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4733发布日期:2018-08-17 22: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其中电机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一种,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的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以此来提供新能源汽车行驶所需的动力。

现有的电机通常会产生噪音,使用者长时间处在噪音的环境下,日积月累,会对使用者的听觉神经、脑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心情烦躁,心绪不宁、头昏、眼花、耳鸣、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等,不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不仅如此,伴随着电机故障的产生,一般会出现电机过热现象,过热对电机的绝缘是很不利的,电机对发热反应最敏感的部位就是定子绕组绝缘,每种绝缘材料只能承受一定的温度,超过自身允许的温度,就会加速绝缘的老化,缩短电机使用寿命,而且还可能因绝缘损坏引发各种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罩壳、转轴、转子绕组、两个转动轴承和至少两个定子绕组,所述罩壳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转动轴承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子绕组和定子绕组均设置在罩壳内,所述转子绕组套设在转轴上,所述定子绕组周向均匀固定在罩壳的内壁上,所述罩壳的外周设有降噪机构,所述罩壳上设有降温机构;

所述降噪机构包括动力组件和两个抽气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外壳、驱动齿轮、从动齿轮、传动轴、转盘、固定杆、连杆、衔接杆和往复杆,所述外壳套设在转轴上,所述外壳套设在传动轴上,所述罩壳设置在外壳内,所述驱动齿轮套设在转轴上,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套设在传动轴的一端上,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外壳的外侧,所述转盘的一侧固定在传动轴的另一端上,所述固定杆固定在转盘的远离传动轴的一侧,所述固定杆通过连杆与衔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衔接杆的另一端与往复杆固定连接,两个抽气组件分别设置在往复杆的两端;

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降温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轮、从动轮、传动带、连接杆和冷却箱,所述驱动轮套设在传动轴上,所述从动轮固定在连接杆的一端,所述从动轮与连接杆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分别设置在传动带内侧的两端,所述冷却箱固定在外壳内的顶部,所述冷却箱的一端套设在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降温组件连接;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蜗杆、支杆、支撑杆和冷却管,所述蜗杆的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另一端与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套设在支杆的另一端上,所述支撑杆固定在冷却箱内的底部,所述冷却管的一端设置在冷却箱的下方,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冷却箱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冷却管与冷却箱连通,所述冷却管螺旋分布在罩壳的外周上。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抽气的功能,所述抽气组件包括连接管、衔接块、两个圆台和两个控制单元,所述外壳套设在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套设在衔接块上,所述衔接块设置在两个圆台之间,所述往复杆的一端与靠近衔接杆的圆台的上底面固定连接,两个控制单元分别设置在连接管的两侧。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衔接块移动,所述衔接块内设有第一导管、第二导管、连接盒和挡块,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设置在衔接块的靠近衔接杆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设置在衔接块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通过连接盒连通,所述挡块与连接盒的内壁铰接,所述挡块抵靠在连接盒和第一导管的连接处。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抽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密封单元和转换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设置在衔接块的远离衔接杆的一侧,所述密封单元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支架、第一旋转杆和密封板,所述连接管套设第一伸缩杆和密封板上,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管上,所述第一支架位于第一伸缩杆和密封板之间,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中心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和密封板通过第一旋转杆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增强密封效果,所述密封板的靠近衔接块的一侧设有橡胶层。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控制密封板移动,所述转换单元包括推块、第二旋转杆、第二支架和第二伸缩杆,所述连接管套设在第二伸缩杆上,所述衔接块和第二支架均位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之间,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管上,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中心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推块固定连接,所述推块位于第一伸缩杆的一侧,所述第二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杆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移动,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靠近衔接块的一端和第二伸缩杆的靠近衔接块的一端均设有滚轮。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密封效果,所述外壳与转轴的连接处和外壳与传动轴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圈。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所述冷却箱中设有冷却液。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散热效果,所述罩壳的远离驱动齿轮的一端设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风扇和网罩,所述风扇套设在转轴上,所述网罩固定在罩壳上,所述风扇位于网罩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通过降噪机构实现降低噪音的功能,与现有的降噪机构相比,该降噪机构通过抽取空气的形式降噪,降噪效果更好,不仅如此,还通过降温机构实现了电机的降温功能,使电机冷却,与现有的降温机构相比,该降温机构的驱动力来源于电机本身,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降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抽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衔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罩壳,2.转轴,3.转子绕组,4.转动轴承,5.定子绕组,6.外壳,7.驱动齿轮,8.从动齿轮,9.传动轴,10.转盘,11.固定杆,12.连杆,13.衔接杆,14.往复杆,15.驱动轮,16.从动轮,17.传动带,18.连接杆,19.冷却箱,20.蜗杆,21.支杆,22.支撑杆,23.冷却管,24.连接管,25.衔接块,26.圆台,27.第一导管,28.第二导管,29.连接盒,30.挡块,31.第一伸缩杆,32.第一支架,33.第一旋转杆,34.密封板,35.推块,36.第二旋转杆,37.第二支架,38.第二伸缩杆,39.滚轮,40.密封圈,41.风扇,42.网罩。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罩壳1、转轴2、转子绕组3、两个转动轴承4和至少两个定子绕组5,所述罩壳1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转动轴承4套设在转轴2上,所述转子绕组3和定子绕组5均设置在罩壳1内,所述转子绕组3套设在转轴2上,所述定子绕组5周向均匀固定在罩壳1的内壁上,所述罩壳1的外周设有降噪机构,所述罩壳1上设有降温机构;

