,并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位于与第一板主体31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第一板主体311的中央部,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一板121的基座中央贯通孔。在俯视时,该基座中央贯通孔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在第一板主体311的上表面设有从基座中央贯通孔的周围向上方突出的基座突出部317。基座突出部317例如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基座突出部317的内周面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面。

在第一板主体311的上表面,设有向下方凹陷的一个环状的凹部313(以下称为“第一板凹部313”。)。换言之,第一板121在上表面包括第一板凹部313。第一板凹部313例如通过对第一板121的成为基础部件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通过利用冲压加工来形成第一板凹部313,从而能够抑制第一板121的重量增加并且使刚性增大。其结果,也能够抑制基座部12的重量增加并且使刚性增大。第一板凹部313的外周缘位于第一板主体311的外缘部附近。

在第一板主体311的外缘部,设有比第一板凹部313的底面更向上方突出的外缘突出部314。换言之,第一板121包括在外缘部向上方突出的外缘突出部314。外缘突出部314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板122的上表面靠上方。外缘突出部314沿第一板主体311的外缘配置。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外缘突出部314包括分别为大致半圆周状的两个部位,该两个部位的两端在周向上分离。换言之,在沿第一板主体311的外缘的大致环状的外缘突出部314设有两个切口部315。两个切口部315隔着中心轴J1配置在相反侧。切口部315与第一板凹部313连续。切口部315的底面位于与第一板凹部313的底面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切口部315也可以掌握为第一板凹部313的一部分。

第二板122是与第一板凹部313大致相同的形状。第二板122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并固定于第一板121。第二板122是要实质上是与第一板凹部313相同的形状即可。例如,第二板122也可以比第一板凹部313稍小,在固定于第一板凹部313内的第二板122的侧面与第一板凹部313的侧面之间存在极小的间隙。

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第一板凹部313的周围的部位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比第一板凹部313靠径向内侧且比基座突出部317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与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二板122包括第二板支撑部321和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第二板支撑部3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位。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第二板支撑部321和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向相连部件。

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各自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变小。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在周向上以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六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以约6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连结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与连结该各第二板突出部322所相邻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配置在与后述的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该位置,磁性金属制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与非磁性金属制的第一板121的一部分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沿周向交替地排列。第二板支撑部321配置在比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靠径向外侧。

在第二板支撑部321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换言之,第二板122包括位于比磁铁部17靠径向外侧的贯通孔323。第一板121包括从第一板凹部313的底面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16。贯通孔323例如在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凸部316例如为大致圆柱状。第一板121的凸部316与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嵌合。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两组凸部316以及贯通孔323设置在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

在基座部12,例如,通过焊接第一板121的凸部316和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的周围的部位,从而第二板122固定于第一板121。该情况下,在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与第一板121的凸部316的边界设有焊接痕。第一板121与第二板122的焊接也可以在凸部316以外的部位进行。另外,第二板122相对于第一板121的固定并不限定于焊接。例如,第二板122也可以经由粘接剂而固定于第一板121。此外,该粘接剂的概念也包含双面胶带、粘合剂等。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

第二板122还包括伸出部324。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两个伸出部324设于第二板122的外缘部。各伸出部324从第二板支撑部321的外缘向径向外侧突出。换言之,伸出部324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与第二板突出部322在径向的相反侧突出。伸出部324比第二板突出部322小。伸出部324的径向宽度与第一板121的外缘突出部314的径向宽度大致相同。伸出部324的周向宽度与切口部315的周向宽度大致相同。第二板122的两个伸出部324配置在第一板121的两个切口部315。换言之,在切口部315配置有第二板122的外缘部的一部分。

