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5168发布日期:2018-09-28 20:4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头护套,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开采的环境日益复杂,对井下管线、电缆、信号线的布局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柔性管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目前出现了一种能够集成管线、电缆、信号线于一体的柔性管。这种柔性管通过在其内壁中植入电缆、信号线等功能单元,能够减少铺设工作量,并降低失效风险,还可以对管道进行实施监测,越来越多的油田用户开始倾向选用该类产品。加入功能单元后柔性管的连接变得非常复杂,既要保证连接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柔性管虽然可以连续生产,但也不可能做到无限长,因此某些情况下仍需要对柔性管进行连接。普通柔性管的连接通常采用端部接头通过法兰或者螺纹进行连接,带有功能单元的柔性管在连接时相对较复杂,除考虑管体连接外,还需要考虑功能单元之间的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

目前的有一种做法是在连接接头内置过渡功能单元,采用快速插头进行连接。该种方式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涉及的问题也较多,例如如何控制功能单元的预留量,接头旋紧过程中如何保证功能单元不被破坏等,连接成功之后的可靠性也有待于验证。而且实际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制造成本也很高,可靠性也无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功能单元内置式接头连接,制作成本低,安装过程简单可靠易行,安装后功能单元损耗低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其设有接头护套本体,接头护套本体设有锥体护套和第一过渡段,锥体护套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圆锥体结构,第一过渡段为圆环状结构,锥体护套的大端开口端与第一过渡段的一端相连接,锥体护套的侧壁上设有功能单元通道,功能单元通道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功能单元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设于锥体护套的两端;第一过渡段的侧壁上贯穿设有功能单元穿插槽,功能单元通道的一端与功能单元穿插槽连接,功能单元穿插槽和功能单元通道内部连通。

优选的,锥体护套的大端开口端的内径和第一过渡段的内径相同,锥体护套和第一过渡段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功能单元通道与锥体护套的侧壁平行。

优选的,锥体护套的小端开口端处前端设有第二过渡段,第二过渡段为圆环状结构,锥体护套的小端开口端处的内径与第二过渡段的内径相同,第二过渡段与锥体护套的侧壁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锥体护套的侧壁与水平面形成坡角α,坡角α为锐角。

优选的,坡角α的角度为20°。

优选的,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侧壁内部设有螺纹。

优选的,锥体护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孔。

优选的,接头护套本体的材料为塑料、合金材料或者橡胶材料其中任何一种。

优选的,接头护套本体的材料为铝合金、塑料合金、PE、PP、PVC、POM、PE其中任何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是功能单元内置式接头连接,制作成本低,安装过程简单可靠易行,安装只需连接一个功能单元接线头、无需考虑功能单元接线头的预留量,安装后功能单元损耗低,实现了带有功能单元的柔性管接头的可靠连接。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其设有接头护套本体,接头护套本体设有锥体护套和第一过渡段,锥体护套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圆锥体结构,第一过渡段为圆环状结构,锥体护套的大端开口端与第一过渡段的一端相连接,锥体护套的侧壁上设有功能单元通道,功能单元通道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功能单元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设于锥体护套的两端;第一过渡段的侧壁上贯穿设有功能单元穿插槽,功能单元通道的一端与功能单元穿插槽连接,功能单元穿插槽和功能单元通道内部连通,其中的柔性管接头克服了传统接头功能单元内置式接头连接形式,不易于实现,而且能够实现高压密封,避免了以前单独使用带功能单元的柔性管时,集成电缆单元和光纤单元相互干扰或者缠绕等问题;能够优化油气开采中的设备布局,并且能够实时监测管道状态,为实现柔性管应用数据化,远程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使用连接带有功能单元的复合柔性管接头时,将功能单元在接线头在复合柔性管外部进行连接,该种方式是预先将功能单元的接线头处剥离出来,然后贯穿特殊设计的外护套中连通的功能单元通道和功能单元穿插槽,无需对接头进行特殊设计,造价低廉,易于实现,解决带有功能单元的柔性管的连接问题。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可以有效的保护功能单元的完整性,安装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连接接头)。

