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2768发布日期:2018-10-23 22:3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电源装置,特别是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源装置,例如广泛使用对输入电压进行开关处理,将该输入电压转换成规定的输出电压的开关型DC-DC转换器。

对于该DC-DC转换器而言,自身的消耗电流比较大但电力转换效率较高,所以在某一程度以上的负载时(重负载时),该较高的电力转换效率有效。

但是,在负载小于某一程度时(轻负载时),由于自身的消耗电流比较大,所以整体而言,电力转换效率降低。

在这一点上,提出了各种改善轻负载时的电力转换效率的方式(专利文献1~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为若对输入端子施加交流电压,则从主转换器输出来输出高电压,从子转换器输出来输出低电压的直流电压的结构。

而且,提出了在轻负载时,使主输出的电压降低,来作为子输出,从而改善电力转换效率的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20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677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98484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上述结构中,示有在轻负载时的模式切换时根据反馈电路的切换来变更主转换器输出的方式,但有在模式切换时瞬间产生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的可能性。

伴有该电压变动的电压的供给存在引起成为负载的控制系统电路的停止、部件破损等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供给稳定的电压的电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某一方面的电源装置具备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源电路和控制电源电路的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整流平滑电路,对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及平滑处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对通过整流平滑电路进行整流及平滑处理后的电压进行转换来输出第一直流电压;第二电压转换电路,通过开关电路对第一直流电压进行开关处理来输出比第一直流电压低的第二直流电压;反馈电路,检测并反馈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以及切换电路,为了使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压降低至第三直流电压,而切换反馈电路的基准电压。控制电路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时,将开关电路设定为连续导通状态,并且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时,逐渐切换反馈电路的基准电压。

优选切换电路具有:第一电流路径,生成第一基准电压;第二电流路径,生成第二基准电压;以及切换开关,根据切换信号从第一电流路径向第二电流路径切换电流路径。控制电路使切换信号的信号变化延迟。

优选切换电路还包括:电阻元件,接受切换信号的输入,与切换开关的栅极连接;以及电容器,与电阻元件并联连接。

优选切换电路具有: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相连接,生成第一基准电压;第二电流路径,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相连接,生成第二基准电压;第一切换开关,设置于第一电流路径;以及第二切换开关,设置于第二电流路径。控制电路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时,逐渐关断第一切换开关,并且逐渐导通第二切换开关。

优选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元件,接受第一切换信号的输入,与第一切换开关的栅极连接;第一电容器,与第一电阻元件并联连接;第二电阻元件,接受第二切换信号的输入,与第二切换开关的栅极连接;以及第二电容器,与第二电阻元件并联连接。

优选还具备突发控制电路,进行突发控制,以使在转移至省电模式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成为第三直流电压。

优选控制电路根据指示来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

根据某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所记载的电源装置和被电源装置驱动的图像形成部。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有关本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清楚。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供给稳定的电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要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3是对作为比较例1来说明的电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比较例1的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作为比较例2来说明的电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对本发明的反馈电路FBB的电阻的切换进行简要说明的图。

图10是对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50A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C、1K、1M、1Y…图像形成单元;10…感光体;11…带电装置;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显影辊;15C、15K、15M、15Y…调色剂瓶;16…除电装置;17…清洁装置;30…中间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二次转印辊;37…盒;38…从动辊;39…驱动辊;40…定时辊;41…输送路径;43…定影装置;48…托盘;50、50A…电源装置;51…主体控制装置;100…图像形成装置;102…ROM;103…RAM;104…网络接口;107…操作面板;120…存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以及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有关它们的详细的说明。此外,也可以对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适当地选择性地进行组合。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电源装置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可举出MFP、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等。

