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相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9081发布日期:2019-01-25 17:3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相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降低共振的单电容大功率单相电机。



背景技术:

单相电机一般是指用单相交流电源供电的小功率单相异步电动机。这种电机通常在定子上有两相绕组。两相绕组在定子上的分布以及供电情况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起动特性和运行特性。现有单相电机一方面,运行不稳定,共振较大,传动效果差,特别是大功率电机共振尤为明显,导致电机损耗大且效率低;另一方面,电机在运行时温度较高,电机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的排出,导致电机使用寿命的缩短。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共振的单相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共振的单相电机,包括电机外壳、齿轮箱和减震装置,电机外壳的前端通过齿轮箱端盖与齿轮箱后端连接,电机外壳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后端盖上设置风叶壳;

齿轮箱内壁通过第一轴承设置有主轴,主轴通过档位传动装置带动位于电机外壳内的转子轴,该转子轴上设置有转子铁芯,转子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在齿轮箱端盖和后端盖上的轴承支承;转子轴上套设具有两相绕组的定子,该定子与电机外壳内壁连接;转子轴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机转动的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位于风叶壳内;电机外壳和齿轮箱可拆卸的固定在减震装置上。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稳定性,作为优选,档位传动装置包括与主轴上的第一片齿啮合的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的两端通过第一深沟轴承与齿轮箱固定,第一连接轴通过第二片齿与第二连接轴传动连接,第二连接轴与转子轴传动连接,第二连接轴通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齿轮箱内的第二轴承支承。

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减震装置包括两个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主减震结构和副减震结构,主减震结构包括底板、顶板和若干个第一减震弹簧,各第一减震弹簧通过定位结构分别与底板和顶板连接,副减震结构包括定位块,定位块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导向杆,各导向杆的下端可活动的穿过顶板并与底板固定,各导向杆上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各第二减震弹簧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顶板上设置有具有螺纹连接孔的两个弧形连接板,电机外壳和齿轮箱外表面开设有与各弧形连接板配合使用的连接孔;两个定位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该两个定位装置之间设置有电机放置板,电机放置板的两端分别与各定位装置上的定位结构连接。

为了能够降低电机损耗,提高电机效率,作为优选,底板上设置有定位柱,定位柱上端可活动的穿过顶板并与定位块的底部连接,定位柱位于四根导向杆之间,定位柱上套设有第三减震弹簧,第三减震弹簧位于顶板和定位块之间。

为了能够使减震装置结构更加稳定,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定位柱包括承重段和导向段,承重段底部与底板连接,导向段底部与承重段顶部连接并穿过顶板与定位块连接,导向段与承重段的中心线重合。

为了能够在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第一减震弹簧的直径大于第三减震弹簧,第三减震弹簧的直径大于第二减震弹簧的直径。

为了能够使电机在工作时,降低共振感,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板和小于第一定位板厚度的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设置在底板上,各第一减震弹簧呈矩形阵列的设置在第一定位板上,各第一减震弹簧的上端通过与第二定位板下端连接,第二定位板上端与顶板顶部连接。

作为优选,各第一减震弹簧底端均通过可拆卸的安装块与第一定位板连接。电机放置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螺钉与各定位装置上的定位结构连接,电机放置板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垫和散热片,该减震垫位于底板上,散热片位于两个减震垫之间。底板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座,各减震座的底部呈矩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椭圆形的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降低共振提高电机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降低了损耗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再一方面,降低了运行时的温度,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不易损坏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主轴与档位传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定位装置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定位装置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减震装置中两个定位装置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单相电机,包括电机外壳12、齿轮箱19和减震装置100,电机外壳12的前端通过齿轮箱端盖18与齿轮箱19后端连接,该齿轮箱端盖18与电机外壳12连接处设置有油封23,电机外壳12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6,该后端盖6上通过第二螺钉5设置风叶壳1;其中后端盖6与电机外壳12通过第三螺钉25连接,在该第三螺钉25的螺帽与后端盖6之间套设有第一平垫26和第一弹垫27。外壳12与齿轮箱端盖18之间设置有齿箱连接圈16,齿轮箱端盖18后端设置由于钢制波形弹簧24。

