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5177发布日期:2019-01-22 23:1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为便于变频器的电子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其产生的热量可及时排出变频器箱体外,在变频器的箱体上设有散热窗,通过散热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变频器箱体内的工作温度;但由于现有变频器箱体上的散热窗通孔的四边为垂直和水平状的,这样开孔的方式较为简单且在当变频器竖立安装时,一些细小的杂物或灰尘容易落在变频器箱体的散热窗格上或通过散热窗掉入箱体内,损坏变频器的电子元件。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235342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变频器防尘散热窗,其主要解决了现有变频器的箱体在竖立安装时,灰尘或杂物易掉入变频器箱体内,造成电子元件的损坏等技术问题;该变频器防尘散热窗,包括有箱体本体,在箱体本体的侧壁上设有散热窗,所述的散热窗包括有挡板与延伸板,挡板与延伸板可呈垂直面、弧面、斜面等状,挡板与外侧进口的高度一致。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散热窗的挡板与延伸板设计成垂直面、弧面、斜面等形状,这样当变频器竖立固定时,灰尘或细小杂物就会掉落到散热窗的延伸板上,而不会直接掉落到变频器的箱体本体内,从而避免杂物损坏电子元件。

然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缺陷,即该散热窗处于永久的开启状态,因此长时间下,杂物还是会通过散热窗进入到散热窗进入到箱体本体的内部,损坏箱体本体内部的电子元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可将散热窗闭合,有效的降低了杂物进入到箱体本体内部的概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包括箱体,箱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开口,还包括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包括固定罩和转动罩,所述固定罩和转动罩均包括截面呈扇形的防尘板和成型于防尘板两端的端板,所述固定罩固定于箱体的外侧壁上,并与开口对应形成防尘散热口,所述防尘散热口的出口朝下设置;所述转动罩同轴设置于固定罩内,并且相对于固定罩可转动设置,当转动罩向下转动后,可将防尘散热口封闭。

优选的,固定罩的其中一端板上具有呈弧形延伸的滑槽,所述转动罩对应滑槽的端板上具有滑块,所述滑块背向转动罩的一侧穿过滑槽位于固定罩的外侧。

优选的,还包括有总绳和多根支绳,每根所述的支绳分别对应连接于各块滑块,支绳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总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变频器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将转动罩往下拉,以将防尘散热口封闭,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杂质进入到箱体内部的概率;另一方面防尘散热口的开启大小可随转动罩的下拉程度进行调整,因此变频器即使是在工作状态下,也可将转动罩适当下拉,以降低箱体内进入杂质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变频器箱体上的散热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变频器的防尘散热结构,包括箱体1和防尘罩,箱体1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开口11;所述防尘罩包括固定罩2和转动罩6,所述固定罩2和转动罩6均包括截面呈扇形的防尘板22和成型于防尘板22两端的端板21,所述固定罩固定于箱体1的外侧壁上,并与开口11对应形成防尘散热口5,所述防尘散热口5的出口朝下设置;转动罩6的尺寸略小于固定罩的尺寸,因此所述转动罩6同轴设置于固定罩内,并且相对于固定罩可转动设置,当转动罩6向下转动后,可将防尘散热口5封闭。固定罩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或螺接均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防尘散热口5朝下设置,能够降低杂物进入到箱体1内部的情况;转动罩6的端板21上具有销轴,固定罩的端板21上具有供销轴配合的销孔。

进一步的,固定罩的其中一端板21上具有呈弧形延伸的滑槽211,所述转动罩6对应滑槽211的端板21上具有滑块221,所述滑块221背向转动罩6的一侧穿过滑块221维护固定罩的外侧,操作人员通过拨动滑块221可带动转动罩6的上下转动,以对防尘散热口5起到闭合或是开启的作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总绳4和多根支绳3,每根所述的支绳3分别对应连接于各块滑块221,各块滑块221上具有通孔,支绳3的一端拴绑于通孔内,支绳3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总绳4。该设置下,操作人员通过拉动总绳4,能够同时带动所有的转动罩6上下转动,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同时上述滑块221和滑槽211的配合,能够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总绳4拉动转动罩6,使得转动罩6的下边沿抵靠在箱体1的侧壁上,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