[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参照图1,对搭载电源装置5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以下,对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彩色打印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多功能外设)。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仅使用黑色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打印模式和使用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彩色打印模式。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3、盒37、从动辊38、驱动辊39、定时辊40、定影装置43以及电源装置50。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沿着中间转印带30依次排列。图像形成单元1Y从调色剂瓶15Y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M从调色剂瓶15M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C从调色剂瓶15C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青色(C)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K从调色剂瓶15K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黑色(BK)的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沿着中间转印带30按照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方向的顺序配置。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具备感光体10、带电装置11、曝光装置12、显影装置13、除电装置16以及清洁装置17。

带电装置11使感光体10的表面均匀带电。曝光装置12根据来自后述的主体控制装置51的控制信号对感光体10照射激光,根据所输入的图像图案对感光体10的表面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10上形成与输入图像相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3使显影辊14旋转,并且对显影辊14施加显影偏压,使调色剂附着于显影辊14的表面。由此,将调色剂从显影辊14转印至感光体10,在感光体10的表面显影与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像。

感光体10和中间转印带30在设置有一次转印辊31的部分相互接触。一次转印辊31被构成为能够旋转。通过对一次转印辊31施加与调色剂像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从而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

在为彩色打印模式的情况下,黄色(Y)的调色剂像、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青色(C)的调色剂像以及黑色(BK)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从感光体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另一方面,在为单色打印模式的情况下,黑色(BK)的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

中间转印带30被架设于从动辊38以及驱动辊39。驱动辊39例如通过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30以及从动辊38与驱动辊39连动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辊33。

除电装置16对附着于感光体10的表面的带电的调色剂进行除电。通过除去带电的调色剂的电荷,使后述的清洁装置17中的调色剂的回收变得容易。

清洁装置17压接于感光体10。清洁装置17回收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残留在感光体10的表面的调色剂。

在盒37中,放置纸张S。纸张S从盒37中一张张地被定时辊40沿着输送路径41传送至二次转印辊33。二次转印辊33对输送中的纸张S施加与调色剂像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由此,调色剂像被从中间转印带30向二次转印辊33吸引,从而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至纸张S。与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相配合地由定时辊40调整向二次转印辊33输送纸张S的定时。通过定时辊40,将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S的适当的位置。

定影装置43对通过自身的纸张S进行加压以及加热。由此,将形成在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之后,将纸张S排出至托盘48。

电源装置50例如对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各装置供给所需要的各种电压。对于电源装置50的详细内容后述。在本例中,作为一个例子,电源装置50对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驱动系统的装置供给24V的电压。另外,作为一个例子,电源装置50对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控制系统的装置供给5V的电压。

[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要的硬件结构的框图。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硬件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电源装置50、主体控制装置5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网络接口104、操作面板107以及存储装置120。

主体控制装置51例如由至少一个集成电路构成。集成电路例如由至少一个CPU、至少一个DSP、至少一个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至少一个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它们的组合等构成。

主体控制装置51控制电源装置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0双方。即,主体控制装置51被电源装置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0共享。此外,主体控制装置51可以与电源装置50分别独立地构成,也可以与电源装置50一体地构成。若主体控制装置51与电源装置50分别独立地构成,则电源装置50的结构变得简单。

主体控制装置51根据对操作面板107输入的信息,来选择单色打印模式和彩色打印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根据所选择的模式,控制电源装置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控制装置51将表示选择出的模式的选择模式识别信号输出至电源装置50。

主体控制装置51通过执行电源装置50、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

主体控制装置51基于受理了控制程序的执行命令这一情况,从存储装置120将控制程序读出至ROM102。RAM103作为工作存储器发挥功能,暂时储存控制程序的执行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主体控制装置51基于控制程序的执行命令对电源装置50执行规定的处理。作为一个例子,主体控制装置51根据由用户经由操作面板107进行的省电模式的切换的指示执行从通常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的控制。

主体控制装置51指示电源装置50从通常模式转移至省电模式。具体而言,主体控制装置51对电源装置50输出切换信号。此外,在本例中,对根据由用户经由操作面板107进行的省电模式的切换的指示而从通常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执行在用户无操作期间持续了规定期间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自动地切换到省电模式的控制。

