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8920发布日期:2019-02-15 20:26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的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组件包括光伏层压体、接线盒以及组装于光伏层压体周边的铝合金边框,其中所涉及的光伏层压体由前面板(通常为玻璃)、密封剂层、电池串层、密封剂层以及后面板(背板)构成。然基于该结构的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组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铝合金边框位于光伏层压体的四周,其仅能直接对光伏层压体的周边提供支撑,当光伏组件长宽尺寸较大时,其运输周转过程中的碰撞以及室外使用过程中风压、雪载均会引起电池片隐裂,严重时导致电池片裂片;

2、光伏组件长期高电压工作,由于铝合金边框的存在,PID效应(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较为严重,具体而言,在前面板、密封剂层及边框之间存在漏电流,大量电荷聚集在电池片表面,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恶化,导致填充因子、短路电流、开路电压降低,从而使光伏组件的性能下降。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包括光伏层压体,所述太阳能光伏组件还包括一体粘结于所述光伏层压体背面的承载架,所述承载架包括有若干支撑杆,所述若干支撑杆包括沿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至少有一端延伸至所述光伏层压体的长边或短边。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光伏层压体相对的两短边;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光伏层压体的一长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杆并与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光伏层压体背面分布形成“非”字型。

进一步,所述承载架包括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承载架还包括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两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三支撑杆。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沿所述光伏层压体的两对角线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光伏层压体的中心位置处形成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承载架还包括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自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固定连接位置处朝所述光伏层压体两长边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的横截面呈“工”字型。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通过硅胶或双面胶条胶接固定于所述光伏层压体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于光伏层压体背面的承载架代替传统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铝合金边框,可较好的分散太阳能光伏组件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光伏层压体所承受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电池片隐裂及裂片的风险,同时还弱化了太阳能光伏组件运行过程的PID效应。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组件第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背面平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中B-B′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第二实施方式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第三实施方式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图5、图6所示,本发明中所涉及的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包括光伏层压体1以及一体粘结于光伏层压体1背面的承载架2。其中,承载架2包括有若干支撑杆,若干支撑杆包括沿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

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于光伏层压体1背面的承载架2代替传统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铝合金边框,可较好的分散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光伏层压体1所承受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电池片隐裂及裂片的风险,同时还弱化了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运行过程的PID效应。

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光伏层压体1通常为矩形形态,其具有一对长边及一对短边,为对光伏层压体1的边缘形成良好的支撑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均至少有一端延伸至光伏层压体1的长边或短边。

在一具体实施结构中,可参考图1、图2所示,第一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光伏层压体1相对的两短边;第二支撑杆21的一端延伸至光伏层压体1的一长边,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支撑杆21并与第一支撑杆2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可以较好的分散光伏层压体1所承受的压力。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在图1、图2所示实施结构中,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和第二支撑杆22在光伏层压体1背面分布形成“非”字型。

对于光伏层压体1而言,其长边尺寸大于短边尺寸,在光伏层压体1承受外压时,其于长边方向上更容易受损,而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第一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光伏层压体1相对的两短边,其能够较好的分散光伏层压体1长边方向上所承受的外压,可有效降低太阳能光伏组件于长度方向上的受损概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通过连接件3形成固定连接。

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承载架2包括两根第一支撑杆21,与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的两第一支撑杆21之间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三支撑杆23,第三支撑杆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两第一支撑杆21,第三支撑杆23与第一支撑杆2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位于两第一支撑杆21之间的第三支撑杆23通常不少于两根。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考图5所示,每一第三支撑杆23与处于不同侧的两根第二支撑杆2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全部支撑杆在光伏层压体1的背面形成纵横交错的“井”字型。

参考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分别沿光伏层压体1的两对角线方向延伸且在光伏层压体1的中心位置处形成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在光伏层压体1背面中心位置处通过连接件3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考图6所示,承载架2还包括第四支撑杆24,第四支撑杆24自第一支撑杆21与第二支撑杆22的固定连接位置处朝光伏层压体1两长边方向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支撑杆24即自连接件3朝光伏层压体1两长边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及第四支撑杆24全部通过连接件3形成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支撑杆还可以包含自连接件3朝光伏层压体1两短边方向延伸形成的其它支撑杆,即全部支撑杆在光伏层压体1的背面形成“米”字型(图中未展示)。

具体于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杆的横截面呈“工”字型;以第一支撑杆21为例,参考图4所示,第一支撑杆21具有与光伏层压体1背面胶接的胶接板211、与胶接板211平行设置的底板212以及连接胶接板211、底板212的中间板213,“工”字形态的支撑杆具有更为优异的压力承受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支撑杆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杆通过硅胶或双面胶条胶接固定于光伏层压体1的背面。具体地,结合图3、图4所示,其展示了第一支撑杆21的胶接固定方式,由硅胶或双面胶条构成的胶接层20位于光伏层压体1与第一支撑杆21之间并将光伏层压体1、第一支撑杆21胶接固定。其它实施例中各支撑杆与光伏层压体1之间的胶接方式可参考第一支撑杆21与光伏层压体1之间的胶接方式,具体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件3不限于一种形态,不同于图6中所示结构,参考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连接件3呈L型,基于支撑杆的截面为“工”字形态,L型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嵌设在两相交的支撑板内;具体可参考连接件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21的配合方式进行说明,结合图3、图4所示,连接件3的一端位于胶接板211、底板212之间并紧贴中间板213设置,如此装配方式可使得承载架2的整体外观结构更加简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连接件3的装配方式不限于此。

由于光伏层压体1周边取消了传统的铝合金边框,其弱化了光伏层压体1的周边保护,为避免在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运输、安装等过程中出现碰撞损坏,本实用新型中,矩形形态的光伏层压体1在其各角部位置处还包覆有与角部形状相吻合的护角件4。

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光伏层压体1自背面向顶面依次包括:背板、密封剂层、电池串层、密封剂层以及前面板。无边框太阳能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光伏层压体1背面的接线盒5。

在本实用新型中,承载架2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形式,而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但考虑到承载架2需要具有较好的压力分散性能,本实用新型中构成承载架2的支撑杆优选有以下要求:每根支撑杆的端部均抵接至另一支撑杆或延伸至光伏层压体1的边缘。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