图9以及图10是用于说明基座部1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是第一基础部件921的俯视图。第一基础部件921是多个第一板121通过第一连接部923连接而成的部件。第一基础部件921中,多个第一板121朝向相同的方向排列成直线状。多个第一板121通过在相邻的第一板121的切口部315之间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带状的第一连接部923而连接。第一连接部923的宽度与切口部315的周向宽度大致相同。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基础部件921中,三个第一板121通过两个第一连接部923而连接。第一基础部件921所包含的第一板121的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图10是第二基础部件922的俯视图。第二基础部件922是多个第二板122通过第二连接部924连接而成的部件。第二基础部件922中,多个第二板122朝向相同的方向排列成直线状。多个第二板122通过在相邻的第二板122的伸出部324之间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带状的第二连接部924而连接。第二连接部924的宽度与伸出部324的周向宽度大致相同。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基础部件922中,三个第二板122通过两个第二连接部924连接。第二基础部件922所包含的第二板122的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在制造基座部12时,首先,在第一基础部件921上重叠第二基础部件922。此时,各第二板122配置在第一板121的第一板凹部313内。在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嵌合第一板121的凸部316。第二板122的伸出部324配置在第一板121的切口部315。第二连接部924配置在第一连接部923上。

接着,通过将第一板121的凸部316和第二板122的贯通孔323的周围部位焊接,从而各第二板122被固定于第一板121。并且,通过在各第一板121的外缘的位置切断并去除第一连接部923以及第二连接部924,从而形成多个基座部12。第一连接部923以及第二连接部924的切断位置是第二基础部件922中的伸出部324与第二连接部924的边界位置。

在基座部12的上述制造方法中,还能够掌握为第二连接部924的两端部作为伸出部324而保留于第二板122的外缘部。这样,通过将第二基础部件922的第二连接部924的两端部配置在第一基础部件921的切口部315内,从而第二基础部件922所包含多个第二板122能够相对于第一基础部件921所包含的多个第一板121容易地定位。其结果,能够简化多个振动马达1的基座部12的制造。

如图2所示,电路基板13配置于基座部12上。在电路基板13的中央部设有供基座突出部317插入的基板中央贯通孔。在俯视时,基板中央贯通孔例如为圆形。电路基板13除了基座部12的外缘突出部314以外,与基座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重叠。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电路基板13的外缘在第一板主体311上位于比第一板凹部313的径向外缘更靠径向外侧,与外缘突出部314的径向内表面相接。基座部12的上表面中与电路基板13重叠的区域中,如上所述,第一板121的上表面和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电路基板13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板122的上表面相接,并由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支撑。电路基板13例如使用粘接剂固定于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图11是表示电路基板13的俯视图。在图11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用粗线描绘电路基板13上的配线图案,用细线描绘电路基板13的外形、以及电路基板13上的电子器件及端子等。电路基板13包括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第一端子131与电源电连接。第二端子132与地面连接而接地。第三端子133与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

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在电路基板13中重叠于第一板侧部312上的部位排列于直线上。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从图中的下侧朝向上侧依次配置有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的配置可以适当变更。在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排列于直线上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端子131和第二端子132相邻地配置。换言之,排列于直线上的三个端子中,优选配置于中央的端子为第一端子131或者第二端子132。

在作为从第一端子131延伸的配线图案的第一配线图案134,电连接有电容器137。该电容器137还与作为从第二端子132延伸的配线图案的第二配线图案135电连接。即、电路基板13包括电连接于第一端子131和第二端子132之间的电容器137。电路基板13优选还包括配置于第一配线图案134上以及第二配线图案135上的至少一方的铁氧体磁珠138。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配线图案134上配置有铁氧体磁珠138,在第二配线图案135上配置有其它铁氧体磁珠138。

线圈部14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14包含两个线圈141。两个线圈141隔着轴15配置于一个径向上。换言之,两个线圈141配置于周向上相差大约180度的位置。在俯视时,各线圈141是包围与轴15平行的轴,而且是轴15位于外侧的环状。线圈141例如使用粘接剂固定于电路基板13上。

线圈部14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具体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从两个线圈141延伸的四根引出线147分别与电路基板13上的四个连接端子139连接。四个连接端子139相对于两个线圈141配置于图6中的左侧,且排列于大致直线上。因此,从各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向与配置有两个线圈141的方向即上述一个径向不同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例如,从各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向与上述一个径向垂直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具体而言,从各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在连结第一板侧部312的周向中央和中心轴J1的径向,向隔着两个线圈141而与第一板侧部312相反的一侧延伸。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例如通过软钎焊来进行。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钎焊以外的方法来进行。