网络接口104与天线(未图示)等连接。图像形成装置100经由天线与外部的通信设备之间交换数据。外部的通信设备例如包括智能手机等便携式通信终端、服务器等。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经由天线从服务器下载控制程序。

操作面板107由显示器和触摸面板构成。显示器以及触摸面板相互重叠,操作面板107例如受理针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打印操作、扫描操作等。

存储装置120例如是硬盘、外部的存储装置等存储介质。存储装置120储存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程序等。控制程序的储存位置并不限定于存储装置120,控制程序也可以储存于电源装置50的存储区域、主体控制装置51的存储区域(例如,高速缓存等)、ROM102、RAM103、外部设备(例如,服务器)等。控制程序也可以不是单体的程序,而是编入至任意的程序的一部分来提供。在该情况下,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处理与任意的程序配合来实现。即使是这样的未包括一部分模块的程序,也不会脱离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程序的主旨。进一步,由控制程序提供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来实现。进一步,也可以以由至少一个服务器执行控制程序的处理的一部分的所谓的云服务的形式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0。

[电源装置]

图3是对作为比较例1来说明的电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参照图3,电源装置根据所搭载的设备的状态具备通常模式和省电模式这2个状态,并被设置为能够切换这2个状态。

主体控制装置51控制设备的状态,并且控制电源装置的动作模式、即通常模式和省电模式各模式时的动作。

具体而言,主体控制装置51输出转移至省电模式时的切换信号。

在本例中,设置有供给针对驱动系统的电源电压的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和供给针对控制系统的电源电压的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与工业交流电源700连接并输出直流电压。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在一次侧包括:与工业交流电源700连接的整流器702、平滑电容器703、电阻705、706、开关元件(FET)707、电源控制用IC710、变压器711、二极管712、电容器713以及光电耦合器714的受光侧714A。

并且,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在二次侧包括:二次整流二极管720、二次平滑电容器721、电阻722~726、分流调节器750、光电耦合器714的发光侧714B、晶体管727以及电容器728。

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包括:与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相连接并根据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第一直流电压)生成第二直流电压的开关单元亦即驱动晶体管733、735、栅极电阻734、控制用IC738、电感器739、二极管740、电容器741以及电阻742、743。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与第一直流电压的负载(驱动系统)731连接。

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与作为第二直流电压的负载的主体控制装置51(CPU(控制系统))连接。

对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动作进行说明。

若从工业交流电源700施加交流电压(AC电压),则利用被整流器702整流后的电压进行平滑电容器703的充电。整流器702和平滑电容器703作为对来自交流电源的AC电压进行整流及平滑处理的整流平滑电路发挥功能。

若平滑电容器703的电压上升,则经由电阻705对电源控制用IC710供给电源。电源控制用IC710使FET707导通。伴随着FET707的导通,电流流过变压器711的一次绕组Np。根据对变压器711的Np绕组施加的电压,在Ns、Nb各绕组中也出现电压。

在Nb绕组中出现的电压因二极管712阻挡而不流过电流,Ns绕组的电压也同样地因二次整流二极管720而不流过电流。

通过电源控制用IC710的内部电路,在经过决定的规定时间后,FET707关断。

伴随于此,Np绕组的FET707的漏极侧的电压上升。另外,在Ns绕组中,电流沿通过二次整流二极管720对二次平滑电容器721充电的方向流动来对二次平滑电容器721充电,二次平滑电容器721的电压上升。

通过电源控制用IC710的内部电路,在经过决定的规定时间后,FET707导通,从平滑电容器703再次向变压器711供给电流。

若通过电源控制用IC710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使FET707关断,则再次利用Ns绕组电压通过二次整流二极管720对二次平滑电容器721充电。

