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157发布日期:2018-10-13 00:33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IPAD、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尤其是在外出旅行、出差的旅途中,而这些电子设备一般均配备有可充电电池,专用充电器和数据线,用于数据的传输、设备充电等。但由于专用充电器需要使用交流电源,所以借助车载USB充电器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是不二的选择。

市面上常见的车载USB充电器大多使用从点烟器接口取电,通过车载USB充电器与点烟器的连接,通过数据线一端插入车载USB充电器的USB输出口,另一端与相应的智能移动设备连接,从而实现对其充电。

但现有技术中,普遍的车载USB充电器UAB充电接口仅有一个,不能同时给多个外接设备供电,难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并且,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点烟车载充电器,只能支持较小功率的移动设备充电,无法应对较大功率的设备使用;同时,在使用大功率设备时,导电性能极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功率,双USB接口,导电性能稳定的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包括与汽车内部车载电源接口电连接的电源输入端以及输出至外接设备的点烟接口、第一USB充电接口和第二USB充电接口,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点烟接口之间依次电连接有过流过压保护电路和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USB充电接口和第二USB充电接口之间依次电连接有所述过流过压保护电路、第一滤波电路、降压增流电路、第二滤波电路、检测取样电路和短路保护电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汽车内部的DC12-24V车载电源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源输入端输入12-24V直流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点烟接口输出12-24V直流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降压增流电路将12-24V的直流电降压至5V。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降压后的电流经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后限流至2.1A并输出至所述第一USB充电接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降压后的电流经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后限流至1A并输出至所述第二USB充电接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USB充电接口和第二USB充电接口均采用红铜镀镍实心触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有双USB充电接口,可直接给多个外接设备充电,点烟接口可以转换其他车载充电器插入正常使用,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同时通过其电路设计,最大功率可达到120W,能够支持功率要求较高的移动设备或行车记录仪等正常使用,双USB接口共3.1A电流输出,采用红铜镀镍实心触头,大功率设备使用时,导电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其为适合于多种车载应用的车载充电器,该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包括与汽车内部车载电源接口电连接的电源输入端11以及输出至外接设备的点烟接口12、第一USB充电接口13和第二USB充电接口14,电源输入端11与点烟接口12之间依次电连接有过流过压保护电路21和第一滤波电路22,电源输入端11与第一USB充电接口13和第二USB充电接口14之间依次电连接有过流过压保护电路21、第一滤波电路22、降压增流电路23、第二滤波电24路、检测取样电路25和短路保护电路26。

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端11与汽车内部的DC12-24V车载电源电连接,以使电源输入端11输入12-24V直流电,接入DC12-24V,经过过流过压保护电路21后,再由第一滤波电路22过滤,然后一组分配到点烟接口12输出12-24V直流电。

同时,另一组分配到降压增流电路23,经降压增流电路23降压至5V,最后经短路保护电路26后分别限流至2.1A和1A并分别输出至第一USB充电接口13和第二USB充电接口14,再给外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USB充电接口13和第二USB充电接口14均采用红铜镀镍实心触头。从而提高导电性能。

本实施例双USB点烟车载充电器设有的双USB充电接口,在正确连接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多个移动设备直接充电,其点烟接口可以转换其他车载充电器插入正常使用,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同时通过其电路设计,最大功率可达到120W,能够支持功率要求较高的移动设备或行车记录仪等正常使用,双USB接口共3.1A电流输出,采用红铜镀镍实心触头,大功率设备使用时,导电性能稳定,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