下轴承部22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筒状。下轴承部22例如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下轴承部22是滑动轴承。下轴承部22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轴承。下轴承部22例如由烧结金属形成。优选下在轴承部22浸渍润滑油。下轴承部22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下轴承部22固定于基座部12。具体而言,下轴承部22配置于基座突出部317的径向内侧,且固定于基座突出部317。下轴承部22向基座突出部317的固定例如经由粘接剂来进行。

轴承外壳部23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有盖筒状。换言之,轴承外壳部23具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凹部。轴承外壳部23例如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轴承外壳部23是与基座部12以及罩部11不同的部件。轴承外壳部23固定于罩部11的作为防护罩部的罩防护部111的中央部。例如,通过在罩部11的形成于防护罩部的中央部的贯通孔从上方压入轴承外壳部23的上端部,从而将轴承外壳部23固定于罩部11。

上轴承部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筒状。上轴承部21例如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上轴承部21是滑动轴承。上轴承部21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轴承。上轴承部21例如由烧结金属形成。优选在上轴承部21浸渍润滑油。上轴承部21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上轴承部21配置于轴承外壳部23的径向内侧,且固定于轴承外壳部23。由此,上轴承部21经由轴承外壳部23间接地固定于罩部11。上轴承部21相对于轴承外壳部23的固定例如经由粘接剂来进行。上轴承部21由轴承外壳部23支撑,从而筒状的上轴承部21的上侧的端部被封闭。上轴承部21也可以直接固定于罩部11。

轴15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配置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轴15沿中心轴J1延伸。轴15例如是金属制。轴15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轴15的下端部配置于筒状的下轴承部22的径向内侧。轴15的下端部的外侧面与下轴承部22的内侧面在径向上对置。轴15的下端部由下轴承部22支撑为能够旋转。换言之,轴15的下端部经由下轴承部22而由基座部12间接地支撑。

轴15的上端部配置于筒状的上轴承部21的径向内侧。轴15的上端部的外侧面与上轴承部21的内侧面在径向上对置。轴15的上端部由上轴承部21支撑为能够旋转。换言之,轴15的上端部经由上轴承部21以及轴承外壳部23而由罩部11间接地支撑。轴15的上侧的端面与轴承外壳部23中封闭上轴承部21的上侧的端部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相接。轴15的上侧的端面是朝向上侧凸出的凸面。

转子架16是大致圆环状的部件。转子架16配置于轴15的周围。转子架16能够以中心轴J1为中心与轴15一起旋转。转子架16包括内侧筒部161、架主体部162以及架突出部163。内侧筒部16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在内侧筒部16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轴15。内侧筒部161固定于轴15。由此,转子架16安装于轴15。内侧筒部161的内侧面与轴15的外侧面相接。

架主体部162是从内侧筒部16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的部位。换言之,架主体部162从轴15侧沿径向扩展。架突出部163从架主体部162的外缘部向上方突出。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例子中,两个架突出部163设于转子架16。转子架16是金属制。转子架16例如是非磁性体制。转子架16和轴15例如通过轴15被压入内侧筒部161而固定。

在架主体部162的中央部设有比该中央部的周围的部位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衬垫24。衬垫24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衬垫24固定于轴15。衬垫24和轴15例如通过轴15被压入衬垫24而固定。衬垫24的下表面与架主体部162相接。衬垫24的上表面与上轴承部21的下端、以及轴承外壳部23的下端相接。衬垫24与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在径向上重叠。

