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044发布日期:2019-03-05 17:57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潜水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



背景技术:

永磁潜水电机在国内尚属研发阶段,目前大部分永磁潜水电机都采用异步起动的结构,电机转子采用永磁体与鼠笼相结合的方式,电机起动过程中,转子鼠笼接入转子电路,采用异步感应的方式起动,随后鼠笼断电电机变为永磁同步运行方式,转速变为同步转速,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电机自起动,但在起动过程中,起动电流过大对电机定子绕组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并且电机同步运行不能调节转速,灵活性较差,又由于转子的鼠笼部分占用一定的空间使得转子冲片相对面积较大,增大了铁耗,鼠笼铜条本身也有一定的铜耗,导致电机会损失一部分效率。

经过检索,现有技术的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结构为了使永磁体在永磁体槽内牢固,基本设计的永磁体、永磁体槽基本大小合适,如果略有空隙还会使用树脂填缝隙,牢固结合,但磁力线分布不会集中,会相互干扰。磁钢或者永磁体利用的不够充分,电机效率不会好。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技能结合牢固,又能防止转子磁通短路、磁力线相互干扰的转子结构;现有技术的磁钢或者永磁体在充水式潜水电机中比较容易腐蚀老化,严重降低电机的性能;在转子冲片冲压过程中,由于冲压模具及冲压机组的老化磨损,转子冲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毛刺存在,但在处理过程中,不好确定转子冲片的冲压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解决永磁潜水电机起动过程中起动电流过大、转子铜耗铁耗过多的难题。永磁体槽两侧留有多余的空间,此空间内留有空气或清水,由于空气及清水都为阻磁材料,阻碍了磁力线的走势,防止转子磁通短路,使得磁力线分布更加集中,转子磁钢的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电机能量转换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包括转子冲片,转子冲片中心开设用来安装转子轴的轴孔,轴孔内壁开设键槽,所述转子冲片还开设至少四组永磁体槽,所有的永磁体槽组以转子冲片中心为圆心形成环形矩阵,每组永磁体槽包括两个永磁体槽,所有永磁体槽中均牢固安装永磁体,所有永磁体槽的两端部均开设阻磁空间。

所述永磁体底面通过厌氧胶粘剂粘在永磁体槽中。

所述永磁体外表面增加了镍铜镍镀层,在镀层的外面有附有环氧电泳漆。

所述永磁体槽内所有拐角均为圆角,弧形过渡。

所述键槽底面其中一角部再开设一个半圆槽。

所述永磁体槽的内底面长度与永磁体长度相一致,永磁体槽外顶面长度大于永磁体长度。

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的间隔距离大于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的间隔距离。

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相互对称,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相互对称,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均大于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电动机设计要求,转子中安装了较多数量的磁钢,本实用新型经过多次计算验证,采用了更加稳定的永磁体槽结构,即使用接近于梯形的不规则形状的永磁体槽,并在永磁体槽的原直角处增加圆角,不仅可以尽可能的安装更大尺寸的磁钢,也增大了转子冲片的强度和降低了转子冲片的加工难度。

为达到如图3所示的磁力线分布样式,在所述永磁体槽两侧留有多余的空间,此空间内留有空气或清水,由于空气及清水都为阻磁材料,阻碍了磁力线的走势,防止转子磁通短路,使得磁力线能以图3所示的方式分布,由于磁力线分布更加集中,转子磁钢的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电机能量转换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效率。

由于转子磁钢的材料为钕铁硼,在充水式潜水电机中比较容易腐蚀老化,严重降低电机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磁钢外表面增加了镍铜镍镀层,在镀层的外面有附有环氧电泳漆,最大限度增强了磁钢的耐腐蚀性,提高了电机的寿命。

为例便于安装,通常转子磁钢与转子槽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电机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磁钢移位窜动的情况,所以本实用新型在磁钢安装过程中使用厌氧胶粘剂对磁钢做进一步的固定,在增加了磁钢稳定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抗腐蚀能力。

