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1859发布日期:2019-11-20 01:05阅读:2104来源:国知局
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轴承作为马达的组成部分,通过轴承固定结构固定于马达的机壳。为了将轴承固定于机壳,作为现有的轴承固定结构,通常通过轴承压圈固定轴承(例如套筒轴承)。采用这种轴承固定结构时,需要的部件数量较多,组装作业繁琐。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指出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对轴承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其具有: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中心轴线延伸;

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旋转轴配置;

机壳,所述机壳在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主体;以及

轴承,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马达主体的一侧,并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其中,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所述机壳抵接部具有:

周向抵接面,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轴向抵接面,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在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具有:

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

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和/或所述机壳抵接部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所述机壳的一部分而在所述机壳上形成贯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翘起部的周向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抵接部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二翘起部,所述第二翘起部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机壳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翘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周向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翘起部的周向一侧;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轴向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在周向上远离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并且在轴向上靠近所述机壳的一侧具有切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抵接部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径向向所述机壳内侧及径向外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三翘起部,所述第三翘起部的端部还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轴承抵接部还具有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三翘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周向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三翘起部的周向一侧;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朝向所述第三抵接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一翘起部和所述第三翘起部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周向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中央具有向机壳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轴承的内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为引擎冷却马达。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组装方法,所述马达具有前述任一方面所述的马达的结构,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旋转步骤,通过所述旋转步骤将所述轴承沿周向从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旋转至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侧,而使所述弹性部件发生形变并恢复,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中央具有向机壳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在所述旋转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插入组装步骤,在所述插入组装步骤中,将所述环状壁部插入所述轴承的内周;

在所述旋转步骤中,将所述轴承沿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旋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翘起马达机壳的一部分形成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通过旋拧轴承而将弹性部件压下并使之恢复弹性形变,而将轴承的侧壁上成型的轴承抵接部抵接于机壳抵接部,从而将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由此,无需其他部件,只需要变更马达机壳的结构,依靠马达机壳本身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机壳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机壳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例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马达组装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马达组装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发明实施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下面的说明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对不同元素从称谓上进行区分,但并不表示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列或时间顺序等,这些元素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列出的术语的一种或多个中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是指所陈述的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素、元件或组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单数形式“一”、“该”等包括复数形式,应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或“一类”而并不是限定为“一个”的含义;此外术语“所述”应理解为既包括单数形式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术语“根据”应理解为“至少部分根据……”,术语“基于”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基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与沿轴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围绕轴的方向称为“周向”,但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并不限定风扇使用和制造时的朝向。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不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图1是该马达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马达包括:旋转轴100、马达主体200、机壳300以及轴承400。旋转轴100沿中心轴线o延伸,马达主体200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围绕旋转轴100配置,机壳300在马达主体200的轴向一侧(如图1所示的左侧)覆盖该马达主体200,轴承400固定于机壳300的朝向马达主体200的一侧,并将旋转轴100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在机壳30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机壳抵接部具有周向抵接面和轴向抵接面,周向抵接面位于机壳300的内侧,与轴承400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400在周向上限位;轴向抵接面位于机壳300的内侧,与轴承400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400在轴向上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在轴承40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轴承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面、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第一抵接面抵接于弹性部件,从而将轴承400在周向上的一侧限位,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机壳抵接部的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400在周向上的另一侧限位,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机壳抵接部的轴向抵接面,从而将轴承400在轴向上限位。

通过本实施例的马达的上述结构,只需要翘起马达机壳的一部分形成翘起部(弹性部件)和抵接壁(机壳抵接部),通过旋拧轴承而将翘起部压下并使之恢复弹性形变,而将轴承的侧壁上成型的抵接部(轴承抵接部)抵接于抵接壁,从而将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由此,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

图2是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壳300的部分示意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轴承400的示意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轴承400固定于机壳300的部分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机壳30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301和机壳抵接部302,机壳抵接部302具有周向抵接面3021和轴向抵接面3022。如图3和图4所示,在轴承40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401,轴承抵接部401具有第一抵接面4011、第二抵接面4012和第三抵接面4013。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抵接面4011与弹性部件301抵接,第二抵接面4012与周向抵接面3021抵接,第三抵接面4013与轴向抵接面3022抵接。由此,可以将轴承400在周向和轴向上限位,从而,可以方便地将轴承400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弹性部件301可以是由机壳300的一部分向机壳300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机壳300的一部分而在机壳300上形成了贯通孔3011。并且,如图2所示,上述机壳抵接部302也可以是由机壳300的一部分向机壳300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机壳300的一部分而在机壳300上形成贯通孔3023。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011/3023是贯通机壳300的孔,由此,仅依靠马达机壳300本身的结构,无需其他部件,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400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300。并且由于在机壳上形成了贯通孔而有利于马达的散热。