齿轮箱19内壁通过第一轴承32设置有主轴33,本实施例中,主轴33前端通过第一轴承32支承并套设有第一油封20,后端通过第一自润滑轴承30支承,主轴33通过档位传动装置200带动位于电机外壳12内的转子轴15,该转子轴15上设置有转子铁芯14,转子轴15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在齿轮箱端盖18和后端盖6上的轴承17支承;转子轴15上套设具有两相绕组的定子13,该定子13与电机外壳12内壁连接;转子轴15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机转动的刹车装置2,刹车装置2位于风叶壳1内;电机外壳12和齿轮箱19可拆卸的固定在减震装置100上。本实用新型中的离心开关支撑柱7通过第四螺钉10固定,离心开关11设置在离心开关支撑柱7上,第四螺钉10上的螺帽与离心开关支撑柱7之间设置有第二平垫8和第二弹垫9。本实施例中,转子轴15的前端设置有弹性挡圈29。档位传动装置200包括与主轴33上的第一片齿31啮合的第一连接轴35,第一连接轴35的两端通过第一深沟轴承34与齿轮箱19固定,第一连接轴35通过第二片齿43与第二连接轴37传动连接,第二连接轴37与转子轴15传动连接,第二连接轴37通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齿轮箱19内的第二轴承36支承,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二连接轴37的前端第二轴承36为自润滑轴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运转时的稳定性。主轴33上套设有垫圈44,该垫圈44位于第一轴承32和第一片齿31之间。

减震装置100包括两个定位装置101,定位装置101包括主减震结构和副减震结构,主减震结构包括底板102、顶板103和若干个第一减震弹簧105,各第一减震弹簧105通过定位结构分别与底板102和顶板103连接,副减震结构包括定位块106,定位块106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导向杆107,各导向杆107的下端可活动的穿过顶板103并与底板102固定,各导向杆107上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108,各第二减震弹簧108位于顶板103和底板102之间,顶板103上设置有具有螺纹连接孔的两个弧形连接板109,电机外壳12和齿轮箱19外表面开设有与各弧形连接板109配合使用的连接孔;两个定位装置101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该两个定位装置101之间设置有电机放置板110,电机放置板110的两端分别与各定位装置101上的定位结构连接。本实施例中,各定位装置101上的副减震结构的个数均为两个。底板102上设置有定位柱130,定位柱130上端可活动的穿过顶板103并与定位块106的底部连接,定位柱130位于四根导向杆107之间,定位柱130上套设有第三减震弹簧131,第三减震弹簧131位于顶板103和定位块106之间。

定位柱130包括承重段132和导向段133,承重段132底部与底板102连接,导向段133底部与承重段132顶部连接并穿过顶板103与定位块106连接,导向段133与承重段132的中心线重合。第一减震弹簧105的直径大于第三减震弹簧131,第三减震弹簧131的直径大于第二减震弹簧108的直径。

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板135和小于第一定位板135厚度的第二定位板136,第一定位板135设置在底板102上,各第一减震弹簧105呈矩形阵列的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35上,各第一减震弹簧105的上端通过与第二定位板136下端连接,第二定位板136上端与顶板103顶部连接。各第一减震弹簧105底端均通过可拆卸的安装块137与第一定位板135连接。电机放置板11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螺钉与各定位装置101上的定位结构连接,电机放置板110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垫138,该减震垫138位于底板102上。底板102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座139,各减震座139的底部呈矩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椭圆形的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不同大小型号的电机,针对大功率电机效果尤为明显,首先确认电机大小,调节两个定位装置101之间的间距,将减震垫138放置在底板102上,然后通过电机放置板10将两个定位装置进行连接,还可在放置板10上开设通风口并在底部安装散热片,从而有效提高散热效果,降低电机热量。通过两个定位装置101上的弧形连接板109分别与电机外壳12和齿轮箱19的外壁螺纹连接,此时电机底部位于电机放置板10上并可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主轴33转动依次带动第一连接轴35、第二连接轴37和转子轴15转动,电机在运转时振感传至顶板103,顶板103受到振后沿导向段133和导向杆107轻微滑动,通过第一减震弹簧105、减震垫138、减震座139、第三减震弹簧131和第二减震弹簧108相互配合对整个装置进行减震,使电机运行的更加平稳。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