二次平滑电容器721的电压被电阻723、724分压,电阻724的电压被施加给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分流调节器750的阴极电流经由光电耦合器714被传递至电源控制用IC710。

电阻723~726和晶体管727形成反馈电路。

分流调节器750对从反馈电路输出的被电阻723、724分压的电阻724的电压和内部的基准电压进行比较。若电阻724的电压比基准电压高,则分流调节器750以减少FET707的导通宽度或者导通占空比来降低输出电压的方式进行动作。若电阻724的电压比分流调节器750的基准电压低,则进行增加FET707的导通时间或者导通占空比来提升输出电压那样的反馈动作。

接下来,对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根据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电压生成第二直流电压。

在通常模式时,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控制用IC738经由驱动晶体管733、735、栅极电阻734间歇驱动FET732。

电阻742、743对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对输出电压进行分压后的电阻743的电压被输入至控制用IC738。

控制用IC738在内部具有基准电压Vref2,通过以Vref2和电阻743的电压相等的方式控制FET732的导通占空比,来生成稳定的第二直流电压。

在该结构中,为了降低省电模式时的电力,也可以为在输出驱动系统的电源电压的输出侧设置未图示的负载开关,使负载开关关断的结构。

(1)通常模式

主体控制装置51在通常模式时使晶体管727导通。伴随于此,电阻724和电阻725并联连接在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阳极之间。分流调节器750流过阴极-阳极间的电流,使控制端子-阳极间的电压成为预先决定出的基准电压值。因此,控制FET707,使得第一DCDC转换器的输出电压Vout(第一输出电压)成为使被电阻723和控制端子-阳极间的电阻分压的结果为基准电压值Vref那样的电压。输出电压Vout通过以下的式子来表示。

Vout=[(电阻723+R)/R]×Vref

其中,R是电阻724和电阻725的并联连接的电阻值,用以下的式子来表示。

R=电阻724×电阻725/(电阻724+电阻725)

(2)省电模式

主体控制装置51在节能状态亦即省电模式时使晶体管727关断。若晶体管727关断,则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阳极间的电阻仅为电阻724。由于分流调节器750以使控制端子-阳极间电压成为预先决定出的基准电压值的方式动作,所以输出电压Vout3(第三直流电压)通过以下的式子来表示。

Vout3=[(电阻723+电阻724)/电阻724]×Vref

由于分流调节器的控制端子-阳极间的电阻比通常模式时高,所以输出电压降低。

在省电模式时,以若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电压降低,则延长FET732的导通时间(增大导通占空比)来将输出电压维持固定的方式动作。

具体而言,若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电压成为第三直流电压以下,则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FET732固定在导通状态(导通占空比100%状态)。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FET732成为连续导通状态。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输出电压(第三直流电压)经由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FET732被供给至主体控制装置51。

(3)省电模式转移时的动作的说明

接下来,对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在通常模式时输出24V,在省电模式时输出5V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4是对比较例1的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转移至省电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4所示,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51使控制晶体管727的切换信号从“H”(“高”)电平变化至“L”(“低”)电平。伴随于此,使晶体管727关断。

因此,电阻723~725的分压电阻值从用于生成24V的电阻值切换为用于生成5V的电阻值。

由此,在省电模式下输出5V时,以与负载电流相应的斜率全速地从24V切换到5V。

因此,如图4所示,有瞬间产生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的可能性。

[电源装置50]

图5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参照图5,在本例中,图示有图3的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电源装置50与图3的成为比较例1的电源装置相比,在变更了反馈电路FB的结构的方面不同。对于其他的结构,与图3的成为比较例1的电源装置相同,所以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

反馈电路FB包括电阻723~726、晶体管727以及电容器800。

电容器800与电阻726并联连接。

根据切换信号来切换生成向分流调节器750输入的电压的电流路径。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电容器800与电阻726并联连接,向晶体管727输入的从主体控制装置51输出的切换信号根据基于电阻726的电阻值以及电容器800的电容的时间常数而逐渐变化。