上述弹性部件301和机壳抵接部302的形成方式只是举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该弹性部件301和该机壳抵接部302,相应的,也可以不形成上述贯通孔3011/30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弹性部件301位于机壳300的轴向端面,其为由机壳300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机壳300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301。如图4所示,轴承抵接部401包括第一抵接部4011’,上述第一抵接面4011位于第一抵接部4011’的朝向第一翘起部301的周向一侧。由此结构,在机壳300的轴向端面上形成了第一翘起部301和散热孔(贯通孔3011),成型简单,并将轴承400在周向上的一侧限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机壳抵接部302也位于机壳300的轴向一侧,其为由机壳300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机壳300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二翘起部302,该第二翘起部302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机壳300弯折的第一弯折部303。如图3和图4所示,周向抵接面3021位于第二翘起部302的朝向第一抵接部4011’的周向一侧,第二抵接面4012位于第一抵接部4011’的朝向第二翘起部302的周向一侧,轴向抵接面3022位于第一弯折部303的朝向第一抵接部4011’的轴向一侧,第三抵接面4013位于第一抵接部4011’的朝向第一弯折部303的轴向一侧。由此结构,能够利用第二翘起部302在周向上的弹力将轴承400在周向上的另一侧限位,由此将轴承400在周向上紧固于第一翘起部301和第二翘起部302之间,且将轴承400在轴向上固定,成型简单。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抵接部4011’的在周向上远离弹性部件301的一侧并且在轴向上靠近机壳300的一侧具有切角4014。由此结构,在将轴承400与机壳300组装时,能够形成与第一翘起部301相匹配的引导结构,从而使旋转组装更加简单。然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也可以不形成上述切角,而不影响轴承400与机壳300的组装。

图5是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壳300的部分示意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轴承400的示意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轴承400固定于机壳300的部分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弹性部件301的结构与图2的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01的结构相同,其位于机壳300的轴向端面,为由机壳300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机壳300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30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轴承抵接部401包括第一抵接部4011’,第一抵接面4011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4011’的朝向第一翘起部301的周向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机壳抵接部302位于机壳300的轴向端面,其为由机壳300的一部分沿径向向机壳300内侧及径向外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三翘起部302’,该第三翘起部302’的端部还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304。

如图6和图7所示,轴承抵接部401还具有第二抵接部4012’和第三抵接部4013’,第二抵接部4012’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大于第三抵接部4013’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周向抵接面3021位于第三翘起部302’的朝向第二抵接部4012’的周向一侧,第二抵接面4012位于第二抵接部4012’的朝向第三翘起部302’的周向一侧;轴向抵接面3022位于第二弯折部304的朝向第三抵接部4013’的轴向一侧,第三抵接面4013位于第三抵接部4013’的朝向第二弯折部304的轴向一侧。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翘起部301和第三翘起部302’位于第二抵接面4012和第一抵接面4011的周向之间。

由此结构,由于第三翘起部302’沿径向翘起,其侧面与第二抵接部4012’在周向上抵接,使得第三翘起部302’在周向上不易产生弹性形变,因此对于第二抵接部4012’的抵接更为牢靠。

图8是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壳300的部分示意图,如图8所示,与图5所示的机壳300的结构不同的是,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机壳300的内侧还可以形成第四翘起部305,该第四翘起部305的结构和与轴承抵接部400的抵接方式与第三翘起部302’类似,此处省略说明。

在图5-图8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翘起机壳300的一部分,无论是沿周向翘起形成弹性部件(第一翘起部)301,还是沿径向翘起形成机壳抵接部(第三翘起部302’、第四翘起部305),都可以形成贯通机壳300的贯通孔,从而仅依靠马达机壳300本身的结构,无需其他部件,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400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300,并且还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机壳300的中央还可以具有向机壳300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306,该环状壁部306的外周面可以抵接于轴承400的内周面。由此,可以对轴承400起到限位的作用,形成了供轴承400旋转组装于弹性部件301、周向抵接面3021以及轴向抵接面3022之间的旋转引导面。

在本实施例中,该马达可以是引擎冷却(ec)马达,由于引擎冷却马达内部没有固定轴承的位置,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结构,方便将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上。并且,由于引擎冷却马达需要散热,因此采用机壳直接翘起的结构,不但方便固定轴承,也方便马达的散热。然而,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其他类型的马达,也可以采用本申请的结构来固定轴承。

在本实施例中,仅对马达的结构中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做了介绍,马达的其他组成和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处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马达的结构,通过翘起马达机壳的一部分形成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通过旋拧轴承而将弹性部件压下并使之恢复弹性形变,而将轴承的侧壁上成型的轴承抵接部抵接于机壳抵接部,从而将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由此,无需其他部件,只需要变更马达机壳的结构,依靠马达机壳本身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组装方法,该马达具有实施例1所述的马达的结构。其内容被合并于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9是本实施例的马达组装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

旋转步骤901,将轴承400沿周向从弹性部件301的一侧旋转至弹性部件301的另一侧,而使弹性部件301发生形变并恢复,并使第一抵接面4011抵接于弹性部件301、第二抵接面4012抵接于周向抵接面3021、第三抵接面4013抵接于轴向抵接面3022。

由此方法,便于轴承400的组装。

图10是本实施例的马达组装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实施例1所述,机壳300的中央具有向机壳300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306,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

插入组装步骤1001,将环状壁部306插入轴承400的内周;

旋转步骤1002,将轴承400沿所述环状壁部306的外周旋转,从而,将轴承400沿周向从弹性部件301的一侧旋转至弹性部件301的另一侧,而使弹性部件301发生形变并恢复,并使第一抵接面4011抵接于弹性部件301、第二抵接面4012抵接于周向抵接面3021、第三抵接面4013抵接于轴向抵接面3022。

由此方法,可以在通过环状壁部306对轴承400限位的基础上,对轴承400进行组装,便于组装。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