该电机通过定子绕组5通电后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绕组3,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从而在转动轴承4的支撑作用下使转轴2转动,实现了驱动转轴2转动的功能,该电机通过降噪机构实现降低噪音的功能,通过降温机构实现了电机的降温功能,使电机冷却。

如图3所示,所述降噪机构包括动力组件和两个抽气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外壳6、驱动齿轮7、从动齿轮8、传动轴9、转盘10、固定杆11、连杆12、衔接杆13和往复杆14,所述外壳6套设在转轴2上,所述外壳6套设在传动轴(9)上,所述罩壳1设置在外壳6内,所述驱动齿轮7套设在转轴2上,所述驱动齿轮7与从动齿轮8啮合,所述从动齿轮8套设在传动轴9的一端上,所述驱动齿轮7和从动齿轮8均位于外壳6的外侧,所述转盘10的一侧固定在传动轴9的另一端上,所述固定杆11固定在转盘10的远离传动轴9的一侧,所述固定杆11通过连杆12与衔接杆13的一端铰接,所述衔接杆13的另一端与往复杆14固定连接,两个抽气组件分别设置在往复杆14的两端;

转轴2的转动使驱动齿轮7转动,带动从动齿轮8转动,使传动轴9转动,从而使转盘10转动,带动固定杆11以转盘10的圆心转动,通过连杆12使衔接杆13往复移动,带动往复杆14来回移动,驱动抽气组件运行,实现了驱动抽气组件运行的功能。

如图4所示,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降温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轮15、从动轮16、传动带17、连接杆18和冷却箱19,所述驱动轮15套设在传动轴9上,所述从动轮16固定在连接杆18的一端,所述从动轮16与连接杆18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轮15和从动轮16分别设置在传动带17内侧的两端,所述冷却箱19固定在外壳6内的顶部,所述冷却箱19的一端套设在连接杆18上,所述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降温组件连接;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蜗杆20、支杆21、支撑杆22和冷却管23,所述蜗杆20的一端与连接杆18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0的另一端与支杆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22套设在支杆21的另一端上,所述支撑杆22固定在冷却箱19内的底部,所述冷却管23的一端设置在冷却箱19的下方,所述冷却管23的另一端设置在冷却箱19的远离连接杆18的一端,所述冷却管23与冷却箱19连通,所述冷却管23螺旋分布在罩壳1的外周上。

传动轴9带动驱动轮15转动,驱动轮15通过传动带17带动从动轮16转动,从而使连接杆18转动,通过连接杆18转动,带动蜗杆20转动,使冷却箱19内的空气随着蜗杆20的转动流动,从而使罩壳1上的冷却管23内的空气流动,带走罩壳1内的热量,实现了冷却的效果。