即,通过逐渐执行晶体管727的切换,来逐渐进行反馈电路FB的分压电阻值的切换。

图6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中的从通常模式转移至省电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6所示,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51使控制晶体管727的切换信号从“H”电平变化为“L”电平。伴随于此,晶体管727关断。

此时,如上所述,晶体管727逐渐关断。

因此,电阻723~725的分压电阻值从用于生成24V的电阻值逐渐切换至用于生成5V的电阻值。

由此,在省电模式下输出5V时,随着电阻值的切换而逐渐降低到5V。

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抑制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供给稳定的电压。

[电源装置]

图7是对作为比较例2来说明的电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参照图7,电源装置以使用了特别是如RCC方式、频率控制方式那样的在省电模式时(轻负载时)开关频率上升的控制以及控制用IC的结构为前提。此外,所谓的RCC(Ringing Choke Converter:自激式转换器)方式是反激式转换器的一种,是通过自激振荡进行开关动作的转换器。

在该结构中,成为在省电模式时,切换反馈地点的方式。具体而言,在省电模式时,将反馈地点从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的输出之后切换到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的输出侧。

若省电模式中的负载电流增大,则存在产生由DCDC转换器电路内的FET、线圈的电阻分量引起的电压降的可能性,但通过将反馈地点切换到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的输出侧,能够包括上述电压降量地进行稳定化控制。即,能够提高针对输出负载变动的追踪性。

在本例中,设置有供给针对驱动系统的电源电压的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和供给针对控制系统的电源电压的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

另外,示出了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对主体控制装置51#供给电压的情况。主体控制装置51#输出转移至省电模式时的切换信号。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与工业交流电源700连接而输出直流电压。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一次侧的结构与在图3中说明的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相同,所以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

对于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二次侧的结构而言,省电模式时的分压电阻的切换所涉及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是删除了电阻725、726和晶体管727的结构。对于其他的结构,与在图3中说明的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相同,所以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

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与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相比,还包括电阻751、752、757、758、759、比较器760、分流调节器749以及晶体管753、754。

在通常模式时,主体控制装置51#使晶体管753导通。

若晶体管753导通,则晶体管754关断。

因此,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与比较器760的动作无关地根据分流调节器750的动作来输出第一直流电压。

另外,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通过控制用IC738间歇驱动FET732来输出第二直流电压。

在省电模式时,主体控制装置51#使晶体管753关断。

若晶体管753关断,则晶体管754根据比较器760的输出而动作。

具体而言,通过晶体管754导通,光电耦合器714动作。伴随于此,电源控制用IC710使FET707导通。

在省电模式时,电源控制用IC710根据比较器760的输出进行控制,使得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成为第三直流电压。

在省电模式时,以若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电压降低,则延长FET732的导通时间(增大导通占空比)来将输出电压维持固定的方式动作。

具体而言,若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电压成为第三直流电压以下,则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的FET732固定在导通状态(导通占空比100%状态)。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的FET732成为连续导通状态。

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电压(第三直流电压)经由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的FET732被供给至主体控制装置51#。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的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中,也与比较例1的电源装置相同,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51#使控制晶体管753的切换信号从“H”电平变化为“L”电平。伴随于此,晶体管753关断。

因此,电源控制用IC710根据比较器760的输出进行控制,以使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成为第三直流电压,但如在上述所说明的那样,由于以与负载电流相应的斜率全速地从24V切换到5V,所以存在瞬间产生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的可能性。

[电源装置50#]

图8是对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参照图8,在本例中,图示有图7的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电源装置50#与图7的作为比较例2的电源装置相比,在变更了反馈电路FBB的结构的方面不同。对于其他的结构,与图7的作为比较例2的电源装置相同,所以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