磁铁部17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磁铁部17安装于转子架16。详细而言,大致圆筒状的磁铁部17的上表面安装于转子架16的架主体部162的下表面。磁铁部17配置于线圈部14的两个线圈141的上方,与线圈部14隔着空隙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另外,罩防护部111位于磁铁部17的上方。磁铁部17与罩防护部11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比磁铁部17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短。由此,作用于磁铁部17与罩防护部11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引力比作用于磁铁部17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引力大。其结果,对磁铁部17作用向上的力,维持轴15的上侧的端面与轴承外壳部23的封闭上轴承部21的部位相接的状态。此外,磁铁部17与罩防护部11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例如是磁铁部17的上下方向上的磁力中心、与磁铁部17的铅垂上侧的罩防护部111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另外,磁铁部17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例如是磁铁部17的上述磁力中心、与磁铁部17的铅垂下侧的基座部12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

偏心锤18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半圆周状的部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偏心锤18具有与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的左半分相当的形状。偏心锤18包括锤上部181和锤侧部182。锤上部181是大致半圆环板状的部位。锤侧部182是从锤上部18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半圆筒状的部位。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架16。锤上部181的下表面与转子架16的架主体部162的上表面相接。锤侧部182的内侧面例如与架主体部162的侧面在径向上对置。偏心锤18的重心沿径向离开中心轴J1。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偏心锤18与上轴承部21在径向上重叠。详细而言,偏心锤18遍及上轴承部21的上下方向的全长而与上轴承部21在径向上重叠。偏心锤18还与轴承外壳部23的下部在径向上重叠。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偏心锤18的周向的两侧的端面183与两个架突出部163的侧面相接。偏心锤18的端面183是偏心锤18的侧面的一部分。因此,偏心锤18的侧面与架突出部163的侧面相接。架突出部163的上端位于比偏心锤18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更靠下方。具体而言,架突出部163的上端位于比偏心锤18中、至少供架突出部163相接的部位的上部更靠下方。偏心锤18例如通过架突出部163的上端和偏心锤18的侧面被焊接而固定于转子架16。该情况下,在架突出部163的上端与偏心锤18的侧面的边界设有焊接痕。

在振动马达1,经由电路基板13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供给电流,从而在线圈141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即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以及衬垫24以中心轴J1为中心进行旋转。如上所述,由于偏心锤18的重心沿径向离开中心轴J1,因此通过偏心锤18的旋转而产生振动。另外,若停止向线圈部14的电流,则旋转部的旋转停止。在该旋转部的旋转停止时,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位于周向的预定停止位置。

图12是表示磁铁部17的停止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是表示磁铁部17、线圈部14以及基座部12的俯视图。在图12中,为了容易理解磁铁部17、线圈部14、以及基座部12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位置关系,省略电路基板13等的图示。

磁铁部17包含多个磁极171。多个磁极171的个数例如是2的倍数。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磁铁部17包含六个磁极171。即、磁铁部17包含三个N极和三个S极。三个N极和三个S极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多个磁极171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六个磁极171以约6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连结各磁极171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与连结该各磁极171所相邻的磁极171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约60度。多个磁极171的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基座部12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个数优选是多个磁极171的个数以下。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个数与多个磁极171的个数相等。如上所述,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多个磁极171也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因此,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以及多个磁极171在周向上分别以相同的角度间隔即约60度间隔配置。

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分别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在径向的任意位置,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的宽度都在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的宽度以下。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在径向的任意位置,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的宽度都比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的宽度小。

在振动马达1,若停止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电流的供给,则通过在磁性金属制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与磁铁部17之间所产生的齿槽转矩,旋转部以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171分别位于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上方的状态停止。详细而言,旋转部在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与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停止。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六个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与六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分别重叠。

在振动马达1中,以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央与各线圈141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设定第二板122与线圈141的位置关系。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各线圈141中在周向上最接近的第二板突出部322配置在从各线圈141的周向中央向逆时针方向偏移约15度的位置。这样,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央从线圈141的周向中央沿周向偏移,从而在旋转部停止了状态下,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也从线圈141的周向中央沿周向偏移。由此,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可防止各磁极171位于阻碍旋转部的旋转开始的静点。线圈141的周向中央、中心轴J1、以及与该线圈141最接近的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中央所成的角度优选是以多个磁极171的个数除以90度得到的值。

