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6708发布日期:2019-09-12 08:5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托架,尤其是指一种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



背景技术:

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也带给了人们非常便利的生活,其中,马达普遍包含一马达框架、一定子组件与一转子组件。而且,包含至少一马达托架,用以使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相间隔。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的另一立体分解图;以及,图4是显示图3中的圈A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一种马达托架PA1,可拆卸地组装于一马达框架PA2,并位于马达框架PA2与一气流产生元件PA3之间。

马达托架PA1包含一托架本体PA11与多个托架散热鳍片PA12(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其中,托架本体PA11具有一托架端面PAS1与一托架外周面PAS2。大部分的托架散热鳍片PA12在托架端面PAS1,少部分的托架散热鳍片PA12会延伸至托架外周面PAS2,另外还有更少部分的托架散热鳍片PA12仅在托架外周面PAS2延伸。

马达托架PA1会套设于一转子组件PA4上,并组装于马达框架PA2。气流产生元件PA3则会组装于转子组件PA4上,并且使马达托架PA1位于气流产生元件PA3与马达框架PA2之间。最后,一外罩PA5组装于马达框架PA2上,并包覆气流产生元件PA3与马达托架PA1,便完成了一马达PA100的组装。

马达PA100在运转时会伴随着热能的产生,因此,马达框架PA2上会包含多个框架散热鳍片PA21(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藉以传导与逸散前述热能。气流产生元件PA3用以产生气流PAF,使气流PAF流进框架散热鳍片PA21,对热能强制对流,藉以加速逸散热能。因为热能累积过多,有可能会对马达PA100的运转造成影响。而马达托架PA1的托架散热鳍片PA12,亦是用以传导与逸散热能。

然而,在气流PAF流进框架散热鳍片PA21之前,会先流经马达托架PA1。而马达托架PA1大部分的托架散热鳍片PA12都位于托架端面PAS1,非常靠近气流产生元件PA3,容易对气流PAF造成影响,产生乱流,导致气流PAF无法有效地流进框架散热鳍片PA21以逸散热能,进而造成马达托架PA1的温度无法有效降低。

请参阅图5,图5是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框架的运转状态的温度位阶分布图。如图所示,马达托架PA1组装于马达框架PA2在运转状态下的温度位阶分布图。

在此需说明的是,温度位阶是一种温度区间的概念,每一个温度位阶都包含一个实际温度区间,且温度位阶越高,表示所包含的实际温度区间越高。举例来说,温度位阶1是指摄氏温度11度至20度,则温度位阶2则表示摄氏温度21至30度,以此类推。

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现有技术的问题,马达框架PA2越靠近马达托架PA1,温度位阶越低,越远离马达托架PA1,温度位阶越高,表示气流PAF受到托架散热鳍片PA12的影响而无法有效流进框架散热鳍片PA21。虽然托架散热鳍片PA12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有助于热能的传导,但是因此影响到气流PAF,使气流PAF无法有效流进框架散热鳍片PA21,导致马达托架PA1的温度无法有效降低,便失去其增加散热面积的用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马达托架的托架散热鳍片普遍在托架端面延伸,并且靠近气流产生元件,因此,容易对气流造成影响产生乱流,使得气流无法有效流进框架散热鳍片,进而使得马达框架的温度无法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的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藉以使气流有效流进框架散热鳍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可拆卸地组装于一马达框架,且位于马达框架与一气流产生元件之间,并包含一托架本体、多个长型散热鳍片与多个短型散热鳍片。

托架本体具有一托架外周面与一端面,托架外周面具有一邻近气流产生元件的迎风侧与一远离气流产生元件的背风侧。长型散热鳍片具有一邻近于迎风侧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与一邻近于背风侧的第二长型鳍片端部,自第一长型鳍片端部沿一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二长型鳍片端部,并沿长度方向具有一第一长度,且具有一第一宽度,其中,第一宽度自第一长型鳍片端部沿长度方向递增至第二长型鳍片端部。

短型散热鳍片具有一邻近于迎风侧的第一短型鳍片端部与一邻近于背风侧的第二短型鳍片端部,自第一短型鳍片端部沿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二短型鳍片端部,并沿长度方向具有一小于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且具有一第二宽度,其中,第二宽度自第一短型鳍片端部沿长度方向递增至第二短型鳍片端部,且第一短型鳍片端部较第一长型鳍片端部更邻近于背风侧。其中,每一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中至少一者相邻,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用以集中并加压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至少一气流。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长型散热鳍片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位于端面与托架外周面交界之处。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彼此交错地排列。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长型散热鳍片中的任两相邻者之间,设置短型散热鳍片中的二者。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短型散热鳍片的第二短型鳍片端部,切齐每一长型散热鳍片的第二长型鳍片端部。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托架外周面,具有一托架外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至托架本体的一中心轴定义为一第一鳍片距离,且第一鳍片距离大于等于托架外径的百分之七十。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还包含多个内部散热鳍片,每一内部散热鳍片连结端面,自一第一内部鳍片端部延伸至一第二内部鳍片端部,且与托架外周面以及端面的交界处间隔有一间隔距离。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第二内部鳍片端部与中心轴定义出一第二鳍片距离,且第二鳍片距离小于等于托架外径的百分之五十。