反馈电路FBB包括电阻723、724、802、804、806、807、809、晶体管801、805、810以及电容器803、808。

晶体管801连接在电阻723、724之间。

晶体管801的栅极与电阻802连接。电容器803与电阻802并联连接。电阻804的一端侧与电阻802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A的输出侧连接。另外,从主体控制装置51#对电阻802、804的连接节点传递切换信号。

晶体管805的一端侧与电阻806连接。晶体管805的另一端侧同晶体管801与电阻724的连接节点连接。电阻806与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的输出侧连接。晶体管805的栅极与电阻807连接。电阻807与电容器808并联连接。电阻809的一端侧与电阻807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B的输出侧连接。晶体管810连接在电阻809与电阻807的连接节点和接地电压之间。晶体管810的栅极接受切换信号的输入。

在通常模式下,切换信号被设定为“H”电平。伴随于此,晶体管810导通。因此,晶体管805关断。

另一方面,由于切换信号被设定为“H”电平,所以晶体管801导通。因此,基于根据电阻723、724的分压电阻的电压被输入至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

在省电模式下,切换信号被设定为“L”电平。伴随于此,晶体管801关断。另外,由于晶体管810关断,所以晶体管805导通。因此,基于根据电阻806、724的分压电阻的电压被输入至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

图9是对本发明的反馈电路FBB的电阻的切换进行简要说明的图。

如图9所示,在通常模式下,通过晶体管801导通,从而基于根据电阻723、724的分压电阻的电压被输入至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另一方面,在省电模式下,晶体管805导通。因此,基于根据电阻806、724的分压电阻的电压被输入至分流调节器750的控制端子。

根据切换信号切换生成向分流调节器750输入的电压的电流路径。

图10是对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图10的(A)作为比较例示出了反馈电路FBB中未设置电容器803、808的情况下的转移。

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51#使切换信号从“H”电平变化为“L”电平。

伴随于此,晶体管801关断。另外,晶体管810关断,晶体管805导通。

此时,根据该切换信号,反馈电路FBB瞬间成为全部关断或者全部导通状态。

由此,从用于生成24V的电阻值向用于生成5V的电阻值的电阻变化大幅度地变动。

由于该变动,具有瞬间输出比24V更高的电压的可能性。

另外,在5V附近,也有产生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的可能性。

图10的(B)示出了反馈电路FBB中设置有电容器803、808的情况下的转移。

在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转移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51#使切换信号从“H”电平变化为“L”电平。

伴随于此,晶体管801关断。此时,如上述那样,晶体管801逐渐关断。另外,晶体管810关断,晶体管805逐渐导通。

因此,用于生成24V的电阻值逐渐降低,用于生成5V的电阻值逐渐增加。即,从生成24V的电阻值逐渐切换到生成5V的电阻值。

由此,能够抑制下冲、过冲的电压变动,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供给稳定的电压。

(变形例)

图11是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50A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所示的电源装置50A与在图5中说明的电源装置50相比,在还设置有突发控制(Burst Control)电路BT的方面不同。

突发控制电路BT与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输出侧连接,在省电模式时控制第一DCDC转换器电路CA的FET707的开关。

具体而言,作为一个例子,突发控制电路BT在比5V高规定电压的电压具有上侧的阈值以及在比5V低规定电压侧具有下侧的阈值。

在省电模式时,若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输出达到上侧的阈值,则突发控制电路BT指示电源控制用IC710使FET707关断。若第二DCDC转换器电路CB的输出达到下侧的阈值,则突发控制电路BT指示电源控制用IC710对FET707进行开关控制。即,通过设置FET707的开关动作期间和非动作期间,能够进一步减少消耗电力。

图12是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中的从通常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例中,在转移至省电模式之后,主体控制装置51指示突发控制电路BT执行上述突发控制。由此,在转移至省电模式之后,能够通过执行突发控制来抑制输出波动,并且减少消耗电力。

此外,在本例中,主要对将电源装置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在其他用途中通用该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而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