在振动马达1中,通过变更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的宽度,从而能够调节上述的齿槽转矩的大小。具体而言,若增大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的宽度,则齿槽转矩增大,若减小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周向的宽度,则齿槽转矩减少。另外,通过使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厚度增大或者减少,也能够使齿槽转矩增大或者减少。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基座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J1垂直地扩展。罩部11配置于基座部12的上方,且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轴15沿中心轴J1延伸。轴15的下端部以及上端部分别由基座部12以及罩部11支撑。转子架16配置于轴15的周围,能够以中心轴J1为中心进行旋转。磁铁部17包括多个磁极171,且安装于转子架16。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架16。电路基板13配置于基座部12上。线圈部14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隔着空隙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基座部12包括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第一板121在上表面具有第一板凹部313。第二板122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并固定于第一板121。这样,通过将第二板122固定于第一板凹部313内,能够容易制造基座部12。另外,在设有第一板凹部313的位置,通过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重叠,从而能够使基座部12的刚性增大。并且,通过使第二板122成为与第一板凹部313相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容易向第一板凹部313内配置第二板122,并且能够使基座部12的刚性进一步增大。

在振动马达1中,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第一板凹部313的周围的部位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因此,电路基板13的下表面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板122的上表面相接。由此,能够确保电路基板13与基座部12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的固定强度。此外,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第一板凹部313的周围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实质上相同的位置即可。换言之,第二板122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第一板凹部313的周围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可以严格地相同,若实质上相同,则只要是所掌握的程度,也可以稍微不同。在任意情况下,在振动马达1中,如上所述,都能够提高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的固定强度。

在基座部12中,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中的一方板是磁性金属制,另一方板是非磁性金属制。第二板122包括第二板支撑部321和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第二板支撑部3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环状。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沿周向配置。由此,如上所述,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静点。另外,通过利用第二板支撑部321连接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第二板122的处理,能够简化基座部12的制造。

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一板121是非磁性金属制,第二板122是磁性金属制。因此,在基座部12,且在第二板122不存在的部位,不存在磁性金属。由此,在与基座部12的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区域,存在磁性金属的部位和不存在磁性金属的部位沿周向交替排列。其结果,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更加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静点。

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并非必须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也可以向径向外侧突出。例如,第二板122也可以包括外径比上述的例子小的第二板支撑部321、和从该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即、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突出。在任意情况下,在振动马达1中,如上所述,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都能够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静点。

在上述的例子中,在第二板122,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由此,与将第二板支撑部321配置于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二板122的面积增大。由此,能够使基座部12的刚性进一步增大。

在振动马达1中,第二板122包括位于比磁铁部17更靠径向外侧的贯通孔323。第一板121包括从第一板凹部313的底部向上方突出并且与该贯通孔323嵌合的凸部316。由此,在将第二板122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时,能够容易进行第二板122相对于第一板121的定位。另外,通过避开磁铁部17的下方来配置贯通孔323,从而能够防止因贯通孔323的影响而上述的齿槽转矩变小。

第一板121在外缘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外缘突出部314。由此,罩部11的下端部的内侧面与基座部12的外侧面的接触面积增大。其结果,能够使罩部11与基座部12的固定强度增大。另外,电路基板13的外缘位于比第一板凹部313的径向外缘更靠径向外侧,且与外缘突出部314的径向内表面相接。由此,在将电路基板13安装于基座部12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的定位。

外缘突出部314沿第一板121的外缘配置。在外缘突出部314设有切口部315,在该切口部315配置有第二板122的外缘部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板122相对于第一板121的定位。

如上所述,第一板121包括第一板主体311和第一板侧部312。第一板主体311位于罩部11的下方。第一板侧部312从第一板主体311垂直于中心轴J1地扩展,并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与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因此,电路基板13中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的下表面与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相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的固定强度。

此外,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与第二板122的上表面只要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实质上相同的位置即可。换言之,第一板侧部312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第二板122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可以严格地相同,若实质上相同,则只要是所掌握的程度,也可以稍微不同。在任意情况下,在振动马达1中,如上所述,都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的固定强度。

