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刷电机及其导线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291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刷电机及其导线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有刷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有刷电机如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外壳111,外壳111内固定有定子组件112,外壳111前端连接有前封盖113,且前封盖113上转动连接有电机转轴114,同时转轴上固定有转子118和转换器119。

前端盖113内设有电刷座115和电路板117,电刷座115上固定有电刷116,电刷116和电路板117连接,且电路板117焊有电源线121,电源线121由前端盖侧壁上嵌有的橡胶固定块120固定,并由橡胶固定块120将电源线121导出到前端盖113外。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导线在电机里窜动,常在在橡胶固定块上设置供导线穿入的引线孔,且将引线孔的直径设置为小于导线直径,通过橡胶固定块内壁的摩擦力,限制导线窜动;但是使用以上方案在未引线孔穿线时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固定件,在于限制导线窜动的同时便于穿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线固定件,包括固定件本体和贯穿固定件本体的引线孔,所述引线孔包括设置于引线孔的进线侧和/或出线侧上用于过盈配合导线的固定部和孔径大于固定部用于穿出导线的穿线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引线孔的进线侧和/或出线侧设置固定部,固定部的半径小于导线,在导线穿过固定部后,固定部挤压在导线上,增加对导线的摩擦力,使得导线整体不易出现窜动的情况;而在引线孔上固定完毕内设置穿线部,穿线部半径较大,在穿接导线时,更加方便,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引线孔全部与导线之间过盈配合的方式,此配合方式固定导线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引线孔的两侧,穿线部设置于引线孔的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侧的固定部将入线侧和出线侧上的导线夹紧,实现对导线的整体的稳定固定防止导线在电机启动的过程中窜动;而由于两侧的固定部之间设置有穿线部,降低了导线整体固定的强度;使得导线固定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引线孔的入线侧,所述穿线部设置于引线孔的出线侧,倾斜设置于穿线部和固定部之间的过渡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线部和固定部间设置有倾斜的过渡段,过渡段使穿线部和固定部之间过度更加平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本体出线的一侧的外沿沿穿线方向延伸有挡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线从出线侧穿出后,导线先与挡沿之间接触;挡沿于导线之间的抵触为柔性抵触,因而对于导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沿上固定连接有朝向外侧的翻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沿向外翻折,能够增加固定块与电机端盖固定时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块与电机端盖之间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本体的两个侧侧壁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上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用于卡接电机端盖;当卡块与电机端盖卡接时,沿导向面的逐步卡入电机端盖上,使得卡接过程更加轻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本体的两侧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凸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点能够增加固定件本体与电机端盖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高固定件本体与电机端盖之间固定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刷电机,在于包括上述的导线固定件,具有限制导线窜动的,同时便于穿线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在引线孔上设置固定导线的固定部和便于穿线的穿线部,在保证对导向固定稳定的基础上便于导线的穿线;

2、固定件本体上设置凸点,翻沿等连接部件,增加与端盖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有刷电机爆炸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前端盖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导线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导线固定件截面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导线固定件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罩壳;2、定子;3、前端盖组件;4、电机轴;5、转子;6、转换器;7、盖体;8、定位圈;9、引线槽;10、导线固定件;11、电刷安装座;12、固定件本体;13、导线;14、引线块;15、引线孔;16、卡块;17、导向面;18、限位槽;19、凸点;20、翻沿;21、挡沿;22、碳刷;23、固定部;24、穿线部;25、过渡部;111、外壳;112、定子组件;113、前封盖;114、电机转轴;115、电刷座;116、电刷;117、电路板;118、转子组件;119、转换器;120、橡胶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有刷电机,如图2、图3所示,包括罩壳1,罩壳1上固定有定子2。罩壳1前端螺栓连接有前端盖组件3,前端盖组件3上转动连接有电机轴4,电机轴4上固定有转子5和转换器6。

如图2、图3所示,前端盖组件3包括盖体7,盖体7上方固定有定位圈8,定位圈8的外径小于罩壳1内径。在连接罩壳1和前端盖组件3时,定位圈8能够卡入罩壳1内,起定位作用,便于拧入螺栓。

如图3所示,盖体7侧壁上设有引线槽9,引线槽9内滑动连接有导线固定件10,且导线固定件10为橡胶材质。盖体7内固定有电刷安装座11,电刷安装座11上固定有碳刷22。电刷安装座11的底部焊有导线13,导线13穿设在导线固定件10内,并经过导线固定件10穿出盖体7,连接于外部电源。

如图3、图4所示,导线固定件10包括固定件本体12,固定件本体12的侧壁外沿上延伸有挡沿21的外侧向外翻折有翻沿20;翻沿20能够适配引线槽9上的圆弧缺口。

如图3、图4所示,固定件本体12侧壁上设有卡块16,卡块16上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17,卡块16通过导向面17;引线槽9侧壁的两侧设置有配合卡块16的限位槽18,卡块16通过导向面17能够较为流畅的卡接在限位槽18中。同时固定件本体12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大量的凸点19。

当安装导线固定件10时,将固定件本体12在压入引线槽9内,卡块16会被逐渐压缩,增加卡块16和限位槽18连接的紧密性,同时凸点19增加了固定件本体12侧壁的粗糙度,加强了固定件本体12和限位槽18的固定强度。

如图4、图5所示,固定件本体12的上穿设有引线孔15,引线孔15于入线的一侧向外延伸引线块14;引线孔15内壁的两侧设置有固定部23,两侧的固定部23之间设置有穿线部24,穿线部24的半径宽于固定部23;在插接导线13时,固定部23与导线13之间为过盈配合,从而两侧的固定部23能够有效的防止导线13窜动。

当在引线孔穿接导线13时,导线13仅在两侧固定部23受到阻碍,在穿线部24穿接较为方便省力。

实施例二,一种有刷电机,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引线孔15的内部结构;引线孔15由入线侧至出线侧依次包括固定部23、过渡部25和穿线部24;过渡部25倾斜设置在固定部23和穿线部24之间,使得导线13能够更加流畅的从固定部23进入到穿线部24。在穿接导线13时,导线13在固定部23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防止导线13窜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