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0621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机一般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本体,而在电机本体的过程中,电机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电机内部温度较高,如果这些热量没有被及时的散热出去,将会影响整个电机的使用,若不及时的将电机的电源断开,容易造成电机的电路损坏,造成电机无法正常工作,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机本体的过程中,电机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电机内部温度较高,如果这些热量没有被及时的散热出去,将会影响整个电机的使用,若不及时的将电机的电源断开,容易造成电机的电路损坏,造成电机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包括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的顶部通过螺钉连接有控制器和报警指示灯,所述控制器位于报警指示灯的左侧,所述电机外壳的左侧壁插接有电机后盖,所述电机外壳通过螺钉与电机后盖连接,所述电机后盖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散热通风孔,所述电机外壳的内腔横向插接有转子,所述转子的转轴两端分别贯穿电机外壳、电机后盖,所述电机外壳的内腔呈环向嵌入有定子,所述转子的绕组左侧均匀连接有集热翅片,所述转子转轴外壁的左侧套接有散热叶轮,所述电机外壳的内腔右侧壁上下两侧均锡焊有温度感应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模数转换器,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接口通过导线分别与两组温度感应器的输出接口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接口通过导线与PLC的输入接口连接,所述PLC的输出接口通过导线分别与控制开关和报警指示灯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子的转轴与电机外壳、电机后盖的连接处均安装有密封轴承。

优选的,所述电机外壳、电机后盖的连接处嵌入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为电磁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过温保护的电机,通过控制器、温度感应器的设置,能够对电机外壳内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切断电源的方式,将电机的电源切断,对电机起到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外壳、电机后盖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系统原理图。

图中:1电机外壳、2控制器、21模数转换器、22 PLC、23控制开关、3报警指示灯、4电机后盖、5散热通风孔、6转子、7定子、8集热翅片、9散热叶轮、10温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过温保护的电机,包括电机外壳1,电机外壳1的顶部通过螺钉连接有控制器2和报警指示灯3,控制器2位于报警指示灯3的左侧,电机外壳1的左侧壁插接有电机后盖4,电机外壳1通过螺钉与电机后盖4连接,电机后盖4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散热通风孔5,电机外壳1的内腔横向插接有转子6,转子6的转轴两端分别贯穿电机外壳1、电机后盖4,电机外壳1的内腔呈环向嵌入有定子7,转子6的绕组左侧均匀连接有集热翅片8,转子6转轴外壁的左侧套接有散热叶轮9,电机外壳1的内腔右侧壁上下两侧均锡焊有温度感应器10,控制器2包括模数转换器21,模数转换器21的输入接口通过导线分别与两组温度感应器10的输出接口连接,模数转换器21的输出接口通过导线与PLC22的输入接口连接,PLC22的输出接口通过导线分别与控制开关23和报警指示灯3连接。

其中,转子6的转轴与电机外壳1、电机后盖4的连接处均安装有密封轴承,电机外壳1、电机后盖4的连接处嵌入有密封垫,控制开关23为电磁控制开关。

工作原理:转子6与定子7工作时,内阻消耗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热量聚集到集热翅片8处,转动的转子6带动散热叶轮9转动,散热叶轮9的转动将电机外壳1和电机后盖4内腔的空气向左抽,在秋流的作用下,集热翅片8表面的热量被气流带走,从而将转子6与定子7上的热量带走,对PLC22编程,使得PLC22满足对温度感应器10的数据获取和对控制开关23、报警指示灯3的控制,输入温度最高值,温度感应器10对电机外壳1内腔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将测量数据通过模数转换器21转换为PLC22识别的语言,PLC22获取温度感应器10测量数据后与预设的温度最高值进行比较,若测量数据小于预设温度最高值,则继续监测,当电机长时间处于高功耗的工作状态,热量不能够及时的散失,测量数据大于预设温度最高值,PLC22通过控制开关23切断电机的供电电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