在振动马达1中,线圈部14包括在一个径向上隔着轴15配置的两个线圈141。从各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向与该一个径向不同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由此,在电路基板13上,能够在排列两个线圈141的直线的一侧配置与两个线圈141连接的连接端子139。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路基板13与线圈部14的连接。

如上所述,电路基板13包括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第三端子133以及电容器137。第一端子131与电源电连接。第二端子132接地。第三端子133与控制装置连接。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以及第三端子133排列于直线上。电容器137电连接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由此,能够去除振动马达1的电噪声。另外,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相邻地配置。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电容器137的配置以及上述电连接。

电路基板13还包括配置于第一配线图案134上以及第二配线图案135上的至少一方的铁氧体磁珠138。由此,能够从流动于第一配线图案134以及第二配线图案135的电流去除高频噪声。其结果,即使在振动马达1配置于例如移动体通信装置等天线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上述高频噪声引起的天线的性能降低。

在振动马达1中,线圈部14所包括的线圈141的个数并限定于两个,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以下,对线圈部14仅包括一个线圈141的振动马达1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是该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立体图。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14是环状的一个线圈141。线圈141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线圈141例如使用粘接剂固定于电路基板13上。在线圈141的内侧配置有省略图示的轴15。

线圈141例如在俯视时是在一个径向上较长的大致长圆环状。线圈141包括两个长边部145和两个短边部146。两个长边部145隔着轴15沿线圈141的长度方向即上述一个径向延伸。两个短边部146是连接两个长边部145的两端部的半圆周状的部位。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即两个短边部146位于基座部12的第二板支撑部321(省略图示)的上方,与第二板支撑部32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短边部146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更靠径向外侧。此外,短边部146也可以位于比磁铁部17(省略图示)的外周缘更靠径向内侧。

从一个线圈141延伸的两根引出线147分别与电路基板13上的两个连接端子139连接。两个连接端子139相对于线圈141而言配置于图中左侧。因此,从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向隔着线圈141而与第一板侧部312相反的一侧延伸。这样,从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向与线圈141的长度方向即上述一个径向不同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电路基板13与线圈部14的连接。从线圈141引出的两根引出线147例如向与上述一个径向垂直的径向的一方侧延伸。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例如通过软钎焊来进行。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钎焊以外的方法来进行。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a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是振动马达1a的纵剖视图。在图15中,省略了详细的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另外,在图15中,比剖面靠里侧的结构也一并描述。图16是振动马达1a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图17是振动马达1a的静止部的立体图。图18是基座部12a的立体图。

振动马达1a是轴固定型的振动马达。振动马达1a包括基座部12a、轴15a、转子架16a、衬垫24a以及轴承部25,代替上述的基座部12、轴15、转子架16、衬垫24、上轴承部21以及下轴承部22。另外,在振动马达1a中,未设置上述的轴承外壳部23。振动马达1a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的振动马达1的结构大致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基座部12a除了代替图7所示的基座突出部317而设有内径比基座突出部317小的基座突出部317a这点以外,具有与上述的基座部12大致相同的构造。

轴15a与上述的轴15相同,是沿中心轴J1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轴15a的下端部配置于基座突出部317a的内侧,且固定于基座部12a。例如,轴15a的下端部压入基座突出部317a,焊接于基座部12a的第一板121。轴15a沿中心轴J1从基座部12a向上方突出。轴15a的上端部固定于罩部11的罩防护部111。轴15a例如压入于设在罩防护部111的贯通孔,且焊接于罩防护部111。轴15a例如是金属制。轴15a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

衬垫24a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衬垫24a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衬垫24a例如也可以是省略了圆环的周向的一部分而成的C字状。轴15a插入衬垫24a的贯通孔。衬垫24a例如通过压入为安装于轴15a。衬垫24a配置于比线圈部14靠上方,且固定于轴15a。衬垫24a例如是树脂制。衬垫24a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另外,衬垫24a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来安装于轴15a。衬垫24a的下表面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衬垫24a的下表面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相接。

