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6330发布日期:2019-03-19 20:5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电路的电子元器件都有相应的额定功率,因此当电路电压过高超过电子元器件的额定功率时,可能会影响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目前的保护电路具有电路结构复杂,元器件多的缺点,因此目前的保护电路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包括插接件J1,所述插接件J1的一个AC脚连接保险丝R2的一端,所述保险丝R2的另一端和插接件J1的另一个AC脚之间并联有双向对拉二极管D1和电容C0,所述电容C0的两端分别并联变压器L0的1脚和变压器L0的8脚,所述变压器L0的5脚和变压器L0的4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变压器L1的1脚和8脚,所述变压器L1的5脚和4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4,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一端,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2脚和3脚,所述变压器L1的1脚通过电容C3与插接件J1的两个FG脚连接,所述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4脚连接电容C5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插接件J1的两个FG脚和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L1的8脚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1脚、电阻R3的一端、变压器T1的7脚、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芯片U1的3脚,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12脚连接MOS管M1的漏极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MOS管M1的源极与芯片U1的4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和芯片U1的1脚,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和芯片U1的2脚,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4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8脚、电容C9的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和二极管D32的负极,所述芯片U1的7脚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和电阻R14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1的栅极,所述变压器T1的1脚提供电阻R11与芯片U1的5脚连接,所述芯片U1的6脚与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容C10与二极管D3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9和电阻R20与二极管D6的正极、芯片U2的1脚和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2的2脚、通过电阻R21连接芯片U2的3脚、通过电容C12连接芯片U2的4脚,所述芯片U2的5脚通过电阻R23连接MOS管M3的栅极,所述的电阻R23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9,所述芯片U2的6脚连接MOS管M3的源极、MOS管M2的漏极、泵电源电路、通过C15连接变压器T2的1脚、通过电容C13连接芯片U2的8脚,所述芯片U2的7脚通过电阻R22连接MOS管M2的栅极,所述的电阻R22的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8,所述变压器T2的8脚连接插接件J2的3脚、通过电容C16和灯保护电路连接插接件J2的1脚,所述灯保护电路与所述泵电源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路中的IC芯片正常工作后,立即通过灯驱动电路的MOS管半桥输出上“泵电源”供给电路中的IC的供电脚工作电压从而切断从直流总线上由降压电阻取工作电压达到了降低功耗减少热量,而且当输出电路发生故障时起到保护作用且工作可靠仅使用较少的元器件同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部分的电路图;

图中:1、泵电源电路;2、灯保护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包括插接件J1,所述插接件J1的一个AC脚连接保险丝R2的一端,所述保险丝R2的另一端和插接件J1的另一个AC脚之间并联有双向对拉二极管D1和电容C0,所述电容C0的两端分别并联变压器L0的1脚和变压器L0的8脚,所述变压器L0的5脚和变压器L0的4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变压器L1的1脚和8脚,所述变压器L1的5脚和4脚之间并联有电容C4,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一端,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2脚和3脚,所述变压器L1的1脚通过电容C3与插接件J1的两个FG脚连接,所述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4脚连接电容C5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插接件J1的两个FG脚和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L1的8脚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无功功率补偿电容补偿柜D2的1脚、电阻R3的一端、变压器T1的7脚、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芯片U1的3脚,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12脚连接MOS管M1的漏极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MOS管M1的源极与芯片U1的4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和芯片U1的1脚,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和芯片U1的2脚,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4的一端,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1的8脚、电容C9的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和二极管D32的负极,所述芯片U1的7脚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和电阻R14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MOS管M1的栅极,所述变压器T1的1脚提供电阻R11与芯片U1的5脚连接,所述芯片U1的6脚与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容C10与二极管D3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9和电阻R20与二极管D6的正极、芯片U2的1脚和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芯片U2的2脚、通过电阻R21连接芯片U2的3脚、通过电容C12连接芯片U2的4脚,所述芯片U2的5脚通过电阻R23连接MOS管M3的栅极,所述的电阻R23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9,所述芯片U2的6脚连接MOS管M3的源极、MOS管M2的漏极、泵电源电路、通过C15连接变压器T2的1脚、通过电容C13连接芯片U2的8脚,所述芯片U2的7脚通过电阻R22连接MOS管M2的栅极,所述的电阻R22的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8,所述变压器T2的8脚连接插接件J2的3脚、通过电容C16和灯保护电路连接插接件J2的1脚,所述灯保护电路2与所述泵电源电路1连接。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利用半桥输出的泵电源自供电及过压保护电路,当电路中的IC芯片正常工作后,立即通过灯驱动电路的MOS管半桥输出上“泵电源”供给电路中的IC的供电脚工作电压从而切断从直流总线上由降压电阻取工作电压达到了降低功耗减少热量,而且当输出电路发生故障时起到保护作用且工作可靠仅使用较少的元器件同时降低了成本。另外在灯输出电路中使用很少的元器件设计的过压保护电路与之配合到达工作稳定可靠。

该电路工作原理详见图1-2,利用MOS管M2和MOS管M3的半桥输出,由电容C14、电阻D10和电阻D11完成了一个“泵电源”输出电压为DC15V供给各IC芯片的工作电压,同时由U3、R24、R25、R26和C17组成的灯保护电路2,根据串联电阻的值设定,当采样电压超过设定值时起到无灯、灯移动及寿终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很少的元器件设计的过压保护电路与之配合到达工作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