在转子冲片冲压过程中,由于冲压模具及冲压机组的老化磨损,转子冲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毛刺存在,本实用新型在转子键槽的上部又增加的一个半圆形的小槽,便于确定转子冲片的冲压方向,在装配过程中使转子冲片都按一个方向码装,降低了毛刺对冲片安装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的磁力线图;

图3为永磁体槽结构图。

图中:1为转子轴;2为转子冲片;3为键槽;4为永磁体;5为永磁体槽;6为圆角;7为圆角;8为圆角;9为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永磁潜水电机的转子冲片结构,包括转子冲片2,转子冲片中心开设用来安装转子轴1的轴孔,轴孔内壁开设键槽3,所述转子冲片还开设至少四组永磁体槽,所有的永磁体槽组以转子冲片中心为圆心形成环形矩阵,每组永磁体槽包括两个永磁体槽5,所有永磁体槽中均牢固安装永磁体4,所有永磁体槽的两端部均开设阻磁空间。

所述永磁体底面通过厌氧胶粘剂粘在永磁体槽中。

所述永磁体外表面增加了镍铜镍镀层,在镀层的外面有附有环氧电泳漆。

所述永磁体槽内所有拐角均为圆角,弧形过渡,比如图纸所示的圆角6、圆角7、圆角8、圆角9,无论阴角还是阳角均为圆角过渡。所述键槽底面其中一角部再开设一个半圆槽。

所述永磁体槽的内底面长度与永磁体长度相一致,永磁体槽外顶面长度大于永磁体长度。

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的间隔距离大于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的间隔距离。

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相互对称,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相互对称,同一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均大于不同组的两个永磁体槽相邻端各自开设的阻磁空间。

所述转子轴采用3Cr13材质,提高了主轴的强度同时也增强了转子轴本身的耐腐蚀性。所述转子冲片采用图1所示结构,经过精心设计计算,合理利用了冲片的面积,兼顾了电磁性能与结构上的强度和稳定性。所述键槽用于固定转子冲片与转子轴,使转子冲片不易窜动。所述永磁体采用稀土永磁材料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永磁潜水电机的电磁性能和效率。所述永磁体槽位于转子冲片上,用于固定永磁体。

由于电动机设计要求,转子中安装了较多数量的磁钢,本实用新型经过多次计算验证,采用了更加稳定的永磁体槽结构,即使用接近于梯形的不规则形状的永磁体槽,并在永磁体槽的原直角处增加圆角,不仅可以尽可能的安装更大尺寸的磁钢,也增大了转子冲片的强度和降低了转子冲片的加工难度。

为达到如图3所示的磁力线分布样式,在所述永磁体槽两侧留有多余的空间,在潜水中,此空间内会留有空气或清水,由于空气及清水都为阻磁材料,阻碍了磁力线的走势,防止转子磁通短路,使得磁力线能以图3所示的方式分布,由于磁力线分布更加集中,转子磁钢的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电机能量转换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效率。

由于转子磁钢的材料为钕铁硼,在充水式潜水电机中比较容易腐蚀老化,严重降低电机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转子磁钢外表面增加了镍铜镍镀层,在镀层的外面有附有环氧电泳漆,最大限度增强了磁钢的耐腐蚀性,提高了电机的寿命。

为例便于安装,通常转子磁钢与转子槽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电机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磁钢移位窜动的情况,所以本实用新型在磁钢安装过程中使用厌氧胶粘剂对磁钢做进一步的固定,在增加了磁钢稳定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抗腐蚀能力。

在转子冲片冲压过程中,由于冲压模具及冲压机组的老化磨损,转子冲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毛刺存在,本实用新型在转子键槽的上部又增加的一个半圆形的小槽,便于确定转子冲片的冲压方向,在装配过程中使转子冲片都按一个方向码装,降低了毛刺对冲片安装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指示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