在上述必要技术手段的基础下,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中的内部散热鳍片,具有一延伸长度,且延伸长度小于第二长度。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利用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集中并加压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气流,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使气流更有效的流进马达框架的框架散热鳍片,有助于降低马达的整体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马达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显示图3中的圈A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框架的运转状态的温度位阶分布图;

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9是显示图8圈B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框架的运转状态的温度位阶分布图;

图1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1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前视图。

【符号说明】

PA1 马达托架

PA11 托架本体

PA12 托架散热鳍片

PA2 马达框架

PA21 框架散热鳍片

PA3 气流产生元件

PA4 转子组件

PA5 外罩

PA100 马达

PAS1 托架端面

PAS2 托架外周面

PAF 气流

1、1a 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

11 托架本体

12、12a、12b 长型散热鳍片

13、13a、13b 短型散热鳍片

14a 内部散热鳍片

2 马达框架

21 框架散热鳍片

3 气流产生元件

4 转子组件

5 外罩

100 马达

A 区域

D1 长度方向

F 气流

L1 第一长度

L2 第二长度

L3 延伸长度

P1 第一长型鳍片端部

P2 第二长型鳍片端部

P3 第一短型鳍片端部

P4 第二短型鳍片端部

P5 第一内部鳍片端部

P6 第二内部鳍片端部

R1 托架外径

R2 第一鳍片距离

R3 第二鳍片距离

SE 托架外周面

SS 端面

S1 迎风侧

S2 背风侧

W1 第一宽度

W2 第二宽度

X 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阅图6,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可拆卸地组装于一马达框架2(标示于图7),且位于马达框架2与一气流产生元件3(标示于图7)之间,并包含一托架本体11、多个长型散热鳍片12(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与多个短型散热鳍片13(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

托架本体11具有一托架外周面SE与一端面SS。托架外周面SE定义出一迎风侧S1与一背风侧S2,其中,迎风侧S1邻近于气流产生元件3,背风侧S2则是远离于气流产生元件3。

长型散热鳍片12具有一邻近于迎风侧S1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P1与一邻近于背风侧S2的第二长型鳍片端部P2,并自第一长型鳍片端部P1沿一长度方向D1延伸至第二长型鳍片端部P2,且沿长度方向D1具有一第一长度L1。此外,长型散热鳍片12具有一第一宽度W1,且第一宽度W1并非定值,而是自第一长型鳍片端部P1沿长度方向D1逐渐递增至第二长型鳍片端部P2。

短型散热鳍片13与长型散热鳍片12类似,具有一邻近于迎风侧S1的第一短型鳍片端部P3与一邻近于背风侧S2的第二短型鳍片端部P4,且沿长度方向D1具有一第二长度L2。此外,短型散热鳍片13具有一第二宽度W2,且第二宽度W2也并非定值,而是自第一短型鳍片端部P3沿长度方向D1逐渐递增至第二短型鳍片端部P4。

短型散热鳍片13与长型散热鳍片12的差异在于,短型散热鳍片13的第二长度L2小于长型散热鳍片12的第一长度L1,短型散热鳍片13的第一短型鳍片端部P3会比长型散热鳍片12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P1更靠近背风侧S2。

而短型散热鳍片13与长型散热鳍片12的排列关系为,每一个长型散热鳍片12与短型散热鳍片13中的至少一者相邻。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9,其中,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的另一立体分解图;以及,图9是显示图8圈B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马达框架2、气流产生元件3、一转子组件4与一外罩5组装成一马达100。

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套设于转子组件4并组装马达框架2,气流产生元件3则是组装于转子组件4,并且使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位于气流产生元件3与马达框架2。外罩5组装于马达框架2上,并包覆气流产生元件3与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便完成了马达100的组装。

马达100在运转时会伴随着热能的产生,因此,马达框架2上会包含多个框架散热鳍片21(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藉以传导与逸散前述热能。气流产生元件3用以产生气流F,使气流F流进框架散热鳍片21,对热能强制对流,藉以加速逸散热能。因为热能累积过多,有可能会对马达100的运转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长型散热鳍片12a与12b之间包含短型散热鳍片13a与13b,且短型散热鳍片13a、13b比长型散热鳍片12a、12b远离迎风侧S1,可以视为长型散热鳍片12a与12b之间的开口较现有技术大。因此,气流F流入长型散热鳍片12a与12b之间的流量会较现有技术多。较佳者,长型散热鳍片12a与12b自端面SS和托架外周面SE交界之处开始延伸,有助于气流F流入长型散热鳍片12a与12b之间。