图中标记:1.锥体护套,2.第一过渡段,3.锥体护套的侧壁,4.功能单元通道,5.第一过渡段的侧壁,6.功能单元穿插槽,7.第二过渡段,8.接头,9.固定孔,10.智能复合柔性管,11.功能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生产方法;所使用的原料,如无特殊规定,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其设有接头护套本体,接头护套本体设有锥体护套1和第一过渡段2,锥体护套1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圆锥体结构,第一过渡段2为圆环状结构,锥体护套1的大端开口端与第一过渡段2的一端相连接,锥体护套1的大端开口端的内径和第一过渡段2的内径相同,锥体护套1和第一过渡段2为一体结构;锥体护套的侧壁3上设有功能单元通道4,功能单元通道4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功能单元通道4为两端开口处分别设在锥体护套1的两端,第一过渡段的侧壁5上贯穿设有功能单元穿插槽6,功能单元通道4的一端与功能单元穿插槽6连接,功能单元穿插槽6和功能单元通道4内部连通。功能单元通道4与锥体护套的侧壁3平行,有利于功能单元11穿插,不容易堵塞与弯曲。

锥体护套1的小端开口端处前端设有第二过渡段7,第二过渡段7为圆环状结构;锥体护套1的小端开口端处的内径与第二过渡段7的内径相同,第二过渡段7与锥体护套的侧壁3为一体结构。第二过渡段7包覆于所接智能复合柔性管10外侧,第二过渡段7内壁与所接智能复合柔性管10外壁紧密贴合,可根所接智能复合柔性管10的大小尺寸制作,既保证连接功能单元11的可靠性,又能保证接头护套本体内部的密封性。

锥体护套的侧壁3与水平面形成坡角α,坡角α为锐角,优选的坡角α的角度为20°,此角度范围最优,既节省材料,又根据流线型,保证本实用新型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的耐用性和抗冲击能力。

如图4-图5所示,当连接带有功能单元11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时,先将智能复合柔性管10需要连接一端的内部的功能单元11拨出来,插入功能单元通道4并贯通功能单元穿插槽6,与另一端的接头8进行连接,功能单元11贯穿接头护套本体,使接头8的安装过程简单可靠易行,然后根据现场要求进行截断,并采用专门的连接器进行连接,连接后采用封装材料对接头8进行保护,实现了带有功能单元11的柔性管接头10的可靠连接。

每个功能单元穿插槽6和功能单元通道4插入1个功能单元11,此种外置式连接方式安装连接一个功能单元11,只需连接一个功能单元11接线头,无需考虑功能单元11接线头的预留量,且可以随意截断功能单元11。此方式安装,一方面,对功能单元11损耗低,实现了带有功能单元11的智能复合柔性管10内功能单元11的接线头的可靠连接,保证整个功能单元11性能不受损伤;另一方面,避免了以前单独使用带功能单元11的智能复合柔性管10时,多个功能单元11的集成电缆单元和光纤单元相互干扰或者缠绕等问题;还有一方面,如果功能单元11较多时,不需要过多的开槽位置,且接头整体强度不会降低,而且保证密封性能好。功能单元穿插槽6的形状,可根据功能单元11的形状与需要制作成矩形、圆形、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状等任何形状,以满足功能单元11的连接需要求,可应用范围广。

第一过渡段2的另一端侧壁内部设有螺纹,与接头8可通过螺纹连接,也可以另一个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末端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接头护套的材料为PE塑料,根据所接智能复合柔性管和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的形状尺寸,注塑一体成型,便与加工。锥体护套的侧壁3上开设有固定孔9,接头护套1本体可采用螺栓通过固定孔3安装在接头8上,使接头护套本体与接头8稳固在一起,接头护套本体可以更好的保护接头8,不易松动,保证接头密封性好、强度高,制得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例如接头护套本体的内部设有螺纹,与接头可通过螺纹连接;坡角α为锐角,如坡角α的角度范围为15°~30°;接头护套本体的材料可为塑料、合金材料或者橡胶材料其中任何一种,如铝合金、塑料合金、PE、PP、PVC、POM、PE其中任何一种,皆可制备成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接头护套通过定制设计能够很好的与接头进行贴合固定。两端采用特殊设计的过渡段:第一过渡段2和第二过渡段7,能够很好的保护功能单元1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复合柔性管接头护套,实现了带有功能单元11的智能复合柔性管10的可靠连接,使油气开采中的设备布局可以得到优化,并且能够实时监测管道状态,为实现柔性管应用数据化,远程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末端”、“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备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例如,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