如图5所示,所述抽气组件包括连接管24、衔接块25、两个圆台26和两个控制单元,所述外壳6套设在连接管24上,所述连接管24套设在衔接块25上,所述衔接块25设置在两个圆台26之间,所述往复杆14的一端与靠近衔接杆13的圆台26的上底面固定连接,两个控制单元分别设置在连接管24的两侧,通过往复杆14带动衔接块25在连接管24内移动,使连接管24内的空气经过衔接块25挤压而排出,使外壳6内形成真空,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空气介质,使声音无法传递,达到降噪的效果。

如图6所示,所述衔接块25内设有第一导管27、第二导管28、连接盒29和挡块30,所述第一导管27的一端设置在衔接块25的靠近衔接杆13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管28的一端设置在衔接块25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管27和第二导管28通过连接盒29连通,所述挡块30与连接盒29的内壁铰接,所述挡块30抵靠在连接盒29和第一导管27的连接处,当衔接块25向远离衔接块25方向移动时,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使挡块30与连接盒29贴紧,从而使衔接块25将空气推出外壳6,当衔接块25向靠近衔接杆13方向移动时,空气阻力推开挡块30,使衔接块25上方和下方的气压相同,便于衔接块25的移动。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抽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密封单元和转换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设置在衔接块25的远离衔接杆13的一侧,所述密封单元包括第一伸缩杆31、第一支架32、第一旋转杆33和密封板34,所述连接管24套设第一伸缩杆31和密封板34上,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管24上,所述第一支架32位于第一伸缩杆31和密封板34之间,所述第一旋转杆33的中心与第一支架32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31和密封板34通过第一旋转杆33铰接,当衔接块25向远离衔接杆13方向移动时,圆台26推动第一伸缩杆31移动,带动第一旋转杆33在第一支架32的支撑作用下转动,从而使密封板34向靠近连接管24方向移动,当两个密封板34对接时,使连接管24密封,避免衔接块25在向靠近衔接杆13方向移动时带进空气。

作为优选,为了增强密封效果,所述密封板34的靠近衔接块25的一侧设有橡胶层,橡胶层较柔软且具有密封的作用,可以增强连接管24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控制密封板34移动,所述转换单元包括推块35、第二旋转杆36、第二支架37和第二伸缩杆38,所述连接管24套设在第二伸缩杆38上,所述衔接块25和第二支架37均位于第一伸缩杆31和第二伸缩杆38之间,所述第二支架37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管24上,所述第二旋转杆36的中心与第二支架37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旋转杆36的一端与推块35固定连接,所述推块35位于第一伸缩杆31的一侧,所述第二旋转杆36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杆38铰接,当衔接块25向靠近衔接杆13方向移动时,圆台26使第二伸缩杆38移动,带动第二旋转杆36在第二支架37的支撑作用下转动,从而使推块35推动第一伸缩杆31移动,使密封板34向远离连接管24方向移动,避免衔接块25推气时无法推出。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第一伸缩杆31和第二伸缩杆38移动,所述第一伸缩杆31的靠近衔接块25的一端和第二伸缩杆38的靠近衔接块25的一端均设有滚轮39,滚轮39使第一伸缩杆31和第二伸缩杆38在圆台26上的移动转化为滚动,减小了摩擦力。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密封效果,所述外壳6与转轴2的连接处和外壳6与传动轴9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圈40,密封圈40具有密封作用,通过密封圈40使外壳6的密封性增强。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所述冷却箱19中设有冷却液,冷却液可以增强冷却管23的吸热能力,提高冷却效果。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散热效果,所述罩壳1的远离驱动齿轮7的一端设有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风扇41和网罩42,所述风扇41套设在转轴2上,所述网罩42固定在罩壳1上,所述风扇41位于网罩42内,通过风扇41的转动使热量排出,提高了散热效果。

该电机通过降噪机构实现降低噪音的功能,通过降温机构实现了电机的降温功能,使电机冷却。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具有降噪功能的冷却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通过降噪机构实现降低噪音的功能,与现有的降噪机构相比,该降噪机构通过抽取空气的形式降噪,降噪效果更好,不仅如此,还通过降温机构实现了电机的降温功能,使电机冷却,与现有的降温机构相比,该降温机构的驱动力来源于电机本身,更加节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