轴承部25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环状的部件。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轴承部25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轴15a插入轴承部25的贯通孔。轴承部25以相对于轴15a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比线圈部14的线圈141靠上方处。轴承部25是滑动轴承。轴承部25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轴承。轴承部25例如由烧结金属形成。优选在轴承部25浸渍有润滑油。轴承部25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

轴承部25配置于比衬垫24a靠上方。换言之,衬垫24a在轴承部25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之间安装于轴15。衬垫24a的上表面与轴承部25的下表面相接。

转子架16a是大致圆板状的部件。转子架16a安装于轴承部25。详细而言,转子架16a的中央部的内周部固定于轴承部25的外周面等。由此,转子架16a由轴承部25支撑为相对于轴15a能够旋转。转子架16a例如是金属制。

在振动马达1a中,通过经由电路基板13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供给电流,从而在线圈141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即轴承部25、转子架16a、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以中心轴J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于偏心锤18的重心沿径向离开中心轴J1,因此通过偏心锤18的旋转而产生振动。另外,若停止向线圈部14的电流,则旋转部的旋转停止。在该旋转部的旋转停止时,与上述相同,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停止在周向的预定的停止位置。

在振动马达1a中,与上述的振动马达1相同,基座部12a包括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第一板121在上表面具有第一板凹部313。第二板122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并固定于第一板121。由此,与振动马达1相同,能够容易制造基座部12a,并且还能够使基座部12a的刚性增大。另外,第二板122是与第一板凹部313相同的形状,因此能够向第一板凹部313内配置第二板122,并且能够使基座部12a的刚性进一步增大。

在振动马达1a中,与振动马达1相同,第二板122的上表面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中第一板凹部313的周围的部位位于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由此,能够提高电路基板13相对于基座部12a的固定强度。

在基座部12a中,与上述的基座部12相同,第一板121以及第二板122中的一方板是磁性金属制,另一方板是非磁性金属制。第二板122包括第二板支撑部321和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第二板支撑部3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环状。多个第二板突出部322从第二板支撑部321向径向内侧突出,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沿周向配置。由此,与上述的振动马达1相同,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位于静点。

在上述的振动马达1、1a中,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在基座部12、12a中,第二板122并非必须是与第一板凹部313大致相同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的形状即可。

在振动马达1中,轴承外壳部23也可以是与罩部11相连的部件。在振动马达1中,轴承外壳部23并非必须是支撑上轴承部21,例如也可以固定于基座部12并支撑下轴承部22。即、振动马达1包括支撑上轴承部21以及下轴承部22中的一方轴承部的轴承外壳部23。并且,轴承外壳部23封闭该一方的轴承部的上下方向的一方端部,且与轴15的端面在上下方向上相接。另外,在振动马达1中,也可以是支撑上轴承部21的轴承外壳部23固定于罩部11,支撑下轴承部22的另一个轴承外壳部23固定于基座部12。

在振动马达1、1a中,并非必须轴15、15a的下端部以及上端部由基座部12、12a以及罩部11分别支撑,只要轴15、15a的端部由基座部12、12a以及罩部11的至少一方支撑即可。该情况下,通过基座部12、12a包括在上表面具有第一板凹部313的第一板121、和配置于第一板凹部313内并固定于第一板121的第二板122,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基座部12、12a的制造,并且还能够使基座部12、12a的刚性增大。在振动马达1中,例如也可以是,轴15的下端部经由下轴承部22而由基座部12支撑为旋转,轴15的上端部不由罩部11支撑。

磁铁部17与罩防护部11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也可以是磁铁部17与基座部12、12a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以上。

罩部11、转子架16等各结构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形成。

振动马达1、1a中的各部件的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线圈部14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13。磁铁部17向转子架16、16a的安装、偏心锤18向转子架16、16a的安装、罩部11与基座部12、12a的固定等均可以经由其它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能够作为各种各样的用途的振动马达来利用。优选作为例如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来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