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1452发布日期:2019-01-08 21:0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机直接并网一般采用恒速变负载运行,为了满足电动机负载上限的要求,电动机在设计时需要按照负载上限进行设计,而实际应用时,绝大部分负载都远远低于电动机负载上限,一般保持在负载上限的30-70%,这样就导致电动机的实际运行效率较低,造成电力资源浪费,也抬升了电力使用成本。

此外,电动机是以电力为能源的动力设备,各种380V低压电动机,6kV高压电动机,10kV高压电动机,尤其是针对那些风机泵类通用机械设备,其负载率低,欠载,轻载的或一些需经常起动停止,而起动转矩大,而负载转矩比额定转矩小较多的生产机械,普遍存在的大马拉小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包括电动机和控制器,给电动机供电的三相电线上串联有变压器,变压器的原边串联有三相接触器K1,且变压器的副边并联有三相接触器K2,给变压器供电的供电线上设有电源开关,电动机与变压器连接的供电线上连有负载传感器,负载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三相接触器K1、电源开关和三相接触器K2均与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变压器为一个三相变压器或者三个单相变压器。

负载传感器为感知电动机负荷的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

电动机为三相交流电动机。

控制器的型号为西门子S7-200可编程PLC控制器。

电流传感器的型号为JCE208-TS7的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的型号为WB3V412U01的电压传感器。

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电动机的供电回路中,通过控制器控制三相接触器K1和三相接触器K2这两组开关,将部分容量变压器串联接入或切除,从而获得额定电压的100%和80%两种供电模式。在电动机带额定负载70%以上负载(重载)启动和运行时,采用全压供电;而在电动机以额定负载70%及以下负载(轻载)启动和运行时,则采用降压供电。这种适应电动机负载的自动变电压供电方法能够明显地改善直接并网电动机的综合运行效率。与传统的全压供电单一模式相比,电动机的轻载运行效率提高3-8%。此外,本实用新型没有电力电子变换,系统可靠性高;电磁兼容性好,对电网不造成谐波污染;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无油更环保,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中:1-电动机;2-负载传感器;3-控制器;4-电源开关;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串联变压器部分容量的电动机节能装置,包括电动机1和控制器3,给电动机1供电的三相电线上串联有变压器,变压器的原边串联有三相接触器K1,且变压器的副边并联有三相接触器K2,给变压器供电的供电线上设有电源开关4,电动机1与变压器连接的供电线上连有负载传感器2,负载传感器2的输出端与控制器3的输入端电连接,三相接触器K1、电源开关4和三相接触器K2均与控制器3的输出端电连接。

变压器为一个三相变压器或者三个单相变压器。

负载传感器2为感知电动机1负荷的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

电动机1为三相交流电动机。

控制器3的型号为西门子S7-200可编程PLC控制器。

电流传感器的型号为JCE208-TS7的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的型号为WB3V412U01的电压传感器。

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

在电动机1的供电回路中,负载传感器2采集电动机1的三相电流信号给控制器3,控制器3根据电动机1电流的大小控制三相接触器K1和三相接触器K2这两组开关,将部分容量变压器串联接入或切除,从而获得额定电压的100%和80%两种供电模式。在电动机1带额定负载70%以上负载(重载)启动和运行时,三相接触器K1打开,三相接触器K2闭合,采用全压供电;而在电动机1以额定负载70%及以下负载(轻载)启动和运行时,三相接触器K1闭合,三相接触器K2打开,则采用降压供电。这种适应电动机1负载的自动变电压供电方法能够明显地改善直接并网电动机1的综合运行效率。与传统的全压供电单一模式相比,电动机1的轻载运行效率提高3-8%。此外,本实用新型没有电力电子变换,系统可靠性高;电磁兼容性好,对电网不造成谐波污染;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无油更环保,成本低。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