因为长型散热鳍片12a、12b与短型散热鳍片13a、13b各自的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W2沿长度方向D1递增。也就是说,长型散热鳍片12a、短型散热鳍片13a、短型散热鳍片13b与长型散热鳍片12b彼此之间的距离会沿长度方向D1递减。

以气流F的观点来看,气流F流入长型散热鳍片12a、短型散热鳍片13a、短型散热鳍片13b与长型散热鳍片12b之间,当距离沿长度方向D1递减,就形成类似渐缩管的结构,使得气流F自长型散热鳍片12a、短型散热鳍片13a、短型散热鳍片13b与长型散热鳍片12b之间流出的末速会大于气流F流入长型散热鳍片12a、短型散热鳍片13a、短型散热鳍片13b与长型散热鳍片12b之间的初速。较佳者,短型散热鳍片13a与短型散热鳍片13b的第二短型鳍片端部(即图6中的第二短型鳍片端部P4)切齐长型散热鳍片12a与长型散热鳍片12b的第二长型鳍片端部(即图6中的第二长型鳍片端部P2)。

而气流F自长型散热鳍片12a、短型散热鳍片13a、短型散热鳍片13b与长型散热鳍片12b之间流出后,会流进框架散热鳍片21之间。因此,当气流F的末速增加,会有助于气流F流进框架散热鳍片21之间后可以流得更远。而气流F流经的距离越长,表示流经更多面积的框架散热鳍片21,越有利于逸散框架散热鳍片21上的热能。此外,当长型散热鳍片12a的第一长度L1与短型散热鳍片13a的第二长度L2越长,或是长型散热鳍片12a与短型散热鳍片13a之间的距离越窄时,气流F会越快变成平行气流,也有机会在长型散热鳍片12a与短型散热鳍片13a之间形成平行气流。

请参阅图10,图10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组装于马达框架的运转状态的温度位阶分布图。如图所示,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组装于马达框架2。

在此需说明的是,温度位阶是一种温度区间的概念,每一个温度位阶都包含一个实际温度区间,且温度位阶越高,表示所包含的实际温度区间越高。举例来说,温度位阶1是指摄氏温度11度至20度,则温度位阶2则表示摄氏温度21至30度,以此类推。

可一并参阅图5进行比较,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组装于马达框架2,在马达100运转状态下的温度有明显的降低。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的端面SS并未出现温度位阶中最高的温度位阶10,马达框架2邻近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的温度位阶更是出现现有技术所没有出现的最低的温度位阶1,而马达框架2远离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的温度位阶也较现有技术低,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可以有效使气流F流进马达框架2的框架散热鳍片21,进而有效降低马达100整体的温度。

最后,请一并参阅图11与图12,其中,图11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1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的前视图。如图所示,一种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a包含一托架本体11、多个长型散热鳍片12(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多个短型散热鳍片13(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与多个内部散热鳍片14a(附图仅标示其中一者示意)。

托架本体11、长型散热鳍片12、短型散热鳍片13与第一实施例皆相同,故不多加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内部散热鳍片14a。在本实施例中,长型散热鳍片12与短型散热鳍片13亦连结于托架本体11的托架外周面SE,而内部散热鳍片14a则是连结于托架本体11的端面SS,并自一第一内部鳍片端部P5延伸至一第二内部鳍片端部P6,且具有一小于第二长度L2的延伸长度L3。

托架外周面SE具有一托架外径R1,第一长型鳍片端部(即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长型鳍片端部P1)至托架本体11的一中心轴X定义为一第一鳍片距离R2,中心轴X至内部散热鳍片14a的第二内部鳍片端部P6定义为一第二鳍片距离R3。其中,托架外径R1是指中心轴X到托架外周面SE的最远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鳍片距离R2大于等于托架外径R1的70%,且第二鳍片距离R3小于等于托架外径R1的50%,也就是说,第一鳍片距离R2与第二鳍片距离R3之间形成一区域A,区域A内并不存在任何鳍片,不论是内部散热鳍片14a或是长型散热鳍片12。

此外,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鳍片距离与托架外径亦存在着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比例关系。

虽然本实施例中,端面SS凸伸有内部散热鳍片14a,但是内部散热鳍片14a并没有落在区域A内,而是很靠近中心轴X,因此,并不会对气流产生元件(即第一实施例中的气流产生元件3)所产生的气流(即第一实施例中的气流F)造成影响,使其产生乱流。而本实施例包含内部散热鳍片14a更增加了散热面积,有助于逸散热能。

本实施例中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a与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相同,可以替换图7至图9中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1,而不影响其组装与实施。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流加压式马达托架,利用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使气流产生元件产生的气流能有效流进长型散热鳍片与短型散热鳍片之间,并通过递增的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加压使得气流的流速增加,进而有效流进框架散热鳍片,降